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注释】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出处】

  宋·陆游示儿》,全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背景】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示儿:写给儿子们看,相当于遗嘱。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忱催人泪下,发人深省。朱自清特别推崇《示儿》诗,他说:“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他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是他毕生的心事。

  陆游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直到临终之际,他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他,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之情。

  全诗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清代贺贻孙《诗笺》又说“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


  【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时所引用,讲话原文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