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鉾) 【异体 古文】

拼音:máo  部首:  总笔画:5  部外笔画:0  结构:独体字  五笔:CBT  倉頡:NINH  常用字 

基本释义:

  • máo

  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头。

便捷查询:

矛 máo

  1. 古代的一种兵器,长杆一端装有金属枪头。“五戎”之一。<注> 为古代“五戎”(五种兵器)。【百科】 矛,中国古代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铜矛头由中空装柄的(或称)与矛刃构成。的横剖面呈圆形,侧面常有环钮,以便把矛头更牢固地绑缚在柄上。矛刃一般有中脊,左右扩展成带侧刃的矛叶,并前聚成锐利的尖锋。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即以木为芯,外圈以两层小竹片裹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西汉时骑兵日渐成为军队的主力兵种,出现专供骑兵使用的长矛,称为(槊)。到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人马都披铠甲的重甲骑兵——甲骑具装所使用的主要格斗兵器就是。直到唐代,一直被视为民间禁止持有的重要兵器之一。唐代以后,矛头尺寸减小,更轻便合用。火器出现后,矛仍是军中必备的冷兵器,一直与火器并用到清朝后期。
  2. 汉字部首之一。<注> 《汉字部首表》(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2009年颁布,标准名GF 0011-2009)的201个主部首之一,序号为121。
  3. 姓。

《康熙字典》释义

  【午集中】【矛字部】

  〔古文〕𨥨𢦧鉾𥍥【唐韻】莫浮切【集韻】【韻會】迷浮切,𠀤音謀。【說文】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徐曰】鉤兵也。【書·牧誓】立爾矛。【傳】矛長,故立之於地。【詩·秦風】厹矛鋈錞。【傳】三隅矛也。【禮·曲禮】進矛戟者前其鐓。【疏】矛如鋋而三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註】八尺曰尋,倍尋爲常。酋夷,長短名。【史記·仲尼弟子傳】越使大夫種以屈盧之矛賀吳王。【尉繚子制談篇】殺人於五十步之內者,矛戟也。【揚子·方言】矛,吳揚江淮南楚五湖之閒謂之鍦,或謂之鋋,或謂之鏦。 又言不相副曰矛盾。【韓非子·難一篇】楚人譽其盾之堅曰: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之利曰: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此矛盾之說也。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杓端有兩星,一內爲矛招搖,一外爲盾天鋒。【註】招搖爲天矛,近北斗者也。 又藥名。【本草綱目】衞矛,一名鬼箭。【李時珍曰】齊人謂箭羽爲衞,此物幹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衞之狀,故名。

《说文解字》释义

  【卷十四】【矛部】 编号:9457   矛,[莫浮切 ],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凡矛之屬皆从矛。   古文矛从戈。

百科条目

首字为“矛”的词语

  矛头  矛弧  矛盾概念  矛骹  矛槊  矛戟  矛盾规律  矛渝  矛楯  矛矟  矛舛  矛叉  矛戈  矛子


首字为“矛”的成语


  矛盾相向  矛头淅米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