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题与背景: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词人李煜所作。相见欢:词牌名。

  这首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南唐灭亡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亡国离乡之痛。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他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关于这首词的作者,《花草粹编》引《古今词话》认为这首词为后蜀主孟昶所作,《十国春秋》也认为是孟昶作。《十国春秋》记载:“帝(指孟昶)好学为文,皆本于理。居恒谓李昊、徐光溥日:王衍浮薄,而好轻艳之辞。联不为也。”下注“按后主亦善辞,有《相见欢》词。”孟昶、李煜同称后主,这是产生争议的原因。《十国春秋》下注:“有《相见欢》词”,而并未引录词文。《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九在李煜名后,列《相见欢》二首,先是“林花谢了春红”一首,后是“无言独上西楼”一首,而后蜀主孟昶名下,仅列《木兰花》一首。学术界对作者是李煜比较赞同。


逐句释义: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默默无言,独自一人登上空空的西楼,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寂寞:孤单冷清。
  梧桐:落叶乔木,叶子掌状分裂,叶柄长,花黄绿色。
  深院:幽深的庭院。
  锁清秋:被秋色所笼罩。清秋:一作“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那剪不断,理还乱,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别是:一作“别有”。一般:一作“一番”。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词的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作者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降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亡国离乡之痛。这首词乍一看来,似上阕写景,下阕言情,其实上下阕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阕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阕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情。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深。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说,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看去,只见梧桐树寂寞的孤立于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作者失国后,变成无人可对,无话可说。无人可对。“无言”二字活画出作者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举头望月,“月如钩”,在伤心人眼里,这缺月不也象征着人事的缺憾吗?再向深院看去,冷月清光照着梧桐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的,实非梧桐深院,寂寞的是人。“锁清秋”,锁的也不是“清秋”,锁的也是人。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说,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如乱麻的,正是亡国之痛。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不可名状的痛苦。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念的“思”。此词也是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的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乱丝,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一种什么滋味,亡国之君的滋味,实在是包尽人世间无可伦比的悲苦滋味。这首词特别为后世词家极口称道的,是它对“离愁”的描写。“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作者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确是千古妙笔。


名家点评:

  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刘永济《词论》:“纯作情语,比托情景中为难工也。此类佳者,如: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陈延焯《词则·大稚集》卷一:“哀感顽艳,只说不出。”《云韶集》卷一:“凄凉况味,欲言难言,滴滴是泪。”

  王阁运《湘绮楼词选》前编:“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半阅言所处之寂寞。下半例满腹离怨,无语可以形容,故朴直说出。“别是”句,尤为沉痛。盖亡国君之滋味,实尽人世悲苦之滋味无可与比者。故曰:‘别是一般’。此二首表面似春秋闺怨之词,因不敢明抒已情,而托之闺人离思也。”

  俞平伯《读词偶得》:“其实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矣。”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试题精选:

  1.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

  参考答案: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试题分析: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描写的是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读懂词句是作答的前提。


  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参考答案:指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一般滋味”这里是指离愁别恨,亡国之愁。此题最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词句内容来分析作答。


  3.词中表明作者孤独寂寞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4.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写“愁”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词中“剪不断,理还乱”,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来比喻什么?

  参考答案:比喻人内心的烦乱,或某些事物难以解决。


  6.“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何理解其中的“滋味”?

  参考答案:“滋味”是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真实感受,实是饱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


  7.“无言独上西楼”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景?(2分)

  参考答案:“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8.“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孤独寂寞。


  9.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阙的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故国旧地,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10.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下阙内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下阙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作者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运用味觉来写愁: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种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深的感觉。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作者不是将“愁”诉诸人们的味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11.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句话的?(2分)

  参考答案:此句写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锁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写出了词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孤独凄凉。


  12.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1分),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1分);“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1分)。


  13.“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1分);“理还乱”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1分)。


  14.品读全词,说说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既有亡国之痛,又有思乡之愁,千言万语都憋在了心里,可是说不出来,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词人、书法家。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南唐灭亡,李煜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杀。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