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福建省 > 福州市
福建福州:西禅寺,又名长庆寺,位于福州西郊怡山,为福建五大禅林之一
福建福州:乌塔
福建福州:鼓山
福建福州:寿山石—《妈祖阁》 取材高山石
福建福州:青云山
福建福州:五一广场
福建福州:林觉民故居
福建福州:白塔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一角
福建福州:西湖一角

福州市汉语拼音:fú zhōu shì;英文:Fuzhou City),别称榕城,简称中国福建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古城,也是古老的外贸港口。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称。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地理坐标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临台湾海峡,西靠三明市南平市,南邻莆田市,北接宁德市。东西最大横距12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45公里,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全市辖5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全市常住总人口720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296.3万。当地居民以汉族的福州族群为主,母语为闽东语福州话。

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从宋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它位列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中,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这里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福州还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为福建一大侨乡。福州名胜古迹众多,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著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瑯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侯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福州文化中的闽剧福州评话丰富多彩。福州传统工世产品如脱胎漆器、寿山石雕、玉雕、象牙雕、木画、磨漆画等都各具特色。

福州地处闽东山地东部和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北部,地势从西向东倾斜。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山地、丘陵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鹫峰、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海岸线曲折,长1149千米,多港湾岛屿,著名的有马尾港罗源湾福清湾海坛岛马祖列岛。地区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宜于树木和农作物生长。年均温19.8℃,1月均温10.2℃,7月均温28.4℃,年降水量1405毫米。有叶蜡石、石英砂、明矾石等矿产,寿山田黄石举世闻名。市区有温泉。福州港航运可直达沿海和港澳、东南亚各大港口。外福铁路,104、324、316国道及10条省道纵横境内。有福州义序机场和长乐国际机场。

  • 市树:榕树
  • 市果:福桔
  • 市花:茉莉花
  • 邮编:350001 代码:350100 区号:0591

行政区划

辖6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鼓楼区

人口

  2013年,全市总户数193.07万户(不含平潭,下同),总人口数623.66万人(含持证人口),较上年增加9.74万人,平均每户3.23人。其中,市区总户数64.77万户,总人口数194.76万人;七县(市)总户数128.3万户,总人口数428.91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99.79万人,占总人口16%,较上年多6.01万人。男女比例:男性320.71万人,占51.38%;女性302.96万人,占48.62%;男比女多17.75万人,比幅较上年略有缩小。其中,市区男性97.14万人,女性97.62万人,女比男多4838人;七县(市)男性223.56万人,女性205.34万人,男比女多18.22万人。

历史

  福州新石器时代晚期为闽族聚居地。青铜器时代隶属于商周;战国为闽越诸侯国封地;秦为闽中郡;汉为闽越国都城,后立为冶县;三国属吴;晋为晋安郡;五代十国为闽国都城;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益王赵昰登基于福州,定为行都。元设路,明改路为府。明末,朱聿键即帝位,定都福州。清为府,民国为省会所在地。1933年,十九路军发动“闽变”,于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46年10月,正式设立福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福州市人民政府。

远古至六朝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平潭壳丘头文化与公元前3000年的闽侯昙石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史籍开始出现“闽越”的称呼。这一时期,福州的居民乃是古闽人,或是闽越人。公元前306年越国灭亡后,南逃的部分越国贵族与福州当地居民融合。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现今的福州隶属于它。公元前202年,汉高帝6年无诸被封为闽越国国王,于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公元前110年,汉朝灭闽越国,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闽越族消亡,冶城衰落。直到公元前85年(始元二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位太守严高修筑了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以及运河(即今天的晋安河),奠定了后世福州城的雏形。永嘉二年(308年)五胡乱华之际,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中原汉人移民重要定居地。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了福州一带。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后,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幅进步。中晚唐中原动荡,北方汉人持续移民入闽。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黄巢军队攻占。893年(景福元年)王潮王审知的光、寿州军占领了福州,并以福州为据点统一了福建,开创闽国,并带来中原移民潮,被称作“十八姓从王”。909年(开平三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此时的佛教在福州的发展也很迅速,中国南方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就建于这一时期。福州族群也在隋唐五代时期逐渐形成。

宋至元

  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974年和1069年,刺史钱昱程师孟先后扩建城池。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大兴水利。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也在宋代形成。宋代福州人口众多,经济极其繁荣,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南宋时人口超过59万,其中城内人口超过十万。宋代福州的农业高度发展,还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其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文化上,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进士2247名,奠定了福州科举文教在中国领先的地位。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十一月,蒙古军队攻占福州,赵昰从海路南逃。元代福州大部分时间作为福建首府,元末的1359年到1362年,亦思巴奚军一度占领福州,其后元朝陈友定取而代之。1368年(洪武元年)明朝军队占领福州。

明至清中期

  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开始迁居琉球,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舰队的宝船即是福州制造的福船,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和舰队中。此后福州海外贸易逐渐复苏,1474年成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还是中国和琉球交往的枢纽,福州柔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使者、商人。嘉靖年间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同福州的接触渐趋频繁,1624年底,艾儒略将天主教传入福州。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1646年,清军击溃隆武政权后攻占福州。

  清初,清军与郑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进行拉锯战,1674年至1676年,耿精忠又据福州反清。动荡的局势导致清政府施行海禁、迁界政策,强迫福州沿海居民内迁,重创福州沿海的社会经济,直到1684年迁界政策取消。明清两代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福州城大规模发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其主要贸易对象是琉球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经济的繁荣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纪道光年间,有欧洲人估计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经达到50万。

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自1845年南台岛的英国领事馆建立起,先后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台江地区沿江和上、下杭一带成为进出口贸易中心,而福州的茶叶出口更占到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35%。外资、民营与官营的银行、企业、商号等相继在福州开办。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洋务运动兴起后,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了福建船政局(后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随后福建水师成立。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在马尾港发生的马江海战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晚清的福州是中国较为现代化的城市。清朝立宪运动后,福建省咨议局于1909年在福州开幕。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击败清军,占领福州,成立了福建军政府。

民国和共和国时期

  1913年,福建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福州军阀争权、政局动荡,各派系军阀先后进驻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权,直到1926年12月13日,北伐军占领福州并结束了福州的军阀统治。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和国民党内部分反蒋中正的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于福州,蒋中正随即率军进攻福建,于1934年1月16日占领福州,闽变失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于1941年4月21日至1941年9月3日以及1944年10月4日至1945年5月18日期间两度占领福州。1946年,福州设市。国共内战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8月17日占领了福州城。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后,为省辖市,市区仍设5区。12月,实行市县划界,从林森县划入松鼓、双岳、西豹、净屏、江南、江北、双湖、白湖、开闽、平远10乡。市区面积由原来17平方千米扩大为206平方千米,增设洪山、鼓山2区。1950年市区增设水上区,市郊设鼓山、洪山、盖山3区。1952年市郊增设新店区。1955年撤鼓山、洪山、新店3区。1956年市区并为鼓楼、台江、仓山3区,市郊撤盖山区。

  1958年闽侯县划入,翌年划出。1960年市郊设鼓山、新店、马尾3区。1961年市郊增设北峰、建新、琅岐、亭江及盖山区。

  1962年连江、罗源2县划入,1963年又划出。1968年9月鼓楼、台江、仓山更名红卫、赤卫、朝阳区(1978年4月复原名),10月设郊区。1970年撤郊区,市郊设北峰、马江2区。

  1973年闽侯县再划入。1975年市郊撤销北峰区,设郊区。1978年马江区并入郊区,增设环城区。1982年环城区并入郊区,另设马尾区。

  1983年闽清、永泰、长乐、福清、连江、罗源7县划入。全市总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06平方千米扩大为11968平方千米(市区面积1043平方千米)

  福清、长乐分别于1990年、1994年撤县设市,1996年郊区更名为晋安区,并相应调整5区行政区划。

  1995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国函[1995] 102号):福州市郊区更名为晋安区。并对福州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域作相应调整。

  (1)鼓楼区:辖水部、安泰、东街、鼓东、鼓西、华大、南街7个街道办事处,五四街道的思儿亭、汤边2个居委会,东门街道的东大、温泉、金汤、琼河、东水、琼新、河西、河东、东湖、澳桥、汤门11个居委会,从原郊区划入的洪山镇和新店镇的义井、湖前2个居委会,从台江区划入的茶亭街道的斗中、西营里、福中、九福庵4个居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2)台江区:辖瀛洲、新港、后洲、茶亭、洋中、双杭、苍霞、帮洲、义洲、上海新村10个街道办事处,从原郊区划入的台江镇及所辖的南公、曙光、红旗、双丰、红星5个居委会和洪山镇的祥坂、长汀、高桥3个居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3)仓山区:辖仓前、对湖、临江、上渡、下渡、三叉街6个街道办事处,从原郊区划入的建新、仓山、盖山、螺洲、城门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4)马尾区:辖马尾街道办事处和马尾镇,从原郊区划入的亭江、琅岐2个镇和岐山镇的魁岐、建坂、龙门、双协、快洲5个居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5)晋安区:辖鼓山、新店、宦溪3个镇和日溪、岭头、红寮、鼓楼4个乡,洪山镇的东门、紫阳2个居委会,台江镇的登云、鹤林、竹屿、岳峰、象园5个村(居)委会,从鼓楼区划入的王庄新村、东门、五四3个街道办事处和水部街道的紫阳、紫新、砌池、丝绸厂、福马5个居委会,从台江区划入新港街道的连潘、连辉、象园3个居委会。区人民政府驻鼓山镇。

地理

  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中部东端,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之间。东临台湾海峡,西靠三明市、南平市,南邻莆田市,北接宁德市。东西最大横距12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45公里,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山地、丘陵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鹫峰、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

  福州气候福州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冬短夏长,温暖湿润,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24~29℃。年相对湿度约77%。近年来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福州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偏南风为主,7~9月是台风活动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地貌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层状下降 境内西枕鹫峰—戴云山脉(闽中大山带),地势高峻,海拔多至800米以上。自西向东,地貌类型由中山而低山、而高丘陵、而低丘陵、而台地平原,直至于海,作有规律的排布,地势呈层状下降。永泰县西南部的东湖尖,海拔1682米,是全区最高峰。沿海一带有的地方因断块隆起,也形成一些较高的山峰,如鼓山绝顶峰(海拔919.1米)、旗山(755.2米)、五虎山尾虎顶(611米)等。

  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本区中部,注入[[东海。安仁溪口以上,闽江横切鹫峰—戴云山脉,形成峡谷,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安仁溪口以下,河谷逐渐开阔,水流平缓,形成全区最大的福州平原。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较小 全区地貌类型多种多样,而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区土地总面积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各县,如永泰、闽清、闽侯3县山地的面积分别占各该县土地总面积的55.23%、46.82%和46.10%。丘陵分布广泛,各市县均在31.74%~57.52%之间,其中以连江和罗源两县较大,分别占各该县土地总面积的57.52%和54.30%。在丘陵分布中,内陆以高丘陵为主,沿海各市县除罗源外,均以低丘陵为主。台地和平原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5.75%,其中台地所占面积较大。台地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各市县,以福清、长乐、平潭3市县所占比重较大。平原主要分布在闽江下游地区,福州平原是全省沿海四大平原之一。另在鳌江和龙江下游以及山区盆地内也有较多的小片平原分布。

  在广袤的山区,镶嵌着为数众多的小盆地,如永泰县的葛岭、城关、梧桐、嵩口、洑口,闽清县的塔庄、池园、田中—湖头,闽侯县的大湖、洋里、廷坪、鸿尾,罗源县的洪洋、霍口、西兰、起步,连江县的丹阳、潘渡、东湖、长龙等,大都为侵蚀盆地性质。这些小盆地自然条件较好,是山区的精华所在。福州平原四周鼓山(东)、旗山(西)、五虎山(南)和莲花峰(北)所环围,地貌上也是一个盆地,它和漳州盆地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两个盆地。

  海岸曲折,海域广阔,多港湾,多岛屿 境内海岸线漫长曲折,大陆海岸线自罗源的鉴江至福清的江兜,长800.3公里。而两者直线距离仅118公里,海岸曲折率为1∶68,略高于全省海岸曲折率(1∶57)的平均水平。海域广阔,跨有闽东渔场的南部和闽中渔场的北部。海底地形平坦舒缓,自陆向外作和缓倾斜,坡降为10‰~12‰,并有阶地、峡谷等海底地貌。水深不大,绝大部分为大陆架浅海。

  曲折的海岸构成众多的港湾。境内共有港湾18个,其中较大的自北向南有罗源湾、定海湾、马尾港、福清湾及与莆田市交界的兴化湾。罗源湾是我省六大深水良港之一,可建设5~10万吨泊位码头。马尾港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航线通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各大港口,2004年货物吞吐量达5938万吨。

  沿海岛屿星罗棋布,集装箱进出口量达70.8万标箱,均居全国沿海港口第10位。福州地区辖属岛屿有545个,面积520.03平方公里,岸线长1061.03公里,分别占福建省海岛总数、总面积和岸线总长的35.25%、39.27%和37.74%。均为基岩岛,其岩性构造与附近大陆一致,属于大陆岛性质。较大的岛屿有海坛岛、江阴岛、琅岐岛、粗芦岛、大练岛、屿头岛等。其中海坛岛面积274.3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江阴岛面积76.07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五大岛。岛屿由于长期受到海浪的拍击和侵蚀,形成奇异多姿的海蚀地貌,如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桥、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坛岛海蚀地貌发育特别完美,类型多,分布广,国内罕见,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平原

  福州平原主要由河流冲积和海水淤积而成,局部还有风沙堆积而成。主要分布在闽江、鳌江、龙江下游和滨海地区,在内地山间盆地发育有河谷平原,按形态、成因差异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洪积平原,海积平原,冲积--海积平原,风积平原及河谷平原。

  福州平原:系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位于闽江下游地区,西起闽候候官,东至长乐永安长32公里,北起福州斗顶,南至闽候大义,宽31公里,面积498.1平方公里,周围为山地环绕,状似菱形,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闽江东南台岛首尾分而合,斜贯中部,大樟溪、尚干溪、营前溪、新店溪分别自南、北注入闽江,构成稠密水网,福州平原是在断陷盆地基础上经过河、海长期互相作用形成的堆积平原,堆积层一般为30-40米,故福州平原属冲积-海积平原,其实质系丘陵性平原,分布不少孤山、残丘,其高度分为15米、35-45米、70-120米不等,吴山、仓前山、黄山、高盖山,即使在福州城内还有十多座小山丘,民间流传"三山现三山藏,三山看不见"可见的于山、乌山、屏山、藏养山、冶山、罗山和闽山,看不见的指艺山、钟山和灵山,海拔不过几米十几米。

  连江平原:位于鳌江下游,西起青塘,东至东岱,长12公里,北始官巷,南迄南塘,宽3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呈条带自西南向东北拓展,鳌江斜贯平原南部,穿过洪塘峡谷注入东海,海潮沿鳌江终年可达,属海积平原。淤积层原30-40米,财溪在塔头流入鳌江,河浦密布,灌溉便利,平原地势平坦,耕作方便。

  长乐滨海平原:位于长乐市东部,南、北、西三面山丘屏障,东临东海,呈马蹄形,口向东南,面积约75平方公里,海拔3-5米,地势低平,河渠纵横,成果类型属海积平原,文武沙水库座落中央,西部山麓溪流出口处有冲积扇发育,东部滨海有沙垅纵贯南北,北部有丘岛分布,成为长乐粮食产区,风景旅游区。

  福清平原:位于龙江下游,地处河口区的咸潮段,周围为山丘,台地环绕,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6公里,面积54平方公里。龙江自西向东横贯,平原中部有海口注入福清湾,堆积物以海积为主,厚达35米,为福清粮食经济作物产区。

  芦洋平原: 位于海坛岛西北部,介于君山与桃花寨山之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长12公里,宽5.7公里,面积约68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海拔4-8米,中部稍高,向西端倾斜, 由砂和粘土物质组成, 属风、海积平原。

盆地

  福州盆地多呈在以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为主的区域构造控制下,经流水的侵蚀、堆积作用而形成。盆地形状多呈条状、菱形状、椭圆形状和矩状,长轴方向与主要构造方向一致,沿河两岸有小片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产区。

  丹阳盆地:位于连江县北部丹阳镇,四周为松岭(北)山进(南)宝山(西)峻头尖(东)等山岭环绕,面积约25平方公里,组成基岩呈燕山期花岗岩,底部为第四纪冲积物和洪积物,是连江县北部重要粮食经济作物区。

  大湖盆地:是闽侯县大目溪上游的山间河谷盆地。海拔750米,长、宽各约3公里,面积约9平方公里,组成岩是侏罗系南园组和白垩系石帽山群状火山岩。它是沿北西向发育的大目溪经长期侵蚀和堆积而形成。盆地为周围山丘环绕,盆地平坦、堆积第四纪冲积物和堆积物。

  坂东盆地:系闽清县梅溪上游的山间河谷盆地,海拔70-80米,长宽各约3公里,面积约9平方公里,组成岩是侏罗系南园组和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它是沿北西向发育的大目溪经漫长侵蚀和堆积而成,盆地为山丘环绕,底部梅溪和支流三溪交汇,地面平坦。

  镜洋盆地:系龙江支流太城溪的河谷盆地,位于福清市西北部镜洋乡。盆地呈长条状,长轴呈北北东向,长约10公里,宽4-5公里,面积约45平方公里,组成基岩呈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平原条件好。

  起步盆地:系起步溪下游的河谷盆地,位于罗源县起步镇,海拔10-15米,长7.6公里,宽约5公里,面积约38平方公里,组成基岩是燕山期花岗岩,经沿北西向断裂发育的起步溪水长期侵蚀、堆积而形成,周围为山丘环绕东南有一开口与罗源城关相连,底部平坦,是罗源主要粮食经济物区。

台地

  龙高台地:位于福清龙高半岛中部,西起牛头山东麓,东至高山镇的西江,长27.5公里,宽约7-8公里,面积约212平方公里,西部龙田港头一带为低台地,台坡10°以下,台面较平坦,东部高山,三山为高台地,台坡10-15°以上,多用做为农地、种植旱作物。

  宏路台地:位于福清宏路一带,地处石竹山东侧,是山丘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貌类型,海拔15-25米,顶面平缓,坡度不超过10°,大部分开垦为农田和果园,公路两侧已辟为工业开发区。

丘陵

  高盖山丘陵:位于福州市仓山海拔202米,呈北东-南西向展布,长2800米,宽200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由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山坡除西南较和缓外,均较陡峭,山顶呈波状起伏,西南坡有水塘,名"天池",中年不涸。

  黄岐丘陵:位于连江县东北部的黄岐半岛,呈北东向展布。海拔200-500米,长22公里,宽5.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西部属高丘陵为主,东部斗属低丘陵,组成基岩是白垩系石帽山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

  东瀚丘陵:位于福清市东南部龙高半岛,东南端呈北西展布,海拔400米以下,长约14公里,宽约3.2公里,面积约45平方公里,组成岩为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

  江阴丘陵:位于福清市南部江阴岛上,呈北北东-南南西展布,海拔50-250米,长约7.5公里,宽4.1公里,面积约33平方公里,组成岩为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

  鉴江丘陵:位于罗源县鉴江半岛上,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海拔200-300米,长约14公里,宽约9公里,面积约126.82平方公里,组成基岩是白垩纪系石帽山火山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

  君山丘陵:位于海坛岛东北部,呈北北东向延伸,包括君山、虎头山、杨梅山、如阳雷山,长6.7公里,宽3公 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最高峰君山海拔439米,组成基岩呈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

山地

  福州地区山地包括中山和低山,面积3878.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4%,其中以低山为主,占25.22%,主要分布西部,是鹫峰戴云山脉(闽中大山带)的组成部分。其支脉向东南延伸,造成了闽侯县境内……山地。大地构造单元属闽东火山断坳带。新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山体呈北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切割深,坡度大,山间盆地发育,组成山地的岩石以燕山期花岗岩和晚侏罗--白垩纪火山为主。断裂构造发育,形成许多断块山和断裂谷。

  东湖尖:系福州地区最高峰,位永泰县西南部,是石牛山破火山口的组成部分,由白垩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山体呈南北展布,长5000米,宽2500米,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点东湖尖海拔1682米。

  山东梯岭:又名牛姆山,位闽侯县北部,为鳌江与闽江的分水岭。山体呈圆形,面积约55平方公里,海拔在800以上,主峰牛姆山海拔1403米,由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

  大帽山:又名白岩山、石帽山,位于闽清、永泰、闽侯三县交界处,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白垩纪一套陆相沉积--火山地层以此保存最为典型,故称石帽山群,海拔800--1000米主峰大帽顶海拔1238米。

  飞仙岩:位于罗源县西部,是起步溪和鳌江的分水岭,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4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山体是椭圆形,中部高,周围低,主峰飞仙岩海拔1105米,由燕山花岗岩组成。

  缺鼻峰:位于连江西北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为贵溪与朱公溪分水岭,山体4公里,宽2.5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高度与海拔800米以上,最高处缺鼻峰海拔1029米,由侏罗系坂头组火山岩组成。

  古崖山尾:位于福清、闽侯与永泰交界处,为十八重溪与赤鲤河的分水岭,山体呈北西--南东走向,长16公里,宽4-5公里,面积约70平方公里,高度多在800米以上,最高峰在崖山尾海拔1000米,由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

  鼓山:位于福州东郊,北接古岭,南临闽江,东界大磨溪,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4公里,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一般高度为700-800米,最高峰又名绝顶峰,海拔919.1米,构成鼓山岩石,为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和碱性钾长花岗岩。

  旗山:位于闽侯上街镇,山体呈北西-南东延伸,长约13公里,宽约4.5公里,面积约58.5平方公里,最高峰755.2米,因山巅形状如旗而得名。由燕山晚期碱性花岗岩组成。

  五虎山:位于乌龙江南岸,南接双贵山,东接尚千镇,西邻南通镇,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5-6公里,面积约41平方公里,因山顶东部发育有五个高度相若、形似虎头的山峰而得名。山体呈东北-南西走向,海拔450-530米,最高点虎尾顶海拔611米,由于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

水系

  福州市水资源十分丰富。闽江是全省最大的水系,发源于武夷山脉,在水口镇流入福州境内;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闽清、闽侯、市区、长乐,分别从长门水道和梅花港水道注入东海。闽江全长530公里,在福州境内150公里;流域面积60992平方公里,在福州市境内8011.27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支流有安仁溪、梅溪、大樟溪、大目溪、新店溪、营前溪等。福州市区水道密布,主要有晋安河、白马河、光明港、安泰河等30多条内河,都与闽江沟通,水质良好。此外,连江县的主要水系是鳌江;福清市的主要水系是龙江。

  福州市本地产水资源为101.59亿立方米,入境客水量达546.9亿立方米,总计水资源量为666.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高达1.25万立方米。

  闽江:系福建省第一大河,年径流量629亿立方米,居全国各大江河第七位。发源于武夷山脉东侧建宁县均口乡台田村严峰山西南坡,流经三明、南平两市和宁德地区古田县后,由水口镇入福州市境,流经闽清县、闽侯县,在侯官附近因受南台岛之阻,分为南、北两港,南港称乌龙江;北港称闽江,亦称台江或白龙江。北港绕过南台岛北侧,穿过福州市区至马尾港区,一般河宽300~600米,从淮安至罗星塔长28.5公里,河槽相对窄深,为航运通道。南港绕南台岛南侧,在江口处接纳大樟溪,江面宽阔,达3000~4000米,至峡兜缩小为500米,南港自淮安至罗星塔长40.2公里,河槽宽浅,为泄洪贮沙河段。南、北港于马尾港域汇后折向东北进入通海河段,经青洲、闽安峡谷(河宽由1700米缩小为600米)至亭江长约12公里。在亭江附近受琅岐岛之阻,闽江复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称梅花水道)绕过琅岐岛南侧,经浮岐、潭头至梅花入东海,长18公里,河道宽浅;北支为闽江入海主汊,绕过琅岐岛的北侧经英屿、长安至琯头长门口,称长门水道,宽约1500米,深9~10米,长门峡谷宽仅380米,深达34米;出长门口后又被粗芦、川石、壶江诸岛分成乌猪水道、熨斗水道、壶江水道和川石水道分别入海,其中川石水道为主航道。

  闽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一月最小,平均流量为619立方米秒,而后逐月增大,6月最大,达4706立方米秒,7月开始逐月下降。汛期4~9月径流量占年来水量的74.4%,其中5月占17%,6月占22%。枯水期10月至次年2月径流量占年来水量的17.5%,其中1月仅占3%。

  闽江的含沙量和输沙量与全国各大河流比较是比较小的。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132公斤。

  福州市境内闽江的主要支流有大樟溪和梅溪,此外还有安仁溪、大目溪、尚干陶江、新店溪和营前溪等。闽江水力资源丰富,已在闽清县下濮建成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的水口水电站。闽江有航运之利,电站兴建前,自福州至南平,可通60吨级轮船;电站建成形成水库后,航运条件大为改善,已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台江至马尾港可通行千吨级轮船,马尾港至闽江口可通行万吨级轮船。

  大漳溪: 闽江下游最大支流。发源于德化县戴云山脉,源头称国宝溪、泸溪,德化县南埕以下始称大樟溪。流经德化、永泰、闽侯3县,于江口注入闽江南港(乌龙江),全长234公里,流域面积4843平方公里,永泰占年平均径流量41亿立方米。 永泰县多山,全市地势最高,山地中又分布着洑口、嵩口、梧桐、赤锡、富泉、城关、台口、葛岭、塘前等盆地,大樟溪在永泰县境内121公里,流经山地和盆地,形成了典型的串珠状河谷,峡谷与盆谷相间排列。大樟溪是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大,纵横交错,集水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洑口溪、下漈溪、梧桐溪、富泉溪和清凉溪;集水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6条。这些支流的河床比降都很大,蕴藏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可利用水能达38.86万千瓦;塘前至新岐河段可通航30吨级船只。

  梅溪:闽江支流之一,闽清县最长的河流。因绕县城地段遍植梅树,故县城称梅城,溪称梅溪。发源于南部省璜乡莲花山,向北流经省璜、塔庄、坂东、白中、白樟、梅溪、梅城等7个乡镇的56个村,沿途纳岭寨溪、濂溪、文定溪、金砂溪、下泸溪、昙溪等支流,绕县城出溪口汇入闽江,全长78.6公里,流域面积956平方公里,潭口站年平均径流量为8.4亿立方米。梅溪流经山地、丘陵和盆地,形成了串珠状河谷,峡谷与盆谷相间排列。峡谷河段以冲刷作用为主,盆谷地段以堆积作用为主,坂东平原是梅溪流域最大的河谷平原。坂东昔称六都,故为“大大六都洋,小小闽清县(指城关)”之说。梅溪两条较大支流芝溪和金砂溪均分布在梅溪左侧。芝溪发源于后佳,长40公里,流域面积229.4平方公里;金砂溪发溪于闽清与尤溪县交界处的宝坑山,长37.6公里,流域面积180.4平方公里。

  安仁溪:发源于闽清下祝乡,是闽清北部的主要河流,全长39公里,流域面积为327.65平方公里。

  大目溪:发源于闽侯雪峰,全长31.3公里,流域面积192.5平方公里。

  鳌江:连江县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古田县东北部鹫峰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流经罗源县西部进入连江县,经小沧、潘渡、鳌江、凤城、浦口、东岱等乡镇,于百胜注入东海,全长137公里(境内长93公里),流域面积2665.3平方公里(境内1224.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牛溪和财溪,均位于鳌江左侧,其流向基本与干流平行,次一级支流流向北东,构成格状水系。鳌江为山地性河流,小沧以上的峡谷为主,江面窄,坡降大,水流急;小沧以下,流经贵安、潘渡等盆地,形成串珠状河谷,峡谷与盆谷相间排列。鳌江径流较丰富,年径流量60.5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27.67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较丰富,可利用水能8.3万千瓦,已建成水仔水电站。水质优良,山仔水库将成为福州市第二饮用水水源。下游便于灌溉和航运,是连江县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潘渡一带山青水秀,又有贵安温泉,宜于发展旅游业。

  龙江:福州市东部独流入海的水系,福清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莆田县大洋乡瑞云山,自西向东流经东张、宏路、融城,于海口注入福清湾,有太城溪、可路溪、太北溪等支流,全长62公里(福清市境内35.51公里),其中天宝陂至海口长19.75公里,属感潮河段,流域面积538平方公里。天宝陂系唐玄宗天宝年间所建,为拦水工程。1958年上游建东张水库,总库容1.99亿立方米,为福清市工农业和人民生活主要水源。下游水质受海潮影响咸淡交流,多为航运之用,但不宜灌溉。由于气候地形因素,降水量在年际及年内分布不均。汛期在4~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75%,年均径流量约4亿立方米,丰枯年相差量为4.8~3.2亿立方米。洪水主要由台风暴雨造成,最大日降水量达450毫米。

  太城溪:又称石塍溪,是龙江最大支流;发源于五子岩西麓,向南流经镜洋、宏路注入龙江,长18公里,流域面积81.1平方公里。

  起步溪:罗源县最长的河流。发源于罗源县北部飞仙岩山,由西向东流经洪洋、起步、凤山注入罗源湾,全长28.6公里,流域面积222.4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护国溪和南门溪。上游流经山地、丘陵,落差大,水流急,水能储藏量达2.67万千瓦;下游流经起步河谷平原和城关,是罗源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的灌溉水源。

  三溪:闽江口以南独流入海的水系,长乐市东部主要河流。发源于福清市北部大山牳,向北流经江田丘陵区,一支流入文武砂水库注入东海;另一支流入长乐滨海平原的南洋水网。三溪在水网以上长12.4公里,流域面积41.4平方公里。在上游三溪村潘寺岭建有三溪水库,总库容107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866.7公顷

  三十六脚湖: 该湖为天然淡水湖。位于平潭县北厝镇东北、距城关3公里。约5000年前是海坛湾的一部分,由于海陆变迁,演变为泻湖,经淡化成为福建最大的湖泊。湖周长16.5公里,水面2.1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6.3米。湖水清澈,是平潭县城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源。周围海蚀地貌发育,景色绮丽,是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岛屿

  沿海岛屿众多,有45个全为大陆岛,其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均与大陆息息相关。其中较大的右海坛岛,江阴岛、粗芦岛、大练岛、屿头岛、马祖岛、东庠岛和川石岛等。

  海坛岛:是福建第一大岛,该岛系由岛屿相互链接而成的小岛连岛,位于福州市东部、东濒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与长乐,与福清相望,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约19公里,面积274.33平方公里。

  琅岐岛:位闽江口西、北、南三面,三面临江,东面濒海,是闽江的门口,全岛东西长14.6公里,南北宽9.1公里,面积95.9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9.8平方公里,平原占36.3%。

  江阴岛:位于福清市西南部,兴化湾西北端,南北长16.5公里,东西宽4公里,面积约65平方公里,70年代时围还筑堤,已与大陆相连,地貌以丘陵为主。

  粗芦岛:属连江县管辖,位闽江北测,扼闽江北支港要冲,南隔川石水道总与琅歧对峙。西临乌猪水道总与连江相望,东以熨斗水道与川石岛为界,北濒东海,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3.3公里,面积19.6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为主。

半岛

  鉴江半岛:位于罗源县与宁德市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展布,长19.5公里,宽10-14公里,面积约195平方公里,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最高白马山海拔976.7米。

  黄岐半岛:位于连江东部,西接年架山,自西向东展布,长31公里,宽4-5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地势从中央向两侧倾斜。最高处大帽山海拔598.7米,地貌以丘陵为主。局部有低山,平原、河流短小,均独流入海,是福建省重点渔区。

  龙高半岛:位于福清市东南,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长41公里,宽5-15公里,面积约450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东京山海拔385米,地貌以台地、平原为主。

海湾

  罗源湾: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之一,由鉴江半岛和黄岐半岛合抱而成。东西长13-20公里,南北宽5-16公里,面积226.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4.9平方公里,港池自然水深在10米以上,航道水深20米,最深达70余米,可利用岸线各为5-6公里。

  定海湾:历史上著名海港,位于连江县黄岐半岛西岸,湾外有尾仔屿、龟屿、青屿、苔屿、龙翁屿等岛屿屏障,沿岸为起伏不大的低丘、海拔约60米,海区水域25平方公里,主航道水深13-22米,深山岸线长37公里。

  福清湾:位于福清市东部,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13公里,面积约14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9.4平方公里,龙江自西向东注入湾内,湾口朝向东南,与海坛海峡相连,口门有吉钓岛、屿头岛、塔矿屿和东壁岛作屏障,位于湾顶海口港,水深仅3米,避风条件好。

  兴化湾:是福建最大的海湾,位于福清市南面,西连兴化平原,北至龙高半岛,南至笏石后半岛,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长60公里,宽46公里,面积619.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69.2平方公里,其中属福清市面积约60%。湾口朝向东南,口外有南日群岛,把口门分为兴化水总和南日水总,水深多为10-20米,属正规半日潮,呈往复流,属潮差达6.7米。

港口

  福州市著名港口有马尾港、松下港、琯头港、黄岐港、海口港、下垄港、梅花港、筹东港、定海港、苏澳港、竹屿港、江阴港、澳前港等18个深水海港。漫长的海岸,众多的海湾,为海洋航运提供了天然的港口资源条件,广阔的浅海和滩涂为渔业生产和水产养殖提供了很好的水域资源;海湾与星罗棋布的沿岸岛礁对水产业的作用,不仅限于提供避风港,还提供了良好的海水养殖场所和水产生物资源的生育繁殖的环境。岛上适宜岸段,可建设港口为发展同岛外交通提供了条件。海岸及潮滩类型多样,下沉海岸地貌特征十分明显。港湾具有良好的隐蔽和屏障条件,风浪大大削弱,所以虽然台湾海峡是一个风浪很大的海区,但海湾内却风平浪静,这对于船只避风、靠舶、作业都是十分有利的。 福州市多种类型岸和潮滩均有分布,但以泥岸、基岩岸和沙岸较为突出。淤泥岸多分布在海湾内部,总长度达512公里,利于发展海产养殖;岩岸多分布半岛突出部或岬角,岩岸长度达140公里,海岸前沿水深较大,往往可供建设深水泊位,同时岩岸受海洋水动力作用明显,多形成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这些风景秀丽的地貌景观构成海滨天然浴场风景区,如川石岛和长乐的下沙渡假村;沙岸分布亦较广,长度达128公里,一般分布于湾口段和受风岸段,沙滩窄,沙滩既可用于水产养殖,又可辟为天然海滨浴场。

河口

  入海江河多,径流量和输沙量丰富,沿岸水下地形平坦,水质较为肥沃:福州市入海江河有闽江、敖江、龙江和中房溪。除闽江外,入海河流大多源短流急,自成流域单独入海,年径流量和水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闽江由于径流量十分丰富,输沙量亦较大,对福州市沿岸海域影响最为显著。丰富的径流量使闽江口及沿岸地区水质相当肥沃,水生生物资源丰富。闽江输移的泥沙,受东北风和沿岸流影响形成向南运动的泥沙流,使闽江口外南岸,即长乐东部平原海岸岸线平直,滩涂宽广;此泥沙的南界可达南日岛附近。闽江河口区,径流量、潮流量大,除口门局部地段淤积外,大部分水域水深较大;再则泥沙由南港输出及沿途沉积,北港淤积不显著,航道水深较大,便于航行。

  海岸地理结构的地域分异明显,应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大致以闽江口为界,闽江口以北包括闽江口北岸,多为丘陵港湾海岸,丘陵逼近海滨,海岸平原狭窄,海滩以泥滩为主,局部地段为丘陵和岬角的岩滩所隔,形成岩岸,这些岸段前沿水域水深较大,深水岸段和航道资源丰富,建港条件较好;同时,海湾伸入陆域,湾内滩涂面积广,宽度大,滩面平缓,利于水产养殖和渔业生产。闽江口以南,包括闽江口南岸,以平原海岸和台地海岸为主,有宽阔的海岸平原和红土海蚀台地,海滩以沙滩为主,局部的湾澳内分布有泥滩;由于受闽江入海泥沙流的影响,沿岸水域泥沙堆积较盛,航道水深有限,滩涂面积广,有利于海水增养殖。东南部台地海岸呈上升趋势,陆域地势平坦,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是沿海发展工业建设厂房的良好场所。

海峡

  台湾海峡:位于北纬23°09′、东经117°26′,至北纬26°22′、东经120°55′之间,即南从南澎列岛,北至东引岛,全航程276海里。海峡经福州地区东侧的一段海域,航程80海里。影响海峡航行的大风主要是东北季风和台风。由于海峡南口比北口大,中部比两端打,平潭县牛山岛附近风浪最大,中小型船舶遇7级以上顶风须取道海坛海峡。台风年平均有5-6次,当台风逼近台湾且有可能在福建省内沿海登陆时,海峡风浪较大;一旦在台湾登陆,海峡风力反而减小,直到在省内登陆后,海峡风力再度增大。通常台风在台湾北部过境时,海峡风力不大,而在台湾南中经过时,海峡南北两口风力较中部大。海峡因狭管效应,大浪较多,冬季浪大,秋季涌高。尤以平潭县牛山附近海域为甚,对船舶航行威胁较大。流压能影响船舶偏离航线。海峡航线离岸较远,受暖流和风生影响较大,受潮流影响小,风生流受风向、风力的持续时间以及地形的影响,流向、流速多变。暖流流向基本与航线平行,流速一般为1.2节。平潭牛山岛至江东引岛之间有较明显的东南--西北流。潮流一般在高、低潮时转流,逆时针方向回旋。急潮流西--西北,东--东南,最强5节。流向复杂,对船舶航行影响较大。每年2-4月为雾季,加之春雨、梅雨、雷暴雨等,都直接影响能见度,威胁航向安全。海峡离岸较远,碍航物不多,有足够水深,在正常情况下航行并不困难。

  海坛海峡:为大陆与海坛之间的南北窄长海域,长45海里,是南北海交通通道,也是中小型船舶通过台湾海峡的备用航线。海峡北端有两个出口,东北口位于北纬25°8′至25°40′、东经119°43′至119°44′,在大练岛与海坛岛钟门之间,宽1公里,水深在10米以上;北口位于北纬25°40′、东经119°38′,在平潭县南海乡与福清高山半岛之间,南接兴化湾水道,东北通海峡东南口,水深20米,两侧多港湾,北部分为岛礁,是近海进出海峡的必经航道:东南口位于北纬25°23′、东经119°43′,在草屿与芬尾之间,水深20米以上,可通往牛山渔场和台湾海峡。海峡两侧岸线曲折,多港湾;东侧岛礁密布,海坛岛的娘宫、竹屿口、苏澳等港口,均在海峡东侧。海峡水深5-30米,中部有5米以下浅水区。潮流属正规半日潮型,涨潮水流分别从海峡北部和南部向中部流入,在竹屿口南侧的老萝屿附近汇合,落潮则相反,并有局部沿岸流,流速以海峡南口王井礁附近为最,可达4-5节。海峡有海坛岛挡住东北风流,因而风力不大,遇8-9级东北大风,娘宫渡口仍能继续渡运。海峡以竹屿为中心,东北口自大练、月兴经钟门至石牌洋,南口经火烧港、娘宫至猴屿,是船只经常往来的航道。海峡两岸边缘部分都有先期下降而后上升的基本特征。近期海岸处在缓慢间歇上升之中,再加水土流失和海潮带来泥沙淤泥堆积港湾,海坛岛一侧沿岸有明显增高。

气候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霜冻少,除海拔较高的山地外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在300天以上。市区年平均气温19.7℃ ,月平均平均气温最低值是10.6℃(一月份),最高是28.8℃(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1348.8毫米,年平均日照1755.4小时。福州气候资源丰富,气温适宜、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春、夏两季雨量充沛,适合水电生产;秋、冬季沿海风力较强,气候干燥,利于风力发电和盐业生产。福州地区四季划分:3—6月为春季,7—9月为夏季,10—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春季阴雨绵绵,气温变化较大,各县(市)月平均气温从12.5℃—14.1℃逐渐上升至25.1℃—25.8℃。每月雨日为16~21天,是一年中阴雨天最多的季节。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6月)之分,春雨期天气冷热多变,有的年份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春雨的雨势一般不大,但也有出现暴雨和洪水的可能。梅雨(又称霉雨)是北方冷空气与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交汇的产物,雨势较强,暴雨频繁。5~6月是福州洪汛多发季节,闽江严重的洪水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另外有的年份有早台风影响。

  夏季以晴热天气为主,7月(最热月)各县(市)的月平均气温在27.8~28.9℃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夏季的7、8月份,各县(市)极端最高气温记录在37.4℃以上,其中永泰、闽侯、闽清三个山区县超过40℃,夏季是福州地区出现局地热雷雨天气和热带风暴、台风活动最集中的时期,各县(市)(除平潭以外)季平均降水量在408~586毫米之间,占全年的30%~36%。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洪涝、热浪和干旱。其中台风常导致洪涝,热浪多与干旱同步出现。

  秋季天高云淡,日照充足,气候宜人。各县(市)月平均气温由16.7-18.3℃,每月平均日照时数均在100小时以上,是一年中晴好天气最多的季节,也是旅游的黄金时段。

  冬季雨量一 般较少;气温较低,但无霜冻。有时出现暖冬现象。1月(最冷月)各县(市)平均气温在9.7℃~11.0℃之间。冬季也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少,最干燥的季节。

气象灾害

  影响福州市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夏季高温、干旱、寒潮、倒春寒和强对流天气等。

  台风: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急速旋转的低压大气涡旋,通称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统一规定:低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8~9级(17.2~24.4m/s)称热带风暴;10~11级(24.5~32.6m/s)称强热带风暴;≥12级(≥32.7m/s)称台风。习惯上人们把以上三类均称为台风。台风是影响我市夏季最严重的气象灾害。福州地区年平均台风(或热带风暴,下同)发生次数为5.4个,5~11月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其中7~9月最多,5~6月和10月份次之。有些台风来临时伴随着狂风暴雨,给我市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有些台风强度不太大,给我市带来局地洪涝的同时,也缓解了前期晴热干旱的天气。

  暴雨洪涝:一般定义日雨量≥50mm为暴雨,日雨量≥100mm为大暴雨,日雨量≥250mm为特大暴雨。福州各县(市)每年平均暴雨日数都为4~5天(不包括台风引起的暴雨)。暴雨(特别是连续性、大范围的暴雨)多数导致洪涝,也有部分洪涝是由于上游的暴雨造成的,如1998年6月19~25日,闽江上游南平地区多日暴雨~大暴雨,加上我市多日中~大雨,局部暴雨,闽江干流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高温(热浪):每年夏季除平潭外,我市各县(市)一般均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高温日数以福州市区和内陆各县为多,高温日数年际分布不均匀。近年来气候趋暖,高温天气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干旱:干旱是由于连续性无雨或少雨产生的,高温天气蒸发量大也会加重干旱的程度。福州市雨量虽多,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也比较频繁,容易造成森林火灾和居民区火灾,几乎年年都有,但各年旱情分布不均。

  寒潮:寒潮是我市冬季气象灾害,福州市气象要素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定义为寒潮:过程极端最低气温≤6℃;日平均气温48小时下降幅度≥7℃或过程降温≥8℃;最低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旬)平均值偏低5℃以上。寒潮给农、林、牧业和水产养殖带来很大影响,影响较严重有1991年12月和1999年12月的两次寒潮。如1999年12月中下旬的寒潮,全区农林牧渔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亿元,其中经济作物(果树、茶叶、花卉)损失就达3亿元。

  倒春寒:倒春寒指3月21日~4月10日,3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12℃,≥5天(沿海南部≥4天);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12℃,≥4天(沿海南部≥3天);或3月下旬~4月上旬期间有二次日平均气温≤12℃,且间隔不超过2天。倒春寒给水产养殖带来一些损失,另外对早稻播种进度及秧苗生长带来一定影响。历史上许多年份都发生倒春寒。

  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一般是积雨云中的对流作用发展产生的,属中、小尺度天气现象。有雷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发生概率虽小且一般是局地性的,但一旦发生就给当地带来严重灾害。有些强对流天气不是单独出现,如冰雹来临时常伴有大风、雷暴。

自然资源

  福州物产丰富,素有“福海宝地”之誉。福州森林覆盖率达54.8%左右,是中国三大林业基地之一。粮食以水稻为主,一年三熟。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甘蔗、茶叶、蚕桑、花卉等;其中,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生产已形成规模与特色。

  福州拥有辽阔的海域,沿海岛屿众多,海产品资源丰富。全市海域总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约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罗源湾、福清湾等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等“南北两翼”区域等正掀起开发建设的热潮。

土地资源

  土地面积118.58万公顷(不含平潭),其中,耕地15.32万公顷,园地5.59万公顷,林地69.03万公顷,草地1.09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18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33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82万公顷,其他土地4.24万公顷。

水力资源

  2012年,地表水资源量为121.7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4.43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计算量0.3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22.14亿立方米。全市年供水量30.4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蓄、引、提)供水量30.04亿立方米;行政分区供水量最大的是市辖区,为6.42亿立方米;最小的是罗源县,为1.95亿立方米。全市年用水总量中工业用水量最多,为13.9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6%;其次是第一产业用水量,为10.31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1775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442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8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6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657立方米,城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62升,农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89升。水质评价河长488公里,总体状况较上年相比明显好转。水质符合和优于枟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枠(GB3838—2002)Ⅲ类水的河长为459公里,占评价河长的94.06%。超标(Ⅳ、Ⅴ类)河长为29公里,占5.94%,污染主要分布在闽江干流下游魁岐及支流梅溪闽清河段,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氨氮和总磷。

  地下水:福州地区地下水补给量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约占总量的96%;其余是地表水的稳定下渗,约占总量的4%。境内地下水分布广,埋藏浅,水质好,矿化度低,储量达10.86亿立方米。含水岩组主要有两组,即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前者遍布全境,后者主要分布福州盆地及沿海岛屿地区。

  矿泉水:福州地区矿泉水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已发现并经地质勘查的矿点有26处,分饮用和医疗两大类型。饮用偏硅酸矿泉水,偏硅酸>25mg/L,水质为碳酸钠钙或碳酸钙钠型,低矿化度,呈弱酸~中性,含锂、锶、锌有益微量元素,分布于福州郊区五凤山、国光、旧县、登云、桂山,闽侯龙泉、白马,福清赤礁、熙岭、和岐、上郑、高山、善友、五龙门,长乐赤屿、大象山、潭头、凤祥山等地。比较珍贵的碳酸矿泉水为闽清梅埔矿点,水中游离CO2≥250mg/L。医疗型矿泉水除饮用型矿泉水特点外,氡含量(>111Bq/L)达医疗矿泉水命名标准,分布于郊区鼓山、罗汉山、登云、旧县,长乐大象山,闽侯白马,福清善友、龙田(思碧凌)等地。氡含量>129Bq/L可称氡矿泉水。上述矿泉水均经鉴定审批,已陆续开发或有待开发。

海洋资源

  海域面积10573平方公里(含平潭,下同),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潮间带滩涂面积641.96平方公里;大陆岸线长度920公里,乡级以上海岛海岸线长度390公里。海岛790个,占全省35.8%,其中无居民海岛756个。0~1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1314.1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1404.64平方公里;有1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洋鱼类,1580种海洋生物种类;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是福建省的三大深水良港。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跨江傍海,拥有辽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1623.53公里,约占全省三分之一,直线长136.8公里。可供开发的海港资源主要有20多处,其中,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0个,最大靠泊能力5万吨,年设计货物吞吐量达2275万吨。主要港口有罗源湾、黄岐港、定海港、马尾港、筹东港、梅花港、松下港、海口港、下龚港、琯头港、苏澳巷、竹屿港、澳前港、江阴港等,其中罗源湾是福建六大深水港湾之一,可建多个5—10万吨级泊位,马尾港是福建省最大的港口。全港建有生产性码头泊位56个。福州沿海大小岛屿有544个,面积520.536平方公里,岛岸线长832.53公里,岛屿排列同海岸线走向基本一致。海坛岛为最大的岛屿。有潮间带滩涂62.34平方公里,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31%,可供养殖、围垦、晒盐和建港等。浅海面积2477.89平方公里(0-20米等深线),可利用水产养殖。海洋水产资源主要有大黄鱼、带鱼、鲳鱼、海鳗、真鲷、石斑鱼、马鲛、鲨、方斑东风螺、牡蛎、蛏、文蛤、对虾、乌贼、海带、紫菜、梭子蟹等。福州海洋能源蕴藏量大。面对台湾海峡,岸线长、风速大,属全国一类风能利用地。可利用能源主要有风能和潮汐能,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256万千瓦。潮汐能以福清湾最佳,可装机容量为116千瓦。平潭县是全国海洋新能源开发应用试验基地,风能和潮汐能开发利用前景很大,目前已建成4台200千瓦风力发电设备和幸福洋潮汐电站(1280千瓦)以及仙人桥波流试验电站等。

  潮间带生物

  闽江口以南潮间带生物种类有926种,以北有450种,以软体动物为最多,甲壳动物次之,多毛类第三。福州地区潮间带主要经济藻类有海带、海萝、真江篱、坛紫菜等;多毛类有围沙蚕、吻沙蚕、索沙蚕等;星虫类有裸体方格星虫、可口草囊星虫等。软体动物种类多,生物量大,密度高,有褶牡蛎、缢蛏、泥蚶、凸壳肌蛤、菲律宾蛤仔、西施舌等。其中西施舌,通称“海蚌”,贝壳大,略呈三角形,壳表具黄褐色外皮,顶部为淡紫色,壳内面呈淡紫色,中国沿海虽均有分布,但唯有长乐市梅花镇穿山行以南至文武砂一带的西施舌品质最优,誉称“闽江蚌”,长乐市已在樟港建海蚌繁殖站,进行人工育苗、放流,1985年定为省级海蚌资源繁殖保护区。甲壳类有锯缘青蟹、虾蛄、黑斑蛄、蛤拟绿虾蛄等,种类多,生物量也大;棘皮动物有紫海胆等;鱼类有中华尖牙鰕虎鱼、弹涂鱼等。潮间带海洋生物种类多,生物量大,除已养殖的种类外,还有不少种类具有很大开发潜力,是养殖的良好对象。

  浅海生物

  福州地区浅海水域地形复杂,岛礁罗布,水文条件适宜水质肥沃。叶绿素a的含量在0.11~10.31毫克/立方米之间,年平均含量为1.57毫克/立方米;初级生产力在11~2187毫克碳/(平方米·日)之间,全年日均值为284毫克碳/平方米,都是比较高的,这就为各种海洋生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据调查,分布在浅海水域的浮游植物有229种,总量年均值为1340×10.4个/立方米,以硅藻类最多,达177种;浮游植物有272种,生物量年均值175毫克/立方米,桡足类最多,达101种;底栖生物有1221种,以多毛类占优势;游泳生物有300种,其中鱼类占244种。因此这一片得天独厚的水域,历来成为沿岸渔业捕捞生产、养殖和增殖的重要场所。

  海洋鱼类

  现已知福州海域(包括浅海)的鱼类有409种,分隶于32目、152科、252属。其中软骨鱼类有10目、22科、28属、47种,占11.49%;硬骨鱼类有20目、128科、222属、360种,占88.02%;另有文昌鱼目和盲鳗目各1种。海洋捕捞作业中常见的鱼类有带鱼、大黄鱼、白姑鱼、海鳗、短尾大眼鲷、鮸鱼、大头狗母鱼、长蛇鲻、石斑鱼、鲨鱼、黄魟、中华海鲶、真鲷、鲻鱼、花鲈、大头鱼、蓝园鯵、鲐鱼、小公鱼、乌鲳、银鲳、马鲛鱼、鳓鱼、绒纹线鳞魨、日本鯷鱼、鲥鱼等,年产约5~6万吨。其中鲥鱼为珍贵经济鱼类,亲鱼4~6月进入江河产卵,闽江下游是中国三大鲥鱼产卵场。头足类常见的有6种,即中国枪乌贼、日本无针乌贼、紫水孔蛸、短蛸、长蛸和真蛸,年产约1.5万吨。虾类有29种,分隶于5科,以对虾科最多,有19种,以长毛对虾、日本对虾为主。毛虾分布普遍。蟹类年产量约1.5万吨。种类有41种,以三疣梭子蟹产量最多,年产约1万吨。鲎是福州海洋生物资源之一,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栖息于泥沙质浅海底,15年性成熟,秋季为繁殖期,平潭东部沿海是主要产区。可食用或入药,血可制“鲎试剂”。

  海盐

  利用阳光、风力等自然能源将海水蒸发,浓缩成结晶体。制晒海盐受气象条件制约,福州共有盐田24.96平方公里,占福建盐田面积19.9%,平均年产量13.25万吨,占福建总产量17.92%,主要盐场有平潭县火烧港盐场和福清江阴盐场。火烧港盐场是福建省第四大盐场,位于平潭岛西南、北厝镇。1970年围海筑堤,1973年投产,占地面积7.3平方公里,盐地面积4平方公里,所产大颗粒工业盐氯化钠含量高达96%,江阴盐场位于江阴岛南部,1958年投产,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有效生产面积2.6平方公里。

  海洋新能源

  指海水运动过程产生的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能和海面空气运动过程产生的风能,以及海洋生物提供的生物能等。福州海洋新能源蕴藏量大,且可再生不绝、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为116万千瓦,年发电量70亿千瓦小时,其中福清湾可装机容量为116万千瓦。海坛半岛突出部有效风能,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以上,年发电量2000-3000千瓦小时/平方米以上,平潭岛是全国海洋新能源开发应用试验基地。已建幸福洋潮汐电站以及仙桥波流实验电站等。

森林资源

  林地面积62.16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31.69万公顷,商品林43.8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9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5.3%。有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11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经营面积1.38万公顷。湿地面积约20.68万公顷,其中近岸与海岸湿地15.82万公顷,河流湿地1.5万公顷,湖泊湿地236.75公顷,沼泽湿地25.04公顷,人工湿地3.32万公顷。沿海防护林面积8.08万公顷,基干林带722.94千米。油茶林1.67万公顷,竹林5.86万公顷,经济林7.38万公顷,花卉面积0.39万公顷。

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各类矿产56种(包括亚矿种)。主要矿产为砂、石、土类,金属矿产储量偏少,高品位矿少,能源矿产仅1种(地热)。已探明列入福建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17种,其中金属矿有6种,非金属矿11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区和已开发利用的矿山以非金属矿为主。开发利用的矿产有11个矿种,主要矿种为花岗岩(饰面用、建筑用)和凝灰岩(建筑用)、叶蜡石(寿山石)、地热、矿泉水、砂、高岭土。饰面用花岗岩主要产于罗源、连江等县;建筑用花岗岩、凝灰岩主要产于福清、连江、闽侯、永泰等县(市);叶蜡石主要产于晋安区,闽清、罗源等县也有开采。产自晋安区北峰山区的工艺叶蜡石(寿山石)最为珍稀,其品种达100多种,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开发历史,寿山村的“田黄石”和峨嵋村的“芙蓉石”是寿山石的上品,名扬国内外,寿山石被评为国石候选石之首;福州市地热资源丰富且有特色,主要分布于福州城区和永泰、闽侯、闽清、连江等县,因其埋藏浅、水温高、水质好,自古有“闽中温泉甲天下”之美誉;矿泉水主要产自闽侯县、闽清县和长乐市;闽江流域福州境内天然石英砂资源丰富,质量好;高岭土矿主要产于闽清县,为建筑陶瓷、电陶瓷的主要原料。

生物资源(植物)

  福州地区维管束木本植物,据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调查统计,共有109科、428属、945种。及亚变种,约占全省木本植物总种数(1900余种)的48%,种类不少,但资源量不大。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林明显多于阔叶林,两者大致为75∶25。针叶树中以马尾松和杉木为主,其中马尾松尤为突出。阔叶树中以壳斗科为主,如米槠、苦槠、甜槠、栲等,其次为樟科,如樟、楠等。桑科榕树分布也较普遍。

  主要树种

  马尾松:松科,松属,常绿针叶树,是福州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树种。遍布全市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台地、面积达2146.52平方公里,占全市用材林面积的63.1%。喜光、耐瘠、耐旱,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马尾松纹理直,有弹性,可供建筑、薪材及造纸用。树干及根枝可提炼松香和松节油,还能培养茯苓、蕈类作中药用。

  杉木:杉科,常绿针叶树,多为人工营造。主要分布于闽清、永泰、闽侯海拔400~700米的山地,面积485.25平方公里,占全市用材林面积的14.3%。杉木对土壤、气候要求较高,最适宜在肥沃、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及日照短、湿度大、温差小、风力弱的山洼、谷地和阴坡生长,25年左右即可成材。材质轻韧、强度适中,质量系数高,含有“杉脑”,具香味,能抗虫耐腐,是优良的建筑、桥梁、造船和家具用材。

  米槠:壳斗科,栲属,为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以永泰、闽清两县数量最多、也见于鼓山涌泉寺周围林中。木材坚硬,抗压力强,耐水湿,为建筑良材。坚果种仁富含淀粉,可食用或酿酒,也是木本油料树种之一。

  樟树:樟科,樟属,常绿阔叶树,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和珍贵树种。含有挥发油和特殊香气,耐腐抗虫。多生长于湿润、肥沃的土壤中,福州地区分布广泛,但都杂生于阔叶林中,成片的很少。材质优良,是珍贵的造船、家具、建筑和雕刻用材。根、干、枝、叶可提制樟脑和樟油。

  榕树: 福州是榕树的主产地,素有榕城美称,榕树属桑科,为绿大乔木。干生气根,下垂,长而入土,粗如支柱。叶深绿色,卵行。木材红褐色,轻软,纹理不均。(详见“古树名木”部分)

  玉兰:木兰科,木兰属。为绿化观赏树种,主要作为园林绿化树或行道树,在福州市城镇栽植普遍。性喜光,喜暖热湿润气候或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至中性土壤。树形高大优美,叶青翠碧绿,花洁白如玉,香气四溢。花蕾可入药,花可制取浸膏。材质优良,可作家具。玉兰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抗性、是良好的净化废气树种。

  木麻黄:木麻黄科,木麻黄属,是优良的防风固沙常绿树种,在福州沿海地区有广泛分布。喜光和干热气候,具有耐干、耐瘠、耐盐碱、抗风等功能。1960年在平潭引种后,发展很快,已成为沿海防护林系中最主要的树种。木麻黄树冠优美,可作为庭园绿化树种。

  台湾相思树:含羞草科,合欢属,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平潭、福清、长乐等沿海的丘陵、台地。喜光、喜暖、耐旱、耐瘠,在冲刷严重的酸性粗骨土、砂质土和粘质土均能生长。根深材韧、抗风力强,根系发达,具根瘤,并有很强的萌发力,是良好的薪材和防风固沙树种。

  古树名木

  福州市古树名木等南国植物资源和景观丰富,特别是榕树尤甚。根据国家城建部门要求,福州市园林部门分别于1984年、1989年、1998年先后三次组织开展了城市古树名木的普查工作。据1998年普查结果,福州市城区现幸存古树名木62个品种1455株(中心城范围内761株)。其中榕树895株,占61.51%;樟树127株,占8.72%;龙眼树187株,占12.65%;荔枝43株,占2.95%;其它树种占总数14.17%,其中1236株已实行挂牌登记。在这些古树名木中,一级的52个品种83株(占总数的5.7%),有的列入“世界园艺史”,有的列入“中华古木名录”,影响颇大。福州的古树名木独具自己的地位和特色。

  榕树:是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和最显著独特的风貌特征,被定为福州市树、福建省树。福州榕树历史悠久、数量多而著称于史。其自然起源与栽培历史为全国之最。唐末五代时期已广植榕树。宋治平四年(1067年),郡守张伯玉下令编户植榕。当时“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

  福州大量生长的榕树有3种:榕,俗称白榕,有须状气根,树皮灰白或灰褐色,较光滑,木质呈黄白色,无总花梗;小叶榕,俗称红榕,古称赤榕,无气根,无毛,树皮呈黑色,老树干皮粗糙呈块状,树枝呈暗红色,有板根,木质部呈红色,有总花梗;笔管榕,俗称水榕,无悬垂气根,老树气根缠绕树干,有总花梗。古榕在福州分布很广,城区内河岸、桥头、衙门宅院、寺庙门口、街坊、山头及郊区村口、山头都有古榕雄姿。福州现拥有全国著名的古榕多株(如森林公园的榕树王、新店乡东园村红榕、高湖村后龙桥头红榕等),而且景观奇特,形态优美,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龙墙榕、人字榕、寿岩榕、跨河榕、骑墙榕、榕抱松、榕抱樟、编网榕等等)。众多的榕树景观与自然山水相互映衬,构成了福州城市的一大特色,而且还有一些地方以榕树取名。(如榕树坪、榕庵、榕寿岩等)。

生物资源(动物)

  兽类

  云豹:豹 食肉目,猫科。身体比狗稍大而似小豹,具云状块斑,尾亦较长。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性凶猛,行动敏捷,昼伏夜出,以各种树栖动物为主要食物。见于连江县境内,仅存数只,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短尾猴:灵长目,猴科。身体粗壮,四肢等长,尾短于后脚,颜面随年龄增长而变红,故又称红面猴。喜群栖,以野果或农作物为食,见于永泰、闽侯、闽清等县山林中。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豪猪:啮齿目,豪猪科。体长60~70厘米,全身黑色或褐色,肩至尾部密布长刺。尾短,也生刺,刺的末端形成囊状构造。穴居于山脚或山坡中,昼伏夜出,以植物为食。见于永泰、闽清、闽侯等山区。

  穿山甲:鳞甲目,鲮鲤科。全身披覆瓦状排列的硬角质鳞角。挖穴而居,食物以白蚁为主,栖存在半山或山麓地带草丛或林荫处。昼伏夜出,舌细长,有粘性唾液,可深入蚁穴。对保护森林和建筑物有益,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见于本市山区。

  野猪:偶蹄目,猪科。形似家猪,全身披有硬质针毛。性较凶猛,奔跑迅速,晨昏或夜间活动,除大雄猪外,多结群活动。杂食性,以植物为主,常拱食植物地下块茎和蕨根,对山区农业危害严重。分布于福州山区,数量较多。

  鸟类

  白鹇:鸟纲,雉科,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雄鸟上体白色,密布“V”形黑纹,羽冠为蓝黑色,下体黑褐色,尾长呈白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雄鸟羽色艳丽,有较高观赏价值。多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灌木丛中,以各种植物果实和昆虫为食。数量较少,仅见于偏僻林区。

  环颈雉:鸟纲,雉科,为福州地区较多的野禽之一。体型似鸡,略小,但尾羽很长。雄鸟羽色华丽,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羽毛暗淡,尾羽较短。因具白色颈圈,故名。栖息于灌丛、草丛及竹丛间,以野生植物、昆虫为食。

  珠颈斑鸠:鸽形目,鸠鸽科。因后颈有半圈黑羽,形似领巾,并杂以白、粽色细斑,犹如珠状,故名。福州各地常见,栖息于植株上层,以杂草种子和谷物为食。

  暗绿绣眼鸟:雀形目,绣眼鸟科。上体绿色,眼部有一圈白色绒状短羽,故名“绣眼”。为活泼敏捷的小型鸟类,常成群活动于林木间,以食昆虫为主。见于福州大部分地区,常饲为笼鸟,以供观赏。

  画眉:鶲科,画眉亚科。福州地区较为常见,数量较多的鸟类之一。眼周白色,向后延伸作眉状,故称“画眉”。常栖息于灌丛、田野和庭院中。性杂食,所食多为农林害虫,鸣声悠扬婉转,也能仿效其它鸟类叫声,是珍贵的笼鸟,有“鹛类之王”的称号。

  苦恶鸟:鹤形目,秧鸡科。生活于水田及其附近灌草丛中,福州地区终年可见。飞翔力低,亦能涉水。5~7月间繁殖,筑巢于稻丛间或灌草丛中。鸣声嘹亮,作“gu-wuk”声,“苦恶”之名由此而来。主食农田害虫,对农业有益。

  爬行类

  眼镜蛇:爬行纲,眼镜蛇科。体较粗大,头呈椭圆形,颈能膨大,背面有镶白圈的黑斑,状如眼镜框。体背黑褐色,有黄白色横纹,见于永泰、闽清、闽侯等山林中。性凶猛,受惊时,能竖起体前部并膨大颈部,“呼呼”作声。捕食鼠、鸟、蛙、鱼等,卵生。为前沟牙类毒蛇,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金环蛇:爬行纲,眼镜蛇科,头椭圆形,体较粗大,尾末端钝圆,躯干及尾背腹面黑色,具均匀一致的黄色环纹。见于福清、长乐、闽侯及郊区海拔15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生活于潮湿地区及水边。夜间活动,捕食鼠、蜥蜴及鱼类等。卵生,前沟牙类毒蛇,以神经毒为主。蛇肉、蛇肝、蛇毒、蛇胆等有药用和食用价值,蛇皮是上等皮革制品的原料。

  银环蛇:爬行纲,眼镜蛇科。头椭圆形,稍大于颈部,体较细长,尾末端尖细,躯干及尾背面黑褐色,有白色横纹。见于海拔750米以下山地或平原近水处及住宅附近,夜间活动觅食,捕食鼠、小蛇、蛙及鱼类。卵生,为前沟牙类毒蛇,为神经毒,毒力强。肉可食,浸酒可供药用。幼蛇干称金钱白花蛇,对风湿、半身不遂等有疗效。

  两栖类

  棘胸蛙:两栖纲,蛙科。俗称“谷冻”。体肥硕,背面深棕色。生活在溪谷石涧里,昼伏夜出,食昆虫。闽侯、闽清等地已发展人工养殖。

  虎纹蛙:两栖纲,蛙科。皮肤粗糙,背部、头侧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划斑纹,四肢横纹明显,一般栖息于稻田、鱼塘和水坑,主要捕食有害昆虫,对农林业有益,已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生物资源(植被)

  福州处于中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个植被地带。两者的界线大致是闽江口——东张一线,也有人认为是黄岐——东张一线。此线以南,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季雨林;此线以北,地带性植被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前者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1.40%,后者占68.60%。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多遭破坏,现状植被以次生植被为主。主要树种有马尾松、竹林、柳林、榕树、相思树、樟木、木麻黄、灌木林、棕吕树等;沿海地带有红树林及沙生草木等。闽清县雄江镇黄褚林是现存唯一保存良好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已列为省级保护区。全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森林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

  天然植被

  常绿阔叶林:为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在永泰、闽清和闽侯山区均有较好保存。植被种类以壳斗科栲属、石栎属为主,其它樟科、山茶科、杜鹃花科植物也占相当比重。林相整齐,树冠浑圆,终年常绿。由于树叶表面光泽,有蜡质层,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故又称照林叶。常绿阔叶林中的樟、楠、花榈木等是珍贵植物,三尖杉、红豆杉、钟萼木等是珍稀、古老植物。由于人为的影响,常绿阔叶林的面积仍在不断缩少。

  针叶林:福州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植被类型。它也是福州地区乃至全省最主要的用材林。现有面积2634.14平方公里,占全区用材林面积的77.3%,占各县市有林地面积的70%~90%。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油杉、柳杉、黄山松、黑松等,其中马尾松、杉木覆盖面积最大,且多为纯林,基本上为人工营造。

  竹林:由某些竹类构成的单优质种群落,属阔叶林型植被组内一个独立的植被型。竹林主要分布于闽侯、罗源、永泰和闽清等山区,除天然竹林外,还有大面积人工栽培的竹林。全市竹林面积400.23平方公里,立竹数1117.33万株,是一项重要的植物资源。丘陵山地竹林主要有毛竹林、篓竹林、水竹林、桂竹林、苦竹林、方竹林等;河谷平原以麻竹林、绿竹林为主。其中毛竹林分布面积最大。毛竹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是福州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和绿化树种之一。

  灌丛:系以灌木占优势的组成的植被类型,是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广泛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为福州现状植被中的一个主要植被类型。灌丛的种类组成与破坏前的森林植物种类有关,常是森林灌木层和草本层中能适应阳性生境的种类。灌丛可以为两个类型:

  灌丛.不同的生态环境,灌丛的建群种也不一样。在南部或低海拔处,以桃金娘、小叶赤楠、黄瑞木为主;在干燥或滨海地区,以黄栀子、山芝麻、黑面神为建群种;在西部、北部中亚热带及南亚热带高海拔处,则以映山红、乌饭等为优势种。

  灌草丛:它是森林或灌丛反复遭受破坏后而形成的一种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荒山和荒地,以旱生性或半旱生性草本为建群种,常见的有芒萁、芒、白茅、五芦芒、鹧鸪草等。灌木有楈木、小叶赤楠、算盘子等。

  沙生植被

  分布于滨海沙滩及风成沙丘上。其群落特征是:种类少、结构简单;植株矮小;呈匍匐状或垫状,根系发育;耐旱、耐瘠、耐盐、抗风,具旱生结构。有3个类别:

  沙生草丛:分布在平潭等流动、半流动沙丘上,以耐旱、耐瘠、抗风的草本植物为主,常见的有鬣刺、海边月见草、铺地黍等。种类不多,数量也少。

  沙生灌丛:分布于半沙流或半固定的沙滩、沙丘上,由少数盐生灌木和蔓性灌木组成,常见的有仙人掌、龙舌兰、单叶蔓茎等。植株矮小,丛生,具旱生结构。

  沙生乔木林:有木麻黄林和朴树林。前者广泛分布在沿海和海岛,是防护林的主要林种,后者分布在琅岐岛东北部,也属于防护林性质。

  木麻黄,属木麻黄科,为常绿乔木。小枝细嫩,灰绿色,颇似针叶。多节,每节有退化的片状叶6~8枚。初夏开花,雌雄同株或异株。果实球形,坚果小。原产生于澳大利亚,解放前引种在闽南沿海一带。1958年利用木麻黄在东山治理风沙获得成功后,60年代初,在平潭、福清和长乐沿海也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显著,大大地改善了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木麻黄能抗盐碱,抗风力强,生长迅速,不怕沙压。它的根部有固氮菌生长,能固定大气中的氮,这是它能耐瘠速生的主要原因。木麻黄木材红褐色,坚硬、耐朽力强,可用以铺道路或作渔船底板。树皮含单宁11%~18%,是目前本省提取栲胶的主要原料之一。

  红树林

  红树林生长在淤泥质的海滩上,具有护堤促淤、净化海水的作用。全省红树木有6科、7属、7种,但福州境内仅有秋茄一种。大片分布在罗源湾内,高约1米,少数为2米。为了适应海滩地潮起潮落的环境,秋茄具有特殊的形态、生理特征。叶片为厚革质,表面光亮,利于反射海滨强烈阳光;有支柱根和板状根,以利于在海滩上固着,而不至于被潮流所卷走;海水盐度高,吸水困难,植物组织以提高渗透压来适应,秋茄的透渗压高达31.9大气压,高出陆生植物(5~10个大气压)2.19~5.38倍。秋茄的繁殖方式也很特殊,即“胎生”繁殖。胎萌后胚轴伸出并悬挂在树上,迨发育成熟后直接掉落插入泥滩生长成苗;或掉入海水中,由于组织中含有气道,可随潮流风至远处泥滩生长。因此往昔泥滩上都有红树生长,面积很大。由于人为滥砍滥伐,红树林面积日益缩小。80年代初,省有关部门提倡在泥滩上大种大米草,因其繁殖能力特强,已危及红树林的生存。秋茄的根和树皮,可以提取单宁,用以染渔网、渔服。木材坚硬不朽,可用以造船和制作家具。

  人工植被:福州地区人工植被有3个类别:农作植被,主要有水稻、小麦、甘薯、花生、甘蔗及各种蔬菜等;果林植被,主要有柑桔、橄榄、李、柿、番石榴等;经济林植被,主要有茶、油茶、茉莉花等。

  根据上述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福州地区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植被区,即西部针阔叶混交林区、中部针竹混交林区和东部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区。

温泉

  福州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具有水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分布面广且处在市中心的特点。福州地区的地下热水多出露在盆地、河床、阶地和河漫滩等地形低洼的部位。

  据福州市地热管理处调查,全市温泉及地下热水分布的地区有市区中心、郊区及所属的永泰、闽侯、闽清、福清、连江等5县(市),计有23个温泉点40多个泉眼,而以市中心的温泉最为重要,也最为著名。市区中心温泉分布范围北起思儿亭,南至王庄,东始六一路,西止五一路,南北长5公里多,东西宽约1公里,呈北北西向条带展布,具有埋藏浅、水温高、水质好以及使用历史长等特点,且纵贯市区中心。储量94975千瓦,其中A级24890千瓦,开采范围5平方公里,日允许开采量9800立方米,折合24800千瓦。受棋盘式构造北北西向断裂控制下,地热水分两层;上层砂砾层所储热水,水温40~60℃,为层状水,埋藏浅,储量大;下层为基岩裂隙热水,水温>85℃,井口水温最高97℃,平均自流量15~16L/S,水质类型SO4·Cl·Na型(北段)、Cl·SO4·Na型(南段)。地热水无色透明,有硫化氢味及少量气体逸出,具腐蚀性,自流井口有乳白色泉华,低矿化度(<1g/L),偏碱性(PH8.1~8.9),富含氟、二氧化硅。可供医疗和饮疗。

  福州温泉开发利用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末五代时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利用温泉,“五凤朝阳生丽水,九龙经脉出金汤”,人们把从地壳裂隙深处涌出地面的热水用于洗浴和医疗,并喻为“金汤”、“金泉”。闽王王审知(公元861-925年)建城时,民工在今汤边与树兜间发现地下涌出热水,并用石垒成“汤池”,后梁龙德年间(921-925年)曾在城东温泉坊(今汤井巷内)建成“龙德汤院”。宋庆历二年(1042年)将“龙德汤院”定为官员沐浴场所。宋嘉祐七年(1062年),郡图上已有标志着出露温泉的地名,如汤井巷、温泉坊等。明、清时代,城内澡堂业一片兴旺。《八闽通志》记述:明时城区共有四处温泉,即温泉坊的内汤井,汤门的外汤井,石汤泉和城东的崇贤里汤房(即“八角井”)。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官汤之禁渐松,增加大量民众澡堂(最多时达15处)。清初出现的大众化澡堂已遍布今汤门、东门、水部及王庄一带。道光绪(1875-1908年)年间,福州城内计有浴室30多家。全盛时达40多家。

  民国时期,随着凿井技术的开创,凿井引泉者日众,民国19年(1930年),澡堂业进入鼎盛时期,城内外澡堂有50多家,其中建筑新颖,设备齐全的有“百合明园”、“南星”、“醒春居”、“东天泉”等。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回福州,曾在“福龙泉”澡堂沐浴,亲自题词“龙泉第一”,并跋“此店有二百年左右之历史……”,至1949年10月前,市区还有澡堂36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大小澡堂34家,1953年29家,20世纪60年代后,市区澡堂进行改建、扩建,店容店貌有所改观,较为著名的有“温泉”、“新榕”、“大众”、“南星”、“五一”等。20世纪70年代后,许多机关、单位和郊区村镇纷纷建浴室,也对外开放,原有营业性澡堂又进行改、扩建,提高服务档次,澡堂业出现十分昌盛时期,温泉洗浴被国内外宾客誉为“最佳享受”。温泉利用领域随着科学进步也扩大到其他行业。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用热单位逐年增多,开采量也不断增加,而管理与保护工作又没有及时跟上,热田热水水位逐年下降。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温泉资源,进入20世纪80年代,对温泉实行系列的保护管理工作,创造“全国三个第一”:即1981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第一个市级地热(温泉)管理机构——福州市地热管理处;1986年12月建成第一个集中供热温泉试验水厂;1991年6月28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了《福州市地下热水(温泉)管理办法》,成为全国第一个颁发开发保护管理温泉的地方性法规。从此,福州温泉资源保护管理进入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有效保护和依法科学管理时期

  1991年,福州市温泉供应公司成立后,为加快集中供热的步伐,从1992年起,对北区温泉区水厂的温泉水井、保温调节池、保温供热管道、泵房等设施设备都进行较系统地更新改造和建设。1998年末,北区温泉水厂日供热规模2000立方米,供热单位139家,供热范围为东大路以北的五四路、华林路、六一路沿线的宾馆、酒楼、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涉外单位,供热覆盖面积约9平方千米。1994年底又建成南区温泉水厂,1998年末,日供热规模3500立方米,供热单位94家,供热范围为东大路以南五一路、古田路、六一路、国货路沿线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酒楼等,供热覆盖面积6平方千米。至此,福州市中心区地带集中供热网络基本形成与完善。

  温泉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在福州市中心区有丰富的温泉可供开发利用,这是福州城市的一大资源特色。早在1984年国务院关于《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就已指出:“对于福州市区温泉资源,要按照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注意防止乱采滥用。”1986年11月26日,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在全储决字0100号决议书中提出,在约5平方千米热田范围内,其允许开采量为9800立方米/日。据此,福州市人民政府将温泉开发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付诸实施。要求地热管理部门要与科研部门合作,开展回灌等试验,搞好开采动态监测工作,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科学管理规划,做到既要严格控制热田水位下降,保护好温泉资源,又要充分合理开发利用,使温泉资源能够源远流长,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使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温泉城”。

文化

福州方言

  福州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在今福州市所属的5区2市6县通行,今宁德地区所辖的2市5县也能听懂。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近代普通话中的新词更是大量地进入福州话,甚至外国语如日语、英语等也都进入福州话,共同构成这一方言。

  近300年来,福州话无论是在语音的声韵母、音变规律、字音的变读方面,还是在词汇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是极其缓慢的。

  正因为如此,福州话具有自己的特色。从音类来说,古时同一个音类的字在福州话中常有多种读法,这些不同读法往往反映不同时代的语音特点。从字音来说,一个字有几种读法现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见的,其中有的属于文白读,有的是因为在不同时代构词分别读为不同层次的音,有的是为区别字义而变读。从语言结构来说,由于语音系统自身条件及词汇语法的制约,福州话的语音包含着一系列的语流音变,包括变声、变韵、变调、轻声等。

  就福州话的外部关系而言,由于福州所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地位,它对周围小方言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本身又拥有较大的稳固性,这在南方诸方言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令人注目的。

福州民间信仰

祖先崇拜

  自古以来,福州城乡居民尊宗敬祖,他们以各种形式缅怀祖先,用祖先的功名道德、优秀品格激励子孙,家祭、祠祭、墓祭就是祖先崇拜的典型形式,自然其中也含有希望祖宗神圣庇佑子孙的意思。

  家祭 家祭之俗当自中原传来,宋代陆游就有“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诗。境内家祭形式有三:一是在每年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家家户户普遍举行家祭,群众设香案,摆供品,焚纸衣,让祖先的鬼魂在阴间享用。二是在中秋节,即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境内群众重视合家团圆,设宴赏月,面对良辰美景,自然怀念祖先,故在家宴之前,也设香案,列供品,焚纸衣,遥祭祖先,然后家人再饮宴赏月。三是在除夕,合家团圆之时,以鸡鸭肉祭祀祖先。四是在平常,福州一般家庭的厅堂之上,都有近支祖先灵位,虔诚者还供以香花,每逢祖先的忌日,则焚香,烧纸钱,摆供品,全家一起祭拜,态度极其虔诚。在50~70年代,破除旧俗,家祭仪式少有见到。80年代以后,举行家祭的又多了起来。

  墓祭 又称祭扫,过去一般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节,秋祭在重阳节,重阳祭扫祖坟活动在境内并不普遍,且久已湮没无闻。惟清明节的祭墓活动十分普遍。每到清明日,境内家家户户都有人上山祭扫祖坟。祭祖者的态度十分诚敬。祭扫时,要清除祖坟周围的杂草。祖墓如有损坏,亦于是日整修。民间旧俗,祖墓之土平时不宜轻动,惟于清明祭扫之时可以无忌地进行此项工作。坟墓周围打扫清净之后,使之不再有衰草寒烟,荒松悲风的凄凉景象。接着就把“纸钱”压在祖坟前后左右。墓祭因有这一活动,故群众又称之为“压纸”。然后再陈列供品,烧香虔祷,请祖先神灵出来享用。供品丰俭随意,惟其中必有一种“清明粿”。这是以清明前后生长的野菜“菠菠菜”压榨的汁液调和米浆,再以枣泥、豆沙、萝卜丝为馅制成的粿,粿呈黄绿色。但现在的“清明粿”大多没有这种野菜汁,只是加以色素,使其外形酷肖罢了。扫墓结束,扫墓者必折一枝马尾松松枝,带回家插于门上,用以表示这户人家没有忘记祖先,已经扫过墓了。现在这项风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每逢清明时节,机关单位、学校、团体都组织干部、学生、工人祭扫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的精神和业绩,寄托人们的哀思,鼓励下一代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进。

  祠祭 境内几乎每一个家族在每一个居住点都有一个祠庙(祠堂),供奉着家族内历代先人的神主牌。族内有子嗣的人上寿后逝世的(古称上50岁为上寿),其神主牌可进祠堂供奉。至于无子嗣者逝世的,祠堂内则另设“无嗣栏”供奉其神主牌。祠祭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集体祭祀,集体祭祀又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在每年的元宵节或规定时间,由族长或族内长辈主持祭祖仪式,全族人均要参加,仪式隆重,有的在祭后还演戏以使气氛更为浓烈。其二是遇有族内重大事件,或是与外族间的纠纷,或是族内出现“不肖”子孙需加以处置,都要开祠堂门祭拜祖先,趁此召集族人议决处置。另一种是个别祭祀,个别祭祀又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当年或去年生了男孩子的人家,则于元宵节以三牲祭告祖先,祈求保佑,二是外出做官、发财的子孙,回乡也要祭祀祖宗。旧时,凡是中了“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皇帝都要给假,让他返乡拜祖,这种习俗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就消失了。近年来不少华侨在国外发迹,也都先后返乡祭祖。祖籍福州郭宅村的郭鹤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现在是新加坡“天王级”实业家,人称世界糖王和旅游业之王,1986年10月16日,他63岁时,遵从其母郑格如的叮嘱,首次回福州郭宅村祠堂祭拜祖先。美籍华裔陈昌瑞(陈韬)博士,于1990年3月回福州胪雷村陈氏祠堂祭拜祖先。1989年11月10日,林浦村接待来自日本琉球的林姓会返乡拜祖代表团一行8人。原来林浦村有个林僖,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随闽人36姓舟工,被明廷赐给琉球国贡使,以后就定居在冲绳县那霸市繁衍生息,至今已600余年,他们仍没忘记祖先,组织起林姓恳亲会,派代表回林浦村林氏宗祠虔诚祭拜。

神灵信奉

  旧时,福州居民除少数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外,多是全神位信奉。

  裴仙爷 传说是总督衙署裴真人,官、商、仕、绅普遍信奉。百姓中流传只要虔心供奉,香火不断,便能致富。农历三月初十为“仙爷诞”,届时前后个把月,城内、台江处处演戏、讲评话,以酬谢裴仙爷。

  王天君 福州城内原建有两座天君殿,一在于山顶东南侧,建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另一处在乌石山,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后焚于大火,并入于山。关于王天君的传说有两种。一说王灵官系东晋时浔阳江人,一日因争妓女杀人亡命下海为盗,20年后逃入五台山以屠猪为业,后投九华山忏悔剃度。一日下山取火做饭,途中遇虎,与虎约定,待他把火送上山后,再下来舍身喂之。待下山应约,虎向他摇尾作态,并即伏下,王跨上虎背飞腾成道,故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另一说,王乃后晋皖南人,幼谙水性。时石敬塘造反,他执一刀投军,每战皆捷,军中称为“王一刀”。后入海为盗,活动于钱塘、宁波之间,20年后到天目山屠猪。一日,忽自悟,奔走五台、天竺,途中遇一僧,王求与同行。僧说若能剖腹剜肠,则可也。王立即用刀挖出五脏交与对方。旋又遇一人,指一油锅对僧说,入此即到西天。僧冷笑,将王的五脏投入,在鼎沸的烟焰中,王羽化成仙。这天是六月十六日,遂以此日为王天君神诞。旧时,城乡居民普遍信奉,香火极盛。每至神诞这天,沿途善男信女手执明香,或三步或五步或七步一拜,拜至于山天君殿焚香礼拜。据说拜者或为父母添寿或为家人祛病延年而许愿的。

  泗洲神 福州城乡多榕树,泗洲神的神龛,多设置在榕树上。每月初一、十五日,妇女们多在榕树下焚香膜拜。据说泗洲神原是唐代高僧僧伽大师,曾在泗洲临淮县建伽蓝殿。每到黄昏,僧伽头上必发异香。景龙四年(710年),端坐而逝。唐中宗命人在宫中建塔安葬。不久,臭溢长安城。后有人奏称,应在泗洲建塔,皇帝准奏,于是长安不臭。后有一泗洲人来福州为官,因病祈求泗洲神,忽见榕树现一道光芒,其病竟愈,以为泗洲神庇佑。遂在榕树置一小神龛,供奉泗洲神,因而相沿成俗。

  临水陈太后 入夏,福州气候持续炎热,旱情时有发生,干旱严重时颗粒无收。自唐至近代的千余年间,每遇严重旱情,便由道士设坛,邀请“临水陈太后”陈靖姑前来施雨。史载陈靖姑(904~927年)确有其人,她是福州下渡人,生于唐天祐元年(904年)正月十五日,后嫁古田刘杞为妻,卒年24岁。她的故事和传说在《闽都别记》大幅详述,写她自幼爱念观世音经咒,后去闾山学法,下山后为民除害,降妖伏魔,护国佑民,特别是保护妇女儿童。过去福州城乡社庙(俗称“境”),都设有临水陈太后的祠,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临水陈太后”的神位。

  妈祖娘娘 福州沿海渔民和出海行船的海员,都奉祀海上保护神“妈祖娘娘”。在海上遇到狂风恶浪、危急万分时,便呼叫“妈祖娘娘”前来救护。“妈祖娘娘”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960~987年),因生后弥月不啼,遂以“默”为名。默排行六,是林家最小偏怜女。年十六,随父兄渡海,西风甚紧,狂涛怒撼,舟为之覆。默负父泅水到岸,父得无恙,而兄则没于水,默又同母嫂往寻其兄之尸。湄洲岛之西,礁石错杂,有商船渡此遭风,舟人求救。众见风涛震荡,不敢前;默自驾舟往救,商船得以不沉。自此专以行善济人,尤多于水上救人。当时被人称为“神女”,又称“龙女”。默卒年三十二。里人立祠,祀为海上保护神,又称“海神妈祖”。后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利用与倡导,妈祖神格不断提高,至清代加封为“天后圣母”,其信仰从莆田以至福州、全省,扩大到全国沿海地区和台湾等地。

  瘟神 福州位于亚热带,山多地少,每年春夏冷暖气流交汇时,梅雨连绵,细雾霏霏,难见天日,各种瘟疫便应时而生,多在农历五六月间疫病流行。此时,福州居民便举办“出海”仪式,意把疫鬼驱逐出境赶到海上去。“出海”,也是迎神之一种,不过形式上有所不同,多由涧殿为之。涧殿供奉张、钟、刘、史、赵五位帝君,据说五帝专管疫鬼,保境平安。过去福州城内外供奉五帝的庙宇有十多座,俗称九庵十一涧。如海防前的复初庵、苍霞洲的白龙庵、吉祥山的一真庵、帮洲的广慧庵、梅坞的明真庵、下渡的津庵,还有东涧、西涧、南涧、山涧、水涧等。五帝所居的涧殿,下属有阴阳司、良显司、巡按司、水菜司、掌库司、巡坞司等,体制俨如官府。主持出海活动的机构为大堂,大堂司事的首领叫总理,多由当地的豪绅巨商充任。每年五月初六,大堂开始办事,谓之开堂,费用向商店、居民募集。迎五帝分“请将”与“出海”,请将即将五帝游乡。游乡的排场有:高照、执事牌、京鼓、马上吹、大班、鼓班、轿班、番担、花担、看马、看轿、八将、十番等,非常隆重热闹。群众可以来观看。游乡的目的是搜捕疫鬼。最后才“出海”。“出海”,是用木板和竹扎成龙舟形式,长约数丈,外糊以五色绫纸,龙首下扎一锡珠,以彩绳连结珠上,出舟时,由二人牵彩绳,数十人抬舟行之,一路呐喊:“爬呵!”、“爬呵!”一直抬到江边,有的到大桥下,有的到洪山桥。舟中设神座,并存放各商店供献的食物、器具,如南北京果、百货棉布、鸡鸭鱼肉、日用杂品等。跟随龙舟之后,一人挑着一担木桶,内储猪血、鸡毛等污秽之物。号曰福桶,意即被搜捕来的疫鬼,都已装在桶内。挑福桶的人是早在神前许愿担任这一差役的,每年都有几人争着要挑。据说挑这福桶的人一年可得平安。“出海”都在夜间进行,队伍过处,家家关门闭户,无人敢看,怕冲撞鬼神,惹上霉气。队伍到江边桥下,将龙舟和福桶推入江中,举火焚烧,意将疫鬼驱逐到海上,乡间可保平安无事。

禁忌

  禁忌也称忌讳,即日常生活中的清规戒律,多属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表现;但其中也有些合理的因素,如礼仪禁忌。50年代后,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达,讲禁忌的人已越来越少。

  饮食禁忌 忌用狗肉来办酒席或宴请客人。因狗为不洁之物,狗肉上席不吉不敬,故有“狗肉不上盘”之谚。忌扣碗,因病人服药后常将碗倒扣于桌上,以示今后不再生病吃药。忌以筷子击碗,因乞丐常以筷子击碗求人施舍,故以为不祥之兆。

  节日禁忌 正月初一忌出门远行忌说不吉利的话,忌动用家什物件有响声,忌扫屋,忌摔打。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到田园耕作,否则会冲犯神灵,一年做事都不顺。冬至节夫妇忌宿娘家,因怕“娘家住个冬,夫家失去公。”家中有祭祀时,忌孩童在旁边大声说话,怕神听不到祭祀人的祈求。

  生活禁忌 长辈睡在床上,晚辈不能在床前跪拜。父母健在的人,不宜在房前屋后栽种葡萄,怕对父母不利。产妇出院时,要盖蓑衣避邪。人外出,忌鸟屎拉在头上,若鸟屎拉在头上回家要吃太平面,以驱晦气。家中建灶,忌灶口向东,说“向东什么都空,向西有东西哂。”晚上走路,头不能向左右看,不然鼻风吹灭肩灯,鬼就会跟来。日落后忌看病人,因其时阴盛阳衰。女人裤子不能晒在过道上,如果人从下面走过去,便会晦气。夜间不能露天晒衣服,特别是童衣,以免冲犯夜游神。孕妇忌在娘家分娩,夫妇不得在娘家同房。

  儿童禁忌 婴儿胎发带有母体秽气,弥月时应沐浴剃头,不然会触犯神明。小孩睡时灵魂出窍,不能在脸上涂抹,否则灵魂归来时,认不得自己躯体,会长眠不醒。孩子忌食鱼卵,一粒卵一条鱼,吃一口鱼卵,就是几百条鱼,超过孩子福份,怕会夭折。儿童不能在屋内遮伞,不然会长不高。儿童忌8岁上学,因有“七上八下”之说,故8岁入学不能上进。

  婚姻禁忌 青年男女若要通婚,须将时辰八字请看命先生推算能否合婚。如生肖相克,所谓“白马畏青牛”、“猪猴不到头”、“龙虎相斗虾鳖遭灾”等则不能通婚。有相克也有相生,如“红蛇白猴满堂红,福寿双全多康宁”、“青兔黄狗古来有,万贯家财捉北斗”等,这些都是好姻缘,可以通婚。男女相差6岁者,谓之“六害”,忌通婚。迎亲路上忌与丧葬相遇,如遇到,必摔物件或互换礼物,双方均取吉利。新婚之日忌穿白的妇女进屋,忌孕妇忌寡妇入洞房。

  生育禁忌 孕妇忌在房内拿剪刀剪东西,否则会伤害胎儿。孕妇忌看戏、忌看迎神赛会、忌进入寺庙;不接触丧事,夜间不外出,忌参与祭祀和他人的婚礼,忌食狗肉。产妇月内,忌肖虎、穿丧服、带雨伞和携金属器皿的人入产房。

  礼仪禁忌 忌在人背后泼水、吐痰,忌来人不打招呼而进门;忌不先敲门而推进门;忌直呼长者的名字;忌以钟送人,因“钟”和“终”方言谐音。老人病逝忌说“死”,应说“老了”或“过后了”。

岁时习俗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春。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疍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米齐]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米齐]粿过门前。”这叫“讨[米齐]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米齐]以示吉祥。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90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

二、元宵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福州元宵花灯,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武林旧事》记述入京的福州灯采“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目。”福州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

  据王应山《闽大记》载:福州“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这一习俗,也始自宋代。其时家家户户,张灯悬门,十里灯街,红光辉映。州县官吏,每逢元宵,倡导大闹花灯,“官民同乐”。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刘瑾当福州太守,为了观赏花灯,下令挨家挨户捐灯十盏。郎官巷诗人陈烈,愤然在鼓楼挂上一盏诗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从此,官府不再强令百姓捐灯。后来又有个太守田登,因“灯”与“登”谐音,为避他官讳,不许百姓说灯,在官府告示上不写“元宵放灯三天”,而写成“元宵放火三天”。这便是流传至今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典故的由来。历代灯会时间也有变化:唐宋多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规模灯会;明代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为十三至十七日。民国后则无定规。

  福州元宵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供人玩赏的。“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此诗描绘昔日闽都灯市和鳌山的盛景。元宵城门开禁,鳌山向外开放,郊外人家入城观赏,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从春节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间有送灯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灯,“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民间有首童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爱外孙的社会风尚。杨庆琛榕城之夕《竹枝词》云:“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此诗描绘当时送灯的盛况。

  元宵闹花灯自初七开始,昔日福州南后街与南台台江汛专售纸制各种花灯。挑的有八角灯、球灯、西瓜灯;扛的有关刀灯、龙抢珠灯,后来还有飞机灯、战舰灯等;地上走的有猴骑绵羊灯、牧童骑牛灯、状元骑马灯;堂上挂的有宫灯、走马灯等。当时有首诗云:“华灯成市将元夕,色色精工费剪裁,几种寄供新岁玩,清光四壁照衔杯。”描出了福州灯市的盛况。

  元宵之夜,有的乡镇街道游灯上街时,结合迎神赛会。迎神队伍中,多随有舞龙灯、高跷、舞狮、地下坪、陆地行舟等民间文艺活动。有的居家百姓见迎神过境,便举灯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如今,元宵迎神已被禁止,送灯的习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三、拗九

  正月廿九日,俗称“拗九节”,也叫“孝顺节”,是福州特有的传统习俗。家家煮糖粥,加花生、红枣、桂圆干等佐料。

  据说,这个习俗源自《目连》戏中的目连救母。目连探视关在地狱里的母亲,送进食物均被狱卒截留。后来,目连用荸荠、花生、桂圆、红枣等煮成米稀饭,再加上黑芝麻而送进去,狱卒问道:“这是何物?”目连答说:“拗垢粥。”福州方言“拗垢”就是肮脏的意思,狱卒信以为真,不屑一顾,其母才得以食。福州出嫁女子正月廿九必送拗九粥回娘家,表示孝顺父母。

  福州人认为逢九的岁数是厄难的岁月,要吃太平面才能除灾消难。传说目连母亲入地狱时恰好是三十九岁。过去凡家人不论男女老少年纪逢明九或暗九的(九的倍数)。这一天均要吃太平面。出嫁女当父母逢九年龄除送拗九粥外,还要加上太平面和猪蹄肉等,为他们消除灾难。清叶梦君《孝粥》诗中说:“怀桔蒸梨意不同,一盂枣粟杂双方,年年报哺同乌鸟,此意榕城有古风。”可见福州传统习俗早有孝亲的风尚。

  现在,已婚女送拗九粥、太平面给父母的优秀传统有的还继承下来。

四、清明

  清明,是福州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春分过后15天,便是清明节。清明节日或前后,家家户户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扫墓。扫墓又叫压纸,即为坟地锄草,在坟头压上钱纸,以示此墓有后人祭扫。如带供品亦极简单,光饼、豆腐、面点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清明节前后,福州饮食店均有制售。富豪之家多有自行制造,但他们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制的印模,内刻有氏族堂号,印制出的菠菠粿格外美观,并作为馈赠礼品分给亲朋好友。扫墓归来,要折一松枝或柳条,插在家门口,表明本户已为祖先祭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关、团体、学校等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干部、学生,部队组织战士到革命烈士陵墓祭扫、献花圈,以缅怀革命先烈。

五、端午

  端午,福州俗称五日节、五月节。因节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谓端午节。相传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从初一开始,家家大扫除,悬蒲插艾于门前,用以驱邪消毒。端午节吃粽子、荷包,饮雄黄酒,燃雄黄炮。孩子穿新衣、挂香袋、缚红肚兜,口鼻涂雄黄,据说能免生疮疹,驱逐蛇蝎。

  用过节餐后,各家携小孩到福州西湖、南台万寿桥、闽江两岸观看龙舟竞渡。初一至初五均有划龙舟,惟初五午后开展竞赛,争夺锦标,观者如潮。

  如今,端午节的优秀传统习俗仍然继承,如大扫除,开展夏季卫生运动。龙舟竞渡列入水上体育运动项目,每年都有组织地开展活动。80年代末90年代初,福州龙舟还参加国际龙舟比赛,获得殊荣。

六、乞巧

  农历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节,又称结缘节。七月七夕,是神话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

  七夕,妇女以七字为巧的象征,向天上银河织女乞巧时,陈列瓜果七盘,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备针七根,丝线七色,先向织女星行七拜大礼,然后盘膝而坐,借着朦胧月色,赛穿针、比引线,谁穿引得又快又多,谁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载:“彩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这种习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为之。民间则搞分豆结缘活动。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赠,啃豆谈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顺、亲友情深、邻里和睦。孩童学着分豆结缘,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七、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做半段。中元节,整个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动。传说,目连为减轻其母罪孽,于是日邀十方僧众做盂兰会,以普渡超生其母。

  中元节日,家家举行家祭活动。除一般供品外,还须焚烧纸衣,供给祖先鬼魂在阴间享用。

  中元节正值早稻收成不久,节日活动具有庆丰收的意思,但其内容充溢迷信色彩,故有人把中元节称为鬼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中元节的迷信活动早已废止。现在,有的村庄在七月半邀请剧团演戏或讲评话、伬唱等活动,有的邀请亲友吃喝一番,以示丰收喜悦。

八、中秋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团圆节。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元朝末年,蒙古贵族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不准民间使用铁制的武器,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统治者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高邮张士诚暗中串联,在月饼里夹一起义的小字条,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见传单,纷纷夺取菜刀,举行反抗元朝统治者的起义。从此,人们每到中秋节,就要吃月饼,以纪念这一人民群众的斗争节日。

  中秋节俗,福州人家备供品,烧纸衣,以祭祖先。夜设家宴,举家欢聚,饮酒赏月。这个节日,民间还有尊老爱幼的习俗,晚辈馈赠大月饼(即礼饼)给长辈,长辈则馈赠小月饼给晚辈,在节日互表良好祝愿。中秋节俗,按《福建通志·风俗志》记载,闽都各地略有不同。福州城内“中秋士女登乌石山进香,夜燃神光塔灯,是夜妇女连臂出游,谓‘走百病’”;永泰县“中秋望月,绅士祝魁星”;闽清县“中秋造月饼,设酒赏月,食栗与芋,童子备[米时]粿,用瓦片砌塔相拜祝”;《长乐县志》述“中秋从略,各家不过具饮而已。”

  中秋“摆塔”,是节日的一大乐趣。农家儿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点燃,火光四照,盘诗赏月,互相娱乐。城内人们购泥塑或陶瓷铸就的人物形象,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人物,并有烛台、花瓶、香炉等陈列展出,供人观赏。富贵人家有的在厅堂搭架“摆塔”,少则三层桌,多则十层桌,最高层摆以泥塔或铁塔,低层陈列一双秧盆,青葱吐绿,以示丰收。中间各层则排列历代名人和戏曲人物,整个庭院灯烛辉煌,增添佳节气氛。

中秋饼

  福州中秋有互赠“中秋饼”的民俗。据历史学者考证,元代蒙古人对汉人实行种族歧视,残酷地虐待、歧视汉人,汉人吃月饼的主因是杀“鞑子”。“鞑子”侵略中原,做了皇帝,殖民汉人。汉人想出巧妙的办法赶走他们,以求民族解放。便制作了一种小饼,饼是空心的,里面放一个纸团,上书“八月十五日月圆时分同起杀鞑子”。这就是福州中秋互相赠送月饼的缘由,充满了悲壮的民族独立色彩。

  位于闽江口马尾的东岐村,据村志记载,闽江口一带的月饼(中秋饼)与福州城内的不同,饼薄而大,实心无馅,饼面上撒了白芝麻。

  福州乡村,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实心“中秋饼”,有十二生肖形象的,也有十二月花的,价格实惠,深受农家孩子们的喜爱。这些实心无馅的饼,一般是外婆或长辈送给外甥或晚辈吃的。出嫁的女儿,送给娘家长辈的,以“礼饼”为主,也称“角饼”,它是圆形的月饼,可以切角来吃,俗话称“礼角饼”。村民多选择这一圆月形的中秋饼,作为馈赠礼品,雅号“礼饼”。晚辈呈献给长辈的是大的饼,长辈回送给晚辈的是小的饼。长辈包括外婆、外公、妗婆(舅妈)、舅公(舅父)、姑婆(姑妈)、姑丈(姑父)等。

  福州城内人家互赠的月饼,选的是大月饼,讲究配料的馅心,以圆形博人喜爱。也含有互相攀比的风气,月饼越做越大了,包装的盒子和袋子,也越来越漂亮了。

  据民俗学家考证,唐朝以前就已经出现带馅的月饼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饼圆象征月亮,增添了中秋节俗喜庆色彩。“月亮”和“面饼”相连,传为如今的月饼,成为互赠的礼品。于是,苏东坡的月饼传遍各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外形、口感、馅料方面,各地月饼各具特色,福州也出现了广式、京式、潮式、苏式月饼。从习俗和嗜好上,豆沙馅、八果馅、五仁馅月饼,最受福州民众欢迎。

  福州城乡的月饼差异很大。赠送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也许是“入境问俗”的注解吧。

九、重阳

  九月初九日,谓重阳节,因九为阳数,日月并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俗,按《续齐谐记》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猪、犬、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女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茱萸,草名,一叫越椒,味苦,性辛温,有散寒、温中、止痛和祛恶的药效。《八闽通志》载:“重阳,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饮菊酒以延年,插茱萸以避恶。”《福州地方志》述:“九日登高,以大庙山与乌石山、于山为最多,儿童放纸鸢(风筝),士大夫则仿古遗事,相约游山饮菊酒。”福州的重阳节俗,系从中原传来的。唐末十八姓随王潮入闽,开发闽海,使荒莽的东南海滨人口大量增加,文明风尚随之传入闽都,丰富闽山越地的文化生活,同时衍生了地方节俗。

  放风筝,据说也是来自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一次桓景向费长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药,路迷山林,后经鸽子引路,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以纸糊鸽子,登高时随带上山发放。无山丘可登的地方,便有重阳吃糕的风俗。糕和高谐音,以吃糕代替登高消灾。福州的九重粿,便是九月九吃糕留下的旧迹。古时是用茱萸叶磨米染的色,中夹七层糖色,表面一层黄色,底层为米浆的本色。农民多自磨自蒸,馈赠亲友;城内多购自[米时]店。

  重阳还有祭扫祖坟的活动。《长乐县志》记载“重阳必祭墓,谓之秋祭”。这与清明扫墓合称春秋二祭。他们以登高与扫墓,抒发思亲的情怀。

  50年代以后,登高消灾之说早已无人相信。人们把登山、放风筝列入秋季文体活动内容。1990年,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将每年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是日,有关单位组织老年人进行游戏娱乐、体育竞赛等活动,让老年人尽情玩乐,身心愉快。

十、冬至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旧时,人家在此节日前夜,老小聚在厅堂,围坐案桌搓[米时]。用糯米磨浆压至半干搓成丸子,入锅煮熟,捞起粘上糖豆粉便是“[米时]”。案桌上放置红桔数粒,红箸一束,纸花一对,泥塑男女孩童(童儿牳)一合,瓶插红色菊花。搓时焚香点烛,小孩用福州方言唱童谣:“搓[米时]矢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依嫂带身喜(怀孕),爹妈齐欢喜。孩儿段(掉)落脚桶下,依哥马上做郎罢(爸)。”冬至搓[米时]含有祈求添丁增福之意。当晚搓的[米时],待翌晨冬至正日当早餐。

十一、祭灶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习俗,阴历十二月廿三日为官家祭荤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疍民)则于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种仪式。火的出现,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是值得大大纪念的。但后世把祭灶变成“灶神”崇拜,说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这个衍变过程,大约始于汉代。据《后汉书·阴丑传》载,有一个叫阴子兴的孝子,腊日(十二月廿三)早炊,见到灶神出现,连忙拜求,并宰了家中的黄羊祭祀,“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祭灶,而荐黄羊焉。”这个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说越神,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驻户大使”。一年一度,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报告户主善恶情况。为此,在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祭荤灶的以鸡、鸭、鱼、肉、灶糖、灶饼、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饼外,还有甘蔗、荸荠、红枣、花生、金针、木耳等。在祭供时,孩童们便唱着童谣:“祭灶祭糊涂(讽刺灶神糊涂官),灶前一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妈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祭供将毕,将旧的灶神图撕下火化,贴上新的灶神图,以示送旧迎新。在祭灶节前,外公外婆要给男女外孙送灶糖灶饼,有几个男女外孙,就得送几包,每包还要附送一张“花面壳”(假面具)。

  现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旧俗。灶糖灶饼更名为年糖年饼,成了福州春节市场年货之一。

十二、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叫除夕(大年卅日、小年廿九日),俗称三十盲晡、做年。相传,“年”是一个恶魔,每年除夕,就出来捉弄人。故在除夕之时,家家户户贴新符(春联)、放鞭炮以驱“年”。福州还仿效旧时郑唐烧火炮驱“年”除灾的节俗。

  进入十二月,人们便忙于酿酒、备年货。十五日后,开始打扫屋宇房舍,谓之扫堂、筅堂。外出的亲人纷纷返回,同家人团聚。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除夕之夜,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是夜再拂扫厅堂,放鞭炮,煮隔年饭。隔年饭用木制蒸饭甑装盛,周围插朱红筷子十双,贴红纸,扎红绳,并撒上“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在厅堂案桌上。家中主要门户、窗帘、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物件压上“金银纸箔”,意味着这家金银财宝多到从门缝里溢出,象征着明年发大财。

  旧时,三十盲晡(三十晚上)是债主讨债、债户躲债最紧张的日子。旧时欠债不能过年,就是不能过三十晚上。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

  50年代后,福州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逼债之事早已消声匿迹。年货供应,花色品种,应有尽有。机关、工厂、商店张灯结彩,街道两旁,彩灯万朵,火树银花,大家欢天喜地,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陈靖姑信俗

  陈靖姑(904~927年),唐天佑元年(904年)正月十五日生于藤山下渡(今仓山区下藤路),父陈昌颇有家产,堂兄陈守元系当时著名道士。靖姑13岁前往闾山大法院(今南台中洲一带)学道,3年后自称已得“闾山正法”,不久嫁与古田人刘杞为妻,在福州府一带施法“降妖”,招收弟子。据《晋安逸志》载:永福(永泰)有白蛇素为人害,隐形闽王宫中,幻为王后以惑王,靖姑应邀率弟子书符夜围王宫,斩蛇为3段。闽王封靖姑为“临水夫人”,食古田百户,以一子为舍人,靖姑辞食邑不受,乃赐宫女36人为弟子。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福州大旱,福州民众求靖姑祈雨,时靖姑有孕在身,但她仍往龙潭(今龙潭角江中)为民祈雨,天降大雨时靖姑覆舟身亡。闽王闻报特加封为“昭惠崇福临水夫人”,古田人在县城东30里白蛇洞立庙祀之。于是成为福建民间信仰的神道。凡祈雨、驱疫、斩妖、救产、求嗣都祈求临水夫人。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加封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额顺懿。古田县的庙改称顺懿庙,陈靖姑母葛氏亦受封。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相传道光帝皇后难产,道光帝祈求临水夫人相助,果然灵验,道光帝连呼临水夫人真是朕的重生父母不已,道光帝亦敕封临水夫人为顺天圣母,民间尊称陈靖姑为陈太后。此后,陈太后作为民间信仰不仅在国内流传,也流传到台湾、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2008年6月7日,陈靖姑信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三坊七巷 座落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总占地约45公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其基本格局形成于唐末,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欧阳氏民居、陈承裘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沈葆桢故居、林氏民居、小黄楼等9座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马尾船政 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和专业技术高等学府,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福建船政兴办的40多年里,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成为中国自制的第一艘铁壳舰船、第一架水上飞机的诞生地,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福建船政学堂还培养了严复、叶祖珪、邓世昌、刘步蟾、魏瀚、萨镇冰、陈季同、王寿昌、詹天佑等一大批精英人才,引领近代中国海军和工业、科技、教育发展。船政文化所展现的开放、革新、自强的优秀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更是福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历史骄傲。2005年,中国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全面建成开放,马尾船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福建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开馆。当前,福州市还正积极推进船政文化城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国船政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 闽剧 又称“福州戏”,由明代昆山腔、弋阳腔衍化而成的福州方言戏曲。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
  • 寿山石 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被称为“石之君子”、“国之瑰宝”,具有极高的收藏、欣赏价值。寿山田黄石还被誉为“石帝”、“石中之王”,自古就有“一两田黄数两金”的说法。寿山石已成为“国石”第一候选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被指定为国家礼品。寿山石雕也是福州传统工艺“三宝”之一,讲求相石取巧、因材施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
  • 昙石山文化遗址 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 福州评话 是以福州方言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的说书艺术,流行于福建省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集居地区也有演唱活动。福州评话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以说为主、兼有唱词,唱腔有序头、吟唱、诉牌3 种。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颇能引人入胜。演出方式分高台、书场两种。高台演出是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一台书往往拥有数百上千听众。福州评话书目繁多,分长解、短解、半长短、公案、家庭五大类,传统书目有《三国》、《精忠岳传》、《七侠五义》、《王公十判》、《珍珠被》、《贻顺哥烛蒂》、《龙凤金耳扒》、《甘国至宝》、《双玉蝉》等,建国后创编的有《九命沉冤》、《小城春秋》、《千金买骨》等。2006年5月20日,福州评话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 发源于福州市台江区的茶亭街。它位于台江区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艺街。据清乾隆年间郑洛英诗集《耻虚斋诗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词》描写十番的诗里曾记载道:“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摈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这些诗句足以体现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民间热闹、欢乐的盛况。并记载了福州十番音乐在清乾隆年间已极具规模,流行于福州城。关于福州十番音乐的由来及其演变,在很早前,福州民间盛行舞龙灯。后来,这种用来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化出来,成为单独演奏。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狼串、大小锣、大小钹等五件。在元宵踩街、迎神赛会、婚丧寿喜时敲打一番。当装点仪式还显得单调感到不满足时,便考虑加进管弦乐器,包括笛子、逗管、椰胡,同时加进了清鼓、云锣。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多用双数,即双笛。双管、双胡。这时所用乐器已有十种,乐队规模基本成型。福州十番音乐的发祥地在茶亭,很显然,它最早形成流行于城市,并逐步向周边农村及福州的五区、八县。还流传到宁德、建阳、南平、古田、福安、柘荣、霞浦。十番音乐以它独有的魅力,在民间广泛流传近三百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所使用的独具特色乐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传统十番音乐的乐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十种。随着十番音乐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又加进了笙、木鱼等乐器。十番音乐的乐器十分古老,应是乐器的活化石。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时期我省闽清籍音乐家陈两所著的《乐书》中便有记载。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讲究。主要是应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十番音乐的曲牌大多取材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弘扬传承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其价值己远远超出了音乐学范畴,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文化比较学、文化传播学、种族人口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都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价值的财富。2006年5月20日,茶亭十番音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 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1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即改名为佛跳墙。1965年和1980年,分别在广州南园和香港,以烹制佛跳墙为主的福州菜引起轰动,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墙热。2008年6月7日,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 为预防疾病,畲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会自备一些青草药,自用或互相馈赠;畲医为人治病多数使用自采的青草药,或用针灸、抓痧等疗法配合治疗。畲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防病治疗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它与中医药渊源相通。畲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由气、血、筋、脉来维持,心、肝、肺、脾、肾、胆六脏的神来主宰(通常简称“六神”)。“六神”各司其职,指挥人体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活动。畲医将疾病分为寒、风、气、血症和杂症五大类,每类又根据症状分为72种。人若气血不足、痧气侵蚀,会导致脉络滞阻,并诱发各种痧症的发生。痧症的畲医治疗可以分为针刺、挑针与挑病珠、放血与拔火罐、刮痧、撮痧、淬痧、搓痧。畲族崇尚六神,认为六神受损就会得六神病。畲医治病往往把时辰连在一起诊断,按照十二时辰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周而复始。六神病需及时采用六神草治疗,根据不同时辰,不同部位,不同症状,辨证施治方为有效。畲族药材主要以植物为主,随采随用,讲究新鲜。畲族开发了利用了数百种植物药源,还采取了对野生药进行栽培训化、兴办药场、房前屋后或庭院内栽种等措施。2008年6月7日,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福州软木画 福州三宝之一,以栓树皮为材料,快刀作画,雕镂粘结成亭台楼阁、 树木花草、小桥流水、回廊曲径以及人物鸟兽等挂屏、屏风、大小摆件。福州软木画问世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相传在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有人从德国带回一帧类似“木画”的作品。当地民间雕刻艺人陈春润、吴启棋、郑立溪等深受启发,遂在福建工艺传习所工读时,用从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进口的栓皮栎树木栓层作主要原料,把这种质地轻松、富有弹性且纹理细润的软木切削成薄片,运用我国各种传统雕刻技法,以刀代笔,用手工加以精雕巧镂,制成纹理纤细的复杂画面,并利用画框内有限的空间,使景物的形象立体化,安排上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各种亭台楼阁等。软木画色调古雅纯朴,形象逼真,画面犹如宋人笔意,意境深邃,远奥高古,清奇可爱,具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2008年6月7日,福州软木画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在历史上,它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郭沫若生前曾作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特级名艺人黄时中和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一级名艺人陈天赣向记者介绍,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装饰上的丰富多采。其传统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更加丰富多采。2006年5月20日,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寿山石雕 被誉为“榕城三宝”之一,为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园中的奇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产于省会福州北峰的寿山石,有“石帝”“石后”之称,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之六德,其石质、石色、石形,石纹丰富多彩,晶莹滋润,储藏品种丰富,硬度为摩尔 2.5 — 2.7 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贵石而贱玉”之说。福州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已将它打磨成石珠、石镞了。目前已出土发现寿山石雕刻品距今已 1500 年了。南宋时,寿山石矿已规模开采。经元、明、清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寿山石雕刻艺术品精巧绝伦、巧夺天工。明、清时期,寿山石雕的印钮技法已达到极高的境界,明、清后期,对寿山石印章情有独钟,康熙等皇帝用寿山制宝玺,寿山石印章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寿山石特别是田黄石身价也随之倍增,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有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寿山石雕刻艺术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它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之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收藏家们好评,寿山石在中国玉石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其工艺品常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国家元首和世界知名人士。寿山石雕刻工艺品,特别是寿山石印章更是受到世人们亲睐。寿山石工艺品已经成为中国玉石雕刻品中“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以石会友”、“以石增缘”、“以石增情”成为寿山石文化艺术的一大特色。2006年5月20日,寿山石雕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福州伬艺 又名伬唱。流行于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福清等市县。台湾、港澳、缅甸、新加坡、印尼等福州籍华侨区也有伬唱演唱活动。伬唱是福州民间卖唱艺人搜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调,传唱戏文唱段和民间故事,以应酬堂会,或装扮陆地行舟、钱剑、高跷、台阁、马上、肩头驮、莲花落等百戏杂耍,以参加社火活动积久形成的演唱形式。是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流行于福州语系地区。福州伬艺,源于唐宋。从明代末年始可见其脉络。唱腔分为逗腔、江湖、洋歌、罗罗和小调五类。明万历年间的曹学全始创逗腔,蓄家班,演唱至清初演变为专唱逗腔的儒林促社,明末,市井间又有躲避战乱入闽的弋阳腔艺人组成的江湖促社,道光后,兴起演唱以福州民歌、民谣为基调,吸收弋阳腔、昆腔、梆子腔和苏、扬小调发展为洋歌和小调两种声腔的洋歌促社。民国时期,促班相互吸收渗透,兼唱逗腔、江湖、洋歌,小调,以清唱散曲。长牌、盘答(对唱)为主,称为平讲班或三下响。解放后,伬艺面临着适应新时代的考验。伬艺协会曾经决定改演闽剧,伬艺面临消亡。这时一批伬艺名角坚持伬艺演出,陈润春等与作者合作,吸收评话说表,将传统的散曲用说表串连成能演二。三小时的全本曲目。二度创作上,强化伬艺作为说唱艺术的叙述性特点,以口语化的说表,明白如话的唱腔,凸现曲艺的叙事特点。表演上,揉合,坐唱”与“走唱”,加大表演幅度。服务方式上,开拓新路,改变过去的社火踩街走唱和应酬堂会为茶馆书场的坐唱和高台应聘演出双轨制。历经演出实践,这种演出形式逐渐为观众所喜爱。发展至今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福州伬唱。福州伬唱主要价值在于一、保留着宋元曲艺贴近群众的“百戏”遗风;二、一树多枝、形式多样、声腔多元化;三是福州平民的人物画廊、福州文化的品格光芒;四是福州方言的重要载体。福州伬唱有四百多年历史,保留曲目百余本,在福州方言区域内受众面广,在海内外华人(福州籍)聚居地流传影响颇久,传承经历十代,具有地方特色。代表性传统书目有《珍珠塔》、《番间祭》、《白扇记》、《紫玉钗》等,现代书目有《锦绣河山》、《思归》。2006年5月20日,福州伬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上采日 农历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区元宵节前的一个小节日,名为“上采日”。上采日有悠久的历史,寓意迎春纳福。按照福州传统风俗,福州人有在元宵节之前送灯的习惯,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给外孙、外孙女,送灯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

畲族歌曲

  福州地区畲族山歌内容广泛,包含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婚恋等各个方面。按其内容可分为历史歌、小说歌、劳动歌、风俗歌、情歌、时政歌、时令歌、生活歌、地名歌、杂歌和新民歌等类。

  历史歌 以叙述本民族历史、社会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因此又称叙事歌。福州地区内广为传唱的有《祖宗歌》、《祭墓》等。此类山歌篇幅最长的为《祖宗歌》,共54段(畲族称条)、216行、1512字,叙述畲族的历史传说和迁徙过程。

  小说歌 小说类畲歌,主要是从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本的内容改编而成,广为传唱的有《孟姜女哭长城》、《青白蛇》(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等。

  劳动歌 畲歌中的劳动歌内容十分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为传唱的有《做工歌》、《十二闲华》、《十月采茶》等;建国后新创作的有《十二生产》、《水稻连作好》、《插秧歌》、《合理密植产量高》、《矮脚品种增产多》等。劳动歌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的实践总结,不但歌颂畲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体现劳动艰辛和丰收喜悦之情,同时以歌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生产技术。

  情歌 情歌是畲歌中内容最为丰富的部分,它的比兴、双关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男女之间的真挚感情,表达畲族男女爱情观念。按其内容又可分为诘问、赞慕、相思、相爱等4个细类。诘问类有《十八少娘》等;赞慕类有《十斤花纽》、《生那怪好中郎想》、《十八好女赛花香》、《何人养得乃好女》、《未采一朵心不放》、《高东山头出水凉》等;相思类有《地下燕子双双飞》、《十更情梦》等;相爱类有《郎变蝴蝶采花心》、《郎做青松娘做花》、《十夜眠》等等。

  时政歌 此类山歌皆创作于清代及民国时期,歌词充分揭露和控诉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反映畲族人民的艰辛生活。常见的有《年年无收闹饥荒》、《长工歌》、《倒十可怜》等。由于受当时社会统治的限制,多为暗里传唱。

  时令歌 又称农事歌,把农时、农事编成山歌,广为传唱,如《二十四节气农事歌》等。

  地名歌 地名歌则以地名串编成山歌。如罗源县的《十二忙》、《西洋歌》等。

  风俗歌 福州地区畲族群众的婚丧喜庆、祭祀等活动具有自己的独特习惯和仪式,因而创作有《婚礼歌》、《入宅歌》、《盖房歌》、《祭祀歌》等,此类畲歌多限地点和时间歌唱。

  生活歌 以传播人生哲理,劝人从善为主要内容。广为传唱的有《劝世歌》等等。

  杂歌 杂歌在畲歌所占比例大,有字歌、谜歌、对歌等等。这类畲歌有丰富的知识,能启迪人们的智慧,如《歌探》。

  新民歌 这类畲歌创作于建国后。歌词皆为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中共的各项中心任务,宣传科学种田等新知识、新技术。广为流传的有《畲民救星共产党》、《伟大恩人毛主席》、《翻身歌》、《土地改革歌》、《抗美援朝保家园》、《水稻连作好》、《合理密植产量高》、《矮秆水稻增产多》等。

物产

  福州物产丰富,素有“福海宝地”之誉。全市海域总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约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长乐漳港海蚌、连江官坞海带等主要海产品在全国享有盛誉。罗源湾、福清湾等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等南北“两翼”区域等正掀起开发建设的热潮。

  福州森林覆盖率达54.8%左右,是中国三大林业基地之一。粮食以水稻为主,一年三熟。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蚕桑、花卉等;其中,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生产已形成规模与特色。

  福州叶腊石、石英砂、花岗石、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较为丰富。福州叶腊石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著名的寿山石即高品质叶腊石。福州出产的闽江河砂色泽金黄、砂粒洁净、含泥量低,是世界知名的高等级建筑用砂。

工艺美术

  福州是全国工艺美术重点产区之一,其传统工艺美术在我国工艺美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福州工艺美术行业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手工艺品。主要有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木雕、根雕、绢画、牙雕、玉雕、人造花、漆画、漆筷、美术陶瓷、金银首饰、刺绣、角梳、纸伞等20多个品种。二是日用工艺品。主要有竹编、草编、藤编、铁件、木制品、树脂等家居装饰品和日用工艺品。福州传统工艺美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我国工艺美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福州市传统工艺品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木雕、根雕、牙雕、玉雕、骨雕、漆画、漆雕、漆筷、美术陶瓷、金银首饰、刺绣、绢画、绢花、绸花、角梳、纸伞、金银箔、彩灯、篦梳、泥塑玩具、草竹编织等都堪称中华工艺瑰宝,它凝聚着福州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蕴涵了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赏。

福州风味小吃

  福州风味小吃丰富多样。一年四季常食的点心有“鼎边糊”、兴化粉、卤面、煎饼、芋粿、蛎饼、虾酥、鱼丸等。方言称铁锅为鼎。鼎里先煮好可口清汤,把大米磨成的米浆倾于鼎沿,将鼎盖盖上,一二分钟后,把烤熟的米糊铲下,再将米浆倾于鼎沿,如此三五次,鼎边糊便熟了。兴化粉有煮食和炒食两种。如炒食,拌入蒜头酱,别有滋味。卤面,先调以可口的清汤,拌以成浆的薯粉,变成一定浓度的汤,加以肉片、笋片、虾和蛋花,再把面放下锅里煮熟。这种卤面的风味和其他煮法的面食不大相同。咸粥,用糯米煮成稀饭,投入(鱼奇)油、葱珠、肉丝、虾干等佐料,食时再加些老酒。煎饼,以米浆调豆芽菜、韭菜、鸭蛋,倾入平底的小铁釜中,用小炉炽炭,煎成薄饼。芋粿,把芋头刨成线丝状,调以米浆蒸粿,切为方块,再经油炸。蛎饼,把大米、黄豆混合磨成浆,以海蛎、芹菜为馅,经油炸为蛎饼。鱼丸,以精鱼拌以薯粉制成丸子,瘦肉为馅,形如乒乓球略小些。优质鱼丸富有弹性,香脆可口。1978年后,连江城关、福清龙田一带的鱼丸,远销香港等地,为国家创汇。

  夏令常食的点心有:汤丸、油扁、白丸、米粿、碗糕、饛糕、盏糕、绿豆粿、尾梨糕等。汤丸、油扁皆是八果甜馅,只是形状不同。白丸以糯米磨浆,压干,搓为径寸方形,晒干待用。煮时清水入锅,煮沸即熟,调入白糖,食之解渴。米粿,米浆蒸后,切为小片,沸汤即熟,加白糖,即可食之。绿豆粿,以稻米和绿豆磨浆拌糖蒸成,色绿。尾梨糕,以荸荠的淀粉调浆加白糖蒸成,切成块,色白,半透明。这些都是夏令的清凉食品。

  节日食用的小吃有红糖粿、白糖粿、元宵丸、糖粥、清明粿、九重粿等。红糖粿即年糕。糯米磨浆和红糖蒸成,色赤,系春节食品之一,正月初一煮年糕吃,寓年年高升之意。白糖粿,米浆拌以白糖、花生、红枣、小块肥肉蒸成,色白。比年糕味荤,亦是春节食品。元宵丸,肉馅的汤团,元宵节食用,亦是常年小吃之一。糖粥,即甜稀饭,拗九节煮的称拗九粥。出嫁女在此节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故又称“孝顺粥”。清明粿,以糯米拌入一种野草“菠菠”磨成浆,压干,捏成圆形饼,有馅,蒸熟呈黄绿色。因是清明节祭祖扫墓、必备的供品之一,故名。九重粿,以米浆先后倾入甑中,形成多种层次,姑且名为“九重”,略加盐,味咸。重九节,附近无山丘或无暇登山者,便吃九重果,意示爬山登高。

旅游

  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青水秀、风光绮丽,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目前,福州拥有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市著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其中,林则徐墓、华林寺、乌塔、鼓山摩崖石刻、马江海战纪念馆、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福州闽江、乌龙江穿城而过,河汊纵横,湖塘相连,独具江南水城的神韵。现有各类园林37座,市区内河42条,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清秀迷人的画卷。近年来,我市新建了闽江公园、金山公园、船政文化主题公园等10多个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公园,建成西湖及周边、闽江两岸灯光夜景工程,改造了晋安河公园等一批公园景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宜居、休闲的良好环境。

  福州也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分布广、埋藏浅、流量大、水温高、水质好,有着“浴在福州”的美誉。“王凤朝阳生丽水,九龙经脉出金汤”,正是对福州温泉的生动写照。

  • 自然风光

  福州依山傍海,风光秀美。全市现有鼓山、平潭海坛风景区、十八重溪、青云山等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青云山、石竹山、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等3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 鼓山 位于福州东郊,有“福州碑林”美誉的鼓山摩崖石刻;平潭海坛风景区,位于平潭县,以泮洋石帆(全国最高的海蚀柱)、海坛天神(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球状风化造型)等海蚀地貌甲天下而著称,已列入我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备名单;十八重溪,位于闽侯县;青云山,位于永泰县。
  • 青云山 位于永泰县;石竹山,位于福清市;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福州北郊。
  • 闽江 闽江是福州的母亲河,宛若玉带穿城入海,素有“中国莱茵河”的美誉。闽江两岸风光秀丽,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沿线星罗密布的名胜古迹,更使闽江游成为文化行旅、心灵行旅。夜游闽江欣赏流光溢彩的江滨夜景,则更别具情趣。目前,闽江游已开辟了山水生态之旅、船政文化之旅、运动休闲之旅、海鲜美食之旅、浪漫温馨之旅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
福建福州: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千年古榕
福建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雪景
  •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晋安区,园内有被誉为福州第一榕的千年古榕,树高20多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蔚为壮观。每当春回大地之时,古榕约有一半树冠首先萌芽,待老叶子逐渐落光,另一半树冠则新叶初萌,形成错落有致的怡人景象。
  • 石竹山 位于福清市,明代宰相叶向高曾祈梦于此,因此以“梦文化”而吸引着海内外宾客。
  • 十八重溪 位于闽侯县,以众多的飞瀑跌水而闻名。
  • 青云山 位于永泰县,是集峡谷、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场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其中九天瀑布被誉为亚洲最大的梯级瀑布。
  • 于山 位于鼓楼区,相传古越族“于越氏”居此而得名。于山位于福州市中心,清幽灵秀,古迹众多,是繁华的城市生活中寻幽揽胜、理心静气的难得佳处。
  • 鼓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北隅,集峻拔挺秀的山水景观和丰富深厚的人文景观于一体,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山,自宋朝至今皆为福州首选的游览胜地,素有“今古名山”之称,“蓬莱左股”之誉。宋代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游历八闽山水,独爱鼓山,称其为“闽山第一”,曾在此讲学传道,使鼓山成为当时弘扬儒学的中心之一。
  • 罗星塔公园 位于福建福州闽江下游马尾港的罗星山,面积2.88共顷,既是一座秀丽的江岸园林,又是福建船政文化的展示园,有着丰腴的历史文化神韵。
  • 平潭海坛风景区 位于平潭县,以泮洋石帆(全国最高的海蚀柱)、海坛天神(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球状风化造型)等独特的海蚀地貌而闻名,已列入我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备名单。
  • 金山寺 建于宋代,以水中寺而在福建寺院中独具一格,并以塔寺四周的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巴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等八景而著称,踏踪觅迹,佳景天成,寻古探幽,别有情趣。
  • 闽江公园北园和南园 集亲水性、生态性、艺术性为一体,隔江相望,遥相呼应,形成了福州城市靓丽的风景线。北园全长5.53公里,面积56公顷,由闽水园、闽风园、华龙园、桥梁园、缤纷园、望龙园、金沙园、锦江园、西河园等九个主题园区组成。南园全长5公里,面积47公顷,由历史纪事长廊、闽水流馨、泽南方舟广场、春江花月夜、日沐椰风、荷塘月色、梦里田园、十里花径、江畔闲情、童趣天地等十个景区组成。
  • 泛船浦天主教堂,被称为“江南第一天主教堂”。2006年,在实施泛船浦教堂保护搬迁中,福州市成功开创了全国建筑古迹“整体平移”保护的先例。
  • 琅岐风光 五虎礁,形似五只猛虎镇守在波涛汹涌的闽江口,宛如神兽镇海,俗称五虎守门;金刚腿,为闽江入海处淡水、海水的分界线;罗星塔,国际公认的海上航标,在世界航海图上被称为“中国塔”。
  • 蒲竺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猴屿乡浮岐村太子帽山麓的大桥溪东侧。这里峰奇石怪,林木苍郁,风景秀丽。蒲竺寺前身是保福寺,建于宋嘉泰年间。据传,当时有一个外地游僧路过此地,见这里溪水潺湲,异鸟争鸣,发愿要在这里建寺。于是他四处化缘,数年后终于建成一座规模宏伟的保福寺,可容百僧。

人物

  福州是中国东南的文化名城,产生过4100多名文进士,18名文状元(不计宋代恩科状元),13名武状元(不计宋代恩科状元),大批著名官员、将领、学者,现代更产生了67名两院院士,数量在中国大为领先。在福州的历史上,出现了无诸王审知林则徐陈若霖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林森等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张经刘步蟾萨镇冰刘冠雄陈绍宽等重要将领,还有陈靖姑倪柝声等宗教名人,林绍良等商界巨头,围棋大师吴清源,更有陈梦雷严复侯德榜林徽因林家翘陈景润等享誉盛名的学者和张元干林纾冰心胡也频郑振铎等著名文人。

  • 王审知 王潮、王审邽的弟弟,被称为“开闽王”。唐朝末年,王潮死后,他被任命为威武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被封为闽王。
  • 王延翰 王审知长子,闽国二代君主。925年十二月即位,在位只有几个月,谥号“嗣主”。
  • 董奉 三国时名医。字君异。福建福州长乐人。
  • 陈靖姑 福建福州仓山下渡人。因助产救生有功于妇女,死后人们纪念她,崇祀为妇女儿童保护女神,与妈祖林默娘同样著名。
  • 李宏 北宋水利工程专家。福建福州人。
  • 陈赐 北宋音乐理论家。福建福州闽清人。
  • 张元干 南宋词人。福建福州永泰人。
  • 张经 明代抗倭将领。初姓蔡,字廷彝,号半洲。福建福州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任嘉兴知县。
  • 陈第 明代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连江(今福建连江)人。
  • 陈振龙 番薯引进者。福建福州长乐人。明万历秀才。
  • 叶向高 明代宰相。福建福州福清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
  • 隐元 明代高僧。福建福州福清人。29岁时在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后周游各地,拜密云和尚、费隐和尚为师。
  • 陈念祖 清代名医。字修园,号慎修。福建福州长乐人。
  • 陈若霖 字宗觐,号望坡,福建福州螺洲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嘉庆间先后任云南、广东、河南、浙江巡抚。
  • 林则徐 清朝大臣、爱国政治家。字少穆,又字元抚、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竢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鼓东街(今属福州市鼓楼区)人。
  • 沈葆桢 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福建福州人。
  • 黄乃裳 爱国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福建福州闽清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
  • 林纾 中国文学家、翻译家。福建福州人。
  • 刘步蟾 清水师将领。福建福州人。
  • 严复 中国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初名传初,又名宗光。字几道,又字又陵,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 萨镇冰 爱国海军将领。字鼎铭。原籍雁门(今山西代县),生于福建福州。
  • 林森 国民政府主席。福建福州闽侯县尚干乡人。
  • 黄钟瑛 清末民初海军将领。福建福州人。
  • 林旭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福建福州人。举人出身。
  • 王荷波 中国工人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王灼华。原籍山西太原,生于福建闽侯。
  • 方声洞 黄花岗烈士。福建福州人。
  • 林文 黄花岗烈士。福建福州人。云南巡抚、状元林鸿年之孙。
  • 林觉民 黄花岗烈士。福建福州人。
  • 侯德榜 中国化工专家、制碱工业实业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福建福州人。
  • 庐隐 女作家。原名黄英,笔名庐隐。福建福州人。
  • 张钰哲 中国天文学家。1902年2月16日生于福建福州。
  • 萨本栋 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福建福州人。
  • 胡也频 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福建福州人。
  • 陈景润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考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