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神农架林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神农架林区:自然风光
神农架林区:神农顶
神农架林区: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神农架林区:神农架云海

神农架林区英语:Shennongjia Forest),简称神农架,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直属湖北省管辖,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县级行政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相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亲尝百草而得名。地跨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6镇2乡和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有森工企业林业管理局、1个国家湿地公园,林地占85%以上。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神农架林区常住人口为66571人。1970年经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分房县兴山县巴东县邻界区域置省辖“神农架林区”,以境内神农架山峰(如神农顶、大神农架等)得名。1971年改属宜昌地区,1972年3月复归省直管,属于县级但实际为副地(厅)级行政区;1976年5月改属郧阳地区,1983年8月又复归省直管。1985年,巴东代管的下谷坪、石磨、板桥河3乡移交神农架林区。

2016年7月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上,湖北神农架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遗产地”称号。至此湖北省第1项、中国第11项世界自然遗产落户神农架。湖北神农架也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

神农架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为世人所瞩目。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使神农架成为中国南北植物种类的过渡区域和众多动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带。神农架拥有各类植物3700多种(菌类730多种,地衣190多种,蕨类290多种,裸子植物30多种,被子植物2430多种,加上苔藓类可达4000种以上),其中有40种受到国家重点保护,如珙桐水杉香果树连香树银杏梭罗红豆杉等。神农架也是一座天然百草药园,有中草药材2013种,如“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文王一笔枝”,天麻,党参,当归等。1986年,国务院批准神农架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神农架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199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又将神农架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点”。

神农架素有科学迷宫之称,除举世闻名的“野人”之谜外,还有神奇的白化动物,吸引着科学考察人员和海内外游客。上世纪50年代以来,神农架不时有“野人”存在的报告传来。1976年5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深入神农架原始林区,探杳“野人”足迹。收集到了“野人”的烘便、毛发等实物,测查了“野人”脚印。经初步鉴定,“野人”是一种接近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近几年来,又有多名考察队员和游人目睹了“野人”的存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捕获到一个活的“野人”,因此神农架“野人”仍是一个谜。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神农架林区下辖6个镇,2个乡。

  • 镇:松柏镇、阳日镇、红坪镇、木鱼镇、新华镇、九湖镇
  • 乡:宋洛乡、下谷坪土家族乡

林区人民政府驻松柏镇。现管辖有三个正县(处)级行政事业单位: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神农架林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九湖国家湿地保护管理局。

计有67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328个村民小组,1个国家级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个林业管理局,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人口

根据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66571人。全区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6140人相比,减少9569人,下降12.6%,年平均增长率为-1.33%。

全区共有家庭户23378户,集体户[4]807户,家庭户人口为61305人,集体户人口为526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3.14人减少0.52人。

民族

全区共有10个民族(汉族、土家族、回族、壮族、苗族、彝族、满族、朝鲜族、畲族、蒙古族),除汉族外,土家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全区人口总数的4.7%,占少数民族人口数的70%。

历史

神农架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而得名。

1970年5月,国务院批准将房县、兴山、巴东的24个公社和2个药材场、1个农场划为神农架林区的行政区划。

1971年划归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2年3月复归省辖,1976年5月划归郧阳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83年8月又复归省辖。

1980年11月,省政府批准成立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撤销神农架林区革命委员会。1985年巴东代管的下谷坪、石磨、板桥河3乡移交神农架林区。

1990年12月,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1992年9月3日下午6时,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等单位的10名专家在神农架燕子垭东北209国道l90里程碑处同3个长着棕红色毛的“野人”奇遇,“野人”迅速逃遁。

1999年9月,国家林业局保护司批复同意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建立金丝猴人工训养繁殖研究基地,基地设于大龙潭。

2000年4月,全长148米的阳日武山湖隧道贯通,这是神农架公路史上第一条隧道。

2000年9月上午7点45分,有8名游客在神农架凉风垭遭遇“野人”,据目击者称:其中两名直立行走,高约1.50米至1.60米,棕黑色毛,横穿公路而过。

2002年4月,汉民族神话叙事长诗《黑暗传》正式出版。《黑暗传》是由群众艺术馆馆员胡崇峻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搜集、整理成书的,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汉民族史诗的空白。

2007年10月神农架林区获得“湖北省旅游强县”称号后,11月又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旅游强县”,成为全国首批17个国家旅游强县之一。同时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国家旅游强县。

2008年3月,国家林业局确定神农架林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

2008年9月28日,武当山至神农架神农架段生态旅游公路正式开工建设。

2009年2月18日,神农架机场建设工程奠基仪式举行。

地理

神农架属于山区,山区占85%,森林覆盖率69.5%,境内山脉属秦岭山系大巴山脉东段的神农架山脉,西南部为亚高山区,东北部为中山、低山区。地势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最高处神农顶海拔3105.4米,最低点石柱河海拔398米;全境平均海拔1700米,84%的地域地处海拔1200米以上。主要山脉有武当山脉,巫山山脉,荆山山脉;有大小山峰400余座,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有小神农架、大神农架、神农顶、金猴岭、杉木尖、大窝坑6座。主要河流有香溪河、堵河、南河及其支流。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边缘,地处重庆直辖市和湖北二省市交界处。相邻县级行政区有,北与湖北本省竹山县、房县交界,东临保康县,南接兴山县、巴东县,西与重庆市巫山县、巫溪县接壤。

另外,神农架自古以来有很多起“直立高等灵长目奇异动物”目击遭遇事件,成为世界“野人”研究的焦点之一。

地质、地貌

神农架林区从印支运动末至燕山运动初,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大面积的掀斜,奠定了区内的地貌骨架。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在部分地段残留了冰川地貌,致使区内地貌复杂多样。林区山峦迭嶂,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山坡陡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神农架山脉近东西向横垣于神农架林区西南部,以神农顶最高,高程为3105.4m,也是华中地区最高点;林区最低点为下谷坪乡的石柱河,高程为398m,相对高差2707.4m。根据区内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剥蚀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四种类型的地貌单元。

气候

神农架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亚热带气候向温带气候过渡区域。全年辐射103.7千卡/m2,全年日照时数1858.3 h,日照时数及总辐射量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少,年均气温无霜期因海拔不同相差很大。年降水量在800-2500mm之间,水量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春夏之交常有冰霜发生,一般从9月底至次年4月底为冰霜期。区内平均年蒸发量500-800mm,干旱指数为0.50-0.53。全年80%的时间盛行东南风。

自然资源

神农架林区辖区总面积3215.83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 1.71%。其中耕地7046.86公顷,占国土面积2.2%;现退耕还林面积9.5万亩;园地674.06公顷,占国土面积0.2%;林地295260.59公顷,占国土面积90.8%;牧草地661.76公顷,占国土面积0.21%;其它农用地1241.47公顷,占国土面积0.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56.3公顷,占国土面积0.39%;交通运输用地396.89公顷,占国土面积0.12%;水域用地1119.18公顷,占国土面积0.34%;未利用地15014.2公顷,占国土面积4.67%。

神农架是世界同纬度地区唯一的一块绿色宝地,具有比其它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更为丰富的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由于神农架林区位于中国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森林植被茂密,植物资源丰富,现知神农架林区有高等植物中苔藓植物237种,蕨类植物199种,种子植物2442种;低等植物中,菌类734种,地衣187种,堪称华中植被和物种荟萃之地和华中最大的“天然植物园”。神农架有鸟类285种,兽类77种,两栖动物34种,爬行动物27种,鱼类35种,蝴蝶235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67种,在这一过渡地带形成的绿色宝库中,生活着如此丰富的野生动物类群,不愧为“东方天然动物园”。

神农架有“绿色宝库”之誉,林区立体小气候明显,林区海拔高差悬殊,按垂直分布有三个地带:

海拔1600米以下: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代表树种有栓皮栎(1000米以下),茅粟(1100-1600米)等。

海拔1600-2300米之间:亮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代表树种有:华山松、红桦

海拔2300米以上:暗针叶林带,代表树种有秦岭冷杉(2300-2600米),巴山冷杉(2600米以上)

国家级保护植物

一级保护植物:1种,珙桐,又名鸽子树,是第三世纪遗留下来的世界著名稀有孑遗植物,1869年发现,以其苞独特闻名。花开如鸽子展翅,喜欢在群山环抱、湿度较大的谷地林中和山地黄壤及黄棕壤中生长,与之相伴的有连香树、水青树、亮叶桦等。除珍贵及观赏价值外,林质较轻、软硬适中,纹理细致,是建筑制作家具和各种工艺品的优良用材。

二级保护植物:16种,如连香树、香果树、鹅掌揪等

三级保护植物:23种,如秦岭冷杉、天麻、青檀等

珙桐 又名鸽子树,稀有种。珙桐科落叶乔木,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的孑遗树种,中国特有单属科、单种属珍稀植物,分布于陕西东南部、湖北西部和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四川东部和中南部、贵州东北部和西北部、云南东北部。在神农架林区生长于中南部海拔约1600米的沟谷阔叶林中,种群数量不多。珙桐的花朵奇特,花序有2片白色大苞片,形如飞鸽,故有“中国鸽子树“之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珙桐的变种光叶珙桐亦为稀有种。它与珙桐的主要区别是,叶下面无毛或仅嫩时脉上被稀疏短柔毛和粗毛,有时叶下面被白霜。其分布区与珙桐基本相同。在神农架林区主要分布于当阳河及长方河流域,多生长于海拔 l400-l900米的阴湿沟谷或山坡下部阔叶林中。

秦岭冷杉 渐危种。松科常绿大乔木,中国特有主要树种,分在秦岭山区、陕南及鄂西一带。神农架林区中部海拔1300-2l00米山坡有较大面积的秦岭冷杉林。在宋洛冰洞山西坡海拔1400米的山坳中有一株秦岭冷杉,树高45米,胸径175厘米,在6米高处分成双杆,直耸云霄,树龄约 460年,是神农架林区也是湖北省目前发现最大的秦岭冷杉。

麦吊云杉 又名垂枝云杉,渐危种。松科常绿乔木,中国特有珍贵树种,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山区及四川北部,神农架林区为其东南部分布的边缘地带。在神农架林区多生长于西南部海拔1400-2000米的山坡中下部或沟谷旁。小神农架海拔1500米处山坡上有一株麦吊云杉,树高28米,胸径约100厘米,树龄420年,属罕见的古老大树之一。

穗花杉 渐危种。红豆杉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中国特有珍贵树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湘南、湘西和鄂西。在神农架林区产于南部及东南部海拔700-1200米的沟谷林中。小神农架附近海拔 1100米处有一株穗花杉,高约15米,胸径32厘米,树龄约90年,是该种植物中比较罕见的老树。

水青树 稀有种。水青树科落叶乔木,第三纪古老孑遗珍稀植物,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中南部和北部、贵州中南部和东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云南中西部和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在神农架林区产于西部、中部和北部,生于海拔l600-2200米的沟谷或山坡阔叶林中。水青树的木材无导管,对研究我国古代植物区系的演化、被子植物系统和起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叉叶蓝 又名银梅草,稀有种。绣球花科多年生草本,中国特有珍稀植物,仅分布于湖北西部,主产于神农架林区海拔500-1600米的山谷沟边或林下阴湿草丛中,种群数量极稀少。叶形奇特,叶的先端常2叉裂,花蓝色,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领春木 稀有种。领春木科落叶小乔木,第三纪古老孑遗珍稀植物,分布于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安徽西部和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东部、四川东部和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西南部、贵州南部和西北部。神农架林区各地均产,生于海拔 700-1800米的山坡、沟谷林中或林缘。领春木为典型的东亚植物区系成分的特征种,对研究植物区系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花果艳丽,也是优美的观赏树木。

香果树 稀有种。茜草科落叶大乔木,古老孑遗植物,中国特有的单种属珍稀树种,分布于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和西南部、浙江东南部和西部、福建北部和中部、江西东部和西部、湖南西南部和西北部、湖北西部和西南部、四川东部和中南部、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广西东北部和西北部、贵州东北部和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和西北部。在神农架林区主产于南部海拔600-1400米的山坡或山沟边林中。板仑电站后山腰海拔1050米处有一株香果树,高约 28米,胸径186 厘米,树龄约300年,是神农架山地和湖北省目前发现的最大香果树。香果树树姿优美,花色艳丽,也是很好的观赏植物。

紫茎 渐危种。茶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中国特有孑遗植物和珍稀树种,分布于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江西北部和西部、湖北东部和西部、湖南东南部和西南部、四川东部和西部、广西东北部、贵州东南部、云南东北部。在神农架林区产于南部海拔1500-1900米的山坡或沟谷林中。紫茎的树皮红褐色或黄褐色,平滑,呈片状剥落,木村坚实,树木生长极慢。

猬实 稀有种。忍冬科落叶多分枝灌木,中国特有单种属珍稀植物,分布于河南西部和西北部、甘肃东南部、陕西东南部、山西东南部和西南部、湖北东部和西北部、安徽西南部。在神农架林区生长于海拔约500米的低山阴坡沟边灌丛中,种群数量稀少。猬实的花冠钟状,粉红色至紫色,艳丽夺目,也是优美的观赏花木。猬实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1.5-3米;幼枝被柔毛,老枝皮剥落。叶互生,有短柄,椭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3-8厘米,宽1.5-3(-5.5)厘米,近全缘或疏具浅齿,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 上面疏生短柔毛,下面脉上有柔毛。伞房状的圆锥聚伞花序生侧枝顶端;每一聚伞花序有2花,两花的萼筒下部合生;萼筒有开展长柔毛,在子房以上处缢缩似颈,裂片5,钻状披针形,长3-4毫米,有短柔毛,花冠种状,粉红色至紫色,喉部黄色,外有微毛,裂片5,略不等长;雄蕊4,2长2短,内藏;子房下位,3室,常仅1室发育。果2个合生,通常只1个发育成熟,连同果梗密被刺状刚毛,顶端具宿存花萼。

八角莲 渐危种。小檗科多年生草本,中国特有珍稀植物,分布于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和中南部、湖北西部、湖南南部和西北部、江西西部、安徽西部和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广西东北部、贵州南部和东南部。八角莲地下有横走根茎,根茎粗壮,连续留有老茎枯死后的残痕。茎单一直立,株高30-60厘米,茎顶部具1-2叶。叶盾形,展开呈圆形,直径10-30厘米,四周4-9浅裂,边缘具细齿。花数朵着生于叶柄顶端,花下垂,花瓣6枚,倒卵形,长2-2.5厘米,深红色。上位子房,结椭圆形浆果。在神农架林区产于南部和西南部海拔1300-2100米的山坡林下和沟边。八角莲为民间常用中草药,根状茎入药有消气化痰、解毒消肿功效,主治跌打损伤、蛇伤及风湿关节痛。各地连年采挖,资源已日渐稀少。

国家级保护动物

神农架有鸟类285种,兽类77种,两栖动物34种,爬行动物27种,鱼类35种,蝴蝶235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67种,在这一过渡地带形成的绿色宝库中,生活着如此丰富的野生动物类群,不愧为“东方天然动物园”。

一级保护动物:8种,金丝猴,即仰鼻猴、蓝面猴。1500-3000米高山密林中,夜晚栖息于树上,白天在树上活动,主要以野果、蘑菇、嫩叶、树皮为食,是珍稀濒危物种。

华南虎,独自栖息于山林及野草中,无固定巢穴,善泳,不会爬树,习夜间活动,尤以清晨和黄昏活动最为频繁,属珍稀濒危物种。

二级保护动物:49种,如金猫、小熊猫 ,白色动物:白熊、白蛇、白猴、白獐、白乌鸦、白鼠等,1956年后相继捕获近10只,神农架数量较多的黑熊,主要生长在半高山地带的密林中,以农作物、树木、果实为食。第一只发现的白色动物是白熊,白熊主要出没于高山地带,全身纯白,体型与黑熊相似,性情较温顺,能用竹木枝条搭窝。是“白化”还是“白变”,是气候因素,还是遗传变异,有待破解。

神农架林区濒危动物(鱼类)

神农架林区鱼类中有15种为湖北省鱼类新记载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以下两种。

神农栉 分布在神农架林区海拔为495米的关门河。体较粗壮,头部较宽且低,其高低较体高或头宽都为小,第二背鳍之后段体稍侧扁。口端位,较宽,但其口裂不达眼前缘之下方。上唇比下唇。上颌具齿2行,下颌具齿3行,齿的尖端稍向内倾斜,基部较宽大,外行齿较内行齿排列密,且大。舌明显,前端圆形。眼上位,雄体的眼较雌体的为小。眼下方前鳃盖骨上的肌肉比主鳃盖骨上的肌肉要特别发达,鼻孔位于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短管状突起,鳃孔侧位,较大,其宽度约与胸鳍基部阔度相等。头部、颊部和胸部无鳞,背部正中鳞片仅分布在胸鳍基部的垂直线处,此线之前无鳞,体侧为栉鳞,背鳍起点前和腹部正中为圆鳞。

胸鳍扩大长成扇形,基部有稍发达的肌肉,腹鳍胸位,连合且特化呈圆形,头长为圆盘直径的1.75-2.00倍,圆盘的前缘更发展呈皮褶状,同折转向盘内缘伸入;圆盘的后部分已很难辨认鳍条。雄体第一背鳍鳍条向后延长,可达第二背鳍的第3-4分支鳍条;雌体的第一背鳍与第二背鳍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臀鳍起点在第二背鳍起点之后;尾鳍圆形。

雄鱼的生殖突起呈三角形,其表面平滑,泄殖孔开口在突起的顶端。雌鱼的生殖突起为扁圆形,表面具纵行的皱纹,泄殖孔开口在突起的近后端。

鲜活时,体色为使人有鲜嫩之感的翠绿色,体侧有 6条黑色横跨背部的斑条,其斑条宽度约为与两斑间距离相等。雄鱼第一背鳍的前部具有一个大而明显的荧光蓝色斑点;雌鱼无此斑点。各奇鳍上有由黑色小斑点组成的条纹。雄鱼胸鳍和圆盘状的腹鳍呈灰黑色;雌鱼为灰白色。

神农栉喜生活于急流浅滩处,常以特化为圆形的腹鳍吸附于砾石上,平时常藏身于砾缝隙间,游动距离不逾1米,但其动作非常迅速,遇人捕捉时,常从一处急窜到另一处。

兴山条鳅 平时喜生活于开阔河流、急滩浅水处。以着生藻类为食。分布于神农架林区海拔157米的香溪河。体较长,背鳍起点处稍隆起,腹部稍圆,后段侧扁,无鳞。侧线完全,纵贯体侧正中。头小,其宽等于或稍大于头高。雄鱼两眼前方下缘主口角处有一长形隆起,隆起上有许多小刺状突,雌鱼无此结构。吻较钝,吻长约与眼后头长相等。眼小。口下位,上唇较发达,其上有浅的皱褶。下颌匙状,稍突出于下唇之外。下唇在颌部处中断,分为两部分,唇上亦有较浅的褶皱,眼皮与上唇分离,前端有 2对吻须,外侧一对较长,末端接近鼻孔中点的水平线;颌须一对,较陈须长,为眼径的1.3-1.5倍,末端不达眼中央的水平线。

背鳍起点至吻端与至尾鳍基的距离相等。雌鱼的胸鳍基部较窄,末端稍呈圆形,鳍条均较柔软;雄鱼胸鳍扩大,扇形,第一至第四根分支鳍条的背面有垫状增厚、变硬。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一或第二根分支鳍条相对,雌色的腹鳍末端不达肛门,雄鱼的可达或超过肛门。臀鳍起点至腹鳍与其基部后端至尾鳍基的距离相等。尾鳍较浅,上下叶末端圆。

鳔的前室为左右两侧泡,分别包于较薄且呈斜方形的韧质囊内;后室残留,很小。胃膨大,为一不完全的环形。肠不及体长,在胃的后方绕曲呈两环,然后直通肛门。

鲜活时,周身呈黄褐色,横跨背部有7个黑褐色鞍形斑块,体侧正中有9-11个黑色大斑点。背鳍和尾鳍上有由黑色小斑点组成的条纹,偶鳍浅黄色。

神农架林区濒危动物(两栖类)

神农架林区的两栖动物具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类群,其中不乏林区特有的种类和珍稀动物。

大鲵 俗称娃娃鱼,是最大的两栖动物,一般体长在 1米左右。全身棕褐色,背面有不规则的黑斑,皮肤较光滑,沿体侧各有一长条厚肤褶。头部扁平而宽阔,吻端圆,眼小,无眼睑,口裂大,犁骨齿与上颌之细齿平行排列。舌人而扁圆,粘连于口腔底部。躯干粗短,后肢更为发达。尾长为头体长的1/2左右,偏扁。大鲵多生活在海拔100一1200米的水流较急而且清凉的溪河中。成鲵常栖息在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白天常卧于洞穴内,很少外出活动。夏秋季节,也有白天上岸觅食或晒太阳的习性。大鲵一般夜出晨归,常住一个洞穴。捕食主要在夜间进行,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可猎动物经过,突然张嘴捕食。其食性很广,主要以蟹、蛙、鱼、虾则以及水生昆虫等为食。大鲵的食量也很大,但新陈代谢较缓慢,停食半月之久,胃内仍有未消化的食物。大鲵耐饥饿的能力也很强,只要饲养在清洁凉爽的水中,数月甚至 1年以上不喂食也不会饿死。大鲵适宜栖息于水温 3-23摄氏度的水中,头部常伸出水面进行呼吸,皮肤也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在含氧量较高的水中,大鲵可较长时间栖于水底不浮出水面呼吸。

每年5-9月是大鲵的繁殖季节,一般7-9月是产卵盛期。产卵前,雄鲵游到雌鲵栖息地,选择水深 1米左右的洞穴,用足、尾及头部将洞内搞得很清洁光滑、然后出洞,雄鲵在洞穴内或浅水滩上产卵。产卵一般在夜间进行。受精卵在水温14-21摄氏度下,经38-40天孵化,也有报道为68-84天的。刚孵出的幼鲵体全长28.0-35.5毫米,体全长为43毫米左右时卵黄消失,能游泳和摄食。

大鲵的寿命在两栖动物中是较长的种类之一,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长达50余年,也有存活百年以上的记载。

大鲵是现存两栖动物中较为原始的种类,在科研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且是珍贵的观赏动物。我国是大鲵资源最丰富的同家。多年来,由于其经济价值较高,曾一度造成大鲵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情况,加之江河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致使大鲵的数量急剧下降,许多地方的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灭绝。为了保护这一资源,我国已将大鲵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湖北省已于1994年在咸丰和竹溪两县建立了“忠建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和“万江河大鲵自然保护区”。

大鲵在鄂西、鄂西北的10多个县市均有分布,在神农架林区主要分布在阴峪河等一带的水系中。

棘腹蛙 俗名“梆梆”,系山区特有的棘蛙类。体大而粗壮,头宽略扁,吻端圆,稍突出下颌,鼓膜不显著而鼓环尚清晰。犁骨齿二斜行,由内鼻孔内缘向后中线延伸,左右不相遇,舌后端缺刻深。指端圆,指略扁平,第一指基部发达(雄性更为显著),指关节下瘤显著。后肢肥而强壮,趾端膨大成圆球状,趾间全蹼。皮肤粗糙,背部有若干成行排列的窄长疣,长疣间有许多小圆疣粒或细颗粒状突起。体色常随环境和年龄而有深浅的变异。成体背面多为土棕色或浅酱色。雄性体略大,前肢特别粗壮,第一指基部粗大,内侧三指基部有大黑棘,胸腹部满有分散的大黑棘(故名棘腹蛙),雄性有单咽下内声囊,雌性腹面皮肤光滑。

棘腹蛙生活在水流平缓的小山溪里或流溪旁边的静水塘内。白天匿居溪底石块下或洞内,天黑时出穴活动,夏季夜晚常能听到“梆梆”的鸣声,因此,俗协“梆梆”,一般连续叫三四个音节,个体小的音较清脆。产卵季节为5-8月,卵一般产于小山溪瀑布下水坑内,粘附在石下或植物的根上。蝌蚪一般分散生活于小山溪水坑内,白天多在水底或潜居在石缝内,冬季蝌蚪潜伏在腐烂的水草叶下越冬。

棘腹蛙体形肥大,肌肉丰满,大者可达 500克,肉质细嫩,味鲜美,是我国的大型食用蛙类,民间常捕为食用或药用。药用的主要功效是滋补壮体,主治小儿虚瘦、病后及产后虚弱等症。此外棘腹蛙广布于林区山溪内,能大量捕食螃蟹、鞘翅目、革翅白、直翅目、半翅目以及多足纲动物,以害虫为食,如金龟子、蝗虫等,该蛙食量大,在消灭森林害虫方面有较大的作用。由于大量捕捉,其数量已不多,应加强保护。

棘腹蛙在邻近神农架林区的宜昌地区(如兴山、宜昌)及恩施自治州(如巴东、利川)均已采到标本。

棘胸蛙 也是俗称的“梆梆” 之一,雄蛙体长80毫米左右,雌蛙体长82毫米左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突出下唇,鼓膜隐约可见。犁骨齿强,自内鼻孔内侧向中线倾斜,舌卵圆形,后端缺刻深。前肢较短,指略扁,指端圆,关节下瘤显著,近球形;后肢肥大,趾端球状,趾全蹼,关节下瘤显著。皮肤粗糙,雄蛙胸部有大小肉疣,肉疣可分布到咽喉部,向后限于腹前部。每疣上有 1枚小黑刺。雌蛙腹面光滑。雄蛙具单咽下内声囊。生活时背面黑棕色,两眼间有深色横纹。自吻端至腹侧有一条深纵纹,四肢背面黑褐色横纹直达指、趾端。

成体栖息于海拔600-1500米近山溪岩边,白天多隐蔽于石缝或石洞内,晚间蹲在岩石上或石块间。 5-9月产卵。蝌蚪白天隐蔽于水中落叶下或石缝间,晚间多伏在溪底石上。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20-24毫米,背面色略浅,花斑与疣粒的分布与成蛙相似,四肢背面深色横斑尤为醒目。

棘胸蛙与其他棘蛙类一样,都是体大肉肥的蛙类,为珍肴食品,药用可滋补小儿痨瘦及治疗疳积、病后虚弱等。它能捕食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翅目、膜翅目等多种害虫,对农林业有一定保护作用。由于大量捕捉,数量已不多,应加强保护。

棘胸蛙在邻近神农架林区的宜昌地区和恩施自治州均已被发现。

神农架林区濒危动物(爬行类)

神农架林区的爬行类动物区系组成仍具有南北过渡和混杂分布的特征。

中华鳖 在动物分类上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俗称甲鱼、团鱼、脚鱼。体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身体呈椭圆形,体表被覆以柔软的皮肤。中华鳖的吻比较长,在尖端形成吻突,吻突长度约与眼的直径相等;鼻孔位于吻突端;眼睛较小,瞳孔为圆形。颈部较长,头与颈均可缩人壳内。身体前面有纵行排列的小疣粒,边缘为厚而柔软的结缔组织,叫做“裙边“。肋骨突出于肋板外侧;腹甲各骨板间有孔隙。通常有8个椎板;8对肋板,最后1、2对肋板在中线处彼此相遇。四肢较扁,前肢5指,3指有爪;后肢与前肢相同,指、趾间蹼发达,四肢不能缩入壳内。雄性中华鳖身体相对较扁,尾部也较雌性个体长,超过裙边;雌性个体尾较短,不及裙边。中华鳖的背面一般呈橄榄色或棕灰色,上有黑色斑点,腹面为黄白色,有浅绿色斑,也有腹面呈浅粉红色者。

中华鳖一般生活于白底质有泥沙的江河、湖泊、池塘、水库、农田和较大的山溪中。行动比较迅速,常以吻部伸出水面进行呼吸,受惊扰时能迅速埋于水底泥沙中。常常于白天出水晒太阳,即通常所称的“晒背”、“晒壳”,晚间上岸活动,多为群栖性。以甲壳动物、蚯蚓、昆虫、鱼类等为食,也吃水草。中华鳖的新陈代谢比较缓慢,可长期不吃食物而不会饿死。寿命较长,一般可活几十年。中华鳖为卵生性,每年春季于水中交配,5-8月产卵。每次产卵2-30枚不等,通常为9-15枚,每年可产卵3-5次。

中华鳖在神农架林区的松柏和自然保护区境内的一些水域均有分布。

中华鳖是名贵的滋补品。目前野生的中华鳖由于过度捕捉、捕捞已经资源枯竭,人工饲养中华鳖是当今的热门行业。鳖肉可食,甲及全身其他各部均可入药,具有补阴气、潜肝阳、除热散结、益肾健骨的功效,主治骨蒸痨热、经闭、脾肿大、妇女痨病和脱肛等疾病。由于野生鳖的资源已基本枯竭,应注意加强野生种源的保护工作。

神农架林区濒危动物(兽类)

神农架林区:金丝猴

神农架林区的国家重点保护兽类共有17种,其中,一级保护兽类4种,二级保护兽类13种。

金丝猴 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它身披金灰色或金黄色的柔软长毛,特别是背部的金色长毛可长达28厘米(根据华中师范大学的标本测量),仿佛穿一件金黄色的“披风“,故获得了金丝猴的美名。金丝猴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是睑庞呈蓝色,面型纯朴和蔼,所以又称为“蓝面猴“;此外还长着一对朝天翘的鼻孔,所以又得了个“仰鼻猴“的美名。这个朝天长的鼻子给它增添了几分憨厚稚气的神情,使得它更惹人喜爱。金丝猴还长着一根根长的尾巴,便于它在陡峭山崖的林间跳跃时起平衡作用。

金丝猴是一种主要在树上过群栖生活的猴子,偶尔也到地面活动。它们栖息在海拔500--3000米高山地带的针阔叶混交原始森林甲。冬天虽然山上积雪很深,但它们身上长着的浓密体毛足以御寒。猴群由几十只或几百只组成,群内老幼雌雄都有,过着有秩序的社群生活。猴群由身体强壮的雄猴担任首领,称为“首领猴“或“中心猴“,首领猴对群体的活动起支配和指挥作用。猴群在活动、觅食时,首领猴在树顶层进行警戒,当出现敌害或异常情况时,首领猴发出惊叫声,猴群听到告警信息后,立即停止喧闹,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它们有的紧靠着大树干,有的利用细枝、树叶遮掩自己的身体。一旦敌害逼近时,首领猴立即率领猴群,分成小群,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撤离。待事态平静后,林间十分寂静,首领猴发出一声长鸣,其他群猴发出回答信号,逐渐汇合,然后再按照原来的攀援路线继续前进。猴群在行进途中,总是年轻力壮的雄猴领头和压阵,让那些老猴和带幼猴的母猴安全地呆在中间。

金丝猴是一种聪明、机灵、敏捷的猴子,它们能爬树,善跳跃,常常先摇动一根树枝,然后借助树枝的反弹力,一跃就是十几米。有时候它们以“荡秋千“的方式攀援飞跃,行速极快,每小时可达40-50公里。

金丝猴的觅食活动在白天进行,大约在清晨和黄昏之前有2次大的觅食活动。主要以植物坚果、浆果、树茎皮、嫩芽、嫩叶及花等为食,偶尔也食少许昆虫和鸟卵。随着环境和季 节的变化它们的食性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春、夏季主要以嫩芽、嫩叶、花及树茎皮为食,秋、冬季主要以红桦、华山松、巴山冷杉及青冈栎等的果实、种子及树茎皮为食。

中午12-14时之间,猴群处于休息状态,它们结群于树的中、下层休息,而首领猴却始终在树顶层的高枝上巡视。晚上在树上投宿。

根据朱兆泉等1989-1990年调查的结果表明,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的金丝猴有2个群体,共501只。其中,金猴岭群体342只,栖息地面积85平方公里左右,猴群密度为4.02只/平方公里;千家坪群体159只,栖息地面积45平方公里,猴群密度为3.53只/平方公里。据统计,神农架金丝猴群中成年猴和幼年猴的比例为1:1.5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属于增长型种群。通过这些年来的保护和种群的繁殖,神农架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又有了新的增长。

金丝猴在中国部分动物园进行了人工饲养展出,而在国外虽然展出的时间要比大熊猫晚得多,数量上少得多,但是它的受宠程度却不亚于大熊猫。金丝猴是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喜爱的珍稀动物,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它们以及它们生存环境的保护,使这一珍稀动物能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繁衍下去。

猕猴 在中国分布的范围很广泛。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为这种猴子最初发现于印度的恒河畔,所以又叫恒河猴。猕猴的个体不大,身体、尾、四肢都比较细长,面部和耳朵呈肉色,有的面部更红一些。臀部坐着的部位没有毛,有比较厚的硬皮且呈红色。身上的毛大体上为棕灰色或棕黄色。有人曾经在云南捕捉到一只纯白色的猕猴,这是由于遗传基因突变而形成的白化型猕猴,为自然界之罕见。在神农架,一位动物学工作人员也曾在后河到阳日之间的野外考察中发现过花白色的猕猴。

猕猴也是一种过群栖生活的猴子,每队几十只到上百只不等,由身强力壮的大雄猴担任猴王,支配和指挥着猴群的行动。猕猴在树林中或在地面上活动,有时也在岩石和陡崖上休息,但为了避免敌害,睡觉和过夜都在树上。

猕猴的性情活泼,常大声喧哗,吵吵闹闹,爱打群架。它们行动敏捷,善于攀援跳跃,还会在水中游泳。猕猴以野果、花、树叶等为食,也吃昆虫。猕猴善于适应人为的环境,喜欢到园林农田中去,有时还糟蹋庄稼。

由于猕猴的性情活泼,所以是动物园中逗人喜爱的观赏动物。猕猴在生理上与人类比较接近,生命力强,容易驯养,因此现代生物学、医学、太空科学研究有不少是以猕猴为实验对象的。猕猴的用途广泛,但它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任意捕捉。所以,大力开展人工养殖便成了解决这个矛盾的好办法。

神农架林区的猕猴主要在阳日、朝阳、宋洛、九冲一带的中山地带活动。根据1985年调查的结果它们大约有1000多只,分为九冲和朝阳两大群,其种群数量比较稳定,是神农架林区的一大宝贵动物资源。

华南虎 为仅分布于中国的特产珍稀兽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过去中国各省区都有老虎分布,在湖北省的西部和南部山区都有老虎分布,但由于长期过量的捕猎,以及虎栖息环境的破坏,现已在许多地区都消声匿迹了。动物学家估计,中国野生的华南虎只有40-80只,分散在若干个相距很远的孤立地段中,全都承受着沉重的生境压力,幸存的前景极为渺茫。华南虎的濒危程度已大大超过中国特产珍稀动物大熊猫和金丝猴。近几年来在鄂西、鄂南有不少关于华南虎的讯息。如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对金丝猴进行跟踪观察的人看到华南虎的足迹,听到华南虎的吼叫产。具有一定狩猎经验的人也在神农架看到华南虎的足迹。在湖北省五峰县的后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有不少人看到华南虎的足迹。随着全国动物普查科研项目的进行,查清华南虎在湖北的生存情况,将对挽救中国这一特产濒危动物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的形状似虎,但比虎小得多。豹是一种美丽的动物,毛呈棕黄色,布满圆形、椭圆形的黑环,黑环中空部分的毛也是黄色,出黑环状似古钱,故又有“金钱豹”之称。豹在湖北省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动物,在全省山林地区都有分布,在70年代以前,其数量比较多,70年代以后,数量急剧减少。豹在神农架林区的分布也很广泛,如在苗丰、新华、长方等多个乡镇及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都有分布。1975年曾经轰动一时的陈传香豹口救儿童,赤手空拳打死一头豹子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神农架的桂竹园,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梅花鹿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是一种中型的鹿,雄鹿有角,雌鹿无角。由于它夏天的毛呈红棕色,其中,杂有显著的白色斑点,形似梅花,故名梅花鹿。但是到了冬天,它的毛被上就没有白色斑点了,而且原来红棕色的毛也变成栗棕色的了。冬毛比夏毛厚密,还长有很多绒毛,以抵御寒冷。梅花鹿的全身都是宝,其经济价值高于其他鹿类,它所产的鹿茸,为各类鹿茸中之最上品,价值最贵。梅花鹿是我国最早利用鹿茸制药和驯养的野生动物之一。目前野生的梅花鹿已为数极少了,但目前全国有许多地区建起了养鹿场,对梅花鹿进行驯养繁殖,使这一珍稀动物得以保存和发展。1987年10月8日,国家科委在通过专家考察论证的基础上,赠送给神农架32只黑龙江、吉林产的梅花鹿,从东北空运到湖北当阳机场,又于10日再乘汽车运往神农架林区九湖乡大九湖村占地5万平方米的养鹿场落户。大九湖是一个山间盆地,四周高山耸立,中间低洼平坦,总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低洼平坦地有17平方公里,海拔1700余米,有“高山平原”之称。这里雨量充沛,水草丰茂,气温凉爽,日照充分,适合梅花鹿生活。近10年来,从东北引进的梅花鹿完全适应了大九湖的环境,它们不但在这里安家落户了,而且还繁殖出不少后代。笔者曾于1996年在大九湖目睹这些引进和在那里繁殖出来的梅花鹿,它们一个个膘足体壮,被毛光泽发亮,三五成群地不时隐现,尔后又很快地跑得无影无踪。目前,神农架林区政府又引进资金建设大九湖,不久的将来,大九湖的梅花鹿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黑熊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在中、高山及深谷内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等自然林中,一般多活动于海拔800-1600米之间,由于季节和食物条件的变化,有时也下到海拔500米或上至海拔3000米的林中取食。黑熊为杂食性兽类,以吃植物为主,如嫩芽、嫩叶、草、各种果实和种子,也吃昆虫如蚂蚁及其他虫蛹、小型动物,如松鼠、兔子、鸟及鸟卵等。黑熊还喜欢吃蜂蜜,树林中野生蜜蜂的巢往往为黑熊所毁,有时连蜂带蜜一起吃。靠近山边田地上的农作物,如玉米、高粱、小麦等谷类和蔬菜也常为黑熊所盗食。当种植的果实成熟时,黑熊也会上树盗食。黑熊的视觉较差,但嗅觉和听觉却较灵敏。它善于爬树,下树时屁股向下,用足交互向左右两边移动。还能游泳,可横渡急流。也可直立行走,像人那样坐着。它的行动既谨慎,又缓慢。如果发现可疑的动静,会立即逃跑或停下来,用后足站起,环视周围,一旦有危险,即快速地逃入密林。黑熊很少主动袭击人,但受了重伤或被人紧逼时,也会反扑。黑熊有冬眠习性,其冬眠的场所多在密林深处的阳坡树洞或岩洞里。在冬眠期间,一旦受惊醒来,出洞后再也不会回到原来的洞穴。湖北省黑熊资源的重点分布区,是以神农架林区为中心及相邻的竹溪、竹山、房县、保康、兴山、巴东等县的部分山区,此外,鄂西南以鹤峰县为中心及相邻的五峰、宣恩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神农白熊”是在其他黑熊产区都没有发现过的白化型黑熊,从50年代至今,在神农架已先后发现过10-20头这种白化型黑熊,已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很值得深人研究。

黄喉貂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由于它喜欢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称。此外,还有黄猺、黄腰狸、黄腰狐狸、青鼬等不同的名称。黄喉貂的体形细长,像个圆筒,尾巴很长,大小如小狐狸。它的头较尖细,四肢虽然短小,但却强健有力,前后肢各有5个趾,趾爪粗壮尖利。头及颈背部、身体的后部、四肢及尾巴均为黑色,而身体的中部(包括腰部)呈黄褐色。黄喉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对所栖息的环境并无严格的要求。它以食物及隐蔽为主要条件而多活动于森林中。这种食肉动物的性情凶狠,常单独或数只集群捕猎较大的草食动物。其行动快速敏捷,尤其是在追赶猎物时,更加迅猛,在跑动中还能进行大距离的跳跃,它还具有很高的爬树本领。常在白天活动,但早晚活动更加频繁。行动小心隐蔽,视觉良好。当在林中巡游时,如闻异声,必先止步,窥听响动,有时还静伏树极间,观察地面的动静,如系可捕的猎物,则跳下扑杀之。黄喉貂是典型的食肉兽,从昆虫到鱼类及小型鸟兽都在它的捕食之列。小兽中,常捕食在树上活动的松鼠及鼯鼠。此外,除捕食幼鸟外,还捕食大型的野鸡类,如环颈雉、勺鸡、白鹇等。还可合群捕杀大型兽类,如小麂、林麝、斑羚,甚至小野猪。除动物性食物外,也采食一些野果、浆果。黄喉貂在湖北全省山区都有分布,在神农架林区的分布也很广泛。原来的数量也比较多,但随着被捕食动物的减少,它们的数量也相应的减少了。

水獭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一种常见的在水域生活的动物。它的身体不但长,而且呈扁圆形,头部宽而稍扁,吻部短而不突出,裸露的小鼻垫上缘呈“W”形。眼睛圆而且稍突出,耳朵很小,耳和鼻孔都长有小圆瓣,潜水时可以紧紧关闭,防止水浸入。四肢粗短,趾间有蹼,趾爪长而稍锐利,能像鸭子那样在水中游泳和潜水。尾巴扁平,长约为体长的一半。体毛较长而致密,背部的毛呈咖啡色而且有油亮的光泽,腹面的毛色较淡。水獭栖息于湖泊、河流和溪水中,特别喜欢生活在两岸林木繁茂、水流较缓、水的透明度较高、水生植物不多而鱼类又较多的河、湖、江湾的岸边。大面积的沼泽地、池塘及养鱼较多的山区水库也常有水獭活动。水獭多穴居,其巢穴筑在靠近水边的树根、树墩、芦苇和灌丛下,或利用狐、獾、野兔的旧巢,加以修补。洞穴一般有两个洞口,出入的洞口一般在水面以下,另一洞口伸出地面,为气洞,以利空气流通。栖息的主洞宽阔,常铺有少许干草树枝。水獭日隐夜出,白天很少露面,夜晚出来活动,特别是有月亮的夜晚,活动更加频繁。在陆上行走时,一起一伏,呈波浪状匍匐前进,边走边回头,显出一副奇特的模样。水獭的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它的眼睛具有与一般动物不同的特殊结构,以适应水和空气的不同折射性质,使它在水中仍保持敏锐的视力。它们有惊人的游泳技术,趾间有蹼的四肢,就像俩只强有力的桨,使它能在水中以很快的速度追捕逃遁的鱼类。扁阔的长尾巴,就像船舵一样,控制着它的游泳方向。所以,水獭能在水中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翻滚自如,能在水中一口气潜游6-8分钟,然后将鼻孔伸出水面换气。水獭还能直立身体踩泳,使头和颈部露出水面,以观察水域以外的动静。神农架山体是长江干流和汉水的分水岭,其水系十分发达,在这些水系中,水獭的分布十分广泛,原来的数量比较多,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如根据神农架皮毛收购纪录,50年代近3万张,60年代下降到近2万张,而70年代仅近1万张了。水獭皮是人所共知的珍贵毛皮,其外观华丽,手感轻微,皮板坚韧,底绒丰富,几乎不为水所湿,能御严寒。神农架水系具有繁育水獭的良好条件,要加强对水獭资源的保护,以维持其自然种群的稳定。

金猫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一种大型野猫,其貌似小豹,体重10-15公斤。这种野猫的体色和斑纹变化很大,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色型。毛色为亮红色的称为红金猫,灰棕色或暗灰褐色的称为灰金猫,这两种背面没有任何斑点,仅在四肢上部及身体的腹面略现模糊的斑点或斑纹。第三种叫做花金猫,这种金猫的毛色虽然也呈灰棕色,但与灰金猫不同的是,它除了四肢和腹面有斑点外,在背面也布满了不规则的环斑。上述3种色型的金猫虽然在毛色上存在明显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面部的斑纹一致,颈背部都呈红棕色,背中线的毛色深或有纵纹,耳背面都是黑色,尾均为二色,背面似体色,腹面浅白色,尾末端都是白色。金猫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它善于爬树,但主要在地面捕食。它的听觉很好,在猫类中是外耳活动最灵活的一种,可以收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动静。其性情凶野、勇猛,故有“黄虎”之称。主要捕食鼠类,也吃鸟类、兔以及麂和麝等小型食草动物,并且盗吃家禽,有时还袭击羊和牛犊等。

林麝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是鹿类动物中体形最小的种类之一,体重不过10公斤左右。林麝的外形特征是雌、雄麝都不长角,雄麝的上犬齿发达,长而尖,露出口外,呈獠牙状。它的后肢比前肢长1/3~1/4,所以站着的时候后部明显的比前部高。它的尾巴很短,四肢细长,蹄子比较狭而尖,耳朵长而直立。毛粗硬、曲折呈波浪状,容易折断,呈深棕色。毛色上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在颈部的两侧各有一条比较宽的白色带纹,一直延伸到腋下。雄麝的鼠蹊部有麝香腺,能分泌麝香。林麝是一种典型的林栖动物,栖息于多岩石或大面积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以树叶、嫩枝、地衣、苔藓、杂草及各种野果为食。它是一种胆小懦怯、性情孤独的动物,白天休息,早晨和黄昏才出来活动。平时雌雄分居,过着独居的生活,而雌麝常和幼麝在一起。它的视觉和听觉灵敏,遇到特殊的声音即迅速逃离或隐藏于岩石中。林麝能轻快敏捷地在险峻的悬崖峭壁上行走,能登上倾斜的树干,站立于树枝上,还善于跳跃,能从平地跳起2米以上。麝香的香气醇浓,经久不散,早已闻名于世。它是配制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又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用来配制多种苏醒和强心等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林麝在湖北省分布于西部山地。在神农架林区,过去的数量很多,从其毛皮收购统计数字看,50年代约 4万张,60年代约 1.2万张,70年代为 8.7万张。这些数字一方面反应出神农架林麝的数量多;另一方面又反应出猎捕量的大幅度上升,致使这一资源受到破坏的情况。1964年神农架阳日土产交易会上展示的最大麝香包为 200克重,但到后来,香包仅重10克。1980年调查发现,神农架黄堡坪一猎户手中曾存放有2-2.5公斤麝香,这又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过度捕猎的情况。为了保护神农架的林麝资源,1985年,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和人大就采取了禁猎的紧急措施,并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目前神农架的林麝资源量已有大幅度上升。

鬣羚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为它的颈背部至肩背部有灰白色的鬣毛,倒垂下来,足足有20厘米长,所以称为鬣羚。因外形看起来有点像大头山羊,所以又叫“明鬃羊”。又因这种动物的模式标本得自苏门答腊岛的缘故,所以又叫做“苏门羚”。它的体重有100-140公斤重。除了颈背部具有长鬣毛的特征外,这种动物的雌、雄都有角,角短而尖。另外,它身体上毛的颜色比较深,但四肢膝盖以下至蹄部的毛颜色比较淡,呈棕黄色,老远看上去,就好像穿着棕黄色的靴子一样。鬣羚隐居于高山的悬崖峭壁、其他动物不易到达的林间。靠谨慎和走险路来躲避豺、豹等主要天敌,下山寻找食物或饮水以前,总要站在险岩顶上或斜坡边缘,长时间地凝视山下溪谷,在确认安全之后才下山。一旦遇险,能在险峻的乱石山崖奔走跳跃,还能借岩壁的凹凸不平,跃上数米高的陡壁。鬣羚在神农架林区主要分布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加强了保护,其种群数量比较稳定。

斑羚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形似山羊,所以又叫做“青羊”。体重有25-35公斤,雌雄均有角,角小,呈黑色,基部有皱纹,与鬣羚的角相似。被毛松软而厚,冬毛呈灰黑色或深棕色,夏毛色较暗。背中线有一条黑色的纵纹,但无鬣毛。其下喉部有一块明显的淡黄色大斑,四肢的膝盖以下至蹄也呈淡黄色。斑羚栖居在较高的山林中,常在山顶的岩石堆、人们不易到达的地方活动。冬季常在有阳光的山岩坡地晒太阳,夏季多隐身于树荫或岩崖下休息,其他季节常置身于孤峰悬崖之上,早晚才下山觅食。常单独活动,偶见有成小群的。以各种树叶、嫩枝芽及杂草为食,发现安全的饮水处后,几乎每天定时到达。它的攀登跳跃本领不亚于鬣羚,动物园饲养的斑羚,也有见高即上的习性,能跃过1.8米高的障碍物。斑羚在神农架林区的分布和栖息环境与鬣羚相似,由于加强保护,其种群数量也比较稳定。

神农架林区濒危动物(鸟类)

神农架林区濒危动物:金雕

在神农架林区鸟类中,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45种,被列入湖北省保护野生动物的有53种。

金雕 俗名洁白雕。体长800-1500毫米。头顶黑褐;后颈暗棕褐,有黑色纤细羽干纹;上体包括两翅暗赤褐;均沾紫色光泽,肩羽基部灰白,具云雾状褐色斑;内侧飞羽内翈灰白,具有不规则横斑;尾羽同背,但羽白,具1-2道不规则褐灰色横斑;下体与背同色,尾下覆羽乌棕褐,覆羽棕褐,直覆盖至趾基。虹膜栗褐色,蜡膜黄;跗蹠和趾橘黄色,爪黑。栖息于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区,冬季常到低山和中山地带活动。白天活动,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飞行迅速,常沿直线或圈状翱翔于高空,翱翔时两翅上举成“V”字形。其他时候则多栖息于高山悬崖峭壁处或空旷地区的大树顶端。金雕性凶猛,是森林鸟类之王,没有任何禽兽能攻击和限制它。能对其限制的只有连雨天气。因为连雨天气会使金雕的羽毛得不到干爽,而较大的体形又难以起飞,觅食和活动都极为困难。如果连续10天到半个月的连雨天,金雕则因无法承受饥饿的煎熬而冒险去村庄盗食家畜家禽。金雕的耐饿能力较强。曾5天内不喂食物,笼中金雕仍能有力地拍打森林笼。金雕也好饲养。一只幼雕养2个月余便能与饲养员友好相处。有时趁人不备,展翅远飞。即使飞出1000余米,在食物的引诱下,仍能返回。金雕捕食大型的鸟类、兽类、如雉、鸭、鹿、兔、松鼠、鼠兔、狐、家羊等。通常营巢 于森林中高大松树上,巢多置于树的顶端枝叉上,巢材由枯枝构成盘状,内垫以细枝、枯草茎和草叶。繁殖期2-3月,每窝产卵1-2枚。神农架林区为留鸟,各地均有分布,但数量少。

东方白鹳 神农架林区为旅鸟。为体长约1200毫米的大型涉禽,其寿命可达48岁,在中国被视为瑞禽。站立时体羽白色,尾部黑色。飞翔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远突出于尾外。全身除飞羽黑色外,全为白色。嘴长而粗壮,嘴基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色黑,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微向上翘。虹膜粉红色,外圈黑色。眼先裸出部和喉朱红色,腿、脚、爪红色。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草原、草地和沼泽地带。有时也活动在远离居民点,具有岸边树木的稻田地带。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和沼泽。除繁殖季节外常结群活动。休息时常单腿或双腿站立于水边沙滩或草地上,颈缩成“S”形。飞行时伸颈伸脚。性机警胆怯。 4-6月繁殖。巢区多选择在无干扰或干扰较小,食物丰富而又有树木稀疏或小块丛林的开阔草原或农田沼泽地,常孤立在杨、柳、榆树上营巢。雌雄共同营巢,通常由雄鸟外出寻运巢材,雌鸟则留在巢址筑巢。巢为较庞大的盘状,整个繁殖期亲鸟都要不断对巢进行修补、增高和增宽。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雏为晚成性,双亲共同育雏。以鱼、蛙、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吃少量苔藓、植物叶、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以及砂粒和小石子。目前全世界总的种群(繁殖种群)数量为700-750对左右。由于繁殖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被列入了CITES公约附录1和I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国也将其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作为一级保护动物。

白琵鹭 神农架林区为旅鸟。体长700-950毫米的中型沙禽。嘴长而直,上下扁平,先端扩大垦匙状,黑色,先端黄色。夏羽白色,头后具橙黄色长的发状冠羽。前颈下部具橙黄色颈环。上喉裸露,橙黄色。冬羽颜色与夏羽相似,无冠羽,前颈下部亦无橙黄色颈环。虹膜暗黄。脚黑色。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岸边浅水处;也栖于水淹平原、沼泽湿地、河谷冲击地等各类生境。常成群活动,偶见有单只活动的。休息时常在水边呈一字形散开,长时间站立不动。飞翔时常排成稀疏的单行或呈波浪式斜列飞行,飞行时伸颈、伸腿。5-7月繁殖。成群营巢,有时亦与其他水禽混群营巢。巢址多选在厚密芦苇、蒲草等挺水植物和附近有灌丛或树木的水域及其附近地带。营巢于芦苇丛、灌丛上或树上,有时亦置巢于地面。雌雄共同营巢、孵卵、育雏。雏为晚成鸟。主以虾、蟹、水生昆虫及幼虫、软体动物、蛙、蜥蜴、小鱼等小型动物为食,偶尔亦吃少量植物性食物。以晨昏觅食为主,觅食地点多在巢址附近,有时亦到几十公里以外觅食。取食方式是一边行走一边将嘴张开神入水中左右来回扫动觅食。白琵鹭种群数量总的呈下降趋势,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2,中国也将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褐冠鹃隼 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460-480毫米。头顶红褐色并有黑色条纹。雄鸟枕部有2-3枚长羽形成的黑色冠羽,常竖立于头上,尖端白色。上体褐色,喉白色,中央具黑色条纹。其余下体有宽阔的白色和褐色横斑。飞羽有宽阔的暗灰色和黑色横带,尾灰有褐色,有2-3道宽阔的暗色横斑。虹膜金黄色,嘴铅黑色,脚和趾黄色或蓝白色、爪黑色。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椽地区。多单独活动于茂密的森林中,觅食主要在白天、早晨和黄昏较频繁。主要以蜥蜴、蛙、昆虫等动物为食。繁殖期4-6月。营巢多在高山森林中的树上。巢材由枯枝构成。每窝产卵2-3枚。神农架林区的夏候鸟。分布在神农架林区低山和中山地带的阳日、古水、松柏、宋洛等地。捕食部分害虫,有益于农林。

黑冠鹃隼 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300-330毫米。整个头、颈、腰、背、尾上覆羽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冠羽蓝黑色,翅和肩具白斑。喉和颈黑色,上胸有一宽阔的星月形白斑,下胸和腹侧则有栗、白相间横纹。幼鸟喉部具白色条纹,白色的胸带具黑色条纹,其余同成鸟无异。虹膜紫褐色或血红褐色,嘴深石板灰色或钻灰色,尖端黑色,脚铅黑色,脚铅色或铅蓝色,爪褐色。食虫和鼠类。有益于农林。栖息于山脚平原、低山区丘陵和高山森林地带,更喜欢生活在森中有溪流穿过或林间空地,也出现于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单独活动,有时见成对在乔森林树的顶端喧闹。常在森林上空翱翔和盘旋,间或鼓翼飞翔,活动极为悠闲,有时也见在森林内和地上活动和捕食,有时在空中捕食,捕食后立即飞回树枝。性警觉而胆小,人难于接近。活动主要是在白天,特别是清晨和黄昏较为活跃。主要以蝗虫、蚱蜢、蝉、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蝙蝠、鼠类、蜥蜴和蛙等动物。繁殖期4-7月。营巢于森林中溪流岸边或邻近的高树上,巢材主要由枯枝构成,内放有草茎、树叶等。每窝产卵2-3枚。夏候鸟。分布在神农架林区的低山地带至高山森林地带,如阳日、松柏、板仓和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地。

大鵟 神农架林区常见的猛禽之一,俗名老鹰。捕食鼠类,有益农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 570--760毫米。头顶和后颈白色,各羽贯以褐色纵纹。头侧白色;有褐色髭纹,上体淡褐色,有3-9条暗色横斑,羽干白色;下体大都棕白色;跗蹠前面通常被羽,飞翔进翼下有白斑。虹膜黄褐色,嘴黑色,蜡膜黄绿色,跗蹠和趾黄色,爪黑色。栖息于山地和山脚平原地区草原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可达神农架顶的高山地区。冬季也常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农田、村庄、城镇上空。白天活动。常单独或小群活动,飞翔时两翼鼓动较慢,常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在空中作圈状翱翔。性凶猛、也十分机警,休息时多栖息地上、岩石顶上或树森林突出物上。冬季与鸢混在一起在松柏镇居民屋后的林缘地带觅食。找到食物者一边煽动翅膀,一边跑开,防止其他的鸟前来争夺。虽然不怕人,但想捕猎它也并非易事。当人接近到一定距离时就突然振翅起飞。大鵟以鼠类、蛙、野兔、蛇、雉鸡等为食。冬候鸟。神农架林区均有分布。

秃鹫 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俗名坐山雕、狗头雕。体长1000-1200毫米。通体大乌褐色,头被以污褐色绒羽;颈的裸出部分呈铅蓝色。幼鸟上的绒羽成黑色,前颈有黑色斑纹;上体浓褐;下体黑色。嘴黑色,蜡膜铅蓝色,脚和趾铅灰色,爪黑色。嗜食动物尸体,净化环境,数量稀少。栖息于低山、中山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冬季也偶尔到山脚平原地区的村庄、牧场、草地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活动。常单独或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成群活动,白天活动。1985年曾见于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上空翱翔。主要以动物尸体为食,也捕食活的小型兽类、鸟类、蛙、有时也袭击家禽,为冬候鸟。国内多数省区有分布,湖北分布在黄冈、荆州、恩施、郧阳等地区。神农架林区见于大九湖、古水等地。

鸳鸯 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405毫米左右。雌雄异色,雄鸟羽色艳丽,头具冠羽,眼后有宽阔白色眉纹,翅上的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醒目。雌鸟头背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有一细的白色眉纹,无冠羽和帆状直立羽,虹膜褐色,嘴雄鸟暗红色,尖端白;雌鸟褐色至深粉红,嘴基白色。脚橙黄色。繁殖期主栖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中,冬季多栖于大的开阔湖泊、江河和沼泽地带。常成群到达繁殖地。善游泳和潜水,也适于陆地上行走,故也常到陆地活动和觅食。性机警,遇人或其他惊立即起飞。鸳鸯繁殖于山地森林,营巢于紧靠水边的老龄树上的天然树洞中,巢极简陋。雌鸟孵卵,在孵卵过程中一般不离巢,恋巢甚为强烈。雄鸟在雌鸟孵期始即到隐蔽河段换羽。雏鸟为早成性。食性为杂食,冬春季主以青草、树叶、苔藓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农作物种子;繁殖期则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觅食活动主要在白天。休息时或漂浮在水面打盹,或在水面来回游弋,有时亦成群站在水沙滩或石头上。

昆虫

神农架林区的蝴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2种,珍稀和较珍稀蝶类有11种。

三角凤蝶 为中国特有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翅黑色。前翅有8条黄色横线;后翅窄长,有3个尾状突起似凤冠上的金钗,外缘有5个橙色斑,近臀角处有3个蓝班及l个大红斑,翅面其他部分具纵、横黄色条纹。三尾凤蝶属高山种类。常栖息于海拔1500-2300米的常绿林带,幼虫危害马兜铃科植物。

中华虎凤蝶 为中国特产、著名的珍贵蝴蝶,其中华山亚种十分稀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翅黄色,间有黑色横条纹(黑带),酷似虎斑,后翅外缘边锯齿状,尾突短,外缘黑带外方嵌有黄色新月形斑,内嵌蓝斑,里侧为新月红斑列和细的黑色短线列。除翅外,整体黑色,密被黑色鳞片和细长的鳞毛。

金裳凤蝶 是中国最大的蝴蝶。体黑色,头、颈和胸侧有红色毛,腹部大部分金黄色,似金条的光泽,前翅黑色,各脉两侧半透明,白色,后翅金黄色,由一条条黑色脉纹分割成一块块的“金砖”。雄虫沿后翅外,各室有三角形黑色缘斑,雌虫除缘斑外,各室中央另有一个三角形斑纹。全蝶图案像披上一件镶金的衣裳,故名“金裳凤蝶”。为中国特大珍奇种类,飞行时,金光闪闪,耀眼炫目,观赏价值极高。成虫喜吸百合花蜜,幼虫取食马兜铃。分布海拔高度900-1200米。

玉带凤蝶 雄蝶翅、体黑色,其前后翅上的白斑连成一体,形如玉带。雌蝶的颜色较淡,其后翅的白斑,形似玉簪,周围还有其他红色斑纹相陪衬。雌雄总在一起翩翩起舞,因而有“愿化作玉蝶,比翼双飞在人间”的歌词来形容青年男女的爱情。因此也叫“爱情蝶”。 玉带凤蝶为常见种类,分布海拔高度 600-1300米,成虫喜食百合花蜜,幼虫的寄主植物为花椒、柑橘、柠檬、两面针等。

巴黎翠凤蝶 又名宝镜凤蝶,斑纹艳丽,体背及翅底黑色,前翅布满金绿色鳞片,后翅前面、中室外有一大块金蓝色斑,形似戒指,肛角处有玫瑰红圆缺环,形似耳环。当雌雄相遇时,缺环处可自动喷出性激素的香气引诱对方。海拔600-1000米处有分布,数量很少。寄主为飞龙掌血、三桠苦、柑橘类。

箭环蝶 为中国稀有种类,在神农架数量也很少。体型较大,体和翅淡黄或橙红色,前翅顶角黑褐色,前后翅亚外缘各有6个整齐排列的箭形纹。 成虫6月下旬至8月下旬出现,其体翅橙红色,间有箭形纹,色、纹鲜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分布海拔高度700-1000米。幼虫食性为禾本科的竹、油芒和棕榈科的棕榈。

二尾蛱蝶 为中国较珍稀种类,在神农架数量较多。体翅淡绿色,前后翅外缘有黑色宽带,前翅黑带中有淡绿色斑列,后翅黑带间为淡绿色带。后翅两尾呈剪形突出,黑褐色,二尾蛱蝶前后翅斑纹酷似我国古代军事上常用的弓箭图形,又称为“弓箭蝶”。多在河中裸露的岩石上活动,分布海拔高度700-l000米。寄主为山合欢、颔垂豆、黑点樱桃、山黄麻。

白斑迷蛱蝶 翅表黑褐色,前翅顶角有2个小白斑,中域有1条外斜的白带,后缘中部有2个白斑。后翅外缘有2-3个白斑,中间有1个卵圆形大白斑,边缘有蓝色闪光,后翅里银白色,外横线红棕色,锯齿形,自前缘直伸臀角。分布海拔高度900米。寄主为朴树。

帅蛱蝶 雌雄异型。雄性前翅外缘凹陷,翅正面黑色,中域有白色外斜的带,亚中域有4个橙斑组成弧形带,后翅中域至基部有宽阔的橙黄色斑列,中室内有1个黑点。雌性斑纹易变异,前后翅布有不明显的蓝色斑列,但最明显的是前翅中室有1个大黄斑。数量少,分布海拔高度l000米。寄主为栎属。

银白蛱蝶 为中国珍稀蝶类,数量少。翅表黑褐色,前翅有4个小白斑,后翅可见2个白斑。翅里银灰色,白色斑点隐约可见,前翅近后角有棕褐色斑。分布海拔高度750米,常在河边活动。寄主为朴树。

黑紫蛱蝶 为中国珍稀蝶类,大型蛱蝶。翅黑色,有天鹅绒蓝色光泽,前翅中室内有一条红色纵纹,端半部各室有长V形白色条纹,后翅端都有平行白色长条纹。前翅反面中室基部有箭头状红斑,后翅反面基部有1个耳环状红斑。海拔分布900米,寄主为朴树、紫弹树。

大紫蛱蝶 为中国珍稀蝶类,雌雄异型。雄性翅基侧具紫蓝色光泽,并具白色斑纹,其余黑褐色。雌体黑褐色,无紫蓝色光泽。尤其雄性紫蓝色斑纹在日光下鲜艳夺目,非常美丽,观赏价值极高,分布海拔高度900米。以幼虫在寄主基部枯叶中越冬。寄主为朴树、紫弹树。

枯叶蛱蝶 中国稀有品种,是蝶类中的拟态典型,为世界著名拟态的种类。前翅顶角和后翅臀角向前后延伸,呈叶柄和叶尖形状,翅褐色或紫褐色,有藏青光泽,翅中部有l暗黄色宽斜带,两侧分布有白点,两翅亚缘各有1条深色波线。翅反面呈枯叶色,静息时从前翅顶角到后翅臀角处有1条深褐色的横线,加上几条斜线,酷似叶脉。翅里间杂有深浅不一的灰褐色斑,很象叶片上的病斑。当两翅并拢停息在树木枝条上时,很难与将要凋谢的阔叶树枯叶相区别。枯叶蛱蝶喜生活于山崖峭壁,以及葱郁的杂木林间,栖息于溪流两侧的阔叶片上,当太阳逐渐升起,叶面露珠消失后,这迁飞至低矮树干的伤口处,觅食渗出的汁液,一旦受惊,立即以敏捷的动作,迅速飞离,逃到高大树木梢或隐居于林木深处的藤蔓枝干上,借助模仿枯叶的本能隐匿起来,难以发现。午间过后,炎热稍退,是雄蝶追逐雌蝶寻求交配佳期。数量极少,分布于海拔高度900米。幼虫以马蓝和蓼科植物为食。

神农架白化动物

神农架的原始森林里,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在神农架地区,发现有白色的乌鸦。除发现有白熊、白蛇外,还发现有白喜鹊、白猴、白獐、白麂、白乌鸦、白黄鼠狼等奇异动物,这种现象使动物学家们惊诧不已。古今中外还无一处在相同时间、同一区域内发现像神农架这样众多的奇异白化动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宋靖曾来神农架对白化动物进行过科学考察。他认为一系列白化动物的出现,是由于人类的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致使动物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减少,近亲交配而出现的退化现象。但也有人认为,神农架的白化动物既然在很远的古代就有了,又比其他地方的数量多且集中,不大可能是一种纯粹的白化现象,而有可能是一种新的动物物种。

在神农架发现的第一只白化动物是白熊。1954年夏,神农架田家山药材种植场的一名药农李孝满,在菜籽垭林中采药时,偶然在熊窝中捉到一只刚足月的小白熊,被武汉中山公园买去饲养,供游人观赏。1977年6月中旬,林业管理局林业队的几个伐木工又在幽深的洞穴里发现了熊窝,窝里有一只小白熊,他们把小白熊送到了神农架野考队。这种白熊,全身白毛如细绒一般,颈与肩的毛较短,上唇和鼻端呈淡红色,眼睛也是红的,头长尾短,两耳坚立,性情温顺,貌如大熊猫,它高兴时直立起来手舞足蹈,有时还模仿人的动作,十分逗人喜爱。神农架的白熊,先后捕获过四五只,当地人叫它“过山熊”,它一般行走不定,长期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原始森林的箭竹丛中,以食野果竹笋和箭竹叶为生。它的体型又似黑熊,脸却比黑熊短,但视觉比黑熊强,没有冬眠的习惯,常在雪地里寻找食物。当地人又称它“猫熊”,而山外人则称它为“神农白熊”。

1977年,在神农架九冲乡的东沟村发现了一条白蛇;1980年6月,新华乡石屋头村农民田映松在自家的猪圈内几次发现白蛇;1987年4月,神农架奇异动物考察队队长、探求“野人”之谜的研究者胡振林在酒壶坪林场发现一条长约1米的白蛇;1992年6月,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的老君山管理所所长周功柱又在管理所的厨房后发现白蛇,这条蛇长约3米,粗约10厘米,浑身雪白,背上有三条清晰的黄色条纹,正在一块岩石上面酣睡。在神农架板仓乡梨子园村,古时候就曾有人发现过白蛇,那时人们将它视为“蛇神”,不敢冒犯,并在山上建了一座蛇神庙祭奉“蛇神”,这山也因此被称作蛇神庙山。

矿产资源

神农架处于扬子淮地台上扬子坪之鄂中断区内,为一断穹构造。地层出露以前寒武系为主,由轻微变质岩种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组成,兼有辉绿岩、辉长岩和多项火山喷发岩分布,因此,神农架成矿条件优越,有较丰富的矿藏。

神农架已探明的矿种有磷矿、铁矿、镁矿、铅锌矿、硅矿、铜矿、建筑石材等15种(不含砂石、粘土),共有各类矿床(点)53处,其中主要矿种有磷矿、铁矿、铜矿、镁矿、铅锌矿、硅矿等。现已探明磷矿储量为15000万吨,铁矿储量为2029.4万吨,铅锌矿储量为1606万吨,铜矿储量为117.6万吨,镁矿储量为37.1万吨,硅矿储量为1亿万吨,上述矿种潜在经济价值可达1000亿元。在开发利用上,目前主要以磷矿为主,现有磷矿开采企业6家,开采矿区8个,磷矿资源勘查区块13个。磷矿资源是林区优势矿产资源,且储量集中,品位较高,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年生产力可达120万吨以上。

水利资源

神农架是湖北长江和汉江的分水岭.神农架林区共有四大水系,分为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堵河四大流域,境内有大小河流317条,其中: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条。神农架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降水总量为36.4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2.00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2—2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13591立方米。

神农架林区河谷具明显幼年期特征,河谷陡险,横断面多呈“v”形,坡降大,水流急,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制约,神农架水资源除少量的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和社会生活用水外,主要是在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根据勘测表明,神农架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为35 万千瓦,已作流域规划的有31万千瓦,现已开发12万千瓦。

神农架特产

农副产品、土特产

  :神农茶叶、绞股蓝

  :神农架核桃、金丰猕猴桃、神农架野生板栗

  :原木香菇、野生厥菜、野韭菜、神农架黑木耳、神农架野百合

  :神农中草药、七叶一枝花、文王一支笔(蛇菇)、江边一碗水(南方山荷叶、金鞭七)、头顶一颗珠、神农架灵芝、小丛红景天、神农架天麻

  

  

  

  

  :神农百花蜜、苞谷酒、神农泉黄酒

  其他:蝴蝶标本、木菜板、野生盆景、水晶石

工业产品、工艺品

  根雕、

美食、风味小吃

  懒豆腐、渣广椒、神农架砣砣肉、神农架合渣、神农架泡菜

文化

神农架是殷商文化、秦汉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源源不断汇集地,地域民俗文化资源蕴藏丰富,门类繁多。珍贵的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优美抒情的民间歌谣,绚丽多彩的传说故事,构成了神农架民间文学的宝库,也是上个世纪以前的古老文化封存在神农架的有力见证。由于长期处于原始封闭状态,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特殊,人们深受传统观念、信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和保存了种种古老、淳朴的年俗、婚俗、丧俗、酒俗、饮食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唐(堂)戏、皮影戏、打丧鼓、狩猎、薅草锣鼓、打火炮、吊锅等成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松柏、红坪、下谷、九湖、新华、宋洛等乡镇多有分布,涵盖国家划分的十大类别,四十多个小类,主要有:

  (一)民间文学类,主要包括神农传说、《黑暗传》、太上老君炼丹(老君山),汉相张良隐居,唐代大将薛刚扎寨大九湖练兵等故事、叙事诗、谚语等;

  (二)民间音乐类,主要包括薅草锣鼓、戏锣鼓、地花鼓、花锣鼓、丧葬锣鼓、山歌、民间小调、风俗歌、号子等;

  (三)民间舞蹈类,主要包括花巴掌、双花棍、薅草锣鼓、梆鼓舞等;

  (四)民间美术,主要包括木雕、石刻、皮影制作、纸扎类、刺绣等;

  (五)民间戏剧类,主要包括下谷唐戏、下谷皮影戏

  (六)民间器乐类,主要包括打击乐器、管乐等;

  (七)民间手工艺类,主要包括皮鼓制作、裁剪缝纫、彩扎、烟花、打铁、榨油等;

  (八)民间知识类,主要包括医药知识等;

  (九)助兴游戏类,主要包括饮酒令等;

  (十)民俗类,主要包括岁时民俗、人生礼俗、丧葬礼婚、信仰民俗等。

古老、神秘的神农架文化

神农架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显著特点:即古老的山林特色。既保留了明显的原始古老文化的痕迹,又具有浓厚的山林地域风貌。其区域文化特色被视为亚洲少见的山地文化圈——高山原生态文化群落带。神农架林区的民间文学是神农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珍贵的汉民族神话史诗,优美抒情的民间歌谣,绚丽多彩的传说故事,构成了神农架民间文学的宝库。

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的发现受到了中国神话学界和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丹麦的汉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热情评价。这部长达3000多行的史诗唱本,记录着汉民族的远古创世神话。被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判定为汉民族广义的神话史诗,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神农架的一些老歌手把《黑暗传》手抄本奉为经典,当作传家宝加以珍藏,从不轻易示人。在神农架,把《黑暗传》带进棺材作陪葬或死前埋在地下不为子孙所知的事屡见不鲜。《黑暗传》的发现,是中国古神话的发现,打破了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的说法,对于中国神话学和楚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神农架民歌的演唱形式、音乐色彩和语言艺术十分古老和丰富。许多民歌珍品历传不衰,成为神农架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古楚文化的灿烂光辉。薅草歌声情并茂,明快悠扬;婚礼歌脍炙人口,趣味盎然;丧礼歌音色古朴,粗犷苍凉;民间小调抒情状物,盛情真挚。

堂戏是神农架现存的十分古老的地方剧种,因演出时所需场地较小,一般在农家堂屋里表演,故名堂戏。剧目大多是传说的古装戏,也有民间艺人自编自演的现代戏。演唱风格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神农架的历史文化遗迹已鲜可寻觅。阳日的净莲寺,九冲的天观庙,松香坪的白云庵、观音阁,只依稀辨认出断壁残垣。但是兰英寨、松柏寨等古寨堡和大九湖古战场保存得十分完好。1985年在红坪、刘享寨相继发现了两块保护山林的石碑。红坪的护林石碑立于经坪西沟天门洞口的老岩石上,石碑约一米见方,上镌“严禁山林”四个大字,落款为清同治元年,距今有100多年了。另一块石碑立于刘享寨南麓一个名叫新大路垭的峰峦石壁上,石碑长83厘米,宽55厘米,刻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镌“严禁石木”四个大字。这两块石碑是神农架古代保护山林的“石碑双壁”。

神农架民风古朴,民俗奇特。在一些农家的大门上,常挂着一幅青面獠牙、面目凶恶的木雕脸谱,谓之“吞口”。在南部山乡,热情的主人往往以酒待客,谓之“喝冷酒”;北部山乡则有一整套待客的酒规。山民爱抽烟,每人备有一个旱烟袋,长一米左右,谓之“烟枪”。山村妇女爱缠头巾,有时缠在头上的头巾多达数十条。

历史文化古迹

神农架林区历史文化古迹遗存丰富,且门类齐全,涵盖国家划分的六大类文物:

  (一)古遗址类—红坪犀牛洞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犀牛洞遗址考察证明,在10多万年前,神农架就有原始智人生产生活,繁衍子孙。

  (二)古墓葬类,主要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坪汉墓群,松柏汉墓,新近发现的大九湖湿地公园里的唐墓群。宋元明墓也有发现,清代墓葬群分布广泛。

  (三)古建筑类,主要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蛇草坪古民居以及新华乡石屋头古民居。

  (四)石窟寺及石刻类,主要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冲天观庙磨崖石刻,红坪镇红河石碑群。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类,主要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原军区突围阻击战指挥所旧址(莲花观)以及房县十三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马鞍坪古民居。

  (六)其他类,川鄂古盐道横贯神农架林区东西,2008年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神农架林区现有馆藏文物近两千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6件。不可移动文物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

《黑暗传》(汉族神话历史叙事长歌)

  1982年,神农架林区群艺馆干部胡崇峻搜集民间歌谣时,在神农架林区松柏镇敬老院张忠臣老人处,得到一本长达3000行的《黑暗传》手抄本,手抄本以七字一句的民歌形式叙述了史前至明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分为四大部分:天地起源,盘古开天,洪水泡天和再造人类,三皇五帝出现。胡崇峻接着又走访了近200名神农架深山里的民间歌师和会讲故事的老人,搜集到《黑暗传》的八种文本,计三万多行。他将搜集到的资料片断刊发在《神农架民间歌谣集》上。第一个发现《黑暗传》真正价值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守华,他于1984年1月撰写了《鄂西北古神话的新发现棗神农架神话叙事山歌<黑暗传>初评》。文章认为:《黑暗传》的发现证明汉民族有类似神话史诗一类的作品在民间口头流传。1984年7月,在全国少数民族神话学术讨论会上,刘守华向全国学术界介绍了这一民间文学的重要成果。1984年9月21日,《湖北日报》捷足先登,在头版刊登《神农架发现汉族首部创世神话史诗》的重要消息。消息上了当天的《人民日报》的要目。9月29日,上海《文汇报》和其他报刊相继转载了这一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此后几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几家报纸不断报道一些有关《黑暗传》的文章。

  《黑暗传》的内容梗概

  天体之初只是一团气体,一片混沌,弥漫在黑暗之中,开始没有水,经过不知多少代的神人的努力,后来出现了一个叫“江沽”的神人,才把水造出来,那时,天萌芽了,长出了一颗露水珠。露水珠却又被一个名叫“浪荡子”的神吞掉了。“浪荡子”一口吞掉露水珠后就死了。他的尸体分成五块,此后,才有了五形。地上才有了实体,有了海洋,出现了昆仑山。昆仑山吐血水,诞生了盘古。盘古请来日月,开天辟地,最后盘古垂死化身,躯干化成大地的一切:五岳山脉、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草木森林等。盘古死后,大地上的金石、草木、禽兽又化成各种各样的神,这时还没有真正出现人类。神们互相争夺,闹得天昏地暗,直到洪水滔天,淹没了罪恶。洪水中又出现了黄龙和黑龙的搏斗,来了个叫吴天圣母的神,帮助黄龙打败了黑龙。黄龙产蛋相谢。吴天圣母吞下龙蛋,孕生了三个神人:一个主天,一个主地,一个主冥府。洪水中来了五条龙捧着一个大葫芦在东海飘流。圣母打开葫芦,见里面有一对兄妹伏羲和女娲,就劝他们结婚,这才生下各个创世的神,直到这时,才产生了有血有肉的人类。

  由《黑暗传》的内容可以看出,汉民族的创世神话历史叙事长诗(歌)和世界许多民族的创世史诗多有相通之处,尤其是“洪水泡天”。据查,《黑暗传》在明代有了木刻本,神农架的老人有的见过这种木刻本,可惜现已失传。但有的老歌师说《黑暗传》远在唐代就开始流传了,虽然它的年代还不能确实,但它悠久的历史已毋容置疑了。

  《黑暗传》主要为神农架地区打“丧鼓”时所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盘古开在辟地结束混沌黑暗、人类起源及社会发展的历程,融汇了混沌、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年轩辕氏等众多英雄人物在洪荒时代艰难创世的一系列神话传说。

炎帝神农传说

  炎帝神农是华夏始祖。神农架地名的由来就是源于神农在此搭架采药的传说。神农传说在神农架广为流传。相传神农生在随州厉山,长在陕西姜水,逝于湖南茶陵,上古时期神农氏族两地往返陆路的最佳路线厉山——神农架——秦岭,神农架正在中点。神农架在第三、第四纪冰川时期,成功地充当了生物界的避难所,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优越性条件。

  古代人们把神农架当作朝拜神农的圣地。神农架也正是因为神农传说而闻名世界。

  主要价值:

  (一)存在价值

  1、神农架文化以生态文化、神农文化为主体,究其渊源,各种文化现象无不存在有神农传说的烙印,从而有助人们加深对神农架与神农氏特殊关系的理解。

  2、神农架传说中的神农氏的丰功伟绩又构成神农文化丰富内涵的主体,它直接影响到神农架文化诸多方面。

  3、《炎帝神农传说》的存在与流传,赋予和增添了神农架的神秘色彩。

  4、《炎帝神农传说》的存在,为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想象空间。

  (二)实用价值

  1、为炎黄子孙祭祖提供了祭坛和敬仰的偶像,成为中华民族凝聚一起的基础。

  2、为地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

  3、提高了神农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开发和发展。

  (三)学术价值

  1、为中华医学提供了实用的参考资料。

  2、为研究华夏炎黄文化提供了旁证。

  3、增进世界民族文化活动的交往。

  4、增进华夏炎黄子孙民族大团结的凝聚力。

  濒危状况:

  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文化大革命”的年代。《炎帝神农传说》被当作“牛鬼蛇神”的东西而被禁封,如红坪镇塔坪村的神农塔,下谷乡天柱山顶的神农庙都被捣毁,很多文物一洗而空。特别是讲述《炎帝神农传说》的老艺人被扣上“迷信传播者”的帽子,从此,对《炎帝神农传说》不敢再问津,使《炎帝神农传说》遭受劫难而濒危。二十多年的禁锢,老艺人一个个地逝去,年轻人对这些古老的传说不屑一顾,如果再不抢救保护,《炎帝神农传说》将在这神农架逐日消失。

神农架民歌

  神农架民歌的演唱形式、音乐色彩和语言艺术十分古老和丰富。许多民歌珍品历传不衰,成为神农架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薅草歌声情并茂,明快悠扬;

  婚礼歌脍炙人口,趣味盎然;

  丧礼歌音色古朴,粗犷苍凉;

  民间小调抒情状物,盛情真挚。

  神农架民歌主要有山锣鼓火炮歌两种形式,都是神农架古老习俗之一。

  山锣鼓是一种歌唱和打击乐相结合的板腔结构的田歌形式,当地人把锣鼓称为“家业”,把打唱艺人称为“锣鼓匠”或“歌师傅”。在农忙时节,常又有威望的长者掌鼓板,副手敲锣鼓,站在劳动人群前唱歌,催人鼓劲。锣鼓的套曲、唱腔丰富,曲板多变,故有“出乡十五里,各有一乡风”之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最近神农架对这种地方特色显著的传统文艺形式,加以改进升华,既保存原汁原味,有赋予了时代活力,编排的《神农架梆鼓》节目,作为全省唯一获选节目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并荣获金奖。

  火炮歌是打火炮时所唱。打火炮是神农架的一种民间吹打形式,因一般在喜庆之时吹打,常常拌有激烈的火炮(鞭炮)声而得名“打火炮”。这种民间乐队有一套完整的乐器(哨、呐、鼓、钹、大锣等)和一班吹打艺人。吹打艺人边打边唱火炮歌,歌曲朴实无华,节奏活泼欢快,富有乡土情趣。全区各乡村均有此种乐队。

神农架民间吹打乐

  神农架民间吹打乐,是广泛活跃于神农架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神农架民间吹打乐的活动,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衍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风俗。其主要通过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配合民间舞蹈(如:采莲船、狮子舞、龙灯舞、踹高跷等)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神农架民间吹打乐是由打击乐器、唢呐等结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间器乐体裁。吹的乐器就是高中低音唢呐,打的乐器就是:鼓、边鼓、锣、锸、马锣等,在夜锣鼓中,除了以上打击乐外,还有“开路”用的“点子”,式。在戏锣鼓中,还用“板”,之所以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打击乐。

  神农架民间吹打乐系由打击(鼓—大鼓、边鼓、锣—大锣、小锣、马锣,钹—大钹、小钹等),唢呐(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大号)等乐器结合在一起进行演奏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神农架民间吹打乐具有历史渊源的可溯性、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普及适用面的广泛性、技术种类和风格独特的地方性、艺术流派的多样性、演奏曲目的丰富性、司仪演奏的循序性、演艺活动的依存性、传承发展的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因其所属特征,而具有广为神农架民间接受使用的实用价值、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功能价值以及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神农架民间舞蹈

  降龙虎 由一个村或数村出钱物主办的许愿祈神的一种大型舞蹈,由一道士(高公)主持念祈文,说明该地区经常老虎伤人、畜,天旱无雨,瘟疫传播,祈求神灵降雨、消灾、降龙伏虎保一方平安。舞蹈:由四人戴面具分为龙、虎、猿、鹿,龙虎相斗,猿鹿劝解,八个武士手执宝剑,有排队翻跟斗,荷花出水,童子拜观音,四帝朝青山等舞蹈动作,最后武士把龙虎降伏在地为止,夜晚举灯火游村。

  降魔 降魔主要用于“赈济”、“解结”等为赈济饿虎亡灵在地狱受刑进行超度,减少磨难等宗教科仪节目,用木头雕一鬼头,被称为危害村民的“魔鬼”。一人执魔头跑场,直至用宝剑把魔鬼砍倒为止。

  跳八仙 戴面具或化装成八仙角色,做出各种恢谐风趣的动作,让人发笑,实为八仙过海折子戏。

  刘海戏金蟾 多用于元宵灯节,用竹扎骨架,用彩线糊成一个金蟾形的外壳,一人扮金蟾,把蟾壳穿在身上,地上爬行,时蹦时跳,有时站立、有时翻跟斗。一人扮钓鱼人,手执鱼竿,进行钓蟾,用各种动作,行诱其上钩,金蟾狡猾,不上钩,最后钓鱼人用一串铜钱引诱,居然上钩。

  蚌壳舞 用竹篾扎糊成一个巨蚌壳一女子扮蚌壳精,一打鱼人用各种动作引诱蚌壳精就擒,最后蚌壳精把打鱼人夹住拖走。

  花棍舞 男女各若干人,手持竹棍,竹棍缠花,两端开方孔,安铜钱,舞蹈时发出铜钱声,有显明的节奏感,舞蹈花棍与臂、肩、腿、脚接触,主生了跳、跃、转身等相互舞打,不断变换队形,节奏明快,充满喜庆气氛。

  船灯 又叫采莲船:用竹蔑扎糊成船形轿顶,一女子坐船,有渔翁持船浆和一老年男女,手执蒲扇,称为划船和摇浆,伴随着莲船前划后退、摇摆、卧滩,遇激流、漩窝,风浪等船行动作,划船者、摇婆做各种伴船、冲浪、拗船、推船等动作,引人入胜,有火炮、哨呐伴奏,极具节庆喜悦气氛。

  狮舞 又叫玩狮子,做法玩法与外地一样,分逼狮、引狮与狮搏斗,斗狮者手持长柄关刀,分左右上下相刺,狮子左避右躲,翻滚、猛扑各种惊险动作,有激烈的锣鼓声、鞭炮声伴奏,强烈而紧张。

  龙灯 又叫舞龙,有双龙,1条龙之分,舞龙时,一人举珠灯,12人举龙节灯,1龙抢珠,蜿蜒游动,盘旋缠绕,舞农人把龙舞得惊天动地,活灵活现。神农架的舞龙,需要大量的花炮、鞭炮,人称玩火龙,气氛极为热烈。

民间戏曲

堂戏

堂戏是神农架现存的十分古老的地方剧种,因演出时所需场地较小,一般在农家堂屋里表演,故名堂戏。剧目大多是传说的古装戏,也有民间艺人自编自演的现代戏。演唱风格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堂戏的剧目大多是演唱传统的古装戏,也有民间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民间生活的现代戏。其唱腔调门很高,间域宽广,旋律起伏大,节奏有快有慢,拖腔很长。由于调门高,歌手多用假嗓间演唱。演奏的乐器也较简单,有锣、鼓、竹板、二胡,曲谱较单调。演唱风格具有典型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数百年来,堂戏仅流传于巫峡北岸的巴东县沿渡河、官渡口、平阳坪一带。原属巴东县沿渡河区,现属神农架林区的下谷乡,过去堂戏在这里非常流行。由于这里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使这个流传范围很小的地方剧种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致使逐渐失传。近几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一些老艺人的组织带动下,古老的堂戏又重新兴起了。神农架林区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他们组织老艺人以老带新,成立了业余演唱队。老艺人又焕发青春,青年人更朝所蓬勃。现在下谷乡不仅有充满希望的堂戏班子,而且老艺人手中有不少珍贵的戏曲唱本。在临近的石磨乡、板桥乡,也有不少人会唱堂戏,这说明,古老的堂戏在这一地区剧本丰富,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若您有机会来神农架,还能一睹堂戏的风采。

下谷堂戏

下谷堂戏是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的传统民间戏曲。相传,唐太子李显被贬房陵(今湖北房县),令薛刚屯兵大九湖,密谋反唐。太子见反唐将士垦荒种地、练兵习武神情疲惫,士气不振,太子亲扮丑角供将士打斗演兵,反唐将士之遗风被当地山民演绎成后来的“唐戏”。当地农家凡有喜事便把戏班子请进堂屋演出,效仿唱“堂会”,又称之“堂戏”;堂戏以丑角为主,又称“丑角戏”;堂戏演出时在堂屋内铺一张两米见方的麦和稻的稿茎扎的稿卷,演员踩着稿卷演出,故又称“稿卷戏”。堂戏的唱腔及音乐以当地民间小调及山歌为主,道白皆用当地方言,多用善书唱本作为剧本,演出时演员有固定的动作和台词,要求演技精细。丑角的随意性较强,要图热闹,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深受群众喜爱。下谷堂戏,历尽沧桑, 数度风雨,濒临消亡,幸亏民间老艺人王宏宣传承祖训,对其锲而不舍,父子合力组班带徒,将其传承,使堂戏幸存至今。

下谷皮影戏

神农架林区:下谷“皮影戏”

下谷“皮影戏”是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民间戏曲艺术之一。是一种民间美术与民间戏曲巧妙结合、融美术、音乐、文学于一体的独特影视剧种。目前仅存堂戏世家的王宏萱父子组合的戏班。皮影戏的皮人选用牛皮制作,采用剪纸雕刻艺术,人物模仿戏剧生、旦、净、末、丑造型,涂染红、黄、绿、黑、白五色,身段为四节相连,头部、肩至腰部、腰至臀部、臀至腿部,除头部外其余三部用麻线灵活缝缀,颈项处有一活卡,可以插换头部,在肩部缀一只卜手,两根操杆一根固定在手上,一根固定在肩上,人物全是侧面造型。演出前用28根竹竿(代表28星宿)搭架彩台(演影室),设窗子(影幕),彩台内悬一灯(光源),彩台就是皮影戏演出的舞台,演员却在彩台内不露面。下谷皮影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百姓迷信在家中演出能消灾纳福,凡办大事先求神许愿,事后请皮影戏进堂屋演出还愿。开锣前戏班主焚香纸叩拜“岳皇大王”雕像,再拜金花小姐、银花仙姑、田、杜、郭、何、四大元帅,求得恩准,方可演出。此时,东家鸣鞭放炮,戏班开锣演出。演出结束前,戏班主步出门外念“敬道文书”:“……高架彩台,了纳愿盟,自此之后,以免下欠。”之后焚香烧“文书”,东家再次鸣鞭炮,戏方收场。下谷皮影戏内容全是传统大本头,多为精忠报国、惩恶劝善、上慈下孝之内容。彩台内一人操杆舞弄皮人,边操杆表演边同司鼓操琴者说唱,影幕上皮影人物栩栩如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皮影戏分文场、武场,文场凄凉婉转、悠雅曲环、悲悲切切、催人泪下;武场豪放激越、粗犷彪悍、虎虎生气、令人振奋。影幕上皮影弄舞,彩台内锣鼓喧天,琴弦悠扬,说唱逗趣,让人心驰神往。下谷皮影戏在农家倍受青睐,主要是宗教信仰和人们的情感使然。

民间工艺

神农架民间刺绣

神农架地处偏僻深山,长期以来处于原始封闭状态,与外地往来不多,民间习俗多保持着固有的淳朴和浓厚的乡土气息。神农架出自农村妇女之手的并保存了半个世纪的民间刺绣品,主要有日常用的枕巾、手帕、头巾、鞋垫、烟袋、围腰等。这些绣品非名贵布料而作,它是用比较粗简的各色布料,用多种色线按照图案巧妙地配色刺绣而成,其色调具有浓而不重、艳而不俗、繁而不乱的艺术效果。民间刺绣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如《一团和气》:一个圆脸圆身的胖子居中而坐,神情温和,传说此人做生意“手气”极佳,六月卖帽,即下大雪;腊月卖扇,便热似酷暑。因此人们将他视为“吉祥如意”之神长留民间,为的是“和气生财”、“买卖顺手”。《老鼠嫁女》,是对老鼠人格化的夸张的描绘。老鼠抬着花轿,吹吹打打的热闹情景,饱含童话般的意境。婴儿出世,乡邻好友往往要送礼祝福,其礼品多为刺绣品。尤其是姑娘出嫁时,从头巾、衣裙直至脚下的鞋袜,可谓全身都是艺术品。

神农架石刻与木雕

在一些古老的建筑中,石刻和木雕占有重要比例。由于时间的久远和人为的破坏,神农架的古老建筑已大部分遭毁。但从一些残墙断壁之中,台石门梁之上,仍可看到不少幸存的石刻和木雕。其内容有传说人物、历史故事、风土人情、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这些造型精巧、形象逼真的雕刻,不仅起到建筑装饰作用,而且还生动地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在封建社会,民间把龙奉作神,祈祷赐福,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人们的崇拜,龙在雕塑中占有重要地位。阳日湾净莲寺出土的龙头,后殿龙壁上的壁画和浮雕,形态自然、造型生动。麒麟与龙、凤、龟合称“四灵”。其实“四灵”中只有龟是确确实实的动物,而其他皆属人们意造的动物形象。因古人视麒麟为“神兽”,象征吉祥如意,故民间工匠多以此为题材加以塑造,在一些寺庙的柱础和台基上,麒麟的形象最为多见。在民间的石木塑雕中,经常见到神话故事、民间风情等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民间工匠的艺术处理,使一些人们熟悉的题材更加显得惟妙惟肖。如《刘海戏金蟾》就取材于神说传说故事。在一些农家的大门上,常见挂有一幅青面獠牙、面目凶恶的木雕脸谱,谓之“吞口”。据说这吞口的形象就是钟馗。

民风民俗

公祭炎帝神农氏仪式

神农架一般于重阳节左右,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公祭炎帝神农氏仪式。整个仪式的程序为:全体肃立;九响钟鼓;主、陪祭人就位;燃烛、上香、献爵;恭读祭文;敬献三牲;播放颂曲;敬献花篮、敬献功德钱;、鸣炮九响;祭祖鞠躬。祭祖仪式结束后,在广场上演出大型祭祀歌舞《光华千秋》,分序幕(炎帝神农)、采花(踏遍青山)、农耕(荒野田歌)、狩猎(野山梆歌)、蜡酒(蜡歌祭酒)、尾声(光华千秋)6幕。自神农坛建成以来,每次祭祀中途,便天降甘露,的确灵验。

吞口

在一些农家的大门上,常见挂着一幅青面獠牙、面目凶恶的木雕脸谱,当地百姓称它“吞口”,据说这“吞口”就是民间传说中驱赶邪恶之神。看它怒目而视,张着大口,似乎要将人间的妖魔一口吞掉。民间艺人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通过大胆的夸张和变形处理,将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塑造得形态多样。“吞口”一词,词典上没有记载,它是神农架民间古老风俗的产物。古老的民间习俗多起源于原始宗教活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些活动正在逐渐消亡。但这些在民间延续了数千年的古老习俗,对我国的民俗文化、民族艺术都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它对研究我国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吞口,是民间艺坛面具的变异,起源于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教,是古代图腾文化与巫文化相结合,经历漫长的岁月后嬗变而成的一种民间文化的产物。它是绘有狰狞怪兽的器物。怪兽绘太极八卦图,豹眼怒视,龇牙咧嘴,犬齿突出,血口洞开,好似能吞掉一切灾祸和妖魔鬼怪,保佑风调雨顺,避邪救灾免疫。怪兽形象或烧制成瓦当用作屋檐口,或雕刻于石柱立在道旁,或彩绘于木瓢背面悬挂于门楣之上。市内某些地方,也有请巫师(或称道士)手绘于纸的吞口(口中横含短剑),挂在门楣上边的。

酒俗

酒是神农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农户家家都酿酒,人人会喝酒。酒主要是苞谷酿的,也有用柿子等水果酿的,统称烧酒。有白酒,也有药酒和蜂蜜泡的。待客必以酒,客人越醉主人越高兴。酒宴很热烈,酒规十分繁杂,达108种之多。首先是敬酒,敬者先得喝空门杯才有敬酒资格,还得向被敬者申明,叫“叫杯”,叫杯后将杯子斟满双手奉到被敬者面前。被敬者喝完后又斟满还给敬者,叫“还杯”。为了表示礼貌,被敬者一般都先将自己门杯喝空敬给敬者,叫“回敬”,回敬后再喝空敬者的杯子斟满归还,叫“还杯”;或“先敬后还”。一般是主人先敬客人,客人间也可彼此互敬。其次是碰杯,碰杯勿需交换酒杯;相碰后各自喝完再斟满即可。最繁杂的是“转杯”,有正转、反转、隔单转、隔双转等多种形式。一般只主人有发转杯的权利,客人逢到面前敬杯太集中时,为了威慑众人,也发转杯。不同的是主人发的转杯到每人面前只一杯,客人发的转杯却往往包括席上所有的酒杯,必须杯杯见底才能向下转。这种转法又称“赶麻雀”。接还“赶麻雀”的杯子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往下转时将自己的门杯留下,这样可以越转越少,最后回到发起者手里只有一杯子。另一种是按秩序全部往下转,最后8个杯子都回到发起者面前,他再一一还给众人。因此,没有相当酒量绝不敢轻易赶麻雀。还有一种叫“填空”,即发现有人将杯子敬出去了,立即敬上一杯。又有一种叫“请人还杯”,即不直接将杯子还给敬酒者,而是先敬给第三者,再由第三者将杯子还给敬者……五花八门,只要能说出一点理由,找到一条借口,就算一项酒规。目的只有一个,尽量让人多喝,场面越热闹,人们越高兴。

食俗

  在神农架西南山乡,有一种特别的习俗。若遇客人来访,热情的主人首先端出一大杯白酒递给客人,说声请喝茶,这种以酒代茶的方式叫做“喝冷酒”。给客人“喝冷酒”,一来表示主人的热情之心,二来表示家庭的富裕。客人接过“冷酒”要一饮而尽,主人才觉得高兴;如果客人不会饮酒,应向主人讲明,品尝一下,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喝过“冷酒”,主人这才给客人泡上热茶。

  若在这里作客,吃饭也很讲究,主人给客人盛饭,每次只盛一点点,过一会儿,客人碗里的饭还未吃完,主人便夺下客人的饭碗,将碗内的饭倒掉,重新盛一点热饭。原来这样做,是为了让客人一直吃热饭。就算是大热天也是如此。

  在席上喝酒很随便,主人给客人斟上酒,同时也盛来饭,愿吃则吃,愿喝则喝,不善饮酒者可以放心吃喝,主人不予勉强。

  但在神农架北部山乡,酒规却大有不同。如果你到这里作客,热情的主人定会用香喷喷的烧酒和自制的黄酒来款待你。若逢宾客满堂,上足酒菜,主人委托一名善饮酒、有“权威”的人担任“酒司令”,作为席上的公证人。其职责是让席上的人喝足酒。

  首先,每人面前一只酒杯,均斟满酒,这叫“门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而敬酒,叫做“出杯”;门杯喝完以后,方可用自己的杯子敬酒,对方接过酒喝完后,再斟完一杯酒还给敬酒者叫“还杯”;敬酒过后,主人往往还要来个“转杯”,即主人先喝一杯,再用自己的杯子,从左边依次开始下转,每人喝一杯,再将杯子转到主人面前。当酒过三巡后,“酒司令”就要发话,号召酒席上的每个人向其中一个客人敬酒,这个人就要喝完所有人的敬酒(酒席上有几个人就要喝几杯),这叫做“赶麻雀”,也叫“开会”。等他把每个人的敬酒都喝完后,把空酒杯交给“酒司令”,由“酒司令”斟满每一杯酒,再由客人发话号召所有的人给另外一个人敬酒,并依次往下转。此时,酒席上斛筹交错,喝酒的气氛达到最高潮。在酒席中,还有许多酒规,如“催杯”、“跳杯”、“发杯”、“留杯”,如果没有一定的酒量,往往被喝得醺醺大醉。

神农架土家婚俗

  在神农架,土家族的婚俗别具一格,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识产生爱情后,便以“歌为媒、鞋定情”的方式来订终身。在热恋的过程中,土家儿女把自己内心的感情通过情歌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青年男女选择对象时,不仅仅只是注重貌,更重要的是注重人品。

  当男女双方正式确定关系后,就开始准备婚事。婚娶一般有下列几个过程:

  求婚: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媒人自备伞一把,表示团圆,并从男方家带一些礼品,到女家,若女方家收下,就表示同意这门婚事,否则就表示拒绝。

  认亲:女方同意男方的求婚后,男方就备丰厚了礼品到女方取“八字”。女方将生庚时辰告诉男方,表示这门婚事已经确定。

  辞年、拜年:订婚的当年不能成亲,须隔年后才能结婚,这表示婚姻之长,能白头偕老,因此,到了年前、年后,男方要送礼物到女方家去辞、拜年。女方做1-2双布鞋或鞋垫和其它礼物一起作回礼。

  择期:婚前由男方选择结婚的日子,一般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吉日,并再送些礼物到女方家将佳期告诉对方。

  哭嫁:新娘出嫁时要哭嫁。一般情况下,土家姑娘在十一二岁时就开始学哭嫁。在出嫁半月之前,由“伴嫁”相陪哭嫁。娶亲的前一天,女家请邻居少女 9人,加上新娘共10人,待新娘拜罢祖先后,在堂屋围席而坐,置酒席相陪而哭,称之为“陪十姊妹”。席间互歌,倾述别离之情、父母养育之恩等。“三根青线般般长,舍不得姊妹舍不得娘,舍不得娘来同路走,舍不得姊妹同伴玩,要得相会难上难”

  迎亲: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组织迎亲队伍去接新娘,迎亲队伍未到新娘家之前,新娘家紧紧把门关上,门外伫立着新娘的亲戚朋友,并事先安排好能说会道的“拦门倌”。男方迎亲队伍一到新娘门前,就点燃鞭炮,吹吹打打,喜庆一番,待行过“拦门礼”之后,行礼先生就得与拦门倌你来我往来地说起“四言八名”,以示吉利。礼毕,女方才敞开门让路。新娘举行离别祖宗、父母、亲属仪式后,要由娘家的哥嫂或弟妹慢步背出闺房,没有哥嫂弟妹的要由叔叔姑姑背。新娘穿过堂屋中间,在事先安排的升、斗或豆腐箱上留下一双清晰端正的脚印,然后在大门外给新娘换上一双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落地,开步启程。

  启程:新娘启程时,由迎亲的圆亲娘娘(由女方家族中选出来的儿女双全、夫妇健在的聪明贤惠的女人)带领,此时笛声四起,唢呐齐鸣。娘家的执事督倌就会把早已准备好的火把点燃,向新娘四周抛去,洒下满天的火花,意味着新娘的未来光明灿烂,烟火不断。然后又由路督倌将两把用红纸包着的筷子向新娘左右掷去,可是谁也不去捡它,这意味着新娘到婆家后,将永远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路督倌边掷边唱:“脚踏金斗四角方,手拿金筷十六双,前头八双跟我去,后头八双给兄弟,多多进些柴和米。”

  上路:新娘上路,打露水伞,穿露水衣。露水伞是制作精致的油花纸伞,不论天晴下雨都要打着,不只是遮阳光雨露,主要是为了遮羞。露水衣是丝绸的八幅罗裙,右开胸,大袖大摆,大裤脚,上下都镶花边。新娘沿途被一群送亲的姑娘簇拥着,上下遮掩,人们就花团锦簇,眼花缭乱,要想看到新娘的芳容,是相当困难的。新娘的亲朋好友当行至新郎家一段路程后,新郎家在途中设“茅宴席”宴请他们,送亲蹲在路边用茶后,就各自散去,新郎新娘再继续前行。

丧俗

  打丧鼓,是神农架的百代民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源于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有人说秦始皇修长城,因死人太多,终于聪明地化悲哀为狂欢;有人说源于唐自莲和尚丧妣,击鼓以悼亡,还有一种平实可信的说法,谓打丧源自楚俗,因怕野兽糟蹋死者的尸骨,故而点起篝火,集众敲鼓动歌唱,彻底达旦。

  打丧鼓,在神农架是追悼亡人的一种特殊仪式,又叫“打丧歌”、“孝歌”、“阴锣鼓”、“跳丧鼓”、“打代思(待尸)”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亲友邻里代替死者眷属追思亡者生前的功德,祝告亡人升天,为后代祈福,是一种常见的带有浓厚古老民族文化传统和迷信色彩的丧俗。

  神农架的丧鼓歌,是与外地一脉相承的,属于“转丧鼓”。但是神农架的丧鼓歌的音调更加古朴苍凉,内容异常丰富。天堂地狱、山川河流、鸟兽花卉、神灵鬼魂,人生世事、古史英雄,囊括万物,无有而不涉。它不仅仅祈求神灵、超度亡魂、歌功颂德,而且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的百科全书。如《开路歌》:“一开天地水府,二开日月星光,三开上天古佛,四开人间庙堂,五开五方五地,六开闪电娘娘,七开武当祖师,八开八大金刚,九开当方土地,十开本地城隍。”

  村民认为老年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人死非但不悲,反视为一件喜事。视年老去世是驾赴瑶池,百年归山。在神农架山乡,凡遇亲朋丧事,必请歌者击鼓赛歌,亲朋纷纷来祭,整夜打丧鼓“伴灵”、“闹丧”。这与其说是对死者的吊念,不如说是对死者的欢迎。

  虽然人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人们毕竟愿生而不愿死。亡者也多对亲人及儿女有所留恋,生者对长辈的离去也不免怀念、悲伤。前来“闹丧”和“伴亡”的歌师为了安抚“鬼神”,慰藉生者,冲淡这种凄凉的气氛,人们除了歌唱亡者的生平事迹之外,主要触景生情的“随口作歌”,以歌相嘲。所以跳丧除了亡者的家属不歌以外,凡亲友祭者均可歌唱,歌师更是“闹丧”中的活跃人物。如果没有歌师,就没有鼓声,因此,凡有丧事,丧家必写信或派专人专程去接歌师。歌师必须常识广博,能打鼓,会唱歌,歌唱之前要先开歌路。丧仪多在孝家亡者灵前的孝场进行。

  打丧鼓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唱亡者的生平事迹,也有规劝亡者的内容。

  打丧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闹”,因此,要击鼓数日,欢娱宾客,赛歌也就成了丧仪中唱的重要内容和最活跃的部分。

  神农架丧鼓的唱腔,有它自己的特色,古朴、粗犷而苍凉。与其它地方的“哭灵腔”、“道士腔”有区别,也与“阳锣鼓”、“阴锣鼓”的一腔两用也不同。“音调哀而不伤,悲而不惨”,它是一种“长于咏叹的单曲结构”的唱腔板式。

  神农架民间有“每家门前都有一块滑石板”的说法,以示家家都可能出现不测,因此一家有难,众人帮助,是“人死众家丧”。一首丧歌唱道:“半夜听来丧鼓震,手里摸一根七米棍,不顾生死往前奔,一不怕山高路又远,二不怕虎豹把路拦。”是不问死者生前恩怨的,既使人缘再坏,也要送亡者上天堂。这叫生不记死仇,亡者为大。如果亡者家境贫寒,众人还要替他凑一副棺木。 

  天亮时送亡者上路,往往是二三十人一起抬棺相助。对所帮忙的人,孝家如有条件可招待一二餐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善,在神农架通过打丧鼓这种古老的丧俗表现出来,并且还体现着对死者的关怀而产生的对生命的崇敬。

旅游

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 天燕景区位于神农架西北部,控制面积110平方公里,规划开发面积55.18平方公里,景区平均海拔2200米,因北有燕子垭,南有天门垭而得名。其是以原始森林风光为背景,以神农氏传说和纯朴的山林文化为内涵,集奇树、奇花、奇洞与山民奇风异俗为一体,以反映原始悠古、猎奇探秘为主题的原始生态旅游区。它是我国正在建设中的生态旅游区和亚洲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是国家重点投资的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景区。其主要景点:燕子洞、燕天飞渡、刘享寨、仙桃峰、紫竹河原始森林、云海佛光、会仙桥、牛鼻子洞、野人洞等。其中燕子洞洞口海拔2400米,主洞道长3.7千米,洞内泉水常流,常年栖息着数万只短嘴金丝燕,是神农架上百个奇洞的的典型代表。燕天飞渡是一座全钢结构的观景桥,这座钢桥悬空高、跨度大,是亚洲海拔高度最高的观景桥。站在观景桥上,整个燕子垭一览无余,紫竹河谷的森林植被尽收眼底。天门垭景区因中华民族伟大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救济黎民,从而感动天帝,最后跨鹤升天而得名。垭口海拔2328米,是湖北省境内209国道最高点。这里峭壁林立,峰奇石异,沟壑纵横,上下海拔落差高达1500米,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神农户户外运动基地于此落户。2004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奇异珍稀动物委员会在此建立了永久性的神农架考察研究基地。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神农架林区西南部,总面积70467公顷,分东西两片,东片以老君山为中心,面积10467公顷,西片以大小神农架为中心,面积60000公顷。区内生物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箭竹和高山草甸等多种植被类型,是欧亚大陆从亚热带到寒温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内有高等维管束植物3216种,有野生兽类、鸟类、鱼类和两栖类动物493种,有昆虫4143种。其中,金丝猴、金雕等73种动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259种。保护区内有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构成了“华中屋脊”,是湖北省境内长江与汉水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是“华中第一峰”。

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神农架林区中南部,面积约1700km2。2005年被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2008年5月授牌。神农架地质公园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上前寒武系地层,地质构造完整,地层出露齐全,构造证据明显,既保存着燕山造山运动的痕迹,又显露着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影响;既保存着寒武纪、奥陶纪的化石群,又显露着喀期特地形和冰川地貌。神农架特定的地质背景、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融众多地质、地貌景观于一体。完整的前寒武系、典型的断穹构造、第四纪冰川遗迹、2000米以上的剥夷面、高山湿地草甸,峡谷、河流、瀑布、暗河、泉水、石林、溶洞等等,构成神农架独特的地质奇观。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自西向东分为六个景区:大九湖景区以发育冰川地貌和高山草甸为特色;板桥景区以侵蚀构造地貌为主;神农顶景区展示了壮丽的山岳地貌和典型的地质剖面;天燕景区峡谷与岩溶地貌发育;香溪源景区以峡谷、河源景观为特色;老君山景区发育断裂构造与水体景观。

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乡境内,占地面积5083.5公顷,其中,大九湖国土面积3978 公顷;小九湖国土面积1105.5公顷。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林业局迄今为止批准的第一个亚高山湿地公园,第四个国家湿地公园,并纳入了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大九湖湿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处于我国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由大巴山东延的余脉组成亚高山盆地地貌,盆地底部海拔1730m,最高峰达2800米,有“高山平原”之称。是华中地区唯一的亚热带亚高山湿地,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湿地资源包括灌木沼泽、草丛沼泽和泥炭藓沼泽。据调查,大九湖湿地范围内共分布有高等植物141科366属964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种,国家珍贵树种3种,苔藓植物13科18种。大九湖周围群山环绕,盛夏不热,天高气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冬天雪厚冰坚,是冰雪运动的佳境。2009年,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在“中国最美旅游胜地排行榜”投票评选中荣获“中国最美湿地公园”第一名。

大龙潭金丝猴保护与研究基地 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被列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漂亮和最珍贵的动物之一。神农架金丝猴是我国分布最东端的金丝猴,是全国金丝猴种群中数量最少,遗传多样性最低,最具研究和保护价值的物种。大龙潭海拔2300米,是神农架金丝猴自然栖息地之一。大龙潭金丝猴保护研究基地成立于2005年4月15日,2007年1月28日被湖北省科技厅批准为湖北省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对金丝猴进行长期监测,掌握其种群的变化趋势,为有效保护金丝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地成立后,在多年研究金丝猴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个数量最少(105只)、结构合理(由8个家庭和1个全雄单元组成的小种群)的群体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神农顶旅游区 位于神农架西南部,总面积883.6平方公里,是以保存完好的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为背景,以生态多样性为特点,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题的自然生态旅游区,是神农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属国家AAAA级景区。旅游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保存着完美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419种,受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4种。脊椎动物336种,其中兽类75种,鸟类有308种,两栖类23种,爬行类有40种,鱼类47种,国家重点保护有67种,昆虫600余种。素有“绿色宝库”、“植物基因库”、“天然动物园”、“百草药园”、“频危动植物避难所”之美誉。区内最高海拔神农顶3105.4米,称之为“华中第一峰”。神农顶终年雾霭茫茫,岩石裸露,长有苔藓和蕨类植物,山腰上则分布着箭竹林带、冷杉林带和高山杜鹃林带。神农顶过去在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只有标高,没有名称,所以被称作“无名峰”。1981年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其正式定名为“神农顶”。清代《兴山县志》称这里为“神农山”,因相传神农氏曾在此采尝百草而得名。神农架主峰亦有“木城”之名。神农顶箭竹丛生,冷杉林立,杜鹃叶艳,四季常青,古代民间又称它为“四季山”。

天燕原始生态旅游区 位于神农架西北部,总面积约926.24平方公里。是以原始森林风光为背景,以神农氏传说和纯朴的山林文化为内涵,集奇树、奇花、奇洞、奇峰与山民奇风异俗为一体,以反映原始悠古、猎奇探秘为主题的原始生态旅游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这里汇集了南北不同自然地带的动植物资源,区内自然植被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山地草丛、草甸、沼泽等系列植被类型。主要景点有天门垭、燕子垭、燕子洞、燕天飞渡、会仙桥、薛刚寨、刘享寨、山宝洞、紫竹河原始森林、云海佛光、红坪画廊、百草坪、塔坪山林田园风光及民俗风情等。

香溪源景区 位于木鱼镇西2公里处,209国道旁,是长江支流香溪源的发源地,也以自然的原生态和秀美的山水景色成为神农架的著名风景区。源头为一水潭,水质极佳,含有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相传为神农氏洗药池,得神农百药之精华,受天地日月之灵气,唐代茶圣陆羽曾把此水列为天下第十四泉。源头古木参天,山花烂漫,沟谷中有巨大漂石,为古代冰川遗址。

玉泉河旅游区 位于神农架东北部,是以玉泉河流域为核心,以区内旅游循环线为依托,以高山湖泊、玉泉河旅游区河川幽谷为特色,是以探险挑战为主题的综合型旅游区。玉泉河区内分送郎山、玉泉河、樟树坪3个景区,有自然博物馆、夹道河、武山湖、张公祠等30多个景点。其中的神农架自然博物馆是华中地区仅此一家的区域性自然博物馆。这里有神秘的“野人”秘踪、独具匠心的根雕艺术、化石文物传播神农架的远古文化、有目前世界唯一一架复原 “中国犀”化石骨架。

天生桥景区 位于神农架南部彩旗村,紧邻209国道,距神农坛4.8公里,是2003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的新型生态旅游区。景区海拔1200米,面积6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奇洞、奇桥、奇瀑、奇潭为特点的休闲、探险、揽胜的旅游区。在这里有风情万种的飞瀑,鬼斧神工的天然石桥,香飘万里的兰花山,险峻扼要的石壁栈道,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

净莲寺 是神农架目前发现的有记载而始建最早的寺庙。仅存前殿6间、后殿6间,后殿山墙上,顺脊镶嵌着二龙戏珠砖雕,呈人字形排列。中间隔墙各有一圆形门框,用大块青砖砌拱,二龙戏珠砖雕和图案绕门框嵌砌。

万寿宫 清代的寺庙,因是迁居于此的江西人所建,所以又名江西馆。万寿宫初建时规模较大,但年久毁坏,现仅存殿堂1栋共3间,左间内墙嵌有高135厘米、宽70厘米的石碑一通,上刻有“阳日湾江西万寿宫碑志”字样,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庙时所刻。碑文记载:“房之南,山水颇奇,林木亦茂。而阳日湾距治百八十里,虽僻处乡隅,然南走宜施,西通巴蜀,东下襄樊,亦四处之要道也。上则汾水出焉,舟楫可通,而鼓水来其左,锣溪会于右,环流交入,涛声相应。又其则关重嶂叠,水莫知其所出,但见烟光一片,佳气四合,甚胜境也。故海内客商多至此焉,吾乡之来此者,前后踵相接……。”碑文记载了阳日湾古来的地理、交通、商业等情况。由此看来,阳日湾自古便是一个交通方便、客商云集之地。

川鄂古盐道 被誉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清朝中叶以来,不少游民进入川鄂边界谋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从四川贩运“私盐”来湖北进行交易,为了避开官方的缉私,盐商多从神农架往返,于是这里就形成了一条沟通川东、鄂西的神农架川鄂古道。神农架古盐道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是从保康的马桥沿南河水路上溯,到阳日,再经过山路从松柏到宋洛、徐家庄、黑水河、板仓,最后穿过大九湖进入四川;二是从房县的范家垭经神农架的赶集沟、九里十三湾、弯腰树、玛瑙池、三道沟、天池垭、苦桃园、老爷崖、莲坪、红花塘、七里扁、板仓坪、东溪、大九湖的自生桥进入四川。两条古盐道在神农架境内均达100多公里。神农架古盐道沿途穿越密林深谷、旷野平坝,宽敞之处可以行车,险峻之处则“心频惊而畏缩,足将进而趑趄”、“雾从人面起,云自马头生”。天池垭海拔2100米,顶有积水,下有深潭,登百步梯而过,惊验之状如上九天。神农架的古盐道曾给神农架的经济带来繁荣,据有关资料记载:清至民国初,阳日湾还有四十余只木船,上百匹骡马,往来运输山货,镇居民约600户,地摊商50余个,有商号的货店数家。如今神农架古盐道对我们来说,所重要的再不是作为一条经济纽带,而是她所展示的神农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轨迹。 记录古盐道繁华景象的碑刻

九冲河、天观庙 九冲河,发源于神农架老君山,下游经兴山县境内注入香溪。据传,九冲河畔古时有一寨堡,绿林好汉驻守寨内。官兵为了破寨,曾8次向寨堡发起冲锋均遭失败,后组织强大兵力,发起第9次冲锋将寨堡攻破,九冲河因此而得名。九冲河系香溪源头之一,它全部流长虽只有20多公里,但因海拔高差悬殊,大小瀑布多达数十处,其景观和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九冲河东岸有座五指山,远远望去,山峰犹如撑天的巨掌,高峻雄伟,山尖形同五指,直插云天。在与五指山遥遥相对的九冲河西岸,有一陡峭的山崖,因古时候山上建有一座天观庙,故称庙岭。据传明末时期,人们为求神拜佛,特在这山崖上雕凿佛像,垒石建庙,并在佛像前用木柱和木板搭有佛拜台,当时山上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

神农架林区:神农祭坛神树“杉王”

神农架化石山 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认为,神农架的地层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层之一,属于新华夏系第一隆起带。从十亿多年前到五亿年前,由于火山喷发和海洋泥沙沉积,使地层逐渐增厚到5000米至7000米以上,成为华中地区最古老的石头,被称为“神农架群”。大约在十亿年前元古代,神农架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约在七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和高山,后又下降为浅海。到了五亿七千万年前的古生代,这里曾长期是一片浅海和滨海。这一时期,低等腕足类、头足类、古杯动物、藻类、三叶虫、笔石等生物开始发育和繁荣。神农架乐意村化石山上的大量低等腕足类化石,就出现和繁盛于这一时期。在神农架乐意村海拔五百米的山坡上,满山的石头几乎全是化石,人们称之为化石山。这些化石主要是古生代早期寒武纪(五亿七千万年前)、奥陶纪(五亿年前)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腔足类(软体动物门的一纲)。

神农坛风景区 主要景点:神农祭坛、小当阳、古老植物园。神农祭坛内神农塑像高大雄伟,庄严肃穆,双目微闭,似乎在洞察世间万物。它以大地为身躯,头像高21米,宽35米,与它的高加起来共56米。神农氏在传说中是牛首人身,实际上牛角是古代农耕部落的图腾。中间草坪和两旁的墀阶具有我国皇家建筑风格。我国古代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九”是阳数之首,与汉字的“久”同音,有天长地久之意,故两边墀阶全是9的倍数。每边的墀阶有243步,从下往上分解开来为9步、72步、63步、54步、45步。墀阶下面是祭坛,置有九鼎八簋和香炉,每位炎黄子孙即可在此祭拜先祖,祈求庇佑。祭坛外围的五色石代表着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内方外圆,即有天圆地方之意。祭坛的两侧用八组壁画记录着远古神农氏的功德,即降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葛、陶石木具、原始农耕、日中为市、穿井灌溉。八组壁画以艺术的手法叙述了神农氏的丰功伟业,表达了子孙们的无限追恋。神农架一般于重阳节左右,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公祭炎帝仪式。

红坪画廊景区 是以神奇山谷风光为背景,高山古人类遗址为特色的科考观光区,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景区。主要景点:古犀牛远古人类遗址、红坪画廓、画廓谷景区、野马河等。其中古犀牛洞远古人类遗址属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0万年)人类遗址。从该遗址发掘出土的古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实物有千余件。考古学家认为,在神农架这样的高寒地带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意义十分重大,并将此洞定为“华中屋脊神农架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填补了我国高山洞穴无古人类活动的空白。红坪画廊海拔1600米,全长15公里,属高山峡谷地带,山是景观最具特色,有一石二溪、三瀑四桥、五潭六洞、七塔八寨和莲花峰等三十六峰,组成奇、怪、险、秀兼存并誉的天然画廓。

炎帝神农文化园 位于木鱼镇南部209国道旁,是集中展示神农始祖业绩与功德,并集珍稀古老自然孑遗树种及科研为一体的突出寻根祭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四周群峰争奇,纳群山之灵气,容百川之秀丽。2002年通过国家质量ISO9001和ISO 14000体系认证,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景区有特色地分为四个部分:古老植物园、千年杉王、神农祭坛、购物长廊。祭坛内神农塑像高大雄伟,庄严肃穆,双目微闭,似乎在洞察世间万物。它以大地为身躯,头像高21米,象征中华民族在21世纪蒸蒸日上,宽35米,与它的高加起来共56米,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祭坛外围的五色石代表着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内方外圆,即有天圆地方之意。祭坛的两侧用八组壁画记录着远古神农氏的功德,即降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葛、陶石木具、原始农耕、日中为市、穿井灌溉。八组壁画以艺术的手法叙述了神农氏的丰功伟业,表达了子孙们的无限追恋。

神农架滑雪场 应国家体育总局“北雪南展”的构想于2004年建成,距木鱼省级旅游度假区30公里,是华中地区第一家规模最大、功能齐全、采用人工造雪和天然雪相结合的滑雪场。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配有初级道、中级道和高级道各一条,设有拖迁式索道,可同时容纳3000人进行雪上娱乐活动。该旅游滑雪场冬季月平均温度为-4℃,全年积雪时间150天左右,具有雪质好、雪量丰富、气候适宜等优点。是冬季赏雪、滑雪、激情演绎林海雪原的最佳场所。

神农架人物

神农架林区人物:“打豹英雄”陈传香当年照片

高鹏程(1876-1935年),男,神农架松柏镇赤马灌人,又名必达。幼读私塾12年后,随父习医,先诵《脉决》、《药性赋歌》。后攻《医宗金鉴》、《黄氏八种》等医著,23岁行医。因其切脉艺高,药物配伍独到,仅年余即崭露头角,名声远扬。高素循“望、问、闻、切”四诊之法辩症用药,辅以艾灸,内医五脏六腑,外治疮疹眼疾,寻医者编及兴山、保康、房县及四川省巫山等县。高鹏程医治疑难病症对为手到病除,并有触脉段生死且很少差错的功夫,故投门拜师者甚多,名医刘子彬、孙洪烈、柳成林等名医皆出之门下。高善于积累总结医疗经验,凡经医病者的脉象药方等均有记录在册,撰成《疑难病症施治》书稿,传于族弟必选。

陈传香(1956-2008年)女,神农架林区宋罗乡人。1975年3月29日,早晨9点多钟时,在靠近神农架燕子垭的桂竹园村,陈传香和同村的农妇柯正玉在屋后的地里刨洋芋。突然,山坡上传来小羊的惊叫声,她们抬头一看,只见一只小羊正拼命朝她们这边跑来,小羊身后,赫然跟着一只7尺多长的金钱豹。狂奔的小羊恰巧跑到柯正玉身边一个不满三岁的小孩跟前。这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金钱豹丢下小羊,张开血盆大口向孩子冲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陈传香向金钱豹冲过去。豹子一见人来,昂头翘尾,吼叫一声,一跃而起向她扑来。陈传香机灵地一闪,豹子擦身而过,扑了个空。她手疾眼快,顺手在地上拾起一块石头,趁豹子还未回过头来的机会猛砸过去,正砸在凶豹的身上。豹子大怒,嘴里呼呼喷着热腥气,反过来猛地窜起一人多高再次向陈传香扑来,陈传香及时躲避开了,但站在她身旁准备帮忙的柯正玉却不慎被豹子扑倒在地。豹子用左前爪紧紧地按在柯正玉的胸口上,张开血盆大口,朝她的头部咬去。在这十分紧急的关头,陈传香急中生智,飞身一跃,骑在凶豹的背上,用胳膊拼命勒紧豹子的脖子,扳住它的脑袋,不让它咬向身下的柯正玉。怒不可遏的凶豹丢下柯正玉,先用钢鞭似的尾巴猛击陈传香的腰部,接着又大吼一声、连跳数下,企图将陈传香从背上甩下来。陈传香硬是用两手紧紧地揪住豹子的两腮不放,并使出全身的劲儿将豹头向下压去,迫使豹子喘不过气来。随着豹子的挣扎,她的双脚在地上划出两条4尺多长的拖痕。陈传香突然想起村里人说过,豹子是“铜头铁尾麻杆腰”,腰是豹子的要害,于是她一边勒住豹子的脖子,一边瞅准时机骑在它的腰上猛蹬几下,只听豹子的腰间一阵咔嚓咔嚓响,陈传香竟将豹子的腰骨坐断。豹子被打中要害,咽喉里呼噜一阵后趴在地上不能动弹。这时,闻讯赶来的民兵和社员,对准豹子的天灵盖猛击数棒,凶豹顿时口鼻流血,一命呜呼。事后,大家一测量,陈传香打死的那只豹子,身子和尾巴加起来足足有7.6尺长(约2.53米)。而打死豹子后,陈传香累得在床上躺了3天。陈传香赤手空拳与金钱豹搏斗的英雄事迹,新华社六月十三日向全国作了报道,《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日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和其它省、市报纸、电台先后发出了向陈传香学习的通知。1975年7月6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湖北省军区授予女民兵陈传香同志“打豹英雄”光荣称号(鄂革【1975】73号),奖给《毛泽东选集》一套,半自动步枪一枝、子弹一百发,号召省各级革委会、人武部开展向陈传香同志学习的活动,将陈传香同志勇打金钱豹的事迹写进了小学教材。

图集

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景,2022年10月16日。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梅花鹿在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活动,2022年10月15日。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