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藏文:ཇོ་མོ་གླང་མ,藏语拼音:Chomolungma,威利:Jomolangma,台湾称圣母峰),简称珠峰,尼泊尔语称萨加玛塔峰尼泊尔语:सगरमाथा,转写:Sagarmāthā),西方称埃佛勒斯峰(英语:Mount Everest),喜马拉雅山脉主峰,是地球第一高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尼泊尔萨加玛塔专区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纬27°59′15.85″,东经86°55′39.51″,北坡在西藏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索卢坤布县境内。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由结晶岩系构成。海拔8848.86米(2020年),为世界第一高峰,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藏语意为女神第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皇舆全览图》上作朱母郎马阿林。1855年印度测量局在英国人主持下,擅将该局局长S.G.额菲尔士的姓氏命名此峰。1952年中国政府将此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攀登峰顶。中国科学院也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的重要科学资料。1989年3月,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宣告成立。保护区面积3.38万平方千米。区内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极为丰富,其中有8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如长尾灰叶猴熊猴喜马拉雅塔尔羊金钱豹等。峰顶共有600多条冰川,面积1600平方千米,最长的26千米,每当旭日东升,巨大的山峰在红光照耀下,绚丽多彩。此外,还常出现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珠穆朗玛峰

概述

珠峰全年平均温度为-29°C,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另外两极是指地球的北极和南极。近年来,由大约15000个冰川和世界上最高的若干个山峰组成喜马拉雅冰川正受到全球变暖的巨大威胁,冰川面积减少。由于印度板块亚洲板块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致使整个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珠穆朗玛峰每年也增高约1.27厘米。珠峰地区居民稀少,中尼两国皆在此设立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88年,中国设立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包括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聂拉木县吉隆县定结县,面积为3.38万平方千米。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皇舆全览图》称“朱母朗马阿林”,是最早的地图标示。1856年,英属印度测量局(Survey of India)公布经纬度海拔。1865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命名为“埃佛勒斯峰”。1952年,中国将“珠穆朗玛峰”定为正式名称。

1961年10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边界条约》约定两国边界线走向。其中,“珠穆朗玛峰(萨加·玛塔)和洛子峰,到马卡鲁山”线北为中国领土,线南为尼泊尔领土。2019年10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联合声明》,“考虑到珠穆朗玛峰是中尼两国友谊的永恒象征,双方愿推进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双方将共同宣布珠峰高程并开展科研合作。”

2020年12月8日,中国珠峰测量队登顶珠峰半年多时间后,公布珠峰海拔的测量结果。基于全球高程基准,中国和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最新高度为8848.86米。

珠穆朗玛峰

地形地貌

珠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

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之间分布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冰塔林、冰陡崖、明暗冰裂隙和冰崩雪崩区。

珠峰山谷冰川发育,展布许多条规模巨大的山谷冰川,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有18条,末端海拔3600~5400米。其中以北坡的中绒布、西绒布和东绒布3大冰川与它们的30多条中小型支冰川组成的冰川群为着。

珠峰周围群峰耸立。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多座。珠峰南3公里有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海拔8516米;卓穷峰,海拔7589米。东南面是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北面3公里是章子峰,海拔7543米。西面是努子峰,海拔7855米;普莫里峰,海拔7145米。较远处,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46米的希夏邦马峰,峰头汹涌。

地质

珠穆朗玛峰雪融后露出上层的不同地质成分。

珠峰是典型的断块上升山峰。由于印度板块亚洲板块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致使整个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珠峰每年也增高约1.27厘米。

珠峰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基底和上覆沉积岩系间为冲掩断层带,早古生代地层自北往南推覆于元古代地层上。峰体上部为奥陶纪早期或寒武—奥陶纪的钙质岩系(峰顶为灰色结晶石灰岩),下部为寒武纪的泥质岩系(如千枚岩、夹片岩等),并有花岗岩体、混合岩脉的侵入。岩层倾向北北东,倾角平缓。始新世中期结束海侵以来,珠峰不断急剧上升,上新世晚期至今约上升了3000米。

珠峰的岩层分成三,由滑脱构造的低角度断层分开,每组沿断层向南彼此推挤。从珠峰峰顶到山脚,这三组依序是珠穆朗玛组、北坳组和绒布组。珠穆朗玛组是从峰顶到黄带的顶部,海拔约8,600米(28,200英尺)处。[14]珠峰的大部分岩层属于7,000米(23,000英尺)至8,600米(28,200英尺)的北坳组,北坳组的上部是黄带,位于8,200米(26,900英尺)─8,600米(28,200英尺)之间,北坳组的下部位于7,000米(23,000英尺)─8,200米(26,900英尺)之间,由黑云母-石英片岩夹杂绿帘石-石英片岩、黑云母-方解石-石英片岩和薄层石英大理石构成。[12][13][15]从7,000米(23,000英尺)到山脚是绒布组。

全球变暖

气候具季风特征。冬半年干燥而风大,为干季和风季。夏半年为雨季。4~5月和10月是两个过渡季节,天气晴朗温和,为攀登珠峰的黄金季节。

南北坡气候差异很大,南坡降水丰沛,具有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北坡降水少,呈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珠峰的垂直自然带谱南翼属热带山地性质,北麓的高原湖盆无森林,为典型的草原景观。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以高山草甸与雪莲花、垫状点地梅、苔状蚤缀等稀疏座垫植物占优势。

全球变暖对珠峰影响巨大。珠峰地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升温直接导致冰川消融加强,冰川径流增大,冰川普遍退缩,冰湖面积扩大。

调查发现,自1992年以来,珠峰周边平均温度因气候变暖而上升了0.6℃。珠峰冰川总面积过去约50年中减少了约14%,近年来冰川的消融速度猛增至1958年至1975年平均水平的近6倍。2011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尼泊尔境内的冰川在过去30年里已缩小21%。该区域现已勘测的10个冰川都正在逐渐缩小,尤其是2002-2005年期间冰川消失较快。

探险与科学考察

自1921年起,不断有人试图登顶珠峰,但遭多次失败。其中1924年英国远征队由于试图登顶的乔治·马洛里安德鲁·欧文丧生,而携带的(可能有登顶照片的)相机失踪,因此两人是否成功登顶至今无定论,成为“马欧之谜”。

1953年5月29日,英国探险队两名队员第一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的3名队员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9名队员又一次从北坡集体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并在主峰顶竖起了3米高的觇标。据此觇标中国第一次测得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程8848.13米。1988年5月,中、日、尼3国运动员从南、北坡登顶跨越珠穆朗玛峰。

近年来,攀登珠峰成为一项热门的商业活动,甚至出现山道拥堵情况,给珠峰环境造成破坏。

北坡方面,2019年1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公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西藏自治区体育局表示,攀登珠峰接待服务每年只限春季,登山人数控制在300人左右(包括登山队员、登山向导、登山协作、登山后勤等),尽量减少对珠峰生态环境的影响。游客仍可抵达距离大本营2公里左右的绒布寺附近游览,观看珠峰。

攀登珠峰风险极高。迄今为止有4800多人成功,而途中不幸丧生者超过300人。珠峰登顶死亡率大约是8%-9%,珠峰上遗留着大约200具登山者遗体。

早期测绘

珠穆朗玛峰(地势图)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为绘制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派人随军从四川进藏,以目视画图。法国耶稣会会士雷孝思(Jean-Baptiste Régis)阅后认为无法与内地测图拼合。康熙皇帝再遣曾在钦天监学习过数学测量的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理藩院主事胜住从青海步行入藏重新测图,实测从西宁拉萨恒河源头一段,因策妄阿拉布坦犯藏而返回,其他未测地方多采传闻绘图,故多错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木版《皇舆全览图》标出“朱姆朗马阿林”。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派兵入藏平定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对西藏地图重新实测,绘制新地图。从1760年到1770年绘制的《乾隆内府舆图》(又称《乾隆十三排地图》)首次使用“珠穆朗玛阿林”名称。1822年的《皇朝地理图》和1864年《大清一统舆图》使用了“珠穆朗玛山”的名称。

1808年,英国开始印度大三角勘察(Great Trigonometric Survey),勘测队在19世纪30年代到达了喜马拉雅山丘陵地带。尼泊尔担心英国借机侵略,拒绝英国勘测队进入尼泊尔。英国勘测队被迫沿德赖平原继续勘测,1847年开始勘察喜马拉雅山诸峰。当时,干城章嘉峰被认为是世界最高峰。1847年11月,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安德鲁·史考特·华欧(Andrew Scott Waugh)观测有座山峰比干城章嘉峰高,同队的约翰·阿姆斯特朗也观测到并称为"b"峰。1849年,华欧派遣詹姆斯·尼科尔森再次测量,得出"b"峰的高度大概为9,200米(30,200英尺)。华欧的助手米歇尔·亨尼斯基于罗马数字给山峰命名,干城章嘉峰为第九峰(Peak IX),"b"峰为第十五峰(Peak XV)。

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安德鲁·史考特·华欧1856年3月的信,表列埃佛勒斯峰的高度及其经纬度,认为它可能是世界最高峰

1852年(咸丰二年),来自于孟加拉国的印度数学家和勘探员拉德哈纳特·希克达尔(Radhanath Sikdar)在印度测量局总部,基于尼科尔森的观测利用三角学计算结果,确认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

1854年,华欧和下属继续研究尼科尔森数据;1856年3月宣布,第九峰高度为28,156英尺(8,582米),第十五峰的高度为29,002英尺(8,840米),第十五峰“最可能在全世界是最高的”。第十五峰计算高度为29,000英尺(8,839.2米)高,但公开宣布为29,002英尺(8,839.8米),故意人为调整2英尺(61 cm)是为了让人相信是确切高度而非近似值。

名称演变

中文为近古藏语/Qomolangma音译称为“珠穆朗玛峰”,或使用藏语意译称为“圣母峰”(Holy Mother Peak);西方称“额菲尔士峰”、“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还有许多其他的当地名称,包括大吉岭的“圣山”(Deodungha)。而ཇོ་མོ་གླང་མ的罗马化为:Chomolungma和Jo-mo-glang-ma。

藏语对珠峰的名称,1258年发掘的《莲花遗教》称为“拉齐”。噶举派僧人桑吉坚赞(Tsangnyön Heruka)《米拉日巴道歌集》称珠峰所在地为“顶多雪”。1717年清朝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称为“朱母朗马阿林”,“阿林”满语意为大山,藏语中“朱姆朗马”即“珠穆朗玛”(ཇོ་མོ་གླང་མ)。随后,法国地理学家d'Anville根据之前的地图,于1733年在巴黎出版的地图上以Tchoumour Lancma的名字出现。

1924年第三次珠峰远征队的纪录片《珠峰史诗》中介绍了藏人称其为Chomolungma。

1951年,地理学王鞠侯建议正名为“珠穆朗玛峰”。1952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出版总署通报“额菲尔士峰”应正名为“珠穆朗玛峰”,“外喜马拉雅山”应正名为“冈底斯山”》。通报说明:“额菲尔士峰”应正名为“珠穆朗玛峰”、“外喜马拉雅山”应正名为“冈底斯山”。“自一八五二年印度测量局测得此峰高度以后,西人便从一八五八年起,将印度测量局局长额菲尔士(英国人)的名字作为此峰的名字。我国编撰地志舆图的人也盲目地采用了这个名称。用帝国主义殖民官吏的名字来称呼我国的最高山峰,实在是很大的一个错误。”2002年,人民日报刊文,认为英文名“Mount Everest”应正名为藏语名“Mount Qomolangma”(“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的音意,一说意为“神女第三”,珠穆(藏:ཇོ་མོ)意为女神,朗玛意为第三,因珠峰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于第三。一说“大地的女神”,“玛”是阴词类名词化,“朗玛”(lang ma,藏:གླང་མ)的意义有不同说法:一为藏传佛教传说长寿五天女中居于此峰的天女“米玉洛桑玛”(Miyo lang sangma,贞慧天女)的略称,一为“母牛”,一为“母象”。

西方世界对珠峰的称呼,1733年,法国地理学家丹威尔(Jean-Baptiste Bourguignon d'Anville)参考《康熙皇舆全览图》,采用藏语名称为Tschoumou-Lanckma(珠穆朗玛)。1865年前,西方称为第十五峰(Peak XV)。1865年后,命名为额菲尔士峰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1856年,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安德鲁·史考特·华欧(Andrew Scott Waugh)宣称命名为“埃佛勒斯”以纪念他的老师、前任局长乔治·埃佛勒斯。埃佛勒斯本人表示反对并告知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印地语不能拼写“埃佛勒斯”,印度本地人也不会念,布莱恩·霍顿·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指出此峰尼泊尔当地名称为Deodhunga(圣山)。尽管如此,1865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仍采用“埃佛勒斯峰”名称。

尼泊尔政府于1956年采用萨迦玛塔峰(सगरमाथा,Sagarmāthā)为官方名称,此名来自当地使用的吠陀梵语,sagar意为“天空”,māthā意为“头”,“萨迦玛塔”的意思是“天空的额头”。尼泊尔著名历史学家Baburam Acharya于1938年发表文章,指出当地一直称呼此峰为Sagarmāthā。

珠峰冬韵。这是2022年1月25日拍摄的珠穆朗玛峰。新华社记者 翟永冠 摄
珠穆朗玛峰风光
珠穆朗玛峰风光
珠穆朗玛峰风光
珠穆朗玛峰风光

测量高度

珠峰高程可以指岩面或雪面高度,雪面高度为岩面高度加上冰雪层厚度。

1952-1954年,印度测量局征得尼泊尔同意,把三角测量推进到尼泊尔境内,在尼泊尔境内布设了一个长达480km的地形三角锁;距珠峰46—75km,设置8个经等高仪测定了经纬度,求得垂线偏差的点的测站。计算出珠峰高程为8847.6米,各方向最大误差为5m,中误差为±1.5m。该测量实际是雪面高度。

1966~1968年,中国科学院对珠穆朗玛峰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建立了高水平高质量的测量控制网,从定日绒布寺设一条60km长19个点的二等三角锁,连接二等锁向南沿东绒布、中绒布、西绒布冰川又布设了4条三等三角锁,整个控制网包括9个天文点、9个重力点和2个天文方位角。观测珠峰设有34个测站,最大交会角76°,观测站至珠峰距离5~77km,各观测站的高程4373~6617m,开展了三角、水准、天文、重力、物理测距、折光试验等测量工作,最终算得的珠峰高程为8849.75米(雪顶高度),最大互差为3.01米。但因未在珠峰顶端设置测量觇标和量取复雪深度,这次测得的高程数据未予公布。直到1975年6月以前,中国地图、书刊中有关珠峰高程的记载,一直沿用印度1902年的数据(8882米)。

1975年,中国政府批准在1966-1968年测量的基础上,对珠峰进行再次测量。解放军测绘系统38人、国家测绘总局系统11人组成珠峰测量分队,编成10个测量小组(三角测量组2个、导线测量组1个、天文测量组2个、重力测量组1个、水准测量组2个、像片调绘组1个),在国家登山队的配合下,于1975年3月初进入珠峰地区,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控制网,新增5个点,5条三等导线边;新测4个天文点;新测17个重力点,最近点由原来距珠峰4.2km推进到距珠峰1.9km。7名测绘队员登上珠峰北坳(7050m),2名测绘队员登上二号高山营地(7790m)实施重力测量。7名登山运动员第一次使用3.51m的红色金属测量觇标竖立在珠峰峰顶,测定珠峰海拔高程扣除冰雪深度0.92米之后,岩面高度为8848.13米(采用端头为包铁的木质探杆插进冰雪层,测得峰顶标心处的覆雪深度约为0.92m),中误差为±0.35m,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据。1975年6月19日,国家测绘总局国家建委、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完成珠峰高程测定任务和建议采用珠峰高程新数据的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后,1975年7月23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公布播发了珠峰高程新数据(8848.13米)。

1987年3月,乔治·华勒斯坦(George Wallerstein)教授用卫星信号测量后,宣称乔戈里峰比珠峰高,意大利的阿迪托·迪塞奥(Ardito Desio)10月的测量否定了他的主张。1992年,Ev-K2-CNR登山队首次使用GPS来测量珠峰高度,但是GPS接收器的位置并不在峰顶上。

1998年5月20日,美国登山队长Wally Berg首度将GPS接收器(从雪地钻洞)固定在珠峰峰顶岩床(bedrock)上。1999年5月,美国埃佛勒斯峯千禧年登山队使用三个GPS接收器,测出岩面海拔高度为8850米,冰雪深雷达探测仪测出平均雪深1米,覆雪高度为8851米。这一数字在西方世界流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网站上有8,848与8,850公尺两种高度。

2005年5月22日北京时间11时08分中国登山测量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11时30分测量觇标成功地树立在珠峰峰顶;珠峰峰顶的GPS接收机于11时43分开始工作,12时19分结束,记录了约36分钟的数据;测量冰雪层深度的雷达探测仪(GPR)于11时38分开始工作,12时18分结束,记录了约39分钟的数据。2005年10月9日,中国国家测绘局公告,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参数: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原1975年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停止使用。该方法采用三角测量、水准测量等经典方法和GPS卫星大地测量,经过加权后得出。这是对珠峰进行的首次岩面海拔高度测量,据称是当时最准确的测量值,比1975年测量的高度8,848.13米矮了3.7米(尼泊尔采用覆雪高度为基准的8,848米。2018年2月9日,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回应《纽约时报》报导作出声明:中国从未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放弃2005年精确测定的8844.43米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

2010年,一个多国团队测量尼泊尔全国大地水平面,采用了从空中用重力仪(Gravimeter)测量的新方法,其结果也用来测量珠峰高度。团队在丹麦技术大学国家航空院(DTU Space)重力仪空测专家René Forsberg教授的领导下,与尼泊尔土地改革与管理部(Ministry of Land Reform and Management (Nepal))及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合作,于2010年12月使用COWI咨询公司(COWI A/S)提供的比奇公司超级空中霸王200型飞机(Beechcraft Super King Air#Super King Air 200)载着重力仪在珠峰附近来回飞行,从空中测量珠峰当地重力加速度,以此算出珠峰的大地水平面,结合GPS测量珠峰顶部结果,测出珠峰高度为8847.11米(根据Molodensky地理座标转换(Geographic coordinate conversion))或8848.06米(根据赫尔默特地理座标转换)。

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科学家怀疑可能改变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因此印度测量局于2017年4月提议与尼泊尔合作再次测量高度。尼泊尔测量局于2017年6月表示已经开始再次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准备工作。

2020年5月27日,中国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完成了测高工作。同年1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为雪面高程。

由于地球不是完美的球形,虽然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但是它的峰顶却不是距离地心最远的一点,这个特殊点为南美洲钦博拉索山。而从海底山脚算起,世界最高的山峰则是夏威夷冒纳凯阿火山,高度为10,203米。

文化

珠穆朗玛峰北坡国际空间站照片。

珠穆朗玛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当地甚至全世界的范围内产生着影响。当地的雪巴人相信,珠穆朗玛峰南面是莲花生大士指定的隐密圣地(beyul)之一,莲花生大士降伏了喜马拉雅山区的苯教长寿五天女皈依佛教,守护此地。珠峰北面的绒布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景观壮阔,它曾是当地最大的寺庙,也是雪巴人重要的朝圣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版人民币十元钞票的背面便是珠穆朗玛峰。新西兰元五元钞票的正面是珠穆朗玛峰首次登顶者艾德蒙·希拉里的肖像,以鼓励国人冒险犯难之精神。

全世界造价最贵的云霄飞车以珠峰为主题,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迪士尼动物王国,称为“埃佛勒斯峰历险—禁山之传奇”(Expedition Everest-Legend of the Forbidden Mountain),云霄飞车中途会遇上雪人袭击。

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接力登上珠穆朗玛峰。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金轮法王郭襄自称是“珠穆朗玛”,暗示自己武功高绝、无人可及。(《神雕侠侣37・三世恩怨》:郭襄俏脸上一阵红晕,笑问:“大和尚,你叫甚么法名啊?”法王道:“我叫珠穆朗玛。”珠穆朗玛是西藏境内一座高山之名,此峰极高,天下第一,法王随口说了出来,隐有武功高绝、无人可及之意。

攀登记录

1924-1996年历次攀登线路

攀爬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必须遵守“两点钟规则”,即一定要在下午两点前完成登顶,不然就必须回头。截至2012年,大约有235人丧生在攀登珠峰途中。大多数丧生者死亡在8,000米以上高度,雪崩和意外滑落是两个最大原因。

20世纪

  • 1921年,英国珠峰登山队在查尔斯·霍华德·伯里(Charles Howard-Bury)中校的率领下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到达海拔7000米处。
  • 1922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用供氧装置到达海拔8320米处。
  • 1924年,第三支英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乔治·马洛里安德鲁·欧文在使用供氧装置登顶过程中失踪。马洛里的遗体于1999年在海拔8150米处被发现,而他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失踪,故无法确定他和欧文是否是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 1953年5月29日,来自新西兰的34岁英国登山队队员艾德蒙·希拉里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一起沿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人类有纪录以来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
  • 1956年5月23日,瑞士登山队的Ernst Schmied和Jürg Marmet成为人类有纪录以来第二次登顶成功的队伍。
中国登山队于1960年5月25日清晨4点20分(北京时间)胜利登上了拔海8882米的珠穆朗玛峰。刘大义、屈银华摄(新华社稿)
  • 1963年5月,美国的汤姆·霍恩贝恩(Tom Hornbein与威利·昂索尔德(Willi Unsoeld)首次从难度最高的西坡登顶成功。
  •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从北坡攀登珠峰,九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的女性。8名男队员是索南罗布、罗则、候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
1975年5月27日,中国运动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饮、潘多从北坡登上珠峰。(新华社图)
  • 1980年,波兰登山家喀日什托夫·维利斯基(Krzysztof Wielicki)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 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
  • 1993年,吴锦雄参与“海峡两岸珠穆朗玛峰联合登山队”,成为首位登顶的台湾人。
  • 1994年,台湾登山家拾方方(本名:石方芳)于5月8日17:38登上珠峰,但在下撤途中遇上暴风雪而失踪。拾方方为第二位登顶的台湾人,首位在珠峰登顶中过世的台湾登山家。
  • 1995年,台湾登山家江秀真与陈国钧联手登顶成功,江秀真成为第一位登顶的台湾女性登山家。
  • 1996年,1996年珠穆朗玛峰事故,包括著名登山家罗伯特·哈尔(Robert Hall)和史考特·费雪(Scott Fischer)在内的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第三多的一年。其中罗伯特·哈尔与史考特·费雪的两支队伍是在同一地点同时登山,(两人是领队)美国“户外”杂志记者强·克拉库尔幸运逃过一劫,将亲身经历写成《巔峰》(Into Thin Air)一书。台湾登山家高铭和死里逃生,写下《九死一生》一书。此事件被改编成2015年电影《绝命海拔》,片中也有稍微提及台湾登山团的故事。
①冒险顾问登山队,美国籍,道格·韩森(Doug Hansen,46岁)攻顶后回程时,在希拉瑞台阶上失足摔死。
②山痴登山队,美国籍领队,史考特·费雪(Scott Fischer,40岁)攻顶后回程时,在希拉瑞台阶上,高山症发作失温死亡
③冒险顾问登山队,日本籍,难波康子(Namba Yasuko,47岁)攻顶后返回四号营地途中失温死亡。
④新西兰籍领队,安德鲁·哈里斯(Andrew Harris,31岁)前往救援时失踪,推论失足摔死。
⑤冒险顾问登山队,新西兰籍领队 罗伯特·哈尔(Robert Hall)攻顶后回程时,受困南峰无法救援,失温死亡。
印度登山队,Tsewang Samanla、Tsewang Paljor、Dorje Morup都是回程途中失温死亡。
  • 1998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Tom Whittaker)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的残疾人士
  • 1998年,狄斯特法努·阿森提夫(Francys Arsentiev)成为第一个不用供氧装置登顶的美国女性。她在回程时无力移动而冻死,其夫“雪豹”谢尔盖·阿森提夫先前试图救她时失足摔死。她在出发前曾征得11岁儿子的同意,其子当天晚上做恶梦,梦见两人在暴风雪中被雪如蜜蜂般攻击,次日他打电话要她不要去遭拒。登山者称她的尸体为“睡美人”。2007年,当年曾试图救她的Ian Woodall专程上山埋葬了她的尸体。
  •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1世纪

  • 2001年,美国人维亨迈尔(Erik Weihenmayer)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 2005年,中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数据。
矗立在珠峰脚下的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新华社图)
  • 2006年5月,19岁的英国探险家James Hooper和Rob Gauntlett从北侧成功攀上山峰,并成为全英国最年轻的珠穆朗玛峰登顶者。
  • 2007年5月16日,杨春风成为首位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新疆人。
  • 2007年,尼泊尔观光部指出,美国19岁少女珊曼莎·拉森(Samantha Larson)是最年轻的成功登顶外国女性。
  •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登山队的队员抵达珠穆朗玛峰峰顶,并燃点起祥云火炬,进行约200米的火炬传送。
  • 2009年,台湾人江秀真成为首位从南、北两侧均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 2009年5月22,台湾人李小石揹着妈祖神像登顶成功。
  • 2010年5月18日,台湾人林永富以57岁之龄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为目前台湾成功登顶珠峰年龄最年长的攻顶者。
  • 2010年5月22日,英国人普伊(Lewis Gordon Pugh)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冰湖里游了一公里,费时22分51秒,成为珠峰长泳的第一人。
  • 2010年5月22日,来自美国加州13岁少年乔丹·罗麦罗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年轻登上珠穆朗玛峰者。
  • 2012年5月19日,来自日本山梨县的73岁女登山家渡边玉枝于当地时间上午7时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年龄最高的女性登顶者。
  • 2012年5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4名队员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和董范于8时16分从北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成为中国第一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大学登山队。其中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均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大学生。
  • 2013年5月19日,香港攀山家曾志成第二度成功登峰,由西藏取道北坡上珠峰,是首位港人完成由南、北两坡登珠峰壮举。
  • 2013年5月23日,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于80岁时,第三度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最年长的登顶者。刷新尼泊尔登山家于2008年以76岁攻顶成功的纪录。
  •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导致18人遇难,百余人受伤或失踪,再度打破去年登山山难纪录,惟此次事故主因为地震。
  • 2016年5月23日,32岁美国登山家玛丽莎·阿诺特(Melissa Arnot)在不携带任何氧气补给装备的情况下,成功由西藏珠峰北侧登顶,成为美国首位无氧登顶并活着下山的女性,也是全世界非尼泊尔裔攀登珠峰次数最多的女性(6次)。
  • 2017年5月21日,香港攀山家吴俊霆成功登顶,并带领两位器官移植病人到达珠峰基地营,拍摄成慈善电影来宣扬器官捐赠及筹募善款予香港移植运动协会。
  • 2017年5月21日,香港女教师曾燕红,7年前为鼓励没人生目标的学生寻梦,许下登珠穆朗玛峰的承诺,两次登峰时均遇上地震及雪崩、身体更受重伤。第三次征珠峰,终于南坡登顶,成为香港首位成功登珠峰女性。
  • 2018年5月14日,香港攀山爱好者邵乐基在7.05am于尼泊尔南坡登顶,成为当季第一队登顶队伍。同队有中国69岁双腿截肢者夏伯渝及尼泊尔首位于一季内成功攀登境内三大最高峰女攀山家Nima Jangmu Sherpa。
  • 2019年5月21日,卡米·丽塔·沙尔帕(Kami Rita)第24次登顶,打破自己保持的登顶珠穆朗玛峰次数最多的世界纪录。
  • 2019年5月27日,詹乔愉成功登上世界第一高峰圣母峰,成为台湾第二位仅次于江秀真登上圣母峰的女性。在此前仅13日之差,5月15日才登顶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为台湾第一登顶者。
2020年5月26日,最新冲顶队员从海拔7790米的二号营地出发,前往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图片来源:新华社
  • 2021年5月23日,香港女教师曾燕红,以44岁之龄再次成功“攻顶”,全程仅花25小时50分钟,获尼泊尔官员确认为历来女性登峰最快时间,较旧纪录快逾13小时。新纪录尚待健力士确认。这名为港屡缔历史的女将说:“攀山不是为纪录,而是试验和发掘自己的能力。”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