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陕西省 > 西安市 > 碑林区

  碑林区(汉语拼音:Bēi Lín Qū;英文:Beilin District),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市辖区。位于西安市中心东南部,总面积22.9平方千米。户籍人口71.18万人,常住人口62.08万人(2012年末)。辖8个街道。以商业、文教、科技和旅游业为主。东大街和南大街是全市商业中心。名胜古迹有碑林、唐代所建小雁塔、兴庆宫遗址,宋代建的八仙庵、卧龙寺,明代建的关中书院、永宁门城楼和钟楼等。

  碑林区是西安市核心城区,位于城市中心东南部,跨城墙内外。是西安市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也是西安市商贸、科技、文化、旅游大区,连续七年被评为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

  • 邮编:710001 代码:610103 区号:029

行政区划

  全区辖8个街道:南院门街道、柏树林街道、长乐坊街道、东关南街街道、太乙路街道、文艺路街道、长安路街道、张家村街道。区政府驻张家村街道南二环西段69号。

历史

  春秋时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始设杜县,县治在今雁塔区杜城村。辖区约今长安县和柞水西北部、宁陕县东北部及西安市区南郊,这是西安历史上最早的建制县,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今碑林区境是杜县所辖的一部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实行郡县两级建制,设内史辖京畿42县,在今西安市境内设8县。今碑林区境隶属内史杜县。直到汉高帝五年(前202)设京兆尹长安县,今碑林区境则隶属长安县。经魏、西晋、十六国长达760年(前202至558),今碑林区境均隶属京兆尹(郡)长安(常安)县。

  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销冯翊郡的万年县,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地于长安城中另置万年县,隶于京兆郡,开创了与长安县二县分治长安城的局面。天和三年(568)撤山北县并入万年县,建德二年(573)又撤销霸城县及杜县东部地并入万年县,杜县西部并入长安县。从此,历隋、唐、宋、元、明、清,今碑林境隶属京兆郡(府)、奉元路和西安府的长安、万年(大年、樊川、咸宁)两县。直到民国2年(1913)2月撤销咸宁县,并入长安县。清代西安府仍沿用隋唐之制,由长安、咸宁两县分治。长安县治西安府53坊,今碑林区境内有9坊;咸宁县治西安府41坊,今碑林区境内有32坊。

  民国16年(1927)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决议设立西安市。民国17年(1928)9月22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划原长安县的西安城内及四关归西安市,今碑林区境隶属西安市。民国19年(1930)11月撤销西安市,名义上西安城关划入长安县区划,而实际上长安县逐步不再管理西安城关,而由省会警察局主管。

  民国33年(1944)9月,再次设西安市建制后,市政府辖西安城关30镇。今碑林区境内有通化、伦海、京兆、中山、开元、南院、书院、四府、卧龙、通远、长乐、永宁共12镇。

  民国34年(1945)11月,西安市撤镇设12个区,今碑林区境为一、二、七区全部及九、十区各一部分。第一区,辖东大街北沿以南城内地区。第二区,辖南大街东沿以西至四府街以东,西大街东段北沿以南地区,以及南关地区。第七区,辖东关地区,包括东关正街、南街、长乐坊等地。第九区,辖南郊,北起南郭门,南至宋家花园,。第十区,辖东郊,西起东郭门,东至浐河。

  1949年为西安市一、二、七区,1954年合并成立碑林区,因区内碑林得名。1960年撤销并入雁塔区,1962年复设碑林区。1966年改名向阳区,1972年复原名。

  1990年末,辖境东至金花路,西至四府街东侧—劳动南路东侧一线,南至南二环路,北至东大街—西大街东段南侧—南城河西段一线,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487305人,区政府驻书院门13号,辖10个街道,452个居委会(含家委会)、20个行政村。

  1996年,碑林区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53.7万人,辖10个街道:和平路街道、柏树林街道、南大街街道、南院门街道、长乐坊街道、东关南街街道、太乙路街道、长安路街道、张家村街道、文艺路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碑林区常住总人口698755人,其中:南大街街道10944人、和平路街道22234人、柏树林街道34449人、南院门街道13447人、长乐坊街道75654人、东关南街街道65638人、太乙路街道123675人、文艺路街道98950人、长安路街道71815人、张家村街道137364人、碑林区虚拟街道44585人。

  2005年10月19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5]285号)西安市碑林区政府驻地由书院门迁至南二环西段。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碑林区常住总人口614710人,其中:南院门街道22976人,柏树林街道49949人,长乐坊街道78299人,东关南街街道74648人,太乙路街道121465人,文艺路街道81817人,长安路街道57416人,张家村街道128140人。

  2012年末,碑林区面积22.9平方千米,户籍人口711773人,常住人口62.08万人。2013年末,碑林区辖8个街道,共有100个社区,区政府驻南二环西段。

地理

  碑林区是西安市城三区之一,位居城区东南部,跨越明城墙,形成城内城外两部分。东起金花路东沿,与新城区相连;西界,城外抵劳动南路南段,城内至四府街,与莲湖区接壤;南依防洪渠,与雁塔区分界;北抵西大街东段,辖东大街,城外西起永乐路东至金花北路,分别与莲湖区、新城区毗邻。东西长9.1公里,南北宽4.37公里,总面积23.87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4′17″~108°59′25″,北纬34°13′52"~34°16′16"。

地貌

  区域大部分地处渭河三级阶地,为黄土平原,开阔平坦,起伏微缓。个别地段有黄土梁峁高出阶面,为黄土台塬。最高处为祭台村与观音庙交界处,海拔500米;最低处为南院门水车巷南端,海拔405米。地域相对高差95米,总体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呈缓坡倾斜状态。

气候

  碑林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温差较小,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冷热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处于蒙古高压南部和东亚大槽后部,气温低,天气干燥晴朗;入夏之后,南亚低压与西太平洋高压之间形成向西北倾斜的气压梯度,使东南季风携带的大量水气形成降雨。盛夏时节处于西太平洋高压中部,青藏高原大陆暖高压到达时,气流下沉,极易形成闷热酷旱天气;春季气温不够稳定,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出现寒流和春旱;秋季凉爽宜人,连阴雨较长。

资源

  碑林区植被主要为人工植物,植被简单,数量少。主要分布在机关、工厂、学校、环城林带、兴庆宫公园、小雁塔公园和苗圃。林木有杨、柳、槐、法桐、杉、松、柏等19个品种;花卉观赏植物主要有玫瑰、月季、菊花、米兰、君子兰、仙人掌等200余种。

  境内土壤以土娄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保肥保水性强,熟化程度高。根据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及土壤耕层厚度、质地、生产性能,次之为黑油土、黄土等3个亚类,5个土属,8个土种。

水质资源

  碑林区饮用水为西安市采自秦岭深处的地表水,水质优良,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100%,引乾济石、李家河水库等新水源工程的建设,将确保西安无缺水之虞。

燃气资源

  位于陕北靖边的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储量大、气质好,是碑林区的天然气气源可靠保障。西安设计最大日供气能力最大日供气能力1300万立方米,日最大供气量800万立方米,城市气化率达到95%。

土地资源

  单位和企业可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和经营。其中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项目用地,须依法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教育、卫生、科研、文化、体育及其他综合用地50年,商贸、旅游、娱乐用地40年。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使用期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活动。

区域发展特点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碑林区95%以上区域处在全市二环以内的核心区,单位面积上附加效益大,可以说是寸土寸金。辖区内有各类道路249条,其中一类道路36条,占全市的16.5%;二类道路88条,占全市的14.7%,区域内基础设施健全、城区功能完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城区创造了坚实的先决条件。

  二是核心产业汇聚。由于特殊的区位条件,我区产业以三产为主,2015年全区第二产业比重约占19.8%,其中,工业比重约占1.9%;第三产业比重约占80.2%,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72.8%。因此,服务业是我区着力打造的核心产业。

  三是商贸流通活跃。区域商业气息浓厚,聚集了东大街、雁塔路、书院门、骡马市、德福巷等一大批特色街区,云集着开元商城、百盛、沃尔玛、万达广场等大店名店,共有商务楼宇52栋,商贸单位27000多家,业态齐备,特色鲜明,是西北地区首家“中国商业名区”。

  四是科教资源丰富。辖区内共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科院光机所等17所高校、131家科研机构、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各类科研人员3万多人,在校本科生17.35万名、研究生5.78万名,是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最密集的区域。

  五是人文底蕴深厚。区内文物景点、古遗址众多,坐落着小雁塔、明城墙、卧龙寺及八仙宫等古建筑、人文古迹和佛寺道观2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7处、4A 级景区3家,省体育场、图书馆、美术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齐全,区内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构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人文景观。

旅游

  碑林区是西安市中心城区之一,因中外闻名的宋代“碑林”而得名。辖区旅游资源丰富,书院、寺院、城墙、街坊、牌楼、以及仿古建筑各具风格;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金石文化相互辉映。西安钟楼、小雁塔、碑林博物馆、古城墙、兴庆宫公园、关中书院、古文化一条街、八仙宫、张学良公馆、宝庆寺华塔、罔极寺、卧龙寺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使碑林区成为西北地区最具旅游发展潜力的城区。

  西安碑林博物馆 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 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收藏有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近3000件,展出1089 件,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为全国之最,且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薮”、“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的石刻书库”,是西安最有价值的文化遗迹之一。

  西安城墙 明朝初年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城墙自建成后历经三次大的整修。明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源主持对城墙和城楼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观。含光门、朱雀门、南门、文昌门、和平门、建国门、东门均位于我区。

  罔极寺 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所立。取名于《诗经》"欲报其德,昊天罔极"之意,称罔极寺。寺内建筑布局严谨,山门内韦驮殿、金刚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卧佛殿依次排列。有清朝所建金刚殿及明朝碑碣、山门外独角兽、唐朝莲花座等重要文物古迹。书院门历史文化散步道东西长570米,南北纵深达200米。区域内有百亭(街心商亭)千店,经营着文房四宝、古玩玉器、名人字画、工艺美术、剪纸刺绣、根雕陶艺及旅游商品,酒吧茶社、青年旅社、地方小吃穿插其间。散步道与世界著名的西安城墙相邻,以书院门、顺城巷为纽带,将永宁门、文昌门、碑林、宝庆寺华塔、关中书院、古玩艺术城、古城墙、书院门文化街串在一起融为整体人文景观,成为西安第一条历史文化散步道。

  荐福寺(小雁塔) 位于西安永宁门外西南三里。原为唐长安城开化坊襄城公主宅,文明元年(684)唐睿宗为其父皇高宗李治献福而立为寺,初名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名荐福寺。清康熙(1662—1722)年间再修塔寺。1965年对小雁塔加固修复的同时,保留了其无塔顶和塔檐檐角残缺的现状,维护了古建筑的文件风貌,现是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和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

  西安博物院 由中国著名女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创意设计,占地254亩,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5000余平方米,收藏西安各个历史时代的文物13万件,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件。其中基本陈列以西安13朝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为主线,以展示西安历代文物为基础,突出反映了西安的都城发展史和历代社会生活状况。

  宝庆寺华塔 隋朝之塔。位于西安南门内书院门街西口北侧,是西安历史文化散步道的第一个景点,华塔是宝庆寺内之塔。 唐文宗(公元827-840年)时以五色砖在寺内建塔,因五色似花,称宝庆华塔(古时华与花同用)。宝庆寺华塔高约23米,七层,平面呈六角形,内有石刻佛像及经幢等。1957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仙宫 又名八仙庵,位于西安市长乐坊,始建于宋,元至正(1341——1368)年间增修,系唐兴庆宫局部故址,是西安市最大的一座道教观院,总建筑面积8200多平方米。在的殿堂建筑均保留了明清两代风貌,风格古朴,布局紧凑,庄严雄伟,是西安现存最完整的一座道观,自宋代创建以来历经重修扩建,格局日趋完善,建筑日益壮观,其建制分中东西及西花园,中路有灵宫殿,八仙庵(主殿),斗姥殿;东路有吕祖殿,药王殿等地,西路有邱祖殿,监院房等共占地近百亩,是目前西安是最大的宫观,为陕西道教协会所有地。

  湘子庙 位于湘子庙街与德福巷之三岔路口,相传在唐德宗(李适)年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与其妻曾居于此处,后因得道成仙,至北宋年间,后人在此修庙以敬奉。湘子庙历来是西安城内有名的道教祖师庙之一,也是目前我市主体建筑尚存的唯一道教祖师庙,占地一千平方米,院内两颗古槐,秋季落叶开花,令人称奇。

  关中书院 为明代官办的地方性学术机构,明清以来享有盛名的学府。书院建筑形制宏大,环境宜人。讲堂名曰“允执堂”,六楹。生徒宿舍六楹,住屋四楹。1612年增建“斯道中天阁”一所。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建“仁在堂”及“醒钟楼”。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占地面积130.36亩。建有池塘假山、亭阁石桥,风景秀丽。1991年兴修书院门古文化一条街时,恢复修建了石牌坊,匾额上书“关中书院”,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龙寺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创建于汉灵帝时(168—189年),隋朝时称“福应禅院”,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时76—997年)更寺名为“卧龙寺”。1957年7月31日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事变纪念馆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是在“西安事变”主要旧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86年12月建成开放。包括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五间厅等处旧址,并举办有“张学良将军生平展”、“杨虎城将军生平展”和“西安事变”等基本陈列。共展出700余件历史照片、大量历史文件及几十件文物等。

  陕西省图书馆 创建于1909年9月。现占场地.2.03公顷,建筑面积4.2公顷,藏书248万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140万册,中文线装古籍近 40万册,外文图书21万册,中外文报刊合订本42万册,其他资料4万册。

  兴庆宫公园 位于西安古城外东南角,因在唐兴庆宫遗址上修建而得名。兴庆宫是唐玄宗朝代政治中心所在,也是和他的爱纪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宫内原有兴庆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建筑物。今日的兴庆宫公园,是1958年在原兴庆宫遗址地修建的,沿用当年兴庆官池、堂、楼、亭方位和名称而设计,现沉香亭是在唐代沉香亭原址仿建的。

  董仲舒墓 也叫下马陵。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据说他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可谓饱读圣贤诗书,成了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在中国文化思想上产生了极大影响。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 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