王士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禹之鼎绘《王士禛幽篁坐啸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王士禛(1634~1711年),清代文人。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晚号渔洋山人。初济南府新城县(今山东省桓台县)人。崇祯七年生于豫省官舍。自幼聪颖,七岁入乡塾,八岁即能诗。博学善诗文。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康熙年间官至刑部尚书,兼任国史馆总裁,编修类书《渊鉴类函》454卷。其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康熙五十年病逝于故里。在他死后,于雍正时因避讳,被人改称王士正乾隆帝赐名士祯。乾隆三十年(1765年),补谥“文简”。

生平简介

  王士禛(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小名豫孙,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晚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初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县)人。清代著名文人,进士出身,康熙年间官至刑部尚书。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

  出身于世代仕宦之家,祖父王象晋,官至明朝河南布政使。

  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二十六日,王士禛生于豫省官舍,象晋于“豫”得“孙”,遂命其小名为“豫孙”。自幼聪颖,七岁入乡塾,八岁即能诗。

  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集诸名士于大明湖,举办秋柳诗社,赋《秋柳诗》,名闻遐迩。

  顺治十六年(1659年)授扬州推官,任职五年,兴利除弊,多有善政,且“日了公事,夜接词人”,人称“天才”。

  康熙三年(1664年),被举荐为礼部主事,累迁户部郎中。因博学善诗文,赋诗称旨,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迁侍读,入值南书房,后擢国子监祭酒。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历官至刑部尚书,兼任国史馆总裁,编修类书《渊鉴类函》454卷。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因故罢官还乡,潜心著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十一日,病逝于故里。

名字

  王士禛的“禛”字,在他死后,于雍正时因避讳,被人改称王士正。乾隆帝赐名士祯。乾隆三十年(1765年),补谥“文简”。

著作

  王士禛工诗文,勤著述,与长兄王士禄、二兄王士禧、三兄王士祜皆有诗名。其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古夫于亭杂录》、《分甘余话》、《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等。

评价

  王士禛是继钱谦益吴伟业之后,康熙时的文坛盟主,被誉为“泰山北斗”。诗、词、散文皆善,传世著作达数十种。创“神韵”说,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之最高境界,强调“兴会神到”,“神韵天然不可凑泊”,提倡清新淡远、蕴藉含蓄的诗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士禛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

  袁枚称王士禛的诗歌“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然稍放纵,不加检点,便蓬头垢面,风姿全无。”

  钱钟书指王士禛的诗善于掩饰自己天赋之不足,在《谈艺录》中评渔洋诗:“一鳞半爪,不是真龙”,又说“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

  王士禛与蒲松龄是好友,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