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监利县:城区夜景
湖北省监利县:玉沙广场
湖北省监利县:荆江大堤
湖北省监利县:东荆河风光

  监利县汉语拼音:Jiàn Lì Xiàn;英文:Jianli County),中国湖北省荆州市辖县。位于湖北省南部,长江北岸,隔江与湖南省岳阳华容县相邻。总面积3460平方千米。总人口156万人(2012年末)。全县辖18个镇、3个乡。

  监利县名因三国时期东吴“监收鱼稻(亦或鱼盐)之利”而得名。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吴析华容置监利县,梁承圣三年(554年)设监利郡,元至元十二年(1276年),复设监利县。1949年后监利县初属沔阳专署,1951年改属荆州专署,1994年属荆州市。监利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名将伍子胥出生于此,三国古迹遍布全县23个乡镇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府曾经设立于监利周老嘴镇,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诞生于监利汪桥镇。贺龙周逸群柳直荀段德昌等革命先烈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监利是全省“书画艺术之乡”、全国“诗词之乡”、“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监利旅游资源丰富,有古三国遗址景观、洪湖湿地景观、红色旅游景观、杨林山山水景观、长江故道景观、程集古镇景观等。

  监利县地处江汉平原,河湖密布,属河湖淤积平原地区,地势平缓。南临长江,北滨东荆河,东沿洪湖,西界白鹭湖。最大人工河流为四湖总干渠,自西向东贯穿中部。县境东南有占地4平方千米的小山——狮子山、杨林山,其中杨林山海拔79米,为监利最高点;最低点海拔21米,在洪湖西岸。境内随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荆岳长江大桥连通两湖平原,正在建设武监高速、江北高速等。同时,监利还紧邻武广高铁、汉宜高铁,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容城新港、白螺深水港两个港区正在紧张建设,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监利支线获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立项批复,监利至华容公铁两用大桥纳入湘鄂两省共同规划,发展区位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邮编:433300 代码:421023 区号:0716

行政区划

  全县辖18个镇、3个乡,2个农场管理区,657个行政村,总人口155.1万。

  • :容城镇、朱河镇、新沟镇、尺八镇、白螺镇、上车湾镇、汴河镇、周老嘴镇、龚场镇、分盐镇、毛市镇、福田寺镇、黄歇口镇、网市镇、汪桥镇、程集镇、三洲镇、桥市镇
  • :红城乡、棋盘乡、柘木乡
  • 管理区:大垸农场、荒湖农场

历史

  监利县,夏商时期属于古南蛮国。其都城大约在今天余埠(监利)古井口南面约1里的地方。西周时期属州国。春秋属楚国。公元前586年在监利境内建立容城国,为楚王的附庸。秦朝为州陵县,属南郡(今江陵)。汉初为州陵县和华容县。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军败赤壁,华容归属东吴。由于此地“士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西北境内曾产盐。于是东吴便“令官督办”以监盐渔之利。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从华容县划出一小块地方设立监利县。

  南北朝时期,华容县属荆州,监利县属巴陵郡。梁朝在巴陵郡设立巴州,划监利为监利郡;监利为郡府所在地,但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后周曾一度将监利改为复州,宋朝时属江陵府。乾德三年(965年)以白沙垸分设玉沙县,熙宁六年(1078年)撤销玉沙县并入监利县。南宋咸淳年间废置监利县。元朝末年复置监利县。明清属荆州府。

  中华民国废府设道,监利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监利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后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成立监利县人民民主政府,驻周老嘴,7月迁容城;次年元月改为监利县人民政府。初属沔阳专区。1951年析县东部分地另置洪湖县;同年2月改属荆州专区。1970年属荆州地区。1994年10月随荆沙合并属荆沙市,1996年12月荆沙市改称荆州市后属荆州市。

  1996年,监利县面积3508平方千米,人口约136.5万人,辖18镇6乡。县政府驻容城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监利县总人口1363132人,其中:容城镇121869人,朱河镇88119人,新沟镇91100人,龚场镇49028人,周老嘴镇37217人,黄歇口镇61389人,汪桥镇69041人,程集镇58255人,分盐镇55365人,毛市镇56888人,福田寺镇41533人,上车湾镇41331人,汴河镇54784人,尺八镇72062人,白螺镇44632人,网市镇52729人,三洲镇36764人,桥市镇47474人,周沟乡30990人,观音寺乡26847人,红城乡76104人,棋盘乡39495人,柘木乡40494人,周河乡6067人,人民大垸农场40913人,荒湖农场22642人。

  2001年,撤销周沟乡,并入周老嘴镇;撤销周河乡,并入汴河镇;撤销观音寺乡,并入红城乡。

  2004年末,监利县总人口1378957人。辖18个镇、3个乡,62个居委会、770个村委会。

  2005年末,监利县辖18个镇、3个乡。共有65个居委会、767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监利县常住总人口1162770人,其中:容城镇146031人,朱河镇76486人,新沟镇72679人,龚场镇32758人,周老嘴镇54212人,黄歇口镇54489人,汪桥镇57487人,程集镇37723人,分盐镇44536人,毛市镇44214人,福田寺镇33768人,上车湾镇30460人,汴河镇46400人,尺八镇55217人,白螺镇42749人,网市镇39050人,三洲镇25619人,桥市镇45541人,红城乡81298人,棋盘乡30256人,柘木乡59068人,人民大垸管理区34069人,荒湖管理区18660人。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周老嘴镇
  • 周老嘴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辖镇。位于监利县北部,洪湖西岸,南距监利县城30公里。面积为155.3平方公里,辖45个村(居)委会,3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2800人。监(利)仙(桃)公路、监(利)潜(江)公路和即将竣工的随(州)岳(阳)高速公路分别从其境内通过。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全年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生产水稻、棉花、油菜等,水产养殖也是该镇的一大特色,属监利县典型的农业大镇。周老嘴古镇小街先后被国务院、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部委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程集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公布)。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辖镇。面积14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7723人(2010年六普)。辖1个居委会、3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程家集。从程集古镇的选址来看,就有它的独到之处,一是它选择了位于三县交界之地,商品和货物有其互补性,二是选择了依水而建,交通便利,历史上这里属河湖港汊地带,主要交通靠水路。这就奠定了古镇发迹的条件和基础。再从它的整体布局来看,一是“街河平行”的空间布局,便于沿街店铺与河道联系,上下货物和生活用水便利;二是“一主多支”的街巷结构,主要起着防火的功能和通道的作用。程集古镇的房屋木结构多为“穿斗、抬梁混用”,其建筑形式为小开间多进深,进与进之间设有厢房、天井或天斗,建筑外观主要为,青砖黛瓦马头墙。临街门面多为随装随卸的木质隔板。建筑格局为前店后寝兼作坊。宗教文化是程集古镇的一大特色。历史上古镇东有永丰寺,西有万佛寺,南有文昌宫,北有观音庵。这些名胜古刹修建年代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香火之旺盛,成为远近香客朝拜之圣地。现存的文昌宫香火延伸至今并日趋旺盛。

  监利博物馆,位于湖北省监利县容城镇沿江大道2号,于1980年4月由监利县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于1982年底开始筹建馆舍,1985年下半年对外试展,1986年11月正式开馆。该馆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门楼、展览大楼、泛鹅碑廊三大仿古建筑组成。门楼飞檐斗拱三层相迭,门楣上高悬徐向前元帅题写的“青史永垂”四个金色大字;展览大楼建于馆院中央,飞檐重叠,宝顶耸立,琉璃黄瓦,具有古今结合,中西一体,相映成趣的特色;泛鹅碑廊分布在馆院西侧,该廊格局和建筑式样,既体现了江南水乡园林风格,又具有明清建筑古典风韵。1980年4月~1986年9月,周崇发担任监利县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1986年10月~1997年4月,由王维清担任馆长,1997年5月~1998年4月,由孙建华任代理馆长,1998年5月~2002年4月,由别炳炎担任书记,履行馆长职责,2002年5月至今由孙建华担任馆长。监利博物馆陈列面积共900平方米,设四个陈列厅,一楼为第一、二陈列厅,陈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史迹和遗存下来的实物。二楼为三、四陈列厅,陈列监利历史沿革、民俗文物。共计展出藏品1560件(套),其中重要藏品有:菱齿象牙化石、弩机、土炮、盘口壶、白螺矶巡府铜印、青铜座佛造像、《为武装暴动拥护红军告群众书》、被错杀的“改组派”遗物等。

  红三军军部旧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新沟镇解放街94号。房屋坐西南朝东北,系前后三进、面阔三间,上下二层、硬山式穿斗抬梁混用砖木结构民宅,占地500平方米,由吴公卿祖辈始建于清代。1931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委,下辖七、八、九三个师。1932年6月至9月,红三军军部机关设此。

  红六军军部旧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汪桥镇六军街190号。房屋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为“硬山式穿斗抬梁混用”砖木结构民宅。其格局为前铺后室商居两用建筑,占地2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1930年2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第一、二纵队在监利县汪家桥胜利会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洪湖根据地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的指示,下午将部队集中在汪家桥街东的广场上,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成立”。红六军宣布成立后,军部设该旧址内,其他机关及下属机构均设在汪家桥老街(现为六军街)各民宅内。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湘鄂西特委机关旧址

  湘鄂西特委机关旧址,1930年9月下旬,鄂西特委和红二军团前委在监利县城北正街方松泰商号处(现容城镇民主路239号)举行联席会议。由于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新的湘鄂西特委。24日,中共湘鄂西特委成立,由21人组成,红二军团占7人,其余为地方党政负责人。特委常委7人,邓中夏任书记,周逸群任军委代书记,后任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周小康任组织部长。特委办公地址设监利城方松泰商号处(现容城镇民主路239号)。此处同时为邓中夏同志旧居。

监利县三国文化遗迹

  监利县原系古云梦泽地域,长江自其南由西向东奔流而下,此地土壤肥沃,十分富饶。公元208年即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兵败赤壁后,由华容道退至南郡荆州,在监利县境留下了众多的三国文化遗迹,同时蕴酿了丰富的民间文化传说。监利三国文化遗址遗迹共15处,其中关于曹操败走华容道8处,分别是子龙岗、狮子山葫芦口、马鞍桥、救曹田、曹鞭港、华容道、放曹坡、鸡冠沟,由南向北分布在白螺镇、上车湾镇、毛市镇。2004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荆州博物馆、监利县革命历史博物馆对随岳南高速公路工程监利县境内的华容古道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尤其对毛市镇至上车湾镇约10公里范围进行了重点钻探,首次通过科学的考古方法论证了这一历史史实。确定了曹操所走过的华容古道全部都在监利县内,由东南向西北穿过监利县境。通过走访调查还了解到:解放前这条路仍然是民间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路线,起点从原白螺镇老街到石码头下堤后经泰山庙南边(贺沈村)到夏家桥经柘木、聂河、向桥、朱河、上车湾镇、毛市镇、周老嘴镇。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此路才被逐渐破坏、废弃。2006年9月,在白螺镇王李村高速公路清淤工程中发现了几枚箭镞,经文物工作者初步推断其年代在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之间,再次为研究华容古道提供了实物依据。

  监利三国文化的另7处遗址遗迹是:三江口、汉寿祠、烟墩口、庞公渡、鲁洑江、鲁肃桥、仓库垸。分别分布在白螺镇、尺八镇、上车湾镇、容城镇、周老嘴镇等地。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子龙岗

  子龙岗,位于监利县白螺镇杨林山东南面的岔路口,西北距监洪公路约1公里,东南临长江约200米,东北距杨林山泵站约40米,西南距荆岳长江大桥约2.5公里。东径113°15′59″,北纬29°35′59.6″,高程46米。监利县东端的杨林山,虎踞江滨,山势蜿蜒,幽崖耸碧,古木交阴,是曹军从赤壁败退荆州的必经之地。相传诸葛亮派赵子龙带领三千士兵,曾埋伏在山岗上的树木丛中。曹军由乌林沿江逃到这里,曹操于马上仰面大笑,堪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没有在此预先埋伏军队。笑声未绝,山两边鼓声震响,火光冲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坠马,赵子龙带领三千士兵从树林中杀出,曹军大败而逃。

  狮子山葫芦口,位于监利县白螺镇西南端狮子山旁,东距荆岳长江大桥约2公里,西接长江大堤和红灯村居民点,南枕长江,北距监洪公路约800米。东径113°15′27.8″,北纬29°35′52.6″,高程32米。民间传说狮子山旁有一葫芦口,地势险要,是向北拐到华容县城的要道口。赤壁之战时,相传诸葛亮派张飞带领三千兵马埋伏在葫芦口两边山上。当曹军溃逃在此,正埋锅造饭时,前军后军一齐发喊,四下火烟布合,张飞带领三千军马杀出,杀得曹军溃不成军,人马损失过半。

  马鞍桥,位于监利县上车湾镇(原属汴河)王塘村五组。东距随岳南高速公路约400米,西距上车湾镇约4000米,南邻王塘村五组居民点,北临监汴公路。东径113°03′37.5″,北纬29°48′39.5″,高程21米。民间传说曹操兵败赤壁后,从狮子山葫芦口一路向北溃逃到王塘附近,遇一河流挡住了去路,周围人烟稀少,难以找到架桥的材料,兵马无法过河,曹操焦急万分。这时战马嘶鸣,一个士兵从一匹受惊的马上摔下来,曹操回头看见马上的鞍,顿时计上心来,连忙令士兵用马鞍在河上叠起一桥,千军万马才得以渡河。

  救曹田,位于监利县上车湾镇太平桥附近(原属汴河),为曹桥7组、杨岭3组、苏易2组交界处,此处地势平坦开阔,面积约4800平方米。东距苏易村、太平桥老街约400米,西邻曹桥村居民点,南临杨岭村三组(周家门),北距曹桥村级公路约80米,西南距上车湾镇政府所在地约4000米。东径113°01′48″,北纬29°44′52″,高程31米。民间曹军从赤壁溃逃到这里,人饥马乏,难以前进,曹操急得从马上昏倒在地,朦胧中见太上老君丢下一块碧玉于地。曹操醒来,纵马赶到丢碧玉处,只见田里长着一片绿油油的萝卜。曹操大喜,命将士每人吃一口萝卜,每匹马吃一蔸萝卜菜。说来也怪,人吃萝卜马吃菜后,兵马顿时精神百倍,不觉得饿了。这块田因此得名“救曹田”。曹操回到荆州后,曾派人在“救曹田”旁修“太平庙”,以感谢太上老君搭救之恩。

  曹鞭港,位于监利县上车湾镇曹桥村六组(原属汴河),又称宋家汊沟。东西两边为六组居民点,南距监汴公路约2000米,北临曹桥村级公路约150米,西南距上车湾镇政府所在地约4000米。东径113°01′30.6″,北纬29°49′52.0″,高程31米。民间传说从赤壁兵败的曹军逃到这里,道路淤陷难行,曹操骑马探路,人马陷进淤泥当中,越挣扎陷得越深,曹操仰天长叹:“天绝我也”,遂掷马鞭于地,跳下马来。此处因此得名“曹鞭港”。(此地建有曹氏家庙,庙内供奉有曹操之子曹丕像)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华容道遗迹立碑处

  华容道遗迹立碑处,位于监利县上车镇曹桥村九组居民点西端的一台基地上,东为曹桥村五组居民区,西邻支刘村公路,南距监汴公路约2000米,西距上车湾镇约4000米。东径113°01′02.3″,北纬29°50′12.1″,高程33米。史书上有名的华容道,是从曹鞭港到毛家口的一条湖区小路,全长二十多里,穿过沙湖和白滟湖之间的沼泽地带,小道完全由稀泥和蒿排淤积而成,两旁芦苇丛生,稍一不慎就容易陷进沼泽地之中。《三国志》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甚众。”

  放曹坡,位于监利县毛市镇上观庙村六组,原棉花采购站院内,此处现建有关公庙,庙前塑有关公像。东距随岳南高速路约1000米,西南接毛市镇老街上观庙村居民点,北临内荆河,距四湖总干渠约1500米。东径113°00′35.9″,北纬29°54′04.1″,高程31米。民间传说关云长带领五百校刀手就埋伏在高坡后,曹军艰难地走过沼泽险路,来到这高坡前,正准备依坡小憩,一声炮响,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带领五百校刀手从坡后杀出,截住曹军去路。曹军个个魂飞胆寒,曹操上前用言语打动关云长。关云长义释曹军过坡。后人有诗云:“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鸡冠沟,位于毛市镇上观庙村六组农田内,全长约1500米至石码头村附近。东距随岳南高速公路约1500米,西南约50米处为放曹坡遗迹、距毛市镇政府约500米,北距四湖总干渠约1300米。东径113°00′37.1″,北纬29°54′03.5″,高程31米。民间传说,关羽为了向诸葛亮表示截杀曹军的决心,曾于沟前剪鸡冠祭旗,发誓道:“关某若放走曹贼,当如这鸡一样剪我冠(关)头”。后关羽义释曹操,违背誓言,不久果然被吴兵砍头。明朝李纯朴在此写诗叹道:“翼德释颜颜可释,云长释操操逋珠,英雄已往惟陈迹,犹有当年绕树乌”。

旅游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上车湾祖师庙景区

  上车湾祖师庙景区(AAA级),千年古道观“监利县护国山祖师庙”位于湖北省监利县上车湾镇,西距监利县城12公里,该庙始建于唐乾元(758-760)年间,千百年来,祖师庙数次毁于风雪、洪水、战争、但屡毁屡建,民众的崇拜也愈加浓烈。2002年初大规模重修,2006年7月祖师大殿告竣,累计投入6500万元,新建的祖师庙占地500亩,庙宇内树木葱茏,以祖师大殿为中心,自南而北,分布大小殿宇20多座,成为荆楚大地最大的庙宇。如今香火炽盛,声名远播,每年前来观光朝拜的游人都在30万人以上。

剅口红军烈士陵园,位于监利县汴河镇剅口街道。1927年八七会议决定在湘、鄂、赣、粤4省发动秋收起义。9月10日,在鄂中南部特委的领导下,剅口举行总暴动。接着在洪湖岸边20多处地方也发生暴动,暴动武装汇集剅口柳蚌湖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五军”。1929年6月,周逸群段德昌在此组建了洪湖游击总队,并举办鄂西5县军政干部训练班。1930年3月,监利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成立了监利县苏维埃政府,7月,又在此设置了湘鄂西红军兵工厂,红军后方总医院和红二军团后方留守处。剅口被湘鄂西军委称为“水上红色堡垒”。1932年9月31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省委机关在红七师和监利警卫团的保卫下,挥泪告别剅口,撤离洪湖苏区。当时,红军总医院的伤病员和在“清湖”中被敌人抓捕的革命同志共5000多人惨遭敌人杀害。湖北省民政厅于1969年在剅口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陵园占地百余亩,正中耸立着一座高12.5米的烈士纪念碑,右侧为接待室。园中苍松翠柏交相辉映,环境幽静,庄严肃穆。1989年11月,监利县委县政府又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后面修建了一座高5米,直径10米的烈士公墓,合葬了5400多具革命烈士的忠骨,并在公墓旁立了一块高1米、宽1米的花岗岩墓碑,镌刻着革命烈士公墓碑文,以志永铭。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柳关红军无名烈士纪念碑

福田寺镇柳关烈士陵园,位于原柳关管理区机关所在地(原双红村)。无名烈士墓碑是1930年后逐渐形成的,这里曾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苏区洪湖根据地腹心地带,红军第一、二、三医院曾设于此。1931年3月,中央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代表夏曦来到洪湖根据地,推行左倾错误路线。5月又发起大规模的“肃反”运动,即抓“改组派”,苏区有75人被诬蔑为“改组派”而遇害。共产党员张永忠(监利县委组织部长)、柳杨景(荆门游击大队长)、刘革非(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任)等也在此遇难。1932年春,红三军团以贺龙为总司令、邓中夏任政委率领的红军精锐在襄河(含汉水)北岸瓦庙集,长时期与敌军英勇作战。入夏后,又与蒋介石调集的数倍于我的敌军对垒,大批受伤官兵转到柳关一、二、三医院治疗,由于缺医少药,许多官兵牺牲于医院,由医院人员掩埋。9月3日,柳关失守,此后不到一个星期,红军被迫退出苏区根据地。根据地沦陷后,土豪劣绅卷土重来,铲共团长雷竹山于柳关文昌宫一次就杀害33个半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在遇难者中,有位妇女宋铜贵身怀有孕亦惨遭毒手。此后,相继于三湾大树、二甲湾大堤、窑湾横堤、腰盆渊、张湖垸五号堤、青牛湖岭子、瞿家湾等地血腥屠杀134人之多。这些尸体都是当地民众冒着生命危险收葬,坟冢大小不一,小的三五人或八九人,大的埋到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据概略统计,柳关这一带墓地群中共掩埋红军官兵12000多人。除少数几个留下姓名外,绝大多数无从考查。墓地群主要散布在柳关以东(内荆河两岸)的凡三村,滩垸村、联化村等共有七处。解放后,党和政府多次组织专人调查、了解、核实死难英烈。1957年12月于柳关建起了烈士陵园,由中央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廖汉生亲笔题写“柳关红军无名烈士纪念碑”11个底白鲜红的大字。1988年1月18日,中共监利县委、监利县政府又于斯地建起屏碑,撰写了碑文。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柳直荀烈士纪念园

监利县柳直荀烈士纪念园,是2009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重点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其扩建改造工程是国家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之一。纪念园建设占地面积80亩,建有入口牌楼、出口牌楼、停车场、圆形休闲广场、纪念活动广场、柳直荀石像、词卷、浮雕、英烈墙、纪念碑、纪念馆、管理用房、柳直荀墓、无名烈士墓、六角亭、休闲长廊、芙蓉池、芙蓉桥、观景台、景观石、仿古围墙、环形大路、人行小道等项目。纪念园集教育、瞻仰、旅游、休闲、服务于一体,为监利乃至湖北弘扬光荣革命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鄂西生态旅游圈中的亮点景区。

特产

子胥饼,伍子胥出生天监利县伍家场,靠近白鹭湖边,父名伍奢,家有兄、弟二人,兄名伍尚,随父在朝。他学名伍员,字子胥,童年在家习武、读书,喜欢游泳,夏、秋天常常同家丁从毛家沟划船到白鹭湖采菱、摘莲,秋季芡实成熟时,用镛刀钩回,烂去刺皮后,取米作为他喜好吃的佐餐,由于他母亲的慈爱。痛惜伍员身瘦如疳之躯,乃配合莲米、菱角米、五谷虫、灰面、米粉、白糖为料,做成食饼,以供他早膳之餐。数年后。伍员童齿换成了排牙。肋骨连接成叠。武力过人,因而获得他父亲高兴。荐于楚国为将,镇守樊城,以防晋、秦、赵国的侵略。

屈原饼,荒湖糕点厂生产。相传,屈原初到毫口的第一个夜晚,已是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瘫软在一家渔民的门前,被一位老大娘发现,将他扶进草堂,经过询问,方知是久为楚国人民深深敬仰的屈原大夫。大老娘满怀激情,虔心地精选了自己家中存放的糖料、面粉、干桃仁等原料,别具匠心地做了几个香喷喷、甜滋滋的饼子,庄重地端到大夫面前,屈原接饼吃了几口,顿觉心清目爽,连叫“妙饼兮”!第二天,老大娘又用同样的技世再次做了几个饼子,屈原更是感激万分,喜称在朝中也未尝过这种佳品。后来,屈原就长期住在这位渔民家里,每当远近慕名来访的骚人墨客一到这里,屈原总是请老大娘做这种饼子招待客人。久而久之,人们都把屈大夫喜爱吃的这种饼子叫“屈原饼”了。从此,“屈原饼”之名不胫而走,“屈原饼”之技不师而传,流芳至今,经久不衰。现在,这个厂又在此传统产品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先进技术,配以精炼食油、上等白面、白糖和上等蜜饯等原料,精工制作而成,远销甘肃、宁夏、河南等数省。

监利银鱼,又称“脍残鱼”,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鲑形目银鱼科。大者,身长为6—7厘米,小的不到3厘米。略圆,形如玉簪,通体细嫩透明,柔若无骨,色泽似银,故称银鱼。其家族品种约10余种,名产“太湖短吻银鱼”产于县境东港湖,旧时曾被列为贡品。

湖北省监利县特产:荆江鸭

荆江鸭,即荆江麻鸭,鸟纲,雁形目,属蛋用型地方优良品种。因其主要产于荆江沿岸,故称荆江鸭。监利县地处长江中游平原湖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应荆江鸭的生长发育。且地广田多,沟河纵横,湖塘密布,盛产鱼虾螺和泽草。有丰富的饲料资源,是荆江鸭的主产区。荆江鸭头稍小,额微隆起,似“鳝鱼”头型,眼大有神,眼上方有一长条眉状白毛。劲细长而灵活,体躯稍长,户部较窄,背平直向后倾斜并逐渐变宽,腥部深落,个体小而结实,属蛋用鸭体型。上啄呈石青色,下啄及胫蹼均为橙黄色。全身羽毛紧凑。成年鸭平均体重1.5公斤左右。荆江鸭成熟早,产蛋量高,母鸭100天左右开始产蛋,最早的只有90天,2-3年间产蛋量最高,每只鸭年产蛋200枚,蛋呈椭圆形,蛋壳较薄,但光滑结实。蛋有白壳青壳两种;白壳蛋较大,约占总蛋数的74%;青壳蛋较小,约占总蛋数的26%。平均蛋重62克,16个蛋约1公斤。蛋白蛋黄的比例为52.7比35.3。荆江鸭还有很强的抗暑耐寒能力,夏季产量率仍保持在70%。冬季仍能潜入深水觅食。并且适应性广,抗病能力强,鸭成活率高,适于放牧。

湖北省监利县特产:监利粮酒

监利粮酒,自三国起,监利粮食酒就已以地方名产的形象享誉两湖平原一带,民间称作“监利粮酒”,并约定俗成为独立的商号。清末民初,随着武汉、九江、南京、重庆、上海等长江港口的开埠,“监利粮酒”借助产地的码头优势,完成了其商号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商业版图拓展。随着民国的瓦解,其影响力日渐式微。至上世纪90年代,受益于市场经济的回归与消费者对传统名产的念记,监利粮酒进入了新的复兴时期。监利粮酒酒业公司由当地民间家族酿酒作坊历经公私合营、国有改制、私人收购等数度演变而成。其品牌血统承继了荆州民间古老的民间工艺美学,其特点是就地取材、纯粮酿造、随性而作、不取悦消费者,这种特点使产品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地理文化个性与民间个性。因此,从工艺文化上说,监利粮酒与传统年画、传统刺绣一样,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民间工艺作品,它所承载的是荆州民间的生活记忆、生活智慧与生活情趣。“荷叶垫池、黄酒淋醅”造酒法是监利粮酒公司获得国家专利保护的知识产权,它是博采众多民间作坊之长的结晶。以此为核心工艺艺,公司出品了中国第一个“荞麦香型”产品,它与原有的“小曲清香型”一起,构成公司的两大香型系列。目前公司以两个注册品牌(监粮、水边镇)面对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监利粮酒公司已发展成拥有两个生产基地、年产值达5亿元人民币的特色企业。

荸荠,俗称“地栗”、“马蹄”、“池米”、“凫茈”等。属莎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葡匐茎,先端膨大为球茎(球茎即“荸荠”)。黄歇口镇荸荠是荸荠中的上等品。粒大、皮薄,型如马蹄,色如褐漆,肉果细腻,味道清甜,汁多渣少。在黄歇口镇流传着一个关于荸荠的故事:春秋末期(公元 522年)昏庸的楚平王听信谗言,冤杀了大臣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在家人及门客的掩护下,逃出郢都(今江陵),日夜兼程,赶往位于白露湖之滨的老家(今黄歇口镇伍家场),想在那里躲一段时间。但楚平王所派的追兵紧追不舍,伍子胥怕连累族里乡亲,便装扮成一个农民,藏匿在白露湖的芦苇、蒿草中。“屋漏又遭连阴雨”,由于悲伤、疲惫、饥饿、又受了风寒,伍子胥心力交瘁,昏倒在野泽中,一位到湖里采挖荸荠的农家少女,发现了伍子胥,便把他背回家中救护。少女心地善良,但家境贫寒,只能拿野菜、野果给他充饥,采草药为他治病。伍子胥出身于官府之家,不是太吃得惯藕饼和少盐缺油的萝卜白菜,但正处于病中,口渴心枯的他却很爱吃荸荠。他感到荸荠质脆、味甜,清热,解渴。在少女的调理下,不几日,他便恢复了元气。他满怀感激之情,向少女亮明了身份,并说出了打算:投奔吴国去。看到他高大英俊,充满阳刚之气,少女虽然心中倾慕,但知道他心高志远,又有家仇要报,挽留不住,便送了一袋干荸荠,让他带在路上充饥,并用小船将他送出白露湖。临别时,伍子胥叮嘱少女千万保密。少女为使他无后顾之忧,待他上岸后,便毅然投湖自尽。伍子胥敬仰少女的善良、侠义,一路上宁愿饿肚子,吃野菜,也不忍吃少女所送的荸荠。伍子胥历尽千辛万险到达吴国后,把携带的荸荠拿出一部分作为楚国珍奇的特产献给公子光。公子光一边吃荸荠,一边听伍子胥畅谈报仇之志和治国之策。伍子胥受到公子光的信任和重用。他辅助公子光夺得王位,又西破强楚,北攘齐土,南服越人,还在吴王的支持下,把剩下的一部份荸荠在吴国试种、推广,使吴国发展为荸荠的主要产地。

监利猪,主产于湖北省监利县新洲、尺八、三洲、朱河、莲台等地。分布于湖北省的江陵、潜江、沔阳、石首、公安、武昌、汉阳、嘉鱼等20个县。监利猪的躯干、四肢为白色,头.颈、臀、尾为黑色,俗称“两头黑”猪。皮上黑白毛交界处有2~3厘米宽的黑皮上着生白毛,称“晕带”。额有一小撮白毛,称“笔苞花”或“白星”,有的白毛由额心伸延至鼻梁,称“破头花”。多数尾尖有白毛。少数猪的躯干上有—两块不定型的黑斑,称“腰花”。头大小适中,鼻一般直长,鼻吻多为肉红色,称“肉嘴”,也有黑色的,称“铁嘴”;上下唇结合较好,称“鲫鱼嘴”,额多有皱纹;耳中等大而下垂;背腰微凹,腹大下垂,母猪0很少拖地,臀倾斜,后肢多卧系。

人物

  伍子胥(?-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名员,字子胥,以字行。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本为楚国人(今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伍场村附近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伍子胥先袓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于楚国亦有名声。

  申包胥,申氏,名包胥,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今湖北监利人,春秋时楚国大夫,原与同乡伍子胥友善。

  胡广(91—172),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北监利)人,东汉末年大臣。历事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为官三十多年。他清廉正直,明辨是非,主张“选举人才,无拘定制。”官至太傅、录尚书事,封安乐乡侯。熹平元年(172年)卒,谥曰文恭。

  陈友谅(1320—1363年10月3日),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一说湖北监利人。曾任县小吏,元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年号“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史称“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用火攻击败陈军,陈友谅突围时又起大战,陈从船舱中探头出来,竟中流矢(冷箭)而死。

  裴纶(1396—1457),字景宣,1417年以湖广乡试第二名中举,1421年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入探花、琼林。自唐、宋、元、明开科取士以来,裴纶是监利县学位最高的一位学者。

  朱材哲(1759—1869),字梓良,号丹园,湖北监利人,道光八年(1828年)渡海至台湾任噶玛兰厅通判。咸丰九年(1859年),因老母病逝,去官还乡。台湾父老以他在当地给百姓造福30余年,特为其“立生祠”以致旌表。

  王柏心(1799—1873年),湖北监利人。晚清大学士,自幼随父读书,聪颖过人,博学多才,能过目不忘。在“荆南书院”二十多年,一面讲学一面著书立说。其对治理江河颇有研究,著有《导江三议》一书,集中论述了其治水思想和治江策略。

  刘崇龙(1898年—1930年),革命烈士。湖北监利人。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7岁,上学读书。1921年夏,考入董必武任教的武汉荆南中学。在其启发教育下,思想倾向革命。1925年毕业,留校任教务处职员。同年,经董必武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受党组织派遣以湖北省党部农民特派员身份,回到监利县组建县党部,同行的还有陈步云等人。1930年12月,在沔阳县白庙召开群众大会时,不幸被捕。不久,在小沙口壮烈牺牲。

  黄友楷(1898—1932),湖北监利人,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父母早亡,兄弟离散。1927年秋,受洪湖县早期共产党员刘绍南、彭国材等人教育而投身革命。192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万湾乡农协会主席。1930年2月,当选为监利县第三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8月,在监利县第四次党代会上,当选为中共监利县委书记。1932年1月,在湘鄂西第四次党代会上当选为省委委员。5月,国民党军队向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开始了第四次“围剿”。8月31日,敌军逼近周老咀,黄友楷接到了“坚守根据地”的命令。他带领县赤卫队配合红七师奋勇抗敌,掩护党政机关突围。几经激战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周老咀失陷。他为了接应流散的战士,坚持最后撤退,不幸被俘牺牲。

  崔琪(1899—1932),湖北省监利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由贺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元月被推选为中共监利县委书记,1930年全县基本完成土地革命。

  陈步云(1899—1923),湖北监利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8岁时,在外祖父资助下进私塾。1919年考入监利县立高等小学。1922年,考入由董必武任教导主任和国文教员的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与刘崇龙在武汉“北伐宣传训练班”(陈潭秋主持开办)学习,结业后,被董必武派回监利筹建党组织,迎接北伐革命军。1929年2月7日,因叛徒告密被捕。3月22日,就义于监利罗汉寺。

  陈克昌(1901—1932),湖北监利人,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店员家庭,7岁时生父失业,无力抚养,被一位教书先生收为养子。1924年7月,考入武昌荆南中学读书。1926年夏,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随军北伐,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因公回家。因当时监利县革命运动发展较快,急需懂军事的共产党员干部,经监利县共产党组织的再三挽留,回到监利工作,在县自卫大队担任政治指导员、大队长等职。1931年12月,在湘鄂西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交通部长。1932年8月,被错杀于洪湖瞿家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姜炳炎(1903—1932),湖北监利人。1926年,受共产党员陈步云、刘崇龙等的影响,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加入姜家堤农民协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龚南轩(1906—1928),湖北监利人,又名友纪。1924年,求学于武昌荆南中学。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受党组织派遣回监利进行农运发动工作。在监利城关附近的黄公垸,与共产党人陈步云、刘崇龙一起组建了监利县第一个党小组。

  王遐举(1909~1995),原名克元,号野农。湖北监利人,当代著名书法家,擅长国画,尤善梅竹、通史学、工诗文,对戏曲也颇有研究。历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馆馆员、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等职、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

  薛少卿(1910—1991),湖北省监利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〇师政治部民运部部长、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辽北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嫩江省委组织部部长兼地委书记,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副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周琳(1914年4月—1962年12月7日),原名周新山。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村人。从小受到革命教育,参加了工人纠察队和少共青年团组织,担任少共队长和乡、镇苏维埃政府委员,洪湖游击大队手枪队小队长等。1929年转入周逸群、段德昌等领导的红军独立1师,后整编为贺龙等领导的红3军、红2军团、红2方面军等。红军时期,历任周逸群、段德昌、柳直荀、邓中夏、谢觉哉等领导的保卫队员,班长、排长、连长、警卫营长、独立团团长兼政委等。1935年11月随军团主力参加北上长征。任红2方面军5师、96师、32军特派员兼保卫部长和长征途中收容大队长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政训处锄奸部副部长、359旅718团特派员副主任兼组织股长,参加指挥“保卫黄河、保卫延安”和1938年5月月的保卫螅蜊峪与枣林坪间黄河渡口的对日军作战、战役等。1959年2月,任空军司令部通信兵部政委。

  杨鼎成(1916—2003),湖北监利人,1916年5月出生,1930年10月入伍,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勤务员、护士、卫生队队长、卫生部医务主任、后勤处处长,总后卫生部医疗处处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等职。2003年8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夏琦(1918-1997),湖北监利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六团一营政治教导员。1941年9月起,历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建阳县总队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三团政治处主任。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山东野战军八师二十四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七师政治部副主任,豫皖苏军区六分区政治部主任。1970年4月任浙江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79年12月-1983年4月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轶猛,著名书法家,原名克培,号三力斋主,为王遐举胞弟,生于1922年,湖北监利人,现定居美国。历任台湾书法协会常务理事、台湾中国书法协会顾问、台湾文艺界联谊会召集人、美国纽约中华书法学会顾问、临沂书圣画院名誉院长、中华学术院研士及书学研究所研究委员等职。台湾大顺公司董事长、大顺国语辞典发行人。名登《世界名人录》、《中华民国企业名人录》、《中华民国现代名人录》出版有《王轶猛行书1-2卷》、《雪泥鸿爪录》和《年方八十》等。

  王庆云,1929年出生于湖北监利,字木山,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北书画院院士。他出身书艺名门,其父王遐举,叔父王轶猛,皆当代著名书法家,饮誉海峡两岸。他幼承庭训,绍继家学,泼墨耕耘数十年,兼工隶、正、行、草诸体,尤以隶书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