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祁连县
祁连县:卓尔山
祁连县的一处牧场。新华社记者 王博 摄 2017年10月1日

  祁连县汉语拼音:Qílián Xiàn;英语:Qilian County),中国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北部,东与门源县大通县接壤,南与海晏县刚察县相连,西与天峻县为邻,北及西北与甘肃酒泉肃南民乐县山丹县为界。总面积15610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10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撒拉等少数民族。辖3个镇、4个乡。“祁连”是古匈奴语,意为“天山”。

  地处祁连山南麓中端,祁连山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境,托勒山横亘于县境中部。走郎南山、托勒南山、大通山绵延其间。黑河、八宝河、托勒河、默勒河流贯境内。平均海拔3500米。属大陆性高寒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1℃,年降水量约420毫米。全县共有草原1764万亩,有藏系羊、牦牛、阿柔马等各类牲畜。有石棉、蛇纹岩、煤炭、玉石、铜、铅、锌、铁等金属、非金属矿43种500余处。有大黄、柴胡、雪莲、冬虫夏草等经济药用植物多达368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野牦牛、野驴、白唇鹿、雪豹、熊等20余种。湟(源)嘉(峪关)、西(宁)张(掖)公路横穿境内。古迹有宋代古三角城和卡约文化夏塘台遗址等。

  祁连因地处世界名山——祁连山中段而得名,是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也是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有青海“北大门”之称。

  • 邮编:810400 代码:632222 区号:0970

行政区划

  祁连县辖3个镇、4个乡:八宝镇、峨堡镇、默勒镇、扎麻什乡、阿柔乡、野牛沟乡、央隆乡。县政府驻八宝镇。

历史

  古为羌地。汉时起历属西平郡、西海郡、西宁州、西宁卫、大通卫。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由门源县析置祁连设治局,1951年改祁连设治局为祁连区人民政府委员会,1952年改为祁连区人民政府,1953年改为祁连县。

  1999年末,祁连县面积15610平方千米,人口44038人,其中藏族占25.84%,辖8个乡(根据青海省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5394人,其中:八宝镇21076人、扎麻什乡4399人、默勒乡3736人、多隆乡3826人、峨堡乡3285人、阿柔乡2963人、野牛沟乡2777人、柯柯里乡843人、海北州托勒牧场2489人。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15号文批复:撤销多隆、默勒2乡,合并设立默勒镇;撤销峨堡乡,设立峨堡镇。2001年末,祁连县辖3个镇、4个乡,1个居委会、40个村(牧)委会。

  2005年,祁连县辖3个镇、5个乡:八宝镇、峨堡镇、默勒镇、扎麻什乡、阿柔乡、野牛沟乡、柯柯里乡、央隆乡。

  2006年8月,撤销柯柯里乡,并入野牛沟乡。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4个乡:八宝镇、峨堡镇、默勒镇、扎麻什乡、阿柔乡、野牛沟乡、央隆乡。

文化、旅游

祁连民俗

  郭米则柔,藏族民俗歌舞。“郭米”为地名,“则柔”意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是流行在青海河湟安多藏区的一种以歌带舞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在湟水之畔的卓仓藏族传统农业区流传的范围尤为广泛。“郭米则柔”主要流传在青海省祁连县扎麻什乡郭米村及周边村镇,是藏族农闲季节自发组织的表现丰收喜庆的集体歌舞活动。

  阿柔逗曲,主要流传在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阿柔乡、峨堡乡及其周边乡镇村落。“阿柔逗曲”多元一体,即有共性,又有不同地方的差异性,形成了同一曲调不同唱词或同一唱词不同曲调的演唱形式。默勒、野牛沟、可可里等地也流传“阿柔逗曲”。但流传面不广。“阿柔”原为阿柔部族牧地故名。“逗曲”在藏语中称“喜合”,其曲调与“勒”(安多地区亦称酒歌)相同,“勒” 是安多地区最普及、最常见、流传最广的歌唱形式,可独唱也可传唱,逗曲可不能独唱,它需要一定的演唱场合,如婚礼宴席,过年、过节,一般以对唱为主要演唱形式,其内容有赞美大自然、骏马牛羊的,也有讴歌英雄事迹,描述民族习俗的;还有感怀情思,祝福吉祥的。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经典故事。包罗万象,无所不唱。“阿柔逗曲”的曲调独特,节奏缓缓如流水,形象生动,生活气息非常浓厚。“阿柔逗曲”的旋律为自由的节拍和严密有序的律动构成悠扬辽阔,舒展豪放的音乐形象,充分表现了自由奔放的草原民歌特点。

  牛毛帐篷,以及制作工艺主要流传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的广大牧区。“牛毛帐篷”是牧区的传统民居。市藏族人千百年来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精华。藏族民居的形式结构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变化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建筑。具有关考古资料表明:远在四五千年的石器时代,藏族的居民建筑便有了相当的发展规模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牛毛帐篷”的传承以社会性的、地方民族习俗为特征的。“牛毛帐篷”是藏族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随着藏族牧民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每一格藏族牧民都与“牛毛帐篷”生死相依。这其中仍不乏有聪明勤劳踏实的藏族牧民长期的劳作。如今在藏族居住地大草原上随处可见。

托茂人

  在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境内,有一部分服饰语言等方面与蒙古族相同,但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人们称之为“托茂人”。托茂人主要散居在祁连的多隆、野牛沟、央隆(原托勒牧场)三乡。托茂人的社会历史,已经引起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注意。

  关于托茂人的历史来源,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有关专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祁连地区的托茂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一支,其祖先是清初顺治年间丁国栋、米喇印率领的各族穆斯林起义失败后,从新疆逃入青海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后裔,“托茂”在藏语中意为“兵败散落之人”,似乎也能证实上述说法。而“托茂”一词则源于部落名称,“托茂人”的称谓是他们从新疆迁居青海以后才出现的。

  明清之际,和硕特蒙古在其首领固始汗率领下强行入住青海牧区,并消灭了喀尔喀部。入驻青海的和硕特蒙古中,有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主要成员为维吾尔族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元明时期伊斯兰化的蒙古族穆斯林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新疆有许多伊斯兰化的蒙古族,而且元代驻守在陕甘宁等地的蒙古将领安西王阿难答的15万蒙古族部族中大半跟随他改信了伊斯兰教。明代汉文史料中有大量关于蒙古族穆斯林在西北活动的记载),是进军青海、消灭喀尔喀却图罕、攻灭藏巴汗的主力部队,后驻牧于环湖地区。1725年,在青海蒙古编旗时被分别编入和硕特部南右后旗和南左末旗中。后因多次参加青海回族反清起义,与蒙古族王公发生矛盾。清光绪年间脱离蒙古部落管辖,遂分为两支:一支为老弱妇幼3000余人,在噶斯的率领下前往远离蒙古王公地域和战乱之地的海南、海北一带游牧;另一支为青壮年2000余人,在其首领茶根率领下同回族起义军合兵一处,转战青海各地,后又在茶根率领下同回族起义军万余人进入新疆。留在青海的托茂人,部分移牧于湟中上五庄、水峡、多坝一带,随着从游牧到半农半牧,又到农耕这一经济结构的转变,并通过与回族的通婚,逐步融合到回族中;部分移牧于今海晏县三角城一带。1958年10月,中央政府在海晏县建二二一厂,征用土地20万亩,将此境域内的400户近2000人(其中托茂人30户约150人,当时按蒙古族统计)迁往祁连,几经辗转,最后定居在今多隆、野牛沟和央隆乡。留在青海的托茂人虽然信仰伊斯兰教,但至今操蒙古语,穿蒙古服,保留了一些蒙古族习俗。

文物古迹

祁连县:阿柔大寺

阿柔大寺,阿柔(即阿力克)部落的藏族寺院。位于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阿柔乡。明万历年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来青海传教,该部落头人华桑加布和桑杰加等人请三世达赖到目己驻牧地,奉献大批布施。三世达赖在这里曾讲经传法,为以后建寺奠定了基础。清顺治年间,五世达赖进京途经青海,阿柔部落头人又迎请五世达赖到部落,请求建寺。后经五世达赖允准,由夏扎大喇嘛和阿柔然坚巴克尊嘉措二人主持,于仲塔地方建成阿柔寺,取法名为“具喜宏法洲”。阿柔寺最初为一座静房,30年后,献寺于阿里达尔罕曲结。里达尔罕曲结后又称“阿里呼图克图”,其第二世罗桑丹巴热吉出生于阿柔部落,曾入藏学经,返回后扩建阿柔寺;第三世桑丹巴达吉建立显宗学院,完善各种法会制度,寺僧增至400人,发展成一座正规寺院。该寺的大型活动有正月祈愿法会、四月的守斋戒会、六月的供养会和住夏活动、十月的甘丹五供节以及显宗学院的四季学经期会和修供大威德金刚、马首金刚的仪轨等。

风景名胜

祁连县:雪域神山—阿咪东索

阿咪东索,中国百大避暑名山之雪域神山。意为“千兵哨卡”。裕固族称之为“乃曼额尔德尼”,意为八宝山,因阿咪东索四周地形如八宝而得名。祁连藏族敬奉阿咪东索为祁连众神山之王。阿咪东索位于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县城东南2公里处。海拔4667米,整个八宝都俯卧与它的山体脚下,甚为壮观。与县城八宝镇的相对高度差达到1880米。

祁连卓尔山

卓尔山,“宗姆玛釉玛”藏语音译,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位于祁连县县城后面,从拉洞村或麻拉河村绕山路进入。传说祁连县之所以山清水秀、牛羊肥壮、物产丰富,其原因是就在于她(红润皇后)这位来自龙界的王后,因为藏族的传统观念中龙神是财富的主人和象征,守护着秘密的财富。传说宗姆玛釉玛原为一龙界公主,一次偶然的邂逅,使她深深爱上了守护这里的山神——英武非凡的的阿咪东素,甘愿冒犯天规,冲突冲冲阻碍,嫁给阿咪东素为妃,龙王夫妇虽然坚决反对他们成亲,但她还是选择留在人间,与阿咪东素隔河相望,不离不弃。当然她为此付出了代价,变成一座石山。即使这样,她也无怨无悔,因为她和恋人——阿咪东素终身相伴守护着祁连的秀美山川和物华。

祁连县:景阳岭—飘摇在海拔3740米的经幡

景阳岭,位于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峨堡镇。因当地采得一块形似羊的金块,故名金羊岭,也叫景阳岭。当地藏族称之为“喀玛日尼阿”意为红城垭豁。金羊岭传说是霍尔国的门户“霍鸦拉色贝贡喀”。

祁连山草原

祁连山草原,位于祁连山山区谷地、山坡,以及南麓及北麓的缓坡地带,面积极为广阔。南麓大多属青海管辖,山区和北麓属甘肃管辖。祁连山草原不像呼伦贝尔大草原那么一望无际,而是在山势起伏中的狭长地带中由好多块草原连接组成。祁连山草原的特别之处是山水相连,是个有山有水有云雾的天然牧场。

祁连县:祁连鹿场
祁连县:祁连鹿场

祁连鹿场,位于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城西(二尕公路)40公里处,油葫芦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前临黑河,背依托勒南山,西接绿草如茵,山峰叠嶂的野牛沟乡,东临松柏成荫,人口稠密的扎麻什乡。省级公路二尕线穿境而过。这里群山怀抱,地势开阔,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亚洲最大的野生鹿群驯养基地,也是休闲避暑、游山玩水的绝佳去处。这里高原特色植被高山柳、金鹿梅、沙棘广布期间,点缀着山间的花草树木,1500只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马鹿、白唇鹿、梅花鹿在分割围栏嬉戏,给广阔的大自然增添了一份独有的情趣。

祁连县:黑河大峡谷
祁连县:黑河大峡谷
祁连县:黑河大峡谷

黑河大峡谷,世界第三大峡谷,位于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境内。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拦腰折断祁连山峰,开凿出姿态万千、气势不凡的黑河大峡谷。黑河大峡谷全长866公里,平均深4200米,其中70公里是无人区。

祁连县:油葫芦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祁连县:油葫芦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油葫芦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野牛沟乡。“油葫芦”为藏语音译,意为看见文字的地方。东西长约27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全境面积329.93平方公里。油葫芦山高水深,四周雪峰林立,河谷狭窄,形似葫芦。加之沟内资源丰富,宝藏众多,而得名“油葫芦”,沟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而且原始状态保存完好,为省级野生动物保护区。

八一冰川,又称小沙龙冰川,位于祁连山中段走廊南山的南坡,是黑河的源头。冰川是一个发育于平缓山顶的冰帽型冰川,根据冰川编目资料,八一冰川是黑河干流河源区最大的冰川。这是块神圣处女地,这里蓝天、白云、冰川交相辉映,是一处让人感叹、惊讶、向往的冰雪世界。

美食

祁连县美食:尕面片

尕面片,是祁连各民族群众在面食中最普通、独特和喜爱的家常饭。尕面片是用手一片一片揪出来的。也叫面片子。将揉好的软面先切成细条,叫“面基基”。然后放入面盆里用潮布盖上片刻,称“回面”。面“回”好之后拿到手中,用手捏扁、揪断,每个大约手指宽,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由于面片比较小,所以叫“尕面片”,也叫指甲面片,有好多种做法,叫法也与之不同。

祁连县美食:焜锅馍

焜锅馍,青海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居民的面食品。其制法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籽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面团,揉成和焜锅大小相似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然后将焜锅埋入用麦草为燃料的炉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烙出的馍馍,外脆内软,香气扑鼻。

祁连县美食: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子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祁连县美食: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青海高原牧民对羊肉的一种独特吃法。因吃时一手持刀切割,一手抓肉入口而得名。烹调方法十分简单,先以新鲜羊肉用水煮熟,再加盐或蘸盐即可食用。经过烹制的羊肉熟而不烂,肉味鲜美。原为牧民在游牧过程中的一种简便进餐方法,现已成为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之一。

拉条,也叫拉面,臊子面,在祁连县是一种传统地方风味美食,拉条和面片的做法大致一样,不同的是,拉条的面团要多揉,且稍软一些,待面“回”好之后才能拉,这样拉出来的面既筋斗又爽滑。拉条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扁型的,又叫“韭叶”一种是圆形的,叫“二细”。

祁连县美食:酿皮

酿皮,是用麦面为原料,加一定量碱面,用温水调成硬性的面团,多揉搓,在放入凉水中搓洗,洗去淀粉,直到面团成蜂窝状时为止。此面团即面筋。剩的湖水沉淀后,铺入蒸笼中蒸熟,即为“蒸酿皮”。将“蒸酿皮”切成条状,缀以面筋多片,加调料,即可食用。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浓厚的传统小吃,吃起来辛辣、凉爽、柔韧,滋味悠长。

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它是以白面为原料,稍加食盐、明矾、调料,揉好制作后,放入油锅炸,最后成金线套环样的形状。这种食品酥脆清香,久藏不坏,敬献老人、贵客时,奉以奶茶泡馓子。回民、撒拉族过节日都要炸馓子。

牛肉干,以果洛藏族自治州生产的“雪山牌”最为著名。它是以新鲜牦牛肉为原料,取净肉加白水煮熟后,切成小块,然后加入花椒粉、咖喱粉、味精、料酒、糖、盐等佐料干炒、烘干而成。香气浓郁,滋味鲜美。

祁连县美食:酸奶

酸奶,是乳汗发酵酿制成的半凝固体食品,有“达雪”(用提取酥油后的酪浆制成)和“俄雪”(用没提过酥油的奶做成)两种。由于酸奶是牛奶经过发酵作用的食品,所以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

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寒冷的时候可以驱寒;吃肉的时候可以去腻;饥饿的时候可以充饥;困乏的时候可以解乏;瞌睡的时候,还可以清醒头脑。茶叶中含有维生素,可以减轻高原缺少蔬菜带来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