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位移”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电位移(electric displacement),描述电介质电场的辅助物理量。又称'''电感应强度'''。定义为     D=ε<sub>0</sub>E+P ...”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行: 第1行:
  
  电位移(electric displacement),描述电介质电场的辅助物理量。又称'''电感应强度'''。定义为
+
  '''电位移'''(electric displacement),描述电介质电场的辅助[[物理量]]。又称'''电感应强度'''。定义为
  
 
    D=ε<sub>0</sub>E+P
 
    D=ε<sub>0</sub>E+P
  
  式中E为电场强度;P 为电极化强度;ε0 为真空电容率。在线性各向同性电介质中 ,P =ε<sub>0</sub>χ<sub>e</sub>E,χ<sub>e</sub>为电极化率 ,故
+
  式中E为[[电场强度]];P 为[[电极化强度]];ε0 为真空电容率。在线性各向同性电介质中 ,P =ε<sub>0</sub>χ<sub>e</sub>E,χ<sub>e</sub>为电极化率 ,故
  
 
    D=ε<sub>0</sub>(1+χ<sub>e</sub>)E=ε<sub>0</sub>ε<sub>r</sub>E  
 
    D=ε<sub>0</sub>(1+χ<sub>e</sub>)E=ε<sub>0</sub>ε<sub>r</sub>E  
第10行: 第10行:
 
  式中ε<sub>r</sub>=1+χ<sub>e</sub>是相对电容率,此式是表征电介质极化性质的介质方程。
 
  式中ε<sub>r</sub>=1+χ<sub>e</sub>是相对电容率,此式是表征电介质极化性质的介质方程。
  
  电介质极化后产生的极化电荷改变了原来的电场分布 ,引入辅助量D是为了使未知的极化电荷不显现在静电场高斯 定理中,进而使电介质中静电场的计算大为简化。
+
  电介质极化后产生的极化电荷改变了原来的电场分布 ,引入辅助量D是为了使未知的极化电荷不显现在静电场高斯定理中,进而使电介质中静电场的计算大为简化。
  
 
  在国际单位制(SI)中,电位移的单位是库/米<sup>2</sup>(C/m<sup>2</sup>)。
 
  在国际单位制(SI)中,电位移的单位是库/米<sup>2</sup>(C/m<sup>2</sup>)。

2017年3月4日 (六) 19:12的最后版本

  电位移(electric displacement),描述电介质电场的辅助物理量。又称电感应强度。定义为

    D=ε0E+P

  式中E为电场强度;P 为电极化强度;ε0 为真空电容率。在线性各向同性电介质中 ,P =ε0χeE,χe为电极化率 ,故

    D=ε0(1+χe)E=ε0εrE

  式中εr=1+χe是相对电容率,此式是表征电介质极化性质的介质方程。

  电介质极化后产生的极化电荷改变了原来的电场分布 ,引入辅助量D是为了使未知的极化电荷不显现在静电场高斯定理中,进而使电介质中静电场的计算大为简化。

  在国际单位制(SI)中,电位移的单位是库/米2(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