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朴(1226—1307年后),元代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人,其父白华仕金,为枢密院判官。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队攻陷金都南京(今开封),白朴母被掳掠。当时白朴七岁,由父亲好友元好问收养,渡河至山东聊城,又迁居山西忻州,一路上元好问视如已出。后北归随父移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终身未仕,至元十七年(1280年)移居金陵(今南京),专注于诗酒和杂剧创作。与关汉卿郑德辉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著有词集《天籁集》2卷,作杂剧16种,现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月夜东墙记》3种,散曲套曲4篇,小令16首。

生平

  出身金朝的官僚家庭,父亲白华任金朝枢密院判官,是著名文士。白朴处于动荡的年代,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攻南京(今开封),白华随哀宗奔归德,白朴则与母留南京,次年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史称壬辰之难。崔立掳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军中,白朴的母亲也在内。此事给予白朴不小的打击,导致他自此不食荤血。当时白朴年甫七岁,由父亲好友元好问收养,渡河至山东聊城,又迁居山西忻州,一路上元好问视如已出。后北归随父移居真定(今正定)。终身未仕,至元十七年(1280年)移居金陵,作为在野的一代名士,专注于诗酒和杂剧创作。元好问赞赏他“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

  白朴死后,因子而贵显,朝廷赠他“嘉议大夫、太常卿、仪院太卿”等官衔。此等待遇在元曲作家中是相当罕见的。

作品

  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3种,而以《梧桐雨》为代表作。《梧桐雨》取材于唐代陈鸿《长恨歌传》,以李隆基、杨玉环二人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李、杨二人既有同情又有批判,主题思想较复杂,艺术表现亦较成功,对清代洪踦的传奇戏曲《长生殿》有重大影响。白朴也是元代有成就的散曲作家之一。散曲内容大多是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曲词秀丽清新,有些小令颇有民歌特点。白朴的词流传至今100余首,大多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之作,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不少怀古之作,寄托了故国之思。今存《天籁集》词2卷。散曲存小令37首,套曲4首,今人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录。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