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东连南瑶族(排瑶)歌舞
白裤瑶(广西南丹县)
56朵“民族体育之花”:瑶族“民族体育之花”郑嘉,来源: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

  瑶族汉语拼音:Achang Zu;英语:the Mien nationality;越南语:người Dao),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瑶族名称比较复杂,有自称28种,他称近100种。有的自称为“勉”(“人”的意思),也有的自称为“尤”、“门”、“金门”、“黑尤蒙”、“布努”、“努努”、“瑙格劳”、“拉珈”、“炳多优”、“代奈江”、“唔奈”、“巴啍”、“优诺”、“优念”、“标曼”、“藻敏”等等。过去又因其起源传说、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而有“盘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花瑶”、“红瑶”、“土瑶”、“花蓝瑶”、“蓝靛瑶”、“排瑶”、“白裤瑶”、“平地瑶”、“木柄瑶”等30余种不同的称呼。


按照语言、习俗和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瑶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大支系:

① 讲瑶语支勉语和金门语的是"过山瑶"与"蓝靛瑶"支系,因信仰"盘瓠",被统称为"盘瑶",学术上统称为瑶语支系;

②讲苗瑶语族苗语支的是"布努瑶"支系以及 背篓瑶、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八姓瑶、花瑶、红瑶、花蓝瑶、木柄瑶、绕家人等支系,学术上统称为苗语支系;

③讲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是"茶山瑶"和"𦰡溪瑶",学术上统称为侗水语支系;

④讲汉语方言支系的是"平地瑶"、"民瑶"、"八峒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畲族苗族无论是在血缘文化上还是历史来源上都表明了这三个族群关系密切。海南苗族自称"金门",与广西的"蓝靛瑶族"在血缘文化上实为同一民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


中国的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此外,海南江西(主要集中在赣州市全南县)等省亦有分布。


瑶族跨境而居的民族,也是越南的54个民族之一。在越南老挝泰国北部、缅甸掸邦等国也有分布。据2000年人口普查,越南瑶族人口超过62万,是越南第9大民族。冷战期间,在东南亚国家排华年代里,部分瑶族还飘洋过海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地。


  瑶族民风比较淳朴而强悍。由于常受历代统治者的驱除和歧视,一般在山区居住,因此有“无山不成瑶”或“岭南无山不有瑶”之说。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汉语平话等多种语言。80年代创制了拉丁字母式瑶文来拼写勉语优勉土语。瑶族在生活中通用汉语汉字。很多人能同时操壮语苗语语言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语言差别很大,大约60%以上的人说勉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这一支瑶族信奉"盘瓠"为主; 有三分之一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这一支布努瑶族主要信奉"密洛陀"为主; 广西金秀县的"茶山瑶"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还有湘桂交界的"平地瑶"使用当地的汉语方言。 瑶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字。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由于长期与汉族壮族苗族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瑶族人民精于织染和刺绣。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瑶族自治地方(自治县)

一丶广西壮族自治区

来宾市金秀县(尤勉-盘瑶、坳标-坳瑶、金门-山子瑶、拉珈-茶山瑶、炯奈-花蓝瑶)

贺州市富川县(平地瑶-七都瑶/八都瑶/九都瑶、尤勉-过山瑶)

桂林市:⊙恭城县(交公勉-盘瑶);⊙龙胜县(尤勉-盘瑶、优诺-红瑶、巴哼-八姓瑶)

河池市:⊙巴马县(布努-土瑶/番瑶/安定瑶、金门-蓝靛瑶);⊙都安县(布努-背篓瑶);⊙大化县(布努-背篓瑶)



二、湖南省

永州市江华县(尤勉-过山瑶、平地瑶)



三、广东省

清远市:⊙连南县(邀勉-排瑶、尤勉-过山瑶);⊙连山县(尤勉-过山瑶、邀勉-排瑶)

韶关市乳源县(尤勉-过山瑶)



四、云南省

红河州:⊙河口县(金门-蓝靛瑶、尤勉-红头瑶);⊙金平县(尤勉-红头瑶、金门-蓝靛瑶)

瑶族支系

一、尤勉土语集团

盘瑶-过山瑶: ⊙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凌云、右江、那坡、田林、西林、环江、宜州、罗城、融水、三江、融安、鹿寨、龙胜、灵川、兴安、临桂、灌阳、永福、阳朔、荔浦、平乐、苍梧、蒙山、八步、平桂、昭平、钟山、富川、金秀、桂平、平南、宁明、防城

湖南省:江永、江华、道县、蓝山、宁远、新田、双牌、祁阳、桂阳、临武、宜章、资兴、汝城、北湖区、炎陵、常宁、洞口、城步、辰溪

广东省:连南、乳源、连山、连州、仁化、翁源、阳山、英德、清新、乐昌、始兴、曲江、武江、龙门、怀集、阳春

贵州省:榕江、从江、雷山、剑河、丹寨、三都、罗甸、紫云、镇宁、石阡

云南省:麻栗坡、广南、富宁、河口、金平、勐腊

江西省:全南


①⊕盘瑶-盘古瑶:⊙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右江、田林、西林、宜州、罗城

①⊕盘瑶-尖头瑶:⊙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荔浦县⊙广东省:连山县、连南县⊙云南省:金平县

①⊕盘瑶-顶板瑶:⊙湖南省:新田、宜章、江永、宁远、郴州市 ⊙贵州省:从江、榕江⊙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环江⊙云南省:勐腊

①⊕盘瑶-高头瑶:⊙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上思、防城

①⊕盘瑶-平板瑶:⊙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灌阳、防城

①⊕盘瑶-大板瑶:⊙云南省:麻栗坡、广南、富宁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西林

①⊕盘瑶-红头瑶:⊙云南省:河口、金平、勐腊

①⊕盘瑶-土瑶(土尤):⊙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桂

①⊕盘瑶-谷岗尤(本地瑶):⊙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 ⊙湖南省:蓝山、江华


盘瑶-排瑶(邀勉):⊙广东省:连南、连山、清新、阳山、阳春 ⊙湖南省:宜章


盘瑶-坳瑶(坳标):⊙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


盘瑶-民瑶/标曼(属"平地瑶"):⊙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荔浦、平乐、昭平

⑤⊕盘瑶-四大民瑶/史门(属"平地瑶"):⊙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 ⊙湖南省:江永

盘瑶-东山瑶(标敏):⊙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灌阳 ⊙湖南省:道县、零陵


盘瑶-交公瑶(交公勉):⊙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




二、金门土语集团

蓝靛瑶: ⊙云南省:富宁、麻栗坡、马关、西畴、广南、砚山、丘北、师宗、屏边、河口、金平、元阳、绿春、红河、墨江、江城、景东、勐腊

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宁明、西林、凌云、凤山、那坡、上思、田林、巴马、防城

⊙+海南金门海南省:通什、琼中、保亭、乐东、万宁、陵水

①⊕沙瑶:⊙云南省:金平、河口

①⊕白线瑶:⊙云南省:河口


山子瑶(甘迪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永福、鹿寨


花头瑶:⊙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防城、宁明、扶绥


坝子瑶:⊙老挝


钱瑶\黑衣瑶\蓝靛白裤瑶\青衣瑶\长衣瑶:⊙越南





三、苗语支集团

背篓瑶(布努-东努):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都安、巴马、东兰、天峨、平果、田東、馬山、德保、隆安

①⊕背篓瑶/油迈瑶(布努-蒙)贵州省:望谟

①⊕山瑶(布努-布昨):⊙云南省:富宁

①⊕背陇瑶(布努-努努/诺芒):⊙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凌云、田阳、田东、田林、平果、田林、凤山、东兰、乐业

①⊕背篓瑶(布努-布诺):⊙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


白裤瑶(瑙格劳/包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 ⊙贵州省:荔波

②⊕青裤瑶(努茂):⊙贵州省:荔波

②⊕长衫瑶(杯冬诺):⊙贵州省:荔波


花瑶-花脚瑶(唔奈):⊙湖南省:隆回、溆浦、洞口、辰溪、通道、城步、新宁、绥宁

八姓瑶(巴哼):⊙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龙胜、临桂 ⊙贵州省:黎平、从江

红瑶(优诺):⊙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临桂、融水、灵川


花蓝瑶(炯奈):⊙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

木柄瑶(诺莫):⊙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


绕家人(育):⊙贵州省:都匀、麻江




四、侗水语支集团

茶山瑶(拉珈):⊙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

𦰡溪瑶:⊙湖南省:洞口、绥宁




五、汉语方言集团

平地瑶(炳多尤、代奈江):⊙湖南省:江华、江永、蓝山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恭城、钟山、临桂


山仔瑶(珊介):⊙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


白领瑶(尤嘉):⊙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


景东瑶(乐舞人):⊙云南省:景东


平话红瑶(优念):⊙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


八峒瑶(阿黎人):⊙湖南省:新宁

民族历史

  关于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或以为源于“五溪蛮”,或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采取迁“谪戍”民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从中原派大批汉人进入长沙、武陵蛮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这些地区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武陵蛮地区的蛮人按丁计税,到了后汉仍对蛮族征收“徭税”。永和元年(136),由于“徭税”过处重,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纷纷起义。

  南北朝时,瑶族先民已分布到“东连寿春(今安徽寿县),西通上洛(今陕西商县一带),北接汝颍(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瑶汉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广东、广西境内,史称莫徭蛮。莫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宋王朝对瑶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瑶族地区在土官或土酋的统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元、明、清时期,瑶族的分布已遍及广西、广东以及湖南西南部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接近汉族地区的水平,而偏远地区的瑶族“随溪谷群处”,甚至不从事农耕,以猎山兽为生者,一部分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封建王朝剥削、征剿屠杀,明末清初,部分瑶族逃至越、老、泰等国边境。至20世纪70年代,在越、老、泰等国的部分瑶族分别迁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国居住。

宗教信仰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

瑶族人民的信仰属于多神崇拜。过去,瑶族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虔诚膜拜,祭礼寨神、家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每逢年节都要上香。对生产中的每一个过程,诸如狩猎、砍山、采集、耕地、播种、插秧、收割、建谷仓、吃新米等等,都要请师公占卦选吉日,举行祭祀。盘瑶和山子瑶主要在山岭上耕作,他们认为山都由山神掌管,必须敬奉山神才有收获,故在围猎野猪、山羊、黄猄等糟踏农作物的野兽时,先由师公或道公喃神,祈求山神保佑他们猎得野兽,以保护农作物,获得猎物后,必须先用兽头祭过山神,而后方能分配。

在瑶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图腾崇拜。盘瑶、蓝靛瑶、山子瑶、坳瑶崇拜盘瓠图腾,禁吃狗肉;广西西北部的布努瑶崇拜"密洛陀";广西南丹大瑶寨的白裤瑶族“母猴妈妈”的故事流行了千百年,从中可以看出瑶族存在着图腾崇拜。

盘瑶、蓝靛瑶、山子瑶、坳瑶不仅相信盘瓠是他们的祖先,繁衍出十二姓瑶人,还认为在十二姓瑶人迁徙的渡海途中遭遇大风巨浪而得以幸免于难,是祖先盘瓠保佑的结果。因此他们都要世代相继地在一定时间进行“还愿”——跳盘王,歌颂始祖的功迹,激励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并祈求始祖保佑人丁兴旺。

古代时候,瑶族认为人死后有三个鬼魂:一个在墓葬地里,一个在家里,一个在扬州十八洞。因为敬畏鬼魂,崇拜鬼神,所以瑶族对死的处理很讲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葬礼葬法。瑶族的祖先崇拜是伴随着鬼魂崇拜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始祖和一些氏族部落首领死后成为人们共同崇拜的祖先神。跳盘王和清明扫墓是瑶族祖先崇拜的典型表现。

盘瑶、蓝靛瑶和部分茶山瑶青年成年时,必须举行一次“度戒”仪式,其意义与成丁礼相同。举行仪式时,据说要翻云台(人从一丈多高的台上向后倒下、下方有藤网罩住),上刀山(人赤脚爬上插有利刀的梯子),过火海(人赤脚走过炭火通红的火塘)等表演,历尽艰苦考验。只有经过度戒,才能结婚成家,和具有参加社会活动或进一步接受道公、师公传授法术的权利,并相信死后可以升天做官。其它支系瑶族大多只有以下两种人需要度戒,一是师公,二是道公,前者驱邪赶鬼,后者超度亡魂。无论哪里的度戒,都要宴请大批客人,欢宴数餐,有的仅猪肉就要耗费上千斤。现在各地的度戒仪式一般都比以前有所简化,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已大为减少。一些坏的习俗已被革除,好的习俗则被保留下来,并赋予新的内容,促进人们的生产,丰富群众的生活。度戒仪式中一些内容,如上刀山、过火海等,已经成为一些瑶族地区民族风情旅游表演的保留节目。

民族服饰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文化

瑶族歌舞

  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

  瑶族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先秦古籍《山海经》就有盘瓠神话的原始记录。除盘瓠神话外,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还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歌谣在其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用的乐神歌;赞颂反抗斗争的革命斗争歌等等。其中的《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为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谚语……。有的述说历史上的不幸遭遇,有的歌颂反抗压迫的起义斗争;有的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有的歌颂爱情坚贞;有的描述民族风物等等,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其舞蹈著名者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盘王歌》有24种曲牌,唱腔相当复杂。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歌曲调悲痛深沉;情歌欢快动人。现在,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瑶族的工艺美术有印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雕刻、绘画、打造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尤以蜡染、挑花出名。

  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歌本、家谱等等,就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风俗习惯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瑶族办丧事,必须砍牛祭祀。砍牛的头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杀7、8头之多。办丧事酒席,有些地方以猪肉豆腐为主。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男孩到十六、七岁要经过“度戒”,度戒具有成丁礼的性质。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

婚俗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食俗

  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

  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典型食品: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瑶医瑶药

  瑶医瑶药是瑶族人民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与各类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后汉书》、《图经本草》(宋)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有瑶医瑶药的记载。《岭南蛮记》有瑶人“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疑难杂症,每有奇效”的记载。“瑶人,盘姓,古盘瓠之后也,时出圩贸易,或负药入城,医治颇效。”。广西盘氏瑶医祖传13代,有数百年的行医历史,著有《盘氏瑶医学》、《盘氏瑶药学》,概括了瑶医治病的“解毒除蛊法”、“启关透窍法”等十大治疗法和“鼻药疗法”等30多种具体疗法;瑶药“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均产自大瑶山纯天然无污染的趁稀野生草药,对治疗各类疾病均有突出疗效。瑶医瑶药对病因、病理、及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和治疗原则上与传统中医有所不同,因而瑶医瑶药不但对普通疾病而且对疑难杂症均有独特疗效。

广西瑶族

广西金秀瑤族

  据2007年统计,广西瑶族人口152.8万人,占广西全区总人口的3.06%,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2%。广西瑶族主要分布在贺州桂林河池来宾柳州百色防城港市崇左梧州贵港南宁11个地级市。 在广西81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主要聚居在都安县巴马县大化县金秀县富川县恭城县龙胜县等七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散在八步区平桂区昭平县钟山县右江区凌云县田林县田东县西林县宜州区南丹县天峨县凤山县东兰县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灵川县资源县平乐县临桂区荔浦县蒙山县平南县防城区上思县融水县三江县马山县上林县等县。大分散、小聚居是瑶族分布的特点。

其中,广西"大瑶山"一带世代居住着瑶族人,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瑶族支系。"金秀县大瑶山"的瑶族因其源流、信仰、习俗、语言、文化和服饰的差异,可划分为"盘瑶"(讲瑶语支勉语)、"茶山瑶"(讲侗水语支拉珈语)、"坳瑶"(讲瑶语支勉语),"山子瑶"(讲瑶语支金门语)和"花蓝瑶"(讲苗语支烔奈语)等五个支系,构成了世界上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

  新中国建立前,瑶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第一类以农业为主,兼营林副业,如都安县巴马县富川县等地;②第二类以林为主,兼营农副业,如金秀县龙胜县兴安县等地瑶山地区; ③第三类地区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如广西西部的部分石山区、十万大山中心地区、大瑶山、广西北部的部分山地等。 这些地区除耕作制度原始、生产工具非常落后外,人们大都过着狩猎和采集经济生活。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瑶族地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基本改变,有的地区已使用机耕和化肥。

  宋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在瑶族地区设置土司制度,民国年间在大瑶山设立“化瑶局” 和“设治局”,后来改设保甲制度。大瑶山还存在着原始的瑶老制和石牌制,大瑶山的石牌制组织及其习惯法——石牌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了一定作用。

“巴引”组织是广西金秀县茶山瑶的一种血缘组织,意为“血缘亲族”或“血缘家族”。其规模不大,一般以三、五户为多,十户以上的极少见。每个村有多个“巴引”组织。“巴引”组织大都共同占有山林、山场和河流,供大家狩猎、捕鱼和耕种。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尤其是在处理丧事和本组织成员与他人发生械斗时,“巴引”各户成员定会鼎力相助,绝不袖手旁观。

  瑶族风俗习惯很有民族特点,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区的不同而产生服饰、饮食、居住的 差别。 近代瑶族服饰式样多姿多采。男子上衣有左衽大襟和对襟两种。裤子长短不一,以蓝黑色家机布为主。南丹县的"白裤瑶"男子穿白色灯笼裤,长至膝盖,故称之为“白裤瑶”。广西田林县"木柄瑶"男子左衽短衣,白布带束腰,下穿长裤,裤角镶白边,外围百褶裙,小腿扎绑带。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长衫长裤,有的穿短衣百褶裙。头缠黑色或白色的绣花巾,束腰带,上衣、裙、裤、头巾、腰带均绣彩色花纹。饰耳环、手镯、银牌。 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腊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妇女的头部装饰十分讲究,异彩多姿,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有的戴尖帽,有的用精美鲜艳刺绣而成的“帕铳”遮盖。

坳瑶"妇女喜欢戴用崭新雪白的嫩竹壳折制而成的梯形状竹壳帽,帽四周插上5支银质发簪,两侧各绕上一条银光闪闪的链条。大瑶山的"茶山瑶"妇女爱戴一斤多重的弧形银板。

灵川县融水县一带的瑶族妇女戴一种高耸支架,上覆布巾,下垂彩色缨络的帽子,显得高雅独特。 "土瑶"妇女的服饰由平顶木帽、黑色长衣、蓝白短衣、短裤和彩色腰带5个要素组成,非常独具特色。

红瑶"女性有世代相传的蓄发、梳妆发型的习俗和护发秘方。红瑶妇女有不剪头发的习惯,自少年起就留发。 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服饰有所变化,青年人穿着多样,既有家机布的民族服饰,也有毛料做的中山装和西装。

  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喝酒吸烟比较普遍 。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 干的猪肉和牛肉。这些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

  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房屋多为竹木结构,也有土筑墙,上盖 瓦片;一般分为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灶房和火堂,后作卧室和客户;在两侧设两门,一 门为平时进出,一门为便于姑娘和情人谈情说爱进出;正面开设大门,是婚丧祭祀时人们出入之门。

  瑶族家庭组织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以族外婚为主。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女方要收一定数量的聘礼金。招郎入赘的习俗较普遍,过去南丹等地瑶族舅权很大,外甥女只有在舅父无子时,才能嫁给别人,但聘礼要由舅父收领一半以上。

  瑶族民间文学十分丰富。盘瑶的《盘瓠传说》、布努瑶的《密洛陀神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瑶族是热爱唱歌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盘王歌》是瑶族长歌 代表作,全歌达万行,形式不拘一格。还有《密洛陀古歌》、甲子歌、信歌等,"瑶族信歌"是以歌代信。盘瑶的"长鼓舞"和布努瑶的"铜鼓舞"是瑶族传统舞蹈。瑶族民间工艺美术有挑花、刺绣、织锦、腊染等,工艺精巧,历史悠久,颇负盛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先后建立了金秀、都安、巴马、富川、大化、恭城、隆林七个瑶族为主自治县。在散居的瑶族地区建立了49个瑶族乡,瑶族人民充分享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云南瑶族

云南文山州瑶族(马关大丫口蓝靛瑶 黄炳明摄) 图片来源:文山新闻网

  云南省瑶族人口分布于红河州文山州西双版纳普洱曲靖等州、市。88%的瑶族人口分布在富宁县金平县河口县麻栗坡县广南县勐腊县元阳县绿春县师宗县等县,此外,丘北县砚山县西畴县马关县屏边县红河县墨江县江城县景东县等县也有瑶族分布。

云南瑶族有四个支系,即讲瑶语支的"蓝靛瑶"和"过山瑶"、讲苗语支布努语的"山瑶"(分布在富宁县)和讲汉语的"景东瑶族"(分布在景东县)。

①"蓝靛瑶"使用苗瑶语族瑶语支瑶语金门话(金门话或称瑶语金门方言),自称“门”、“金门”、“金底门”或“黑尤门”,有“蓝靛瑶”(或“靛瑶”)、“沙瑶”、“平头瑶”等他称。

② "过山瑶"又叫盘瑶或勉瑶,使用苗瑶语族瑶语支勉语勉话(勉话或称勉方言)。自称“勉”或“优勉”,有“大板瑶”(或“板瑶”)、“红头瑶”、“广东瑶”、“广西瑶”、“顶板瑶”等他称。

③"山瑶"使用苗瑶语族苗语支布努语,自称“布昨”,仅分布于富宁县一些乡镇的边远山区。

④"景东瑶族"自称、他称均为“乐舞人”,讲汉语西南方言,是汉化瑶族的一支。

  瑶族是文山州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富宁县麻栗坡县广南县丘北县马关县砚山县西畴县的山区或半山区,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大多数聚族自成村落,与壮族苗族村寨相睦邻。2007年人口有8406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35%,居全州少数民族人口的第四位。境内瑶族分盘瑶、蓝靛瑶、山瑶3个支系,其中"蓝靛瑶"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盘瑶"次之,"山瑶"较少。瑶族《盘皇卷牒》、“开山歌”和“信歌”叙述,多数瑶族是明清时期先后从广东广西交界的西江流域镇龙山区辗转迁入广南府、开化府定居。广南县八宝镇革郎村是文山州瑶族聚居的最大村落。

  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蓝靛瑶(金门)和盘瑶(尤勉)语同源词较多,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这两种语与富宁县布努语差别较大,三种支系的瑶族语言不能完全相通,多以汉语或(当地)壮语交流。历史上,瑶族曾根据汉字的音、形、义,创制瑶文土俗方块字,1986年,文山州民委在广西金秀县县瑶文德基础上编写了《瑶文方案》,根据《瑶文方案》和富宁县推广瑶文的实践经验,编写了《瑶文课本》作为扫盲和小学双语教学的教材,受到瑶族群众的普遍欢迎。

  瑶族自古喜好五彩服饰。三个支系都视银饰为吉祥、富贵、幸福的象征。

  境内瑶族因入境定居先后和所处自然条件不同,社会和经济发展也不同。

  文山州瑶族做斋常用和珍藏的书籍大体可分为历史、度戒、丧葬、教育、科技、中医草药、本命书、阴阳牒、历书、故事书、创世歌、祭祀歌、婚姻歌、鸳鸯歌、各种信歌、新民歌等16类、150多卷。歌谣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内容有历史歌、乐神歌、教儿歌、生产节令歌、猜谜歌、丧葬歌等,多数人家珍藏歌书,多数男女善于以歌代言,交流思想感情,随时针对各种对象,开口如流地对歌,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舞蹈大体可分三类:一是祭祀性的宗教舞蹈;二是婚礼仪式舞蹈;三是日常青少年娱乐的健身舞。体育项目主要有射击、赛马、赛射、游泳、潜渡、赛扳手跤、摔跤、爬竹木滑竿、赛打飞石、赛爬山打猎、抢花包。

贵州瑶族

  瑶族是贵州省的世居民族之一。小聚居、大杂居,点状分布于黔湘、黔桂边境地区的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铜仁市安顺市等三州二地的16个县中。东起铜仁市石阡县,南至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丹寨县麻江县都匀市剑河县三都县罗甸县荔波县望谟县,西迄贞丰县紫云县关岭县都有瑶族分布。

瑶族按支系聚居,大的聚居点为一个瑶族乡,一般是自成村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状态。 贵州瑶族 有讲苗语支的"白裤瑶(瑙格劳)"支系、"青裤瑶(努茂)"支系、"长衫瑶(杯冬诺)"支系、"背篓瑶(油迈瑶族)"支系、"八姓瑶(巴哼)"支系、"绕家人"以及讲瑶语支勉语的"盘瑶-过山瑶"支系。

贵州瑶族讲苗语支瑶语支语言。⊙苗语支包括荔波县瑶山土语、瑶麓土语、茂兰瑶埃土语,黎平县巴哼语,从江县巴哼语,麻江县龙山镇河坝绕家语,都匀市匀东镇绕河绕家语,望谟县油迈土语等土语区;⊙瑶语支包括榕江县塔石瑶语,从江县过山瑶语等土语区。

瑶乡在历史中,形成适合本族的组织管理形式,其民风古朴、社会清平一直为人乐道。

  ①寨老制:寨老,瑶语称“买努”“头人”,由寨上德高望重、通晓族内技能的中老年人担任。寨老的权利是纯道德性质,无强制手段,主要职责有:军事、外交、组织会议、主持祭祀、调解民事纠纷、监督、干预氏族中的违法乱伦行为等。

  ②油锅制:油锅,瑶语称为“玻卜”,意为“同在一口锅里吃饭的人”。油锅制是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的特殊社会组织。每个“油锅”都有各自的名称和头人,同一油锅住同一地区,有自己的领地和保护神,互相帮助,定期开会,成员有互相继承财产的权利,严禁通婚。

  ③石牌律:石牌律即刊刻在石碑上的规矩、政策、准则,瑶语称为“阿常”,意为“像石头一样坚硬,不可改变的条规议律”,是瑶民无条件服从的准则。瑶族石牌律分“有文”和“无文”两类,流行于贵州荔波县瑶族聚居区。

  荔波县瑶山瑶族(白裤瑶) :主要聚居于瑶山瑶族乡的拉片、英盘、董别、姑类4个村和瑶山林场,有拉片、弄让、拉董及、拉槽、郎与、搞类、董蒙、更辉、狼脚、董珠、板告、港江、打布、勤龚、瑶沙、董保、董别、董瓜、更龚、九加、拉更莫、林场、姑类、更棒、塘光、董往、威散等瑶寨。瑶山瑶族还有部分散居在毗邻的捞村乡巴平村等。

  荔波县瑶麓瑶族(青裤瑶) :主要聚居于瑶麓瑶族乡内,有覃家寨、卢家寨、上韦寨、下韦寨、欧家寨、打里寨、洞干寨、洞闷寨。瑶麓瑶族还有部分散居在佳荣水族乡瑶几寨、茂兰镇尧朝寨。

  荔波县瑶埃瑶族(长衫瑶) :聚居在茂兰镇瑶埃村的洞开、瑶埃,部分散居在洞塘乡洞壶瑶寨、翁昂乡洞常瑶寨、立化镇瑶寨;黎明关水族乡板寨村(板寨组)与已陇村(洞常组)。

  石阡县瑶族("盘瑶-过山瑶") :聚居于北塔乡雷家屯、乌荣关,花桥乡水尾村的9个瑶寨中。

  望谟县油迈瑶族(背篓瑶): 聚居于油迈瑶族乡内,分布于上油迈、下油迈、新寨、加现4个村。

  麻江县河坝瑶族(绕家人) :聚居于龙山乡河坝的23个瑶寨中。⊕都均市匀东镇绕河村瑶族(绕家人) 

  黎平县瑶族(八姓瑶/巴哼) :主要聚居于顺化瑶族乡和雷洞瑶族水族乡。在顺化瑶族乡内,主要聚居于已贡村、高卡、已补晚、已树4寨和高抒村高仔寨,共291户,1 316人(1992年数)。在雷洞瑶族水族乡有金城村金城寨、已毕寨,戏劳村三山寨、岑胖寨及弄播寨、云南寨6个瑶寨,322户,l 576人(1992年数)。黎平瑶族还有l 293人聚居在地坪乡平茶、岑卜两村,此外尚有部分散居于九潮乡大榕新寨、永从乡岑则寨等地。

  从江县瑶族("盘瑶-过山瑶","八姓瑶/巴哼):⊙"盘瑶-过山瑶"聚居于西山镇岑杠、高脚、秋卡,斗里乡登面、长卡、高柳、碑痛,秀塘壮族乡打格、雨沙、九甲、摆倒、乌布、细林,宰便镇怎追,下江镇黄郎,拥里乡大山、老寨、刚边、黄泥井,东郎乡摆堆等地。⊙"八姓瑶/巴哼"聚居于翠里瑶族壮族乡的高忙、新寨、舒家湾、乌菜、架格、白岩冲、饶家等瑶寨和加榜乡达州村。

  榕江县瑶族("盘瑶-过山瑶"):主要聚居于塔石瑶族水族乡的怎东村、宰勇村、党相村、塔石村、党调村、怎贝村、乔央村,共2 979人。此外,还散居在平江乡鸡脚坝、巴鲁,平永镇三步桥、乔亥,三江乡乌洪,两汪乡岑熬,平尤乡双溪口、八开等地。

  雷山县瑶族("盘瑶-过山瑶"): 聚居于达地镇龙塘沟、排松、平寨、老寨、背略、庞家、皆力、高略、同乌、也辽、小巫、白米寨、河边,柳乌乡柳乌,乔桑乡下高枧,固鲁乡南屏等地。

  丹寨县瑶族("盘瑶-过山瑶") :聚居于排路、杨武、加配等地。

  剑河县瑶族("盘瑶-过山瑶") :聚居于太拥乡展迪村等地。

  三都县瑶族: 聚居于巫不、普安、甲雄、上江、牛场等地。

  罗甸县瑶族 :聚居于罗妥安抗、风亭纳吉、纳考、纳闹、罗羊、龙坪、边阳等地。

  紫云县瑶族: 聚居于茅坪塘贯村。

  镇宁县瑶族 :有瑶族189人。

湖南瑶族

湖南省瑶族主要分布在⊙永州市江华县江永县蓝山县宁远县道县祁阳县新田县双牌县;⊙郴州市北湖区桂阳县宜章县临武县汝城县资兴市;⊙邵阳市洞口县隆回县城步县新宁县绥宁县;⊙怀化市辰溪县溆浦县中方县洪江市通道县;⊙株洲市炎陵县;⊙衡阳市常宁市等地。集中分布在湘南和湘西南的山区,其中"江华县"是瑶族人口最多、面积较大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

湖南省的瑶族大部分是讲瑶语支勉语的"盘瑶-过山瑶"和讲汉语土话方言的"平地瑶"为主;少部分是讲瑶语支的"排瑶"(宜章县)、讲汉语土话方言的"四大民瑶"(江永县)与"八峒瑶"(新宁县)、讲苗语支的"花瑶/唔奈"(怀化市-邵阳市)、讲侗水语支的"𦰡溪瑶"(洞口县-绥宁县)。

湖南瑶族服饰绚丽多姿,是民族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服饰之一,其服饰特点也各具服饰艺术特色,并且各个瑶族支系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服饰艺术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分布在江华县江永县蓝山县宁远县道县桂阳县零陵区城步县辰溪县新宁县等县的"盘瑶服饰"; 分布在隆回县通道县辰溪县等县的"花瑶服饰";分布在新宁县的"八峒瑶服饰";分布在辰溪县的"七姓瑶服饰"都各有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平地瑶"妇女上衣,主要分平时所穿着的便装和出嫁以及盛大节日时穿的盛装两种。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形制属于圆领右衽斜襟,宽约5-6厘米, 男女服装相差不大,一般衣身肥大,侧缝开衩,方便活动。无花边装饰,多为无领或窄立领,领口银扣,其余布扣。 常服以浅蓝色为主,深蓝色作为分割、装饰门襟处拼接。素雅、单调、朴实。在领口、胸口、腋下等处系盘扣,每处都以两个为一组进行装饰,用铃铛作为扣子,不仅具有连接衣襟的作用,还具有装饰功能以及避邪驱邪的作用。袖子为长袖,较小,有的袖子与一般袖子不同,属于分离式,大袖与小袖拼合而成,内有暗扣盘扣作为连接,袖口处有长条花边装饰。 平地瑶伴娘服属于盛装,相对于常服来说色彩鲜艳些。此款伴娘服右衽紫红色(立领)长衫,胸襟右衽部分及袖口饰有黑色镶边,小立领右衽长袍,两侧开衩,在领口、胸口、腋下处系盘扣,每两个为一组。形制宽松,袖身较短,相当于现在的中袖。领口开襟处镶黑布边并镶有绣花花带,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首饰上,盛装是均佩戴凤冠、银耳环、银手镯、银发簪等等。

(二)湘南地区“顶板瑶”(过山瑶的一支)的瑶族服饰,因头顶顶板、支架而著称,支架夸张,上盖一块方形镶宽边的青布头帕,四角垂,服饰颜色靓丽。顶板瑶的成年女性,头发用黄蜡染上,靠头端扎成一束,尾分二束将竹篾撑成二尺宽、六寸高的蝴蝶形“板顶”。上穿深色大襟衣,袖口镶花边,外罩深色背心,颈上围一条毛巾,穿深色长裤,系过膝深色围裙,裹绑腿,带银镯。

(三)隆回县洞口县一带 “花瑶”的妇女,身着挑花圆领衣,对襟长衫,衣边多用红布镶边,袖口绣花纹;戴金、银饰品;腰系挑花彩筒带,长约10米;下围挑花棉筒裙,后面刺有花、鸟、走兽图案,前面则用红、黄、绿等色纱线、丝线、毛线绣成各种几何图案;脚缠挑花白布;腿扎挑花绑带;脚穿挑花彩鞋;头裹挑花红彩巾,用一丈多长的青、白线织成的方格粗花布和黄、红色丝线缀成的结发带,有各色挑花图案,在头上卷成罗盘型,两端垂挂各色丝线、宝珠、彩球等。同时,喜戴各种银饰。

(四)湘西南新宁县"八峒瑶族"的服饰,男子与其他地区相同,但衣袖较长,头部用2.3米至3.3米的黑布缠成大盘。女子上穿精蓝布礼褂,衣长袖大,腰束花带;下着裙,用红、白、蓝三种布镶边。

广东瑶族

广东瑶族主要分布在⊙清远市连南县连山县连州市阳山县英德市清新区,⊙韶关市乳源县乐昌市仁化县曲江区武江区始兴县翁源县,⊙惠州市龙门县,⊙肇庆市怀集县,⊙阳江市阳春市等县、市。其中,"乳源县"是海外瑶族寻根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广东瑶族主要分为"过山瑶"和"排瑶",这两支均讲勉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

过山瑶"是瑶族扩散最广的一个支系,自称"勉",属于"盘瑶"。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江西以及东南亚美国西欧等地。建国之前,过山瑶居无定所,有吃尽一山过一山的传统。建国之后,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固定的土地上,迁徒历史随即结束,但千年的迁徒史使过山瑶遍及全世界,在海外的瑶族主体都是属于这一支。

广东连南县的八排瑶还存在着一套比较系统的“瑶老制”。瑶老有“天长公”、“头目公”、“先生公”、“烧香公”、“掌庙公”、“放水公”、“户长公”。“天长公”是这一瑶排的最高首领,由各姓、各房的老人通过民主选举出任,一年一换,一个人一生只能担任一次,主要负责调解纠纷、处理盗窃事务和对外作战时的指挥。“头目公”两年一换,是天长公的副手,协同先生公负责选择农事活动日期,并在排内高声通知大家。“烧香公”和“掌庙公”负责宗教活动。“放水公”负责掌管灌溉和食用水道的分派。“户长公”负责催收赋税。每排(村寨)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公共大庙和共同的宗教活动。各排平时各自为政,遇有外敌入侵,可以召开各排“瑶老”联席会议,商议共同行动。所有这些“瑶老”,一般都不脱离生产,但每年需由每户凑一、二斤米给他们作报酬。这种瑶老制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农村公社组织。

"耍歌堂"是连南县等地"排瑶"群众用于纪念祖先的传统民间盛会。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游神、过州舞、长鼓舞、瑶歌对唱、道公表演等。

"舞火狗"是广东省龙门县蓝田乡瑶族同胞的节日,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该习俗来自瑶族对狗的崇拜,世袭相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蓝田乡瑶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是瑶族少女的一种“成年礼”的特殊仪式,也是中国唯一余存的民族图腾祭祀与少女成人礼结合的古老民间宗教仪式。 在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未婚姑娘在手臂、腰部用山藤绑上黄姜叶,头戴竹笠,并插上香火,扮演“火狗”。姑娘们边舞拜,边舞反复唱着古老的民歌来表达对狗的感恩。

传统节日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一)"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金门”的盘瑶支系瑶族和平地瑶支系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二)"祝著节" 又名达努节、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是马山县都安县巴马县平果县隆安县大化县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达努,瑶语意为"老母亲"。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布努支系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寿日。每到达努节,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宴请宾客,同时还举行打铜鼓、跳铜鼓舞、跳兴郎铁玖舞、斗画眉鸟、赛弓箭、赛马等文娱活动。

(三)"功德节"又称"做功德",是金秀县"茶山瑶"独特的节日。功德节于每年农历10月5日举办。因为10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现在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比较富足,举行功德节,由村里威望较高的人牵头,然后家家户户捐钱捐粮、出财出力,把获得的钱财等用于村里的公共建设、搭桥修路等,待完工时,大家盛装出行,载歌载舞,家家拿出自己的拿手菜,举办“百家宴”以庆丰收及祈祷来年能有更好的收成。

(四)"赶苗"是指湖南省境内的湘西南腹地隆回县等地的"花瑶支系"独具特色的三大传统节日,即“讨念拜”和两次的“讨僚皈”。

“讨念拜”意即“纪念月半时所过的节日”。该节是为了纪念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 明神宗遣兵数万人镇压居住在溆(今湖南溆浦县龙潭镇)邵(今湖南隆回县小沙江镇)一带的瑶民的事件;由当地的奉姓瑶王主持,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五至十七日在水洞坪村集会,作为受辱雪耻纪念日,以纪念这个灾难的月半,告诫后人毋忘历史。

首次“讨僚皈”由刘姓瑶王主持,于农历七月初二至初四日最初在今虎形山瑶族乡大托村举行,后因大托村过于偏僻,清末改在该乡茅坳村举行。“讨僚皈”意即“逃脱凶恶的菩萨”。该节日是为了记念源于元朝末年,元军镇压世居在江西吉安府田卢一带的瑶民时幸免于难的祖先。

第二次“讨僚皈”于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日在今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举行,后改在距此五里的小沙江街上举行。该节日为了纪念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下山峒(位于今隆回县小沙江镇境内)回姓瑶民七姊妹被汉族豪绅廖元翁率领的200余人追赶,引起瑶民反抗的事件。

花瑶的“赶苗”这三大传统节日,原本都是为了纪念花瑶先民的三次历史大杀戮而举行的雪耻集会。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三大传统节日增添了人们赶集商贸、族人活动聚会、青年男女对歌跳舞的喜庆节日。每年在这一共九天的节日中,花瑶人民不论男女老少,举家出动,一律身着节日盛装,奔赴集会地点,或尽情贸易,或访亲会友,或彼此对歌,或激情展示花瑶各种神秘而淳朴的民情风俗。

中国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且经过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尚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中国未识别民族)。根据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六大语系: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 :




(一)主体讲汉藏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门巴族羌族普米族纳西族珞巴族僜人景颇族阿昌族独龙族怒族彝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




(二)主体讲壮侗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黎族等民族。


(三)主体讲南亚语系的少数民族有:京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族。


(四)主体讲南岛语系的少数民族有:高山族等民族。 (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邹语卡那卡那富语沙阿鲁阿语排湾语阿美语布农语鲁凯语卑南语赛夏语邵语噶玛兰语巴则海语雅美语等语言)


(五)主体讲阿尔泰语系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


(六)主体讲印欧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