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珞巴族妇女与自己编制的竹筐
珞巴族姑娘(米林县南伊珞巴民俗文艺队)
跳舞的珞巴族妇女
56朵“民族体育之花”:德吉,珞巴族(西藏),来源: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

珞巴族汉语拼音:Luoba Zu;英语:the Luoba nationality),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山南市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起察隅 地区(察隅县)、西至门隅地区(错那县)、南达阿萨姆平原(阿萨姆邦)的"珞隅地区"(即 藏南三隅之一),其中以米林、墨脱、巴宜、隆子、察隅等地最为集中分布。他们与藏族门巴族僜人(达让支系-格曼支系-杂克林支系)等族群毗邻而居。


珞巴族聚居的"珞隅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纬27度至30度之间的低纬度地区,山高林密,河流众多,雅鲁藏布江丹巴曲、西巴霞曲、卡门河、察隅河等河流穿越其间。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终年温暖湿润,水热条件优越,是世界上分布最北的热带地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形成了从寒带到热带的立体气候,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青稞、小麦、鸡爪谷、玉米、水稻、荞麦、高粱、豆类和香蕉、菠萝、柑桔、柚、桃、梨、葡萄、西瓜等水果;家畜有黄牛、犏牛、猪、鸡等。


历史上,人们依据地理形势,把珞隅分作上珞隅和下珞隅。"上珞隅"泛指古称的白马岗(即今墨脱县)、马尼岗梅楚卡一带;"下珞隅"则泛指永木河、锡约尔河、巴恰西仁河流域,直至南部与阿萨姆平原接壤的广大山地。


珞巴族大多数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桥、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桥,是珞巴族的交通技能。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如今的珞巴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直到西藏民主改革后,才开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先进的耕种方法,农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珞巴族男子一般戴藤帽或熊皮帽,穿坎肩,披兽皮。妇女喜欢用自己手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制成的对襟短上衣和筒裙。男女均赤足。珞巴族男女都喜欢佩带装饰品,男子戴手镯、竹管耳环、项链,腰间挂弓箭、长刀等物。妇女特别喜欢佩戴五颜六色的石质串珠,盛装的妇女脖颈上有时戴十几串到几十串珠子,再加上手镯、耳环、铜铃、银币、铁链、小刀、火镰、海贝等饰物,有十几斤重,可装满一个竹背筐,并被视为家庭财富多寡的标志,不可缺少的嫁妆。


“珞巴”,是藏族对居住在这一地区古老居民的习惯称呼,“珞”,在藏文里有“附近”、“智慧”、“南方”、“没有开化”等几种词的意思;“巴”,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取“南方人”之意。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他们多以部落或氏族聚居在一起。主要有"阿迪人"(Adi),"尼兴人"(Nyishi),"米星人"( Mⅰshing),"塔根人"(Tagin),"阿帕塔尼人"(Apatani),"米济人"(Miji),"鲁苏人"(Hrusso),"崩如人"(Bengru),"布瑞人"(Puroik),"布贡人"(Bugun),"义都人"(idu)等部落。


珞巴语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种独立语言,多數部落使用的语言属于达尼语支(崩尼-博嘎尔语支)。另有崩如语米济语鲁苏语布贡语苏龙语义都语等語言,不属于达尼語支,各支系语言差异较大。 少数人通晓藏语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在中国藏南当前实控区内,察隅县的珞巴族属于米什米支系义都部落,聚居在上察隅镇西巴村。墨脱县珞巴族属于阿迪支系的米古巴米新巴达额木三个部落,主要居住在达木珞巴族乡、加热萨乡、甘登乡。巴宜区的珞巴族主要属阿迪支系米新巴部落,主要居住在更章乡白马店村。米林县的珞巴族主要属阿迪支系博嘎尔部落,居住在南伊珞巴族乡、羌纳乡西嘎村。 隆子县珞巴族主要属于苏龙支系(布瑞人)、塔根支系的纳人\姆热人\巴依人、尼兴支系的崩尼人、米济支系的崩如人等部落,主要居住在斗玉珞巴族乡、准巴乡达嘎村、三安曲林乡、扎日乡等地。


由于珞巴族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所以,珞巴族文学的原始文学特色极其浓郁。长篇神话《阿巴达尼》是著名的珞巴族祖先神话,由几十个彼此互异而又相关的故事组成,全面地同时又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珞巴族父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的婚姻形式、家庭形态、社会关系、生产水平、宗教崇拜等情况。


珞巴族祭祀活动繁多,在大型的祭祀仪式上都有巫术。凡遇天灾人劫、病身瘟疫、失窃、复仇,战斗等,都要举行巫术、仰赖巫术力量驱邪惩恶,消灾化吉。在历史上,不断受到灾难侵扰的珞巴族,极其努力地在巫风巫雨中探索寻求精神的解脱。在祈求、招魂、驱鬼、诅咒等巫术活动中,有相当复杂的仪式。巫术除配合一定的行为外,还有表演、歌唱、造型、刻画和一些法器,对珞巴族的神话、歌谣、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乃至原始科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实控区珞巴族情况

1.阿迪人-米古巴人:今分布在墨脱县达木乡的达木村、卡布村、珠村一带。“米古巴”意为“下方的珞巴”,门巴人称他们为“珞纳”(意为“黑珞巴”),藏族称他们为“卡珞”。内部分为波觉、嘎窝、雅西3个氏族。


2.阿迪人-米新巴人:今分布在墨脱县加热萨乡、甘登乡以及巴宜区更章乡白马店村。“米新巴”意为“上方的珞巴”,门巴人称他们为“珞嘎”(意为“白珞巴”),藏族称之为“卡珞”。“米新巴”是由“米古巴人”分衍而成,部分人还带有门巴族藏族血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与当地的藏族、门巴族大体相似。


3.阿迪人-达额木人:今分布于墨脱县达木乡的贡日村以及仰桑河流域。


4.阿迪人-博嘎尔人:今分布于米林县南伊乡、羌纳乡西嘎村以及上珞隅的马尼岗、梅楚卡一带。


5.苏龙人(布瑞人),塔根人(纳人-姆热人 - 巴依人),崩尼人,崩如人:今分布于隆子县的斗玉乡、准巴乡达嘎村、三安曲林乡、扎日乡等地。


6.米什米人-义都人:今分布于察隅县上察隅镇西巴村以及丹巴河谷、米什米山地一带。

珞巴族部落与语言

一、使用达尼語支的部落:


1.阿迪人(Adi)又称为"阿波尔人"(Abor),內部又分为 :①迦龙人Galo、②派力波人Pailibo、③拉莫人Ramo、④博嘎尔人 Bokar、⑤坚波人Ashing、⑥巴达姆人Padam、⑦民荣人Minyong、⑧巴昔人Pasi、⑨希蒙人Shimong、⑩博日人Bori、①①卡可人Karko、①②柯默卡人Komkar、①③汤甘人Tangam、①④潘奇人Pangi、①⑤邦波人Bangbo、①⑥达额木人Dagemu、①⑦米古巴人Miguba、①⑧米新巴人Misinba、①⑨米浪人Milang等部落。


2.尼兴人(Nyishi)又称为"达夫拉人"(东达夫拉人),內部又分为:①尼兴人、②崩尼人(Bengni)、③米日人(山地米星)三个部落。


3.米星人( Mⅰshing)又称为"米日"(Mhiri)或"平原米日"(Plains Miri),原是尼兴人等珞巴族部落下山往平原定居时混合的一支,现在的他们大部分生活在阿萨姆平原。


4.塔根人(Tagin)又称"达夫拉人"(西达夫拉人),內部又分为:①塔根人、②納人(Nga)、③姆熱人(Mara/Mra)、④巴依人(Bayi)四个部落。


5.阿帕塔尼人(Apatani,登尼Tanii)




二、其他不使用达尼語支語言且使用自己独特语言的部落有 :

6.崩如人(Bengru,北米济人)


7.米济人(Miji/Dhammai达迈/Sajolang萨觉朗)


8.鲁苏人(Hrusso/Aka阿卡)


9.克罗人(Koro,鲁苏人的一支)


10.布瑞人(Puroik/苏龙Sulung)


11.布贡人(Bugun/科瓦Khowa)


12.义都人(Idu)

珞巴族部落姓氏与分布

珞巴族各部落中,博嘎尔、崩尼、崩如、德根、棱波、布瑞、民荣、阿帕塔尼、纳、希蒙、达额木、巴依、玛雅、巴达姆等绝大多数部落,姓在前,名在后; 义都部落则名在前,姓在后; 而聚居在墨脱县内的米新巴、米古巴两个部落,除住在达木乡的达木村、卡布村、珠村的米古巴部落还有4个姓外,其余只有名字,没有姓,而且名字与藏族的人名相同。

珞巴族各部落的地域分布如下:

1.博嘎尔人:分布在米林县与纳玉东拉、达东附近的西洛木河和巴加西仁河的河谷地带,是分布最北的珞巴族部落。


2.崩尼人(尼兴):分布在西巴霞曲和卡门河的广大地区,是人数最多的珞巴族部落。


3.崩如人(北米济):分布在隆子县南部的比夏乡一带。


4.塔根人(德根):分布在隆子县及西巴霞曲流域。


5.棱波人(坚波人):分布在米林之南,墨脱之西,其南是民荣部落。达固尔、达基、地如、宁色、雅卜克、佣当、佣让等姓氏所属之棱波部落。


6.布瑞人(苏龙):分布散居住在潘尼尔河、克鲁河、坎姆拉河和西巴霞曲流域的群山之中,过去一般充当崩如、崩尼、鲁苏等部落的奴隶。


7.民荣人:主要分布在墨脱以下的雅鲁藏布江西岸广大地区。


8.阿帕塔尼人(登尼):内部自称为“达能”。分布在西巴霞曲西潘尼河以北的阿帕塔尼河谷内。


9.纳人:人口很少,分布在隆子县南部。


10.希蒙人:有数万人,墨脱的门巴人称他们为“洞贡”,分布在阿米吉刀到哥布克的广大地区。


11.达额木人:亦称“达足”。主要集中在仰桑河流域右岸。


12.巴依人:人口很少,分布在隆子县南部。


13.玛雅人(姆热):人口很少,分布在隆子县南部。


14.巴达姆人:分布在从雅姆尼河的西底普到南部西固河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15.义都人:又称“丘利嘎塔”,即“剪发的人”,与僜人(达让人和格曼人)被西方学者称为"米什米人",义都人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下游东岸主要支流。


16.米新巴人:在墨脱县,又称“珞嘎”,即“白珞巴”。


17.米古巴人:在墨脱县达木、卡布两村,又称“珞纳”,即“黑珞巴”,是由不同血统的4个氏族组成的地域部落。


18.迦龙:东部以民荣部落为邻,西部为德根部落,南部为中印传统习惯边界线。


19.博日人:分布在西洛木河和西卡河之间的群山之中。


20.鲁苏人(鲁梭):西方民族学家习惯称其为“阿卡”,主要居住在门隅的德让宗以东、鲍罗里河以西的地方。


21.米济人:西方民族学家习惯称其为“达迈”,主要集中在比熊河的河谷两岸,经常与鲁苏人通婚。


22.布贡人:主要集中在鲁帕河两岸的山上,散落在鲁苏人村庄之间。


以上是主要根据20世纪50年代调查的情况,有小部分姓属什么部落不详。希蒙、达额木、巴依、玛雅、巴达姆、迦龙、博日、鲁梭等部落的姓氏待今后补充。阿帕塔尼、纳、棱波、德根等部落中的姓氏也相当不全。目前珞巴族一般不使用汉式姓。

民族历史

  珞巴族的祖先是珞隅地区最早的开发者,早在新石器时代,他们就繁衍生息在这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和考古工作者在上珞隅的墨脱县发现了大批磨制石器。这些石器与在西藏其他地区采集的同类石器在形制和文化内涵上极其相似。考古资料表明,珞巴族先民同藏族先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喜马拉雅山区的远古文明。在珞巴族的神话传说中,有其先民最初居住在墨脱一个山洞里的传说。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众多河流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夺路而下,东至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经过墨脱县米林县,至山南市隆子县错那县。喜马拉雅山脉横贯这几个县,将其分割为南北两片。其南坡降雨充沛,河流纵横,珞巴人的众多部落在这里生活。


最东部的察隅河下游,是"米什米-义都部落"和"民荣部落"。在丹巴河、雅鲁藏布江以及锡约尔河流域的南边是"阿迪部落"、"迦龙部落"、"巴达姆部落"的家园,北边和藏族门巴族接壤地带是"博嘎尔部落"、"博日部落"、"希蒙部落"、"达喀木部落"等"阿迪部落"所居住的上珞隅-白马岗、马尼岗、梅楚卡地区,珞巴人经常在此和藏族人、门巴人进行贸易,米林县南伊沟就是一条重要的通商路线。


西部的西巴霞曲和卡门河的河谷地带,主要是"崩尼部落"、"德根部落"、"苏龙部落"、"米济-崩如部落"、"鲁苏部落"以及更南边的"阿帕塔尼部落"、"尼兴部落"和"米星部落",这是珞巴族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毗领西边的门隅地区。


这片广大地域有超过三十个部落,“珞巴”是藏族人给他们的称呼,意思为“南方之人”,这里是西藏的一部分,为喜马拉雅山的自然延伸,在吐蕃帝国时代就有关于珞隅地区的记载。


  藏文史籍《红史》等记载,早在松赞干布(617~650年)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吐蕃后期的历史也记载了吐蕃赞普处理珞隅地区事务,珞隅地区各部落接受吐蕃王朝统治的事实。在藏传佛教兴起时期,噶举派僧人曾到接近珞隅的工布、娘布、塔布、隆子一带传教建寺。在博嘎尔部落的传说中,噶举派僧人汤东杰布,曾经到珞隅马尼岗一带向珞巴人传授耕作技术,并教化珞巴人皈依佛教,但成效不大。17世纪后期,格鲁派在西藏取得统治地位,在清朝中央政府扶持下管理西藏地方政府,针对珞隅的具体情况,设立了有关机构。1680年,达赖五世发给梅惹喇嘛的文书中,记载自火猴年(1656年)以来,“所有僧俗不顾自身任何安危,与约二十五年间,一心积极维护宗教事业……门区属部未归我治者及珞隅人等亦入我治下……”。后来,这些地区分划给沿喜马拉雅北坡设置的地方官府分别管理。珞隅西部的塔克新(今隆子县玉麦乡南部)一带原来的传统习惯是每十二年藏历猴年,藏族官员与珞巴有关部落首领举行关于扎日神山转山期间的盟誓,确定由珞巴人负责修路,并保证前来转山的藏族群众转山活动和物资交换顺利进行。珞巴人则得到西藏地方政府发放的生产、生活物资,如牛、铁制工具等,这加强了藏地和珞隅边地的关系,体现了西藏地方政府对边境地区的约束和控制。在中部的则拉宗冈,西藏地方政府设置了专管马尼岗一带的珞巴族部落官员,并在该地区设五个分别代理征收差税的根布(头人,相当于村长),每年由根布(村长)率领部落内各氏族代表到米林色尔冬上缴差税,同时举办物资交易会,珞巴族与当地藏族群众交换所需物资。后改为则拉宗冈指派代表寺院、贵族和官府的藏区富户代理管理,称为“三乃卡”,与五个根布合称“乃卡松(三)根卡阿(五)”,成为定制。使东拉山口北部的纳玉沟和洛拉山口北部的里龙沟等地成为珞巴族各部落与工布藏族人民交流的重要通道,将珞巴族与藏族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把珞隅地区划归波密土王管辖。波密土王于1881年在地东村(今墨脱县境)建立地东宗,委派宗本辖五“错”(“错”相当于区)、六寺。20世纪初,波密土王为进一步巩固对珞隅的统治,将地东宗的达岗错扩建为宗,即嘎朗央宗。并在此先后委派过八任宗本。西藏地方政府也经常派人到珞渝地区巡查。1927年,西藏地方政府和波密土王发生矛盾,撤消了嘎朗央宗,将辖地仍划归地东宗,恢复达岗错建置。又在达岗错及其以南地区,委派“错本”(相当于区长)和“学本”(相当于村长),每年前往收缴租税。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为巩固边防,还派军队到达珞隅南境和印度阿萨姆邦交界的地方巡边。1944 年前后,英帝国主义以划定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借口,派兵溯雅鲁藏布江下游而上,侵入珞隅地区的戛高、许木地区,强令当地人民不再为西藏地方政府支差纳税。随后,英国又派兵侵占了更巴拉以南、戛高以北地区,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停止对当地行使固有的管辖权力。


  珞巴族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园,勇敢地阻止了英印政府一次次派出的各种人员渗入珞隅地区,与外来入侵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早在19世纪初,英国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就开始不断渗入西藏边地,他们力图打开从阿萨姆经过珞隅和察隅到中国四川内地的一条捷径,通过这条通道贯通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联系。为此,英国打着考察、开发、传教、采集动植物标本的名义,派遣“探险队”进入珞隅地区,遭到珞巴族人民的反抗。英国吞并了阿萨姆地区后,为了霸占这片狭长的平原地带,经常唆使当地淘金者、捕鱼者及种植者不准向山地部落(珞巴族)交纳“波萨” (税收),以使这些人逐步摆脱珞巴族部落的主权管理,接受英国人保护。1847年阿萨姆地方边境政治官维特齐上尉率兵进山,要求珞巴族部落释放不交“波萨”(税收)而被拘的淘金者。阿迪人(珞巴族的一支)夜袭了维特齐上尉的队伍,维特齐焚烧了阿迪人(珞巴族的一支)的村庄。此后,珞巴人同蚕食他们土地、掠夺他们财富的英国侵略者进行了长时期的斗争。


  著名的反抗殖民侵略的珞巴族部落首领"凯萨",是珞巴族义都部落首领,察隅人。1851年,法国神父"M•噶拉克"以“传教”为名,进入瓦弄、珞隅、察隅等地,搜集情报,激起珞巴族群众的强烈不满。 1855年,"噶拉克"再次进入察隅杜曲地区,破坏当地风俗,严重伤害了当地珞巴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利益,激怒了珞巴族人民,"凯萨"愤怒地处死了噶拉克。噶拉克之死使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恼羞成怒,英国殖民当局从萨地亚派出阿萨姆率领的长枪队,直奔察隅,血腥镇压凯萨领导的珞巴族人民。凯萨率领珞巴族群众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许多珞巴人都英勇战死。凯萨在被俘关押期间,拒绝威逼利诱,毫不屈服,被英军杀害。


  1911年,英国军官"威廉姆森"偷越国境,进入珞隅南部进行间谍活动,被珞巴族阿迪部落处死。珞巴族人民面对前来寻衅报复的英帝国主义“阿波尔远征军”,毫不畏惧,以长矛、大刀和毒箭等原始的武器抗击手持现代武器的入侵者。1944年前后,英帝国主义借口维护非法划定的“麦克马洪线”,派兵入侵珞隅地区。1947年,印度当局陆续占领了门隅以及珞隅、下察隅的大部分地区,中国西藏地方政府和珞巴族、门巴族僜人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抵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珞巴族人民生活在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下,受西藏三大领主(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的压迫和歧视。为了加强对珞巴人的控制和约束,西藏地方政府还在一些靠近藏族居住的地区,委派藏族官吏统治。


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珞巴族由于居住在不同地域,有30多个大小部落,每个部落都有各自部落的部落名、有各自的地域、操自己的方言、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有自己的军事首领。各个部落又包含若干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居住地,氏族内部以血缘亲疏分住在相邻的村子,每个村往往都是同一家族的成员。氏族居住周围村社范围内的土地归氏族全体成员公有,氏族成员可以在公有土地上开荒、狩猎或从事其它生产活动。珞巴族社会普遍实行父子联名制,氏族内部每个成员的名字由父名和子名两部分组成,即在儿子的名字前加父名,父系谱系反映出氏族内部各个家庭成员之间血缘远近。阅历丰富的老人可以随口说出自己氏族10代以上的谱系,这是每个氏族成员必须具备的知识。


珞巴族传统上是住在干栏式的长屋内,家庭每添一个妻子,就在长屋内加一口灶,随着妻子和灶的增加,长屋也可以不断延长,甚至到四五十米。像斯巴达人一样,未婚男子有自己的公共长屋,他们是部落里的武士。


珞巴族主体的各个部落都信仰一位共同的始祖“阿巴达尼”,据说这位创世祖先从北方来,他的弟弟爱吃生肉,最终变成了老虎。所以许多珞巴部落都以老虎为图腾,不加捕杀,也有传说是阿布达尼的哥哥分别变成了藏族人和汉族人,阿布达尼却成为珞巴人的祖先,这些古老的知识都被巫师们继承和吟诵着。


藏传佛教从来没能深入到珞巴族中,只是在墨脱县有几个小庙。珞巴各部落所信奉的是原始万物有灵崇拜,他们的巫师用杀鸡看鸡肝上纹路的方法来决定吉凶,每场仪式的最后总是要杀牛牺牲驱鬼或者祭奠祖先。因此当地的大额牛像钱币一样成为一般等价物,还有一种等价物则更为奇特:藏地的大铜锅。这种巨大的金属器甚至因此带有神圣的性质,价格极高。

部落等级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珞巴族各部落还保留着家长奴隶制,蓄奴主一般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主人与奴隶的生活相差不大,但属于不同的等级。在博嘎尔部落,有麦德、麦让、伍布和涅巴4个等级。在崩尼、崩如部落有列德、阿比和苏龙3个等级。即所谓的“高骨头”麦德(或列德,意为“有能力、有气魄”,在口语中可以作“主人”使用)等级,“低骨头”涅巴(意为“被压着不能抬头、被迫劳动”,实际上是奴隶)等级。麦德是氏族始祖的直系后代,被认为是血统纯洁的人,也是各个氏族的主体成员。麦德在社会上有地位,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后代即使贫穷,仍然是高贵的血统。麦德等级高度重视血统的纯洁,严格遵循习惯法,实行等级内婚。涅巴被认为是血统低贱的人,大部分是从外部落买来的奴隶。只能在低等级内通婚。麦德可以把占有的涅巴用于买卖、赠送、转借,人们习惯上把占有涅巴的多少与占有牲畜、粮食的数量一样,作为财富象征。

  麦让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其祖先原本是被氏族收养的人,血统与氏族血统不同,收养之后就作为氏族的正式成员看待,并参加氏族的一切活动。另一种是由于麦德等级的祖先因娶了低骨头等级的女子,使自己血统混杂,从而失去了高贵的血统,子女永远沦为麦让等级,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麦德等级。麦让等级是自由人,他们的的地位低于麦德,高于伍布和涅巴,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以占有涅巴。

  伍布由涅巴的后代变来的。涅巴的子女仍然是涅巴,涅巴的孙子女称为伍布。伍布是在主人家当了三代的涅巴或是用积攒的财物娶妻,向主人请求获准后,从主人家分出来。伍布对主人还保留一定的依附关系,一般要继续住在主人家附近,以便保护主人并在主人家有事时尽义务。同时,伍布受外来人欺负时,主人也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戚”保护。独立出去的伍布,可以自由使用氏族公有的山林、土地,参加氏族的集体活动。

民族宗教

珞巴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人世间一切自然物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鬼怪精灵主宰,人的生老病死和灾祸发生都是由鬼怪作祟。因此各氏族部落盛行巫术活动,以祈求鬼神的护佑,常常要杀牲祭鬼或请巫师念经,施展巫术约束鬼怪。

在珞巴有的观念中鬼和神的概念没有明显的区分。他们把“鬼怪”、“精灵”、“神灵”、“鬼魂”统称为“乌佑”,即“精灵”或“鬼”。他们认为“乌佑”可以凭附在任何自然物和人的身上,使自然物和人有了“精灵”和“鬼”的属性。“乌佑”种类很多,万物皆有,无处不在,左右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

珞巴族的许多部落对天体崇拜中,对太阳尤其崇敬,认为她是神灵,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是真理与正义的化身。博嘎尔、迦龙等部落都有隆重的祭太阳的仪式。

⊙自然现象崇拜:从珞巴族原始宗教的历史发展看,大自然崇拜,是珞巴族先民最早的信仰和崇拜。在人们的观念中,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树木等众多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这种神灵各有分工,各守其职,互不隶属,都成为珞巴人的崇拜对象,即对风、雷电、彩虹等自然现象的崇拜。珞巴人对这些自然现象有特定的崇拜仪式,如:阿帕塔尼部落每年3月下旬要举行仪式,祈求诸神免降冰雹、免除雷击和淫雨等。

⊙图腾崇拜:珞巴族由于不了解自身的生殖规律,把人类的繁衍与自然界的某种动物、植物甚至使用的工具联系在一起,并把其中的一种视作至使用的工具联系在一起,并把其中的一种视作与自身有着特殊、神秘的血缘关系。视作自己的祖先,因而便出现了图腾崇拜。珞巴族各部落信仰和崇拜的图腾各不相同,其中主要有虎、豹、野牛、野熊、熊、猴、水獭、猪、牛、羊、狗、老鹰、乌鸦、布谷鸟,鸽子、蛇、太阳、月亮、刀等30余种。

⊙山石崇拜:即对山、石、土地、树、水和火等自然物的崇拜。珞巴人生活的地方高山环抱,他们认为山神是山的主人,因此,崇拜山神的仪式,多与狩猎有关;崇拜岩石的仪式,与战争和结盟有关。

⊙动植物崇拜:即对犀鸟、虎、豹、熊、猪、牛、羊、狗、鹰以及树木等的崇拜。在博嘎尔、崩如、苏龙和迦龙等部落,还有祭祀老虎的习俗。如有人在行猎中误伤老虎,要请巫师主持祭奠仪式,以求得老虎的宽恕。 在崩如和苏龙部落中,犀鸟是他们部落的守护神。

⊙生殖器崇拜:在珞巴族地区,仍能看到自家房屋旁树立有许多个用木桩做成的男性生殖器,为的是祈求人丁兴旺。我国许多民族都曾有过生殖崇拜,现在在一些南方民族节日中仍能看到这种遗存,我们只要了解生育的重要性,就可以理解生殖崇拜的起因。

⊙ 祖先崇拜:这是珞巴族父系氏族制取代母系氏族制后出现的又一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形式。它是在灵魂不死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其本质来说,也是对鬼魂的崇拜。珞巴人认为人的出生、成长和死亡由灵魂决定,灵魂又受到神鬼的影响和支配,灵魂一旦离开肉体,死亡就来临,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并没有死亡,只是离开躯体到另外的世界。为了保护灵魂,各部落都制作一些护魂灵物,佩带在身上。祖先崇拜是以某种自然物做为自己祖先的图腾崇拜。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作为全氏族崇拜的对象。

  长期以来,珞巴人与藏族人民有着多方面的接触,在靠近藏族或与藏族杂居的地方,部分珞巴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家里供奉有藏传佛教的神龛;藏族群众每12年一次的藏历猴年朝拜札日神山转山活动,珞巴族群众也积极参加。

巫术

珞巴族的巫师有两种,一种是卜卦师,称为“米剂”,一种是祭神跳鬼的祭司,称为“纽布”。他们被认为是来往于人和鬼之间的使者,享有崇高的威望。人生病,便认为是鬼作祟,要杀大量的牲畜,以驱除病魔,送走鬼怪。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十分崇拜土地,为祈求丰收,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在播种完后,要在地头进行祈丰收祭仪。每户都要做大米饭和一石锅菜,盛入竹皿和木碗中,放在地边,祈求地神保佑庄稼丰收,不遭野兽损害。秋收前,要在十月举行望果节活动。在村内公房旁摆上各种粮食,敬献酒肉祈求年年丰收,人丁兴旺。新年吃年饭前,全家首先敬祖先、灶神,感谢灶神一年的庇佑,并祈求继续得到幸福和美满。初二,各家祭祀粮神,杀一只鸡供奉,分别用三个竹碗盛满白酒、甜酒和米饭,放在主室的木架上,祈求家神请保佑明年人畜兴旺,粮食满仓。家里有人出远门或打猎,要杀鸡卜卦或煮鸡蛋占卜。


巫教是珞巴族的原始宗教之一。珞巴族说巫师是唯一可以与鬼通话的人。巫师不是职业宗教者,并不享有超凡权威,但没有宗教活动时,他们依然过着常人的生活:生产劳动、生儿育女。珞巴族的巫师分米剂和纽布两种 。


巫术是巫师重要而经常性的活动。珞巴族祭祀活动繁多,在大型的祭祀仪式上都有巫术伴同。凡遇天灾人劫、病身瘟疫、失窃、复仇,战斗等,都要举行巫术、仰赖巫术力量驱邪惩恶,消灾化吉。在历史上,不断受到灾难侵扰的珞巴族,极其努力地在巫风巫雨中探索寻求精神的解脱。在祈求、招魂、驱鬼、诅咒等巫术活动中,有相当复杂的仪式。巫术除配合一定的行为外,还有表演、歌唱、造型、刻画和一些法器,对珞巴族的神话、歌谣、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乃至原始科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南方人”珞巴族有一个传说:相传大地母亲生了金冬(太阳)的九个兄妹,金冬又生了冬日(老虎),而冬日的儿子"阿巴达尼"是个非凡人物。他长着四只敏锐的眼睛,前面两只观察光明世界,后面两面只监视恶魔妖怪,能够上天入地,世间万物无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还是个能工巧匠,发明了制陶术和架桥术,为人类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阿巴达尼"就是珞巴人的祖先。

民族服饰

珞巴族服饰
珞巴族少女的耳环特写

  珞巴族生活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地区,气候环境迥然不同,南北各部落服饰明显不同。 博嘎尔部落生活的珞隅地区北端,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男子穿山羊皮、野牛皮上衣或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贯头式大坎肩。旧时男子一般不穿衣裤,下身只系一块遮羞布,现在大多数会穿汉式长裤;男子戴藤帽或熊皮圆盔帽,熊皮圆盔帽是珞巴族博嘎尔部落男子特有的典型头饰。女子穿着麻织物做的对襟无领窄袖短上衣,系腰带、腰筐,下穿过膝筒裙,小腿捆扎裹腿;冬天御寒用牛皮和羊毛织披肩。


珞隅中心地带气候炎热,这里的阿帕塔尼、米星、尼兴(崩尼)、阿迪、迦龙等部落服饰较为简洁,男女服装都只将布块围在身上,长者过膝,短者过臀,手臂袒露在外,崩尼人称之为“埃济”。米里、德根部落的女子穿一种称之为“阶邦”的草裙是用鸡爪谷的秸秆编成的。现在妇女们穿土布衣裙,还习惯性地在外面置上一条草裙,起到对衣裙的保护作用。


在靠近藏区的地方,珞巴人也有穿藏装、藏靴。察隅地区义都部落的女子传统服饰,上装为无领短袖对襟衫,下装为内外两层筒裙,内裙长过膝,外裙仅及臀部。衣裙上锈有文饰图案,裹绑腿。头顶绾发髻,用簪子等银饰品固定。饰物有富有特色大耳筒、银币项串等。


珞巴族的发式多种多样:有的部落剪短发;有的长发散披背后,女的梳几条辫子垂于肩后;有的男女均蓄长发,发置于头顶,穿一根竹签;热带地方全为光头。有戴圆形礼帽的,有戴氆氇圆形帽的,有戴自编藤帽的,有戴熊皮帽的,帽前两边各固定一个野猪獠牙,有的部落还在帽上插若干根鸟翎,十分美观。 各部落发式不同:义都部落男女都剪短发;博嘎尔、德根、棱波等部落的男女把额前的头发剪至眉际,脑后留一尺多长,散披在肩;崩尼、阿帕塔尼等部落,男子绾发髻于前额,用银、铜或竹制簪子固定,女子梳两条长辫子。


崩尼部落的男女旧时盛行穿鼻,男女在12岁左右进行,在鼻翼两侧各穿一孔,佩戴铁环或铜环。阿帕塔尼部落的妇女在鼻翼上穿孔,插饰木塞或戴金属、藤条小环。


各部落男女都喜佩戴耳饰、项饰、腰饰、手饰、腕饰等各种饰品。佩带的饰物,是家中多年积攒,是家庭财富的象征。男子戴铜和银的手镯和竹管耳环,脖颈上套各色串珠,腰间挂弓箭、长刀等物。珠串多用海贝、兽骨、兽牙和绿松石等磨制成珠子穿串而成。妇女除佩带各色串珠、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耳环(竹耳管)、项珠外,腰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铜铃、银币、铁链、小刀、烟斗、火镰等。珞巴族男女都喜爱系腰带,腰带有藤编、皮革制作或羊毛编织的,饰有各种图案。珞巴人喜欢在腰带上悬挂小刀、火镰和其它铜、贝制作的饰物。


男子好佩戴长刀和弓箭。长刀不单是显示阳刚之气的装饰品,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和重要武器,可用来防止野兽、毒虫的袭击。弓箭是珞巴族狩猎的主要武器,是男子随身之物。佩戴长刀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它不单单是作为显示阳刚之气的装饰品,而且是受自然条件的驱使,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不仅用它来防止野兽和毒虫的袭击,而且用它来砍竹木,架藤网桥,起房造屋甚至剪头发、裁剪兽皮…… 除长刀之外,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离身之物,是狩猎的主要工具。珞巴人制作弓箭的技艺很高,使用弓箭的本领十分娴熟。珞巴人从幼儿时就开始练习射箭。对弯制竹弓和削制箭杆很有讲究。制弓不但要选择竹种、竹龄,而且对弓长、厚薄都有固定的规格。箭杆、箭镞和箭羽的选材、制作工艺也很精细。制作一副好的弓箭,大约需20天左右。


珞巴族崩尼、巴达姆、阿帕塔尼等部落,有文身习俗。文身图案有直线、箭头形、点状、斧形、三星、须状等形状。不同的部落文身的部位也不同。

珞巴族手工业与工艺

  珞巴族的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珞巴人男女都擅长编制竹器,他们用各类竹制品、兽皮、黄连、麝香、熊掌、辣椒、染料草等土特产和猎物,与藏族交换铁工具、食盐、羊毛、衣服、粮食、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珞巴族流行传统手工艺品竹编,珞巴人从小就开始学编制,竹制品种类有竹筐、竹席、竹笼、竹绳、竹碗、竹盆、竹篮、竹雨具等,工艺精巧别致,既实用,又富有民族特色。

  藤网桥是珞巴人特有的技术,以藤索为材料编织而成。建造藤网桥时,人们隔河射箭,箭尾拖曳绳索,把藤索、棕索和竹索带过宽阔而湍急的河面。墨脱县德兴区横跨雅鲁藏布江上的藤网桥是历史最久的一座,距今已有300多年。

  珞巴人还制造石锅(墨脱石锅)。米古巴和米新巴等部落,用一种质地柔软且耐高温的石料凿成的石锅经久耐用;珞巴人设计的水磨房也非常巧妙,人们使用时,不需要人管理,只需将粮食放进一个悬挂着的粮袋里,粮食就会随着磨盘的转动,均匀地落入磨口,直至粮食被碾成粉末。

文化

历法

  具有珞巴族民族地域特征的历法——物候历,是珞巴人在长期的狩猎、采集和农业生产活动中,根据月相盈亏、昼夜更替、四季变化、植物枯荣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创造的。物候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和季节转换规律,归纳出每月有三十天,每年有十二个月。珞巴人对每月、每天都有形象、生动的说明,反映出珞巴人独特的智慧。

姓名

父子连名制:即氏族男成员的名字是和父亲的名字边连在一起的,父名又和祖父的名字连在一起,每个人的名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其首字为父名,尾字为子名,以此严格区分,一代一代连下来,构成一个谱系。这种父子连名制在愽嘎尔部落的男子中,都能记住或说出五代至十代的祖先名称。知道在氏族内部谁是最亲的亲属。在父子连名的办法排列,但部落内实行氏族外婚,女儿要嫁出本氏族,所以在谱系中不占主要地位,以男子连名为主,家庭的承袭也完全以父系延续下去,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

父子连名制是维系氏族制度的重要手段。凭借这一制度,在同一氏族内,人们就可以按各人的名字数据定彼此间的血缘远近亲疏,以明确各自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熟记氏族的谱系是对氏族成员必须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

民间文学

  珞巴族民间世代口耳相传着大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珞巴族创世纪史诗《斯金金巴巴娜达盟》,从天地起源、日月星辰、自然万物和人类的诞生讲起,直到珞巴族的来源和发展。长篇神话《阿巴达尼》,讲述珞巴族父系祖先阿博达尼诞生、氏族的婚配、迁徙、发展和分布、繁衍成为十三个部落的艰苦历程。神话有《纽布射日》、《天神三兄弟》、《三头神牛》、《人和猴子为什么不一样》、《太阳、月亮和草药》等。民族交往的传说有《宾鸟追马》、《种子的来历》等;发明创造的传说有《斯金金巴巴奈达美和金尼麦包》等。民间还流传有《蝙蝠》、《啄木鸟》、《乌都鸟》等故事。

珞巴族的文学,主要是该民族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文学。由于珞巴族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所以,珞巴族文学的原始文学特色极其浓郁。神话,在珞巴族文学中是发展得尤为充分而且保留得也非常完整的一个门类,其中,“开天辟地神话”、“万物起源神话”、“人类诞生神话”、“祖先神话”和“英雄神话”等,应有尽有,各成系列。《九个太阳》,是一则开天辟地神话,讲述了世界出现之时由于天与地婚配而生了九个太阳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天体观念。《三头神牛》的神话,把大地上的万物,说成是由死去的铁神牛的皮毛、骨骼、血液和内脏变成的。关于人类起源,神话中有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人类是大地母的一双儿女婚配而繁衍的后代,二是认为人类是一批短尾猴吃了用火烤熟的食品才变成的。

长篇神话《阿巴达尼》是著名的珞巴族祖先神话,由几十个彼此互异而又相关的故事组成,全面地同时又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珞巴族父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的婚姻形式、家庭形态、社会关系、生产水平、宗教崇拜等情况。

英雄神话《阿宾肯日》、《普苏达东和罗马达当》等,则形象地描述了原始人类与大自然间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珞巴族的民间传说,也与该民族的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民族历史的传说《阿巴达尼的四个儿子》和关于民族间交往的传说《宾鸟追马》,都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流传。在珞巴族的民间故事中,动物故事占有较大的比重,《蝙蝠》、《白头翁》、《猴子的屁股为什么红》等故事,寓意深刻,曲折地表达了人世间的社会关系。

  珞巴族民歌 有“夹依”、“百力”、“月”和“亚里”等4种。珞巴族民歌属五声音阶,以徵、羽调式为主。 珞巴族的民间歌谣以其所表现的内容来划分,有“劳动歌”、“情歌”、“习俗歌”和“古史歌”等类别。

  夹依(叙事性民歌):用于说唱,也用于舞蹈,演唱的形式是一人开头众合唱。具有代表性的曲调是以衬词命名的《甲景甲》。如: 甲景甲用于舞蹈时,节奏鲜明,歌唱粗犷而豪放,演唱中分慢、中、快3种速度。用于叙事时,领唱部分的旋律和节奏随歌词的声调、句幅的不同而变化,众合部分则固定不变,保持中庸速度。民间有专用于叙事的歌,边唱边舞,曲调淳朴,节奏富 有弹性。

  百力(习俗曲):反映生活习俗的歌曲,有酒歌、描绘山区鸟兽形象的歌、哭嫁歌等。1958年以前,珞巴人通行买卖婚姻,姑娘出嫁时与亲友一起边哭边唱。哭嫁歌是单乐句多次反复。

  (出征曲):人们出征前唱的一种歌曲。

  亚里(宗教曲):珞巴人祭祀鬼神、念经时唱的一种宗教歌曲。

音乐舞蹈

  音乐有声乐和器乐。声乐是将诗歌和一定的曲调组合而成的一种歌唱形式,最有代表性的是加金这种民间最古老的曲调,流行于各部落,它是叙述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为主要内容。另外,《哭嫁歌》、《哭丧歌》,还有大量的情歌,常常在传统的曲调中触景生情,即兴随编随唱,出口成歌。一般调子都很简单低缓,节奏地不严格,缓慢庄重,每句一般四个节拍。

  珞巴族的民间乐器,有哨叶、竹口弦、笛子和二胡四种。

  舞蹈有多种,大多表现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跳祭祀舞、征战舞时,无音乐伴奏,舞蹈动作原始古朴,豪迈奔放。如,①男子集体舞“刀舞”,舞者身穿猎装,手持弓箭、长刀,表现激烈狩猎场面; ②“驯牛舞”,表现珞巴人追赶、抓获、驯牛的过程;③“巴纠舞”,是珞巴族崩如人婚庆时表演的舞蹈,有模拟鸟兽动作;④“犀鸟舞”,是珞巴人模拟犀鸟神态的舞蹈;⑤“纽布衣”和“哈日巴”舞,反映原始宗教仪式的内容。

舞蹈时,没有乐器伴奏,由巫师领唱,姑娘们跟着巫师所唱歌曲的末句,重复合唱,并按着歌曲的节拍起舞。歌词大多叙述创世纪的传说、动植物的起源、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等。

习俗禁忌

⊙珞巴族的每个村里都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动、坐其上边;村村有神树,不得砍伐。每年集体绕神石、神树转三圈和杀鸡、投放饭菜、酒祭祀。多数部落的人崇拜突兀的巨石和怪树,认为它是石神、树神栖息地,每逢过年、春播和秋收要进行三次祭祀活动,每次以猎鸡供奉。村人视这些石、树为洪水猛兽,恐惧万分。

⊙阉猪时,主人在门口栽鲜树枝,三天内禁止生人入内,期间不外借东西,不准拿皮、毛之类的东西从灶前走过。阉猪人三天内不准靠近灶台、木柴和灶具,不得说“死”、“无”字。

⊙ 人分娩、牛猪狗生崽、人患病、狩猎进出门前均插忌讳树,三天内禁止生人入内;外村亲朋前来,要在门口征得主人同意后,连说三声“鬼怪不要入内”,由主人陪同客人进屋。没有征得主人同意而入内,被视为带来了鬼怪和对主人不尊重,会被驱赶甚至引起械斗。

⊙猎狗为珞巴族狩猎立下了汗马功劳,珞巴人视狗如子。珞巴人家家都养猎狗十多条,不咬人,不狂叫,对人十分亲善,对兽十分凶猛。客人不得打狗、骂狗,否则,有被驱逐之险 。

⊙修房时,主人会高喊三声:“人畜健康,无病无恙,代代健康,粮食满仓”。之后将混合粮撒向天空,做得十分认真,千万不能讥笑。

⊙猪被看作牲畜的首领,是频繁祭祀的主要牲畜,因之,受到宠爱,猪糟里严禁大小便 。

⊙把动物神化并加以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普遍现象。动物是人们赖以自下而上的主要对象,但有些人与人们处于对立状态。人们对毒蛇猛兽的祭祀与禁忌就更加频繁。有些部落蛇和虎是图腾,严禁伤害。被毒蛇咬伤,不分远近亲疏,都主动停止劳动1天,并禁止到有藤科植物生长的地方,禁吃藤科状的苹果和辛辣食物及部分肉食等。

⊙农业生产上禁忌更多,从刀耕火种开始到秋收要集体进行5次祭祀,个体进行3次祭仪,祭祀之日禁止劳动,违者遭首领鞭打 。

⊙ 珞巴族是个不上锁的民族,以偷盗和说假话为世上最丑之事,最可恨之事,若出现这类事情,一是教育;二是偿还;三是驱赶;对惯犯则以杀之为戒。

⊙做梦也有许多禁讳:梦见杀牛、宰猪、太阳下山、娶媳妇、掉入水中、摔下悬崖、被蛇咬、鼠咬衣、牛抵架等等,预兆家要死人,发生祸灾,第二天不出门。梦见藤蔓物,十天里谨慎小心,生怕发生纠纷。相反,梦见死人却是吉兆。

⊙珞巴族也有记属相的习惯,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年。鼠和马,狗和龙,猪和蛇,鸡和兔,猴和虎,牛和羊是相克的,不能婚配。

风俗习惯

  20世纪50年代之前,珞巴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简单粗糙,除了少量砍刀、长刀为铁制,其它生产工具,如播种用的尖棍、锄草用的锹、锄、骨铲子、竹刮子等均为木制、骨制或竹制。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和鸡爪谷,在玉米、鸡爪谷生长过程中,不施肥,仅仅除草一、二次。鸡爪谷每亩收成约100斤(珞巴人按播撒种子的倍数计算,丰年可收成50多倍,一般年景仅收成二十几倍)。旱地实行轮歇耕作,砍伐的树木和灌木燃烧后的草木灰,含氮、磷、钾较高,是天然复合肥料,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珞巴人喜欢并习惯这种耕作方式。土地肥力高的,可以连续使用二三年;肥力低的,种植一年后轮休几年才再次砍伐耕种。村庄附近耕地,主要种植各种蔬菜、香蕉、甘蔗等。水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较少。农作物产量很不稳定。

  珞巴族的耕地在播种前要用竹木架设围栏,以防庄稼成熟时猴、野猪、熊等野生动物对庄稼的糟蹋、破坏。砍烧耕地和架设围栏是繁重的工作,由男子完成;其它的如播种、插秧、除草、收割等农活由妇女承担。

  狩猎是珞巴族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珞巴人擅长狩猎、捕鼠和捕鱼。珞巴人采取围打、围捕、陷阱、绳套等方法,也能捕杀多种动物。在铁器工具流人珞渝地区前,人们多集体狩猎。至今,米古巴和民荣部落仍然保持这种狩猎方式。集体行猎规模较大,有比较固定的时间,一次需要10多天,每年约4—5次,主要捕捉大中型动物。届时,全村青壮年男子都必须参加。出征前,在最有经验的领队猎人带领下,举行出猎仪式,巫师要诵经,把过去猎获的野兽骨头,放在领队家的火塘周围,杀鸡或杀猪,将血洒在野兽骨头上,预祝出猎平安。近代,铁器输入使用,珞巴人的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促进了狩猎方法的进步,人们可以依靠个体的力量自行狩猎。狩猎的方式有:设栏下套、设置石压子、设陷阱、设套、安放地箭、设木笼等10余种。如,捕捉山鼠的方法多种,用石板压、设小地弩、下活套等,颇为珞巴人喜爱。捕鱼,是一项不分性别、年龄,人人都可以参加的生产活动,分集体捕鱼和个体捕鱼两种方式。集体参加捕鱼,目前仅存在投毒捕鱼时采用。珞巴人的个体捕鱼用鱼笼、垂钓、放套、下网、撒网等方法。人们把捕获的鱼烤干后,可存放较长的时间,是珞巴人主要肉食来源。

  珞巴人制作弓箭的技艺较高,对弯制竹弓和削制箭杆很有讲究。制弓要选择竹种,对弓的长度、宽窄有专门的要求。箭杆、箭镞和箭羽的选材、制作工艺也很精细。珞巴人从幼儿时就开始练习射箭,使用弓箭的本领十分娴熟,谁家生了孩子,四邻亲友以弓箭为礼祝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射箭比赛。勇猛善射的青年猎手,会得到众多姑娘的青睐。各部落都有一套制毒技术,他们常常采用剧毒野生植物晒干后捣成粉末,再取毒蛇的毒液与之调和配制毒药,涂在箭头上,狩猎射杀野兽。

珞巴人还有一种称为“古马”的地箭,安放在野兽经常出没之处,一旦野兽踩上机关,箭就自动射出,击中要害部位。安放地箭全凭丰富的经验。珞巴人使用的地箭,不用铁箭头,而是用一种叫做“达白”的竹子削尖熏烤成箭簇。善射是勇敢猎手的象征。一位勇猛出色的年轻猎手,会得到漂亮姑娘的垂青。谁家生了丁,四邻亲友以弓箭为礼祝贺。建造藤网桥时,人们隔河射箭,箭尾拖曳绳索,把藤索、棕索和竹索带过宽阔而湍急的河面。逢年过节,射箭比赛是一项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采集业是珞巴族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是生活在高山部落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人们采集野果、寄生菌、根茎,有的地区主要的食物来源是“达谢”等植物的茎心,制作成淀粉食用。

  珞巴人非常好客,视挽留客人为荣。有客自远方来,珞巴人会拿出干肉、烤肉、奶渣、玉米酒、荞麦饼和辣椒等款待。客人吃饭前,主人要先喝一杯酒,先吃一口饭,以示食物无毒和对客人的真诚。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届时,要把宰杀的猪、牛、羊肉连皮切成块分送给亲友,还要把牛头盖骨高高悬挂家中墙上,作为勤劳和富有的象征,世代相传。“昂德林节”,是珞巴族传统农祀节日,珞巴语意丰收节。每年收割时择日举行。临近节日,男人上山打猎,女人收取少许谷物,做熟后请村中老人尝鲜,剩下的喂狗。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着盛装,从各自家里拿出准备好的美酒佳肴,全村男女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家庭婚姻

  珞巴人过去实行氏族外婚,在同一等级内实行买卖婚姻。在珞巴语里,男子娶妻意为 “买妻子(老婆)”,父亲嫁女意为“卖女儿”。不同等级的男子,买老婆的价格不同,等级越高,身价越高。一般一个麦德等级(即所谓的“高骨头”。麦德,意为“有能力、有气魄”,在口语中可以作“主人”使用)女子的婚价为6—10头犏奶牛,麦让(麦让等级是自由人,他们的地位仅低于麦德)和伍布等级(低于麦让等级,是由涅巴的后代变来的)女子的婚价为3—5头犏奶牛。男女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孩子七八岁甚至更早就订婚。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求婚,可以由男方的父母直接去,也可以委托介绍人去。双方谈妥后即可订婚。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去猪、米、酥油、酒等礼物。以后,男方开始向女方陆续送去婚价,到女子十五六岁时交足婚价就可以迎娶。由于普遍盛行买卖婚姻,所以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家族中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

  娶亲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新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鸡,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喝完交杯酒后,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的客人。然后,双方客人和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通宵达旦。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过去的买卖婚姻已逐渐转变为自由恋爱,高低等级、“骨头”的概念在年轻的珞巴人中已经淡化,买卖婚姻也逐渐减少。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因地域和部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多数部落实行墓葬。墓葬时,先挖一个1米多深的圆形坑,在坑底再挖一个与坑壁成90度角的墓穴,墓穴两边与上方用木料做支架,并烧火熏烤;底部铺垫板、草、褥子、枕头。死者放入墓穴后,将捆尸体的绳子及脸罩解下,盖上衣服。在男性死者旁放弓箭、砍刀、小刀、烟斗、烟袋等物品,女性死者旁放耳环、手镯、项链、“嘎乌”、针线等物品。墓穴门打好树桩,铺上草后,填土至与地面相平,坟墓上搭个棚子。

  下葬时,杀猪和鸡,猪的四只脚和鸡的两个翅膀挂在坟墓上。葬后,要带回送葬时捎去的肉和米酒,在死者房外支锅做饭,请参加送葬的人吃。吃剩的饭菜分给来客,忌带进死者家里。当晚,死者家属要到坟前烧火、放供品,葬后短则十多天,长则周年,每天早上或晚上都如此进行。到最后1天,认为死者的灵魂已走,在坟前杀一只鸡祭奠死者,丧事才告完毕。米古巴、米辛巴、德根、巴依、玛雅、达足等部落实行树葬。树葬是在人死后,将尸体用藤条捆绑住,放在藤筐或木箱里,随葬品有死者生前用具和一些装饰品。请喇嘛念经超度,树葬时,在村外找一棵分杈的大树,将装尸体的藤筐或木箱置树杈上。第二天,全氏族或家族共同举哀,全村停止劳动一天,村里的人和死者的亲友都要带粮食、酒前来吊唁,与死者家人一道哭丧。隆子县的原纳、崩尼、崩如、苏龙等部落实行崖洞葬和石冢葬。

经济状态

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各部落主要从事农业,仍以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为主,农业生产工具简单粗糙,除了少量的铁制砍刀、长刀外,大多数地区还使用着木质工具,如播种用的木尖棍、锄草用的木锹、木锄等。种植玉米、龙爪粟、旱稻及其它杂粮,粮食产量很低,在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采集栎类坚果、块根补充粮食不足的习惯,有的地区甚至仍以采集“达谢”等棕榈类植物的茎心制作淀粉为主要食物来源。普遍兼事狩猎,捕获到大型动物时,在民族或村落内平均分配。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但已出现兼事制陶、制造铁器等手工匠人及纺织、编织等家庭副业。珞巴族男女都会编制竹筐、竹席、竹笼和竹绳。这些器物,作工精细,品类繁多,反映了珞巴族物质文化的特点。他们用农闲时制作的这些物品和鲁皮、黄连、麝香、熊掌、辣椒、染料草等土特产品和猎物,到察隅、米林、墨脱等县城附近,从藏族那里换回铁质工具、食盐、羊毛、衣服、粮食、茶叶等生活必需品。 新中国成立后,珞巴族地区先后获得解放。1959年西藏三大领主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以后,陆续进行了民主改革,实现了珞巴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在西藏自治区以及县、区、乡各级人民政府中,珞巴族人民都有自己的代表参加。在国家和各兄弟民族的大力支援下,迅速摆脱了经济、文化的原始落后状态。四十年来,珞巴族人民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水灌溉,精耕施肥,放弃了多年延续下来的刀耕火种的耕作习惯,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牧业生产也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过去珞巴族地区道路崎岖,交通险阻,行路极其困难,现在从县城到偏僻村寨都修上了宽阔的公路、马路,在白浪翻滚的江河之上架起了钢索吊桥,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国家还在珞巴族地区兴建了新村,办起了学校和医疗站。本民族有了自己的干部、医生、文艺和体育工作者。

食俗

  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式。无论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将整条鱼投入火塘,埋上热灰,很快便可焖熟食用。

珞巴人还把在山上捕获到大的动物,加工成肉条,烤熟后长期贮藏。珞巴人也用石块烙制食品。他们把荞麦、玉米和达谢(一种木本棕类乔木植物)加工后提取的淀粉)研磨后,用水调和成稀面团,摊在烧红的石片上烙熟或烙过后再埋入火塘的灰烬中,使其熟透。


崩如、苏龙部落的人把达谢调成浆,放在大葫芦里,再从火塘里把烧红的石头取出来,立刻投放到葫芦里,利用石头的热量把达谢煮熟。苏龙人把粮食放进竹筒,加上水,堵上木塞,放在火堆上烧,食用时用刀把竹筒破开。


其他部落人外出远行时也使用这种方法做饭。有些部落用陶罐和石锅烹饪食物。珞巴人烹调蔬菜的方法很简单,用水将菜煮熟后,加入调味的食盐和辣椒即可。


珞巴人多数部落一天吃三餐,他们喜欢在两餐之间饮酒。珞巴人家家户户用大米、鸡爪谷等粮食酿酒。一些部落在盟誓时,还沿用古老的饮血酒习俗。博嘎尔人每年秋收后杀牲庆祝,把余温未冷的牛血和在酥油中饮用。他们认为,野牛的骨髓吸出来生食味道最鲜美。一部分珞巴人常把獐子肉剁成肉酱,拌上辣椒和姜末作为其它食品的配料。

建筑

珞巴族传统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房屋

  珞隅中心地区珞巴族的房屋建筑多为干栏式,中间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每个氏族都有未婚男子集体居住的公房,它也是氏族或首领议事的地方,平时妇女不能进入。有些部落还建有少女的公房。


珞隅地区北端珞巴族的传统住房是石木结构的碉房,坚固耐久且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他们在门上或屋内的墙壁上,画有许多避邪求福的图案。而墙上挂着的动物头首,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对猎手打猎能力的炫耀。


珞渝地区山路崎岖,山高谷深,江河阻隔,水流湍急,与外界联系极为困难。新中国成立前,珞巴族除了有供人行走涉渡的小道、桥梁及供人攀援的木梯、藤索外,没有车马舟船等交通工具,全靠徒步行走。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珞巴族人民创造了多种独特的架桥技术,常见的桥梁有独木桥、竹木桥、溜索桥、藤网桥等,其中藤网桥最具特色,也最能显示珞巴族建桥技艺。


藤网桥是一种全由藤条搭建编织而成的呈管状的悬空网桥,多架设在水深流急、河面宽阔、地形险峻的交通要道上。网桥一般高出水面数十米,长度短则五六十米,长则二三百米。远远望去,一座座藤网桥像一条条凌空飞舞的蛟龙飞腾在大江之上,构成了珞渝地区特有的景观。墨脱县的德兴藤网桥已有300多年历史,它建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地段上,桥离江面50多米,桥长150余米,像一条蛟龙,绕山缠岭飞腾在大江之上,它的宏伟、壮观反映了珞巴族高超的建桥艺术。

传统节日

 珞巴族没有明确的年月节令和周密的历法,确定日期多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依据,并参照物候知识季节转变确定月份和节日。有些地方的节日是由巫师来安排的。


 ① 除了散居在墨脱、米林一带的少部分珞巴人与藏族一起过藏历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节。"珞巴年节"是按照本族历法推定,过节时间虽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劳动之后。珞巴族各地年节日期不一,年前,家家户户舂米酿酒、杀猪宰羊,经济条件富裕者还要宰牛。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过节时,各户要备酒、杀鸡、炸油饼、牛肉、猪肉、野牛肉、香獐肉、鱼肉、鼠肉,在熊熊篝火旁饮酒、唱歌、吃肉,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一些珞巴地区有在年节举办婚事,欢度节日时婚筵喜庆的习俗。


  ② 珞隅西部的珞巴人约于藏历年二月过“旭独龙节”。过年这天,由“纽布”(巫师)手执一根贴满五彩羽毛的棍子,在村寨里挥舞念经,全村人围拢在一起欢歌起舞,祈祷丰收。年节期间,各家各户都拿出酒肉,在一起聚餐。老人对歌追忆部落的古老历史,青年人对歌表达爱慕深情。夜幕降临后,在熊熊篝火旁,欢歌笑语此起彼伏。


  ③ 珞隅东部的珞巴人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过“洞更谷乳木节”。人们把年前宰杀的猪、牛剁成一块块,分送给家族或母系的亲友,保留着共享劳动果实的古俗。牛肉吃完了,头盖骨却不扔掉,要高高地悬挂在自己家中墙上,作为勤劳和富有的象征,世代相传。


  ④ 在自称为“阿帕塔尼”的珞巴族民间流传着一个“莫朗节”,节期在农历腊月或正月由巫师择定,流行地区是西藏珞隅地区的西巴霞曲地区。届时,全村男青少年排列为一行,身着盛装,在巫师带领下到邻近各村巡游,在路过田野时,巫师撒大米粒,青少年挥舞长刀,敲打铜盘,队尾的一个老头子沿途撒大米粉。在经过即将播种的土地时,举着竹制男性生殖器的青年就到地里跳生殖舞。每到一个村子的广场上就唱歌舞蹈,该村群众备酒热情款待。巡游队伍要走遍本部落的所有部落。这一节日意在预祝丰收。因为人们以为庄稼的繁殖和人的生育是一个道理,所以在地里跳生殖舞。每到一个村子的广场上就唱歌舞蹈,村民们则会备酒款待。珞巴人认为,庄稼的繁殖和人的生育是一个道理,为的是祈求人丁兴旺。


⑤“昂德林节”,珞巴语意为“丰收节”‘,珞巴族传统农祀节日。每年收割时节择日举行。临近节日,男人上山打猎,女人收取少许谷物,做熟后请村中老人尝鲜,剩下的喂狗。节日期间,全村男女共同欢宴,晚上喝酒对歌直至天亮,歌词主要是关于农业的起源和男女的贡献。珞巴族认为是男子开辟地,才使妇女们有了可以耕种的田地,女子则发现了种子,学会了种田收获了粮食,酿出美酒,保证了民族的繁衍。这一节日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既庆丰收祈祥福,又祭祖先祀鬼神。珞巴族很重视收割期,一旦开镰收割,男子一早下地,一日三餐都不能同妇女在一个火塘吃。艰苦的收割期一完,自然要无所顾忌地尽情玩乐。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们身穿盛装,从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⑥“尼乌节”,意为“开始播种”,可译作“播种节”。具体日期各户自定。


⑦“尼波布节”,“尼波布”意为“盖田间小房子”。这是崩尼部落为夏收作物准备的节。


⑧“安地若木节”,“安地若木”意为“庆祝割完早稻”。


⑨“笼德节”,为祈求幸福、富裕、在氏族范围内举行的庆祝活动。三年左右举行一次,具体日期由纽布杀鸡看肝卜卦确定。


中国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且经过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尚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中国未识别民族)。根据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六大语系: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 :




(一)主体讲汉藏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门巴族羌族普米族纳西族珞巴族僜人景颇族阿昌族独龙族怒族彝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




(二)主体讲壮侗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黎族等民族。


(三)主体讲南亚语系的少数民族有:京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族。


(四)主体讲南岛语系的少数民族有:高山族等民族。 (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邹语卡那卡那富语沙阿鲁阿语排湾语阿美语布农语鲁凯语卑南语赛夏语邵语噶玛兰语巴则海语雅美语等语言)


(五)主体讲阿尔泰语系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


(六)主体讲印欧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