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战国时楚曾置金陵邑。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间有异鸟集于山,当时被看作凤凰,遂筑此台。《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此诗当是上元二年(761年)作,也即李白逝世前一年。于怀古之中隐寓伤时之意。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逐句释义: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传说)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游,而今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不息。
  江:长江。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当年东吴的豪华宫苑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多少名门望族留下来的只有古墓荒丘。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幽径:僻静的小路。
  晋代:指东晋,晋室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当时名门世族。
  成古丘: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古丘,古坟。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只见那三山半隐半现地坐落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江水一分为二成为两条水流。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一作“一水”。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因江水外移,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三山半落青天外(《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只因为那些浮云遮蔽了光辉的太阳,登高望不见京都长安怎不使人发愁?
  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汉陆贾《新语·慎微篇》:“邪巨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长安:唐朝都城,今陕西西安市。


《登金陵凤凰台》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抒情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作者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前六句写登临怀古。首联以“凤凰”的重复,“台上”与“台空”的变化,形成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之美。颔联发思古之幽情。颈联诗境阔远,目光渐远,为匠心独运之名句。结尾点出政治胸襟,遂使全篇情调更为深重浑厚。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写凤凰台的传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古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这一联写景感事,通过“埋幽径”“成古丘”具体景物的描写,使感叹古今兴亡这一抽象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表达。使人睹物而深省。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作者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作者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


  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寄寓着深意。在古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日”比喻君主。浮云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浮云蔽日”化用了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一语。长安是朝廷的所在,不见长安,指作者自己远离朝廷,不被重用,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同时也是作者心系朝廷,关心国事的心情的直接流露。“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名家点评:

  《珊瑚钩诗话》: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惟滴仙为绝唱。

  《瀛奎律髓》: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此诗以凤凰台为名,而咏凤凰台不过起二语已尽之矣。下六句乃登台而观望之景也。三、四怀古人之不见也。五、六、七、八咏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见也。登台而望,所感深矣。金陵建都自吴始,三山、二水,白鹭洲,皆金陵山水名。金陵巧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唐诗品汇》:范德机云:登临诗首尾好,结更悲壮,七言律之可法者也。刘须溪云:其开口雄伟、脱落雕饰俱不论,若无后两句,亦不必作。出下崔颢而待胜之,以此云(“总为浮云”二句下)。

  《归田诗话》: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

  《唐诗广选》:王元美曰:《凤凰台》效颦崔颢,可厌。次联亦非作手。律无全盛者,惟得此篇及“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两结耳。

  《唐诗直解》:一气嘘成,但二联仍不及崔。

  《艺圃撷余》: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短气。后题凤凰台,古今目为勍敌。识者谓前六句不能当,结语深悲慷慨,差足胜耳。然余意更有不然。无论中二联不能及,即结语亦大有辨。言诗须道兴、比、赋,如“日暮乡关”,兴而赋也。“浮云蔽日”,比而赋也。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虽同,孰为当乎?“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著,登临者自生愁耳,故曰:“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浮云蔽日”、“长安不见”,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青莲才情标映万载,宁以予言重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如有罪我者,则不敢辞。

  《诗薮》:崔颢《黄鹤楼》、李白《凤凰台》,但略点题面,未尝题黄鹤、凤凰也。……故古人之作,往往神韵超然,绝去斧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读此诗,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敌《黄鹤楼》。一结实胜之。周珽曰:胸中笼盖,口里吐吞。眼前光景,又岂虑说不尽耶?

  《唐诗评选》:“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借晋明帝语影出。“浮云”以悲江左无人,中原沦陷;“使人愁”三字总结“幽径”、“古丘”之感,与崔颢《黄鹤楼》落句语同意别。宋人不解此,乃以疵其不及颢作,觌面不识,而强加长短,何有哉!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矣。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二句,只是承上“凤去台空”,极写人世沧桑。然而先生妙眼妙手,于写吴后偏又写晋,此是其胸中实实看破得失成败,是非赞骂,一总只如电拂。我恶乎知甲子兴必贤于甲子亡,我恶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于种瓜豆人哉!此便是《仁王经》中最尊胜偈(“吴宫花草”二句下)。看先生前后二解文,直各自顿挫,并不牵合顾盼,此为大家风轨。

  《唐诗成法》:三、四熟滑庸俗,全不似青莲笔气。五、六住句,然音节不合。结亦浅簿。

  《唐宋诗醇》:崔颢题诗黄鹤楼,李白见之,去不复作,至金陵登凤凰台乃题此诗,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槌碎黄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刘后村曰: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黄鹤》、《凤凰》相敌在何处?《黄鹤》第四句方成调,《凤凰》第二句即成调;不有后句,二诗首唱皆浅稚语耳。调当让崔,格则逊李。颢虽高出,不免四句已尽,后半首别是一律,前半则古绝也。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诗法度针》:按此诗二王氏并相诋訾,缘先啊《黄鹤楼》诗在其胸中,拘拘字句,比较崔作谓为弗逮,太白固已虚心自服,何用呶呶?惟沈(德谮)评云:从心所造,偶然相类,必谓摹仿崔作,恐属未然。诚为知言。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高迥遒亮,自是名篇。评:起联有意摹崔、敛四为二,繁简并佳。三、四登临感兴。五、六就台上所见,衬起末联“不见”、眼前指点,一往情深。江上烟波,长安云日,境地各别,寄托自殊。

  《瀛奎律髓刊误》:冯班:登凤凰台便知此句之妙,今人但登清凉台,故多不然此联也(“三山半落”二句下)。又云:穷敌矣,不如崔自然。极拟矣,然气力相敌,非床上安床也。次联定过崔语,纪昀:原是登凤凰台,不是咏凤凰台,首二句只算引起。虚谷此评,以凤凰台为正文,谬矣。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陆贻典:起二句即崔颢《黄鹤楼》四句意也,太白缩为二句,更觉雄伟。

  《唐宋诗举要》: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诗境浅说》:(“吴宫”一联)慨吴宫之秀压江山、而消沉花草、晋代之史传人物,而寂寞衣冠。在十四字中,举千年之江左兴亡。付凭阑一叹,与“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句调极相似,但怀古之地不同耳。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鹤楼》祖《龙池》而脱卸,《凤台》复倚《黄鹤》而翩毵。《龙池》浑然不凿,《鹤楼》宽然有余。《凤台》构造,亦新丰凌云妙手,但胸中尚有古人,欲学之,欲似之,终落圈圆。盖翻异者易美,宗同者难超。太白尚尔,况余才乎!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2


试题精选: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参考答案: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3.“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4.诗的颔联中,“埋幽径”“成古丘”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指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了坟墓,灰飞烟灭。


  5.本诗咏的是古迹,结句落一“愁”字。请问,作者“愁”什么?

  参考答案: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愁”是这种忧君忧国、又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6.本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对偶,借代(花草、衣冠),比喻(浮云),反复(凤凰)。


  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B. 第二句写凤凰飞去,只有江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流着,表现了作者略带伤感的情怀。

  C. 颔联写吴宫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不在,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

  D. 颈联看似写景,实则寓意深沉,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

  E. 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

  参考答案:C、D

  试题分析:C“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错。D“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错。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则该题不得分。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