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李涉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登山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登山》是唐代诗人李涉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一作《题鹤林寺僧院》或《题鹤林寺僧舍》。《千家诗》收录此诗。


  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逐句释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我整日神志涣散,似在酒醉睡梦里,突然听说春天快要过去,强打起精神走到山上去寻春散闲。
  昏昏:迷迷糊糊,神志糊涂。
  强(qiǎng):勉强。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一路信步行来)路过竹院,遇见了寺僧,和他聊天,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又得到了半天的清闲。
  因:由于。
  竹院:此指寺院。
  僧:僧人,和尚。
  又:有版本作“偷”字。
  浮生: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


《登山》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此诗写作者在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感慨。


  前两句“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是说我整日神志涣散,似在酒醉睡梦里,突然听说春天快要过去,强打起精神走到山上去寻春散闲。首句从“抑”起笔,描述作者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作者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写法上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蓄势和铺垫。“忽闻春尽强登山”,写作者在百无聊赖、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走上山去,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岁月之有限。作者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后两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是说一路信步行来往山上走,路过竹院,遇见了寺僧,和他聊天,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又得到了半天的清闲。“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逢僧话”的“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偷得浮生半日闲”是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了自己的答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朝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0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