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之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徽之(338-386年),东晋名士、书法家。字子猷。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王羲之第五子,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其书法有“徽之得其(王羲之)势”的评价,王徽之才华出众,却生性落拓,崇尚当时所谓的名士习气,平时不修边幅。因奔其弟王献之之丧,奔波伤感,背疾溃裂而卒。

  王徽之有集八卷,已佚。今存文一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二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王徽之善书法,以楷书、草书见长。草书长于行草,以韵胜。《新月帖》见于辽宁省博物馆藏的唐摹本《万岁通天帖》,传为王徽之书。此帖以行楷为主,间入草书、行书,挥洒自如,笔法多变,妍美流畅,显示出较强的个性。宋《宣和书谱》评其书法“作字亦自韵胜”,认为他的水平在王羲之和王献之之间。

  王徽之又工画,性爱竹,曾有:“不可一日无此君邪!”之赞叹,为后世传为佳话。唐张怀瓘《书断》列其书入第四等。御府藏其行书《僧伦帖》、《至节帖》、《仲宗帖》、《蔡家帖》,《淳化阁法帖》有其草书1帖,7行,52字。

  黄伯思《东观徐论》评价王徽之兄弟四人: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