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池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瑶 池

唐·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瑶池》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瑶池,神话传说西王母所住的地方。


逐句释义: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西王母在瑶池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等待穆王再来),只听见《黄竹歌》声哀动大地。
  瑶池:据《穆天子传》,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西王母宴之于瑶池。临别,西王母歌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悠,山川间之。将子毋死,尚能复来。”穆王作歌答之,歌中表示三年后再来。
  阿母:《汉武内传》称西王母为玄都阿母。
  绮窗开:指西王母开着雕饰精丽的窗子等待穆王。
  黄竹:地名。穆王于黄竹路上,遇风雪,有冻人,乃作诗三章以哀民。一解:黄竹,指《黄竹歌》,是穆王作的哀民诗。此借《黄竹》哀歌以寓穆王之崩。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周穆王有八匹能日行三万里的骏马,为了何事不再来?
  八骏:据说穆王有赤骥、华骝、绿耳等八匹骏马。《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穆王:周穆王,姬姓,名满,又称“穆天子”,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后世传说他曾周游天下,《穆天子传》即写他西游故事。


《瑶池》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唐代帝王多迷信神仙,乱服丹药以求长生,结果却送了命。此诗即有感于此而作。全诗假托《穆天子传》故事。穆王别西王母后,既至三年,西王母开窗而待,却不见其来。暗示穆王已死。

  首句写西王母倚窗伫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黄竹歌声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则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而心生疑问。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气写出,构思巧妙,用心良苦,讽刺辛竦,韵味无穷。句句对比,以见长生之虚妄,求仙之荒诞。

  作者抓住西王母希望穆王“复来”、穆王也许诺复来这一点,虚构了一个西王母盼望穆王归来的情节:诗的大意是说,住在昆仑山瑶池的西王母打开她雕镂彩饰的窗户,这里是她当年宴请穆王的地方,当她在窗边等待,希望穆王能够再来,却只听到人间传来穆王眼见天寒地冻,北风雨雪,路有冻人,心中悲悯,写下的哀民诗《黄竹歌》,哀怨的歌声传到昆仑山,西王母心想,穆王的八匹骏马能够日行三万里,但是为什么穆王不再到昆仑山来呢?西王母希望周穆王不死, 再来相会,但穆王终于未能重来,暗示长生不可得。

  《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遇西王母,宴穆王于瑶池。临别,西王母作歌:“将(望)子毋死,尚能复来。”穆王亦作歌回答,约定三年后重来。又载穆王南游,遇大风雪,百姓受冻,曾作《黄竹之歌》以哀民。并传穆王有八匹骏马,日行三万里。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西王母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黄竹歌》声哀动大地。首句写仙境的绮丽风光,次句写人间的凄楚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对比兼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隐喻作歌之人穆王已死,唯其歌声徒留人间,仙境虽美,怎奈无缘得去,暗含着对求仙的讽刺;二是用《黄竹歌》诗意,暗示人民在挨饿受冻,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死,希图永远享受,寄寓着对统治者求仙的斥责。“瑶池阿母”即西王母,关于西王母,中国神话古籍如《山海经》、《武帝内传》等都有记载,后代亦广为流传。《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周游四方经历,大部分不是神话,但写他会见西王母,则是一段神话。次句中的“黄竹歌声”见于《穆天子传》卷五,说周穆王周游至黄竹地方,看到挨冻的老百姓,于是作诗三章以哀之。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写西王母不见穆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穆王所乘的八骏飞驰神速,一天能行三万里,如果要来,易如反掌,可是他为什么还没有如约前来呢?西王母盛情邀请穆王重来,穆王曾许诺重来,而且来也方便,乘上八骏瞬息就到,可是穆王却终究没有来,不言穆王已死而其死自明。然而,西王母却仍在开窗眺望殷切守候。这就表明西王母希望周穆王不死,可是这个希望终于落空了。即令仙人如西王母,也不能挽救周穆王于一死,则人间那些所谓长生不老之术,自然更是靠不住的了,不信求仙之虚妄而其虚妄自见。“八骏”也见于《穆天子传》,说周穆王周游四方,用八匹好马驾车。作者选取了这一段有名的神话故事以及周穆王有八骏和他在黄竹作歌等作为素材,重新组合,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诗最后一句用问句,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此诗不着一字议论,对求仙之虚妄的讽刺,完全融化在西王母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中,以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构思极为巧妙。虽然诗的讽刺很是犀利尖刻,但表现方式却是委婉曲折的,不是直截了当的挖苦嘲笑。这使得此诗于明白酣畅中又具含蓄蕴藉之致,读之余味无穷。

  纪昀评此诗说:“尽言尽意矣,而以诘问之词吞吐出之,故尽而未尽”。(《李义山诗集辑评》)正是由于末两句不作正面指斥,所以此诗于明白酣畅中又具含蓄蕴藉之致,读之觉余味无穷。叶燮称“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原诗》)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5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1—约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际含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555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