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又称祠堂,是一种源自中国,并广为东亚文化圈传统民间信仰采用的半宗教设施,其主要用于供奉祭祀神祇祖先或者先贤、烈士,采用庙堂式建筑形式。

祠往往是社会公众为共同祭祀和供奉广受尊崇的人物而修建。如明代,滕县百姓为纪念在当地为官清廉而即将去京城赴任的赵邦清,为他修建了生祠,“黄童白叟,罗而拜之”。其中忠烈祠是为历代褒扬忠义精神,建祠追祀为国殉难忠臣烈士之处,祠名“忠烈”。台湾的忠烈祠为中华民国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建。依中华民国内政部所颁布《忠烈祠祀办法》,于各直辖市、县市政府所在地设置忠烈祠,中央政府所在地则设首都忠烈祠,由总统主祭。此外又有供奉义民义民祠

其他例子有医圣祠南阳武侯祠五公祠:位于海南琼山国兴街道。“五公”是指唐宋两代被朝廷贬低来海南的五位历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及宋代大学士李光胡铨。他们万里投荒,不易其志,为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海南人民历代建祠祭祀他们。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楼纪念“五公”,故名五公祠。

  • 衢州徐偃王庙:韩愈在《衢州徐偃王庙碑》载:“开元初,徐姓二人相属为刺史,帅其部之同姓,改作庙屋,载事于碑。后九十年,当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复为刺史……乃命因故为新,众工齐事,惟月若日,工告讫功,大祠于庙,宗乡咸序应。是岁,州无怪风剧雨,民不矢厉,谷果完实。

由于祠、庙性质相近,而一些设立时为纪念先贤的祠,后世也会被信众视作祈福避凶之用,所祭祀的对象也被视为神祇,故有时会混用。一些供奉儒教道教佛教或民间信仰中的神佛、圣人的场所也以祠为名,如黄大仙祠

供奉祖先的宗祠,现在一般通称祠堂

朝鲜半岛的祠自三国时代由中国传入,在高丽王朝逐渐普及开来,在朝鲜王朝达到繁盛,但现今已较少见。


  (祀) 【异体 古文】

拼音:  部首:  总笔画:9  部外笔画:5  结构:左右  五笔:PYNK  倉頡:IFSMR  次常用字 

基本释义:

  1. 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堂。~庙。宗~。
  2. 古代指春祭(品物少,多文词)。 

便捷查询:

”字书法
作者:皇象

祠 cí

  1. <本义> 春祭。
  2.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祠堂丨祠庙丨宗祠丨先贤祠丨武侯祠。

《康熙字典》释义

  【午集下】【示字部】 祠; 康熙笔画:10;   【唐韻】似兹切【集韻】【韻會】【正韻】詳兹切,𠀤音詞。祭也。【詩·小雅】禴祠烝嘗。【公羊傳·桓八年】春曰祠。【註】祠,猶食也,猶繼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別死生。 又報賽也。【周禮·春官】小宗伯禱祠於上下神示。【註】求福曰禱,得求曰祠。 又神祠。【史記·封禪書】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云。 又廟也。【朱子·家禮】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司馬光·文潞公家廟𥓓】先王之制,天子至官師皆有廟。秦尊君𤰞臣,無敢營宗廟者。漢世多建祠堂於墓所。 又生祠。【史記·萬石君傳】慶爲齊相,大治,爲立石相祠。 又祠官。【朱子·語錄】王介甫更新法,慮天下議論不合,於是甁爲宮觀祠祿,以待異議之人。 又叶祥吏切,音劑。【張衡·東京賦】春秋改節,四時迭代。蒸蒸之心,感物增思。躬追養於廟祧,奉烝嘗與禴祠。代叶地,思叶四。

《说文解字》释义

  【卷一】【示部】 编号:41   祠,[似兹切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

首字为“祠”的词语

  祠堂  祠兵  祠部牒  祠部  祠曹  祠城  祠祷  祠典  祠宫  祠官  祠馆  祠祭

  祠祭司  祠监  祠荐  祠醮  祠具  祠厘  祠廪  祠禄  祠庙  祠器  祠求  祠容

  祠赛  祠山神  祠事  祠室  祠寺  祠祀  祠坛  祠田  祠位  祠尾  祠屋  祠享

  祠谒  祠宇  祠灶  祠正  祠主  祠祝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