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福州大学校徽
福州大学 东大门
福州大学 行政北楼
福州大学 公共教学楼
福州大学 良光楼
福州大学 校园全景
福州大学 怡山校区-行政楼
福州大学 铜盘校区

  福州大学汉语拼音:Fuzhou Daxue;英语:Fuzhou University),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位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有福州旗山、怡山、铜盘、厦门鼓浪屿、集美等多个校区,占地5000余亩。学校办学主体位于福州地区大学新区旗山校区。

概况

  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学校拥有福州旗山、怡山、铜盘、厦门鼓浪屿、集美等多个校区,占地5000余亩。学校办学主体位于福州地区大学新区旗山校区,现有公共用房总面积110余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 2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1亿元。图书馆藏书近240万册,数字资源量70000(GB),电子图书13000(GB)。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福州主节点。

  学校设有21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培养为主的学院,以及至诚学院、阳光学院等2个独立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7个、省级优势学科创新平台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26个。有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4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22个工程领域)。

  学校现有教职工3084人,专任教师182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含双聘院士4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外专“千人计划”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9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8人、讲座教授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55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9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1人。2个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创新团队入选首批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名教授入选首批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个团队入选“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1名教授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5名教授获聘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学校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可招收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的高校,在校全日制学生5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一批学生22000余人,各类研究生9400余人(其中博士生550余人);至诚学院本科生11200余人,阳光学院本科生 7600余人。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近20万人。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门国家精品课、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教学团队、10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0个,即:1个省部共建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及开发研究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福建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被列为培育中心。“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6396项,科研资助经费超过13 亿元;国家专利授权总量867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6073篇。科技服务工作快速发展,“产学研用”合作进一步深化,对外签订技术合同1940余项,实际到校经费3.92亿余元;成为全省高校中唯一获科技部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高校;集科学研究、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闽台合作交流和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正全面展开。

  学校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已与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际、校所协作关系;不断加强校地、校企、校军合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日益彰显;积极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增强社会学术影响力;推动科学研究国际化,积极开展国际科研项目合作,提升学校科研水平;积极开展对台、港、澳地区的科教文化交流,与多所台湾地区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建有国内首个西方文献典籍中心---“西观藏书楼”,成立了国际汉学研究院;先后与美、英、德、法、俄、日、韩等国家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学校已成为福建省与国际及台、港、澳地区科教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校史

1958-1966年

  1957年福建省工业总产值低,工业基础薄弱。为了发展工业经济,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福建省委决定在福州西门外祭酒岭新建一所工科大学,并命名为福州大学。

  1958年秋,福州大学筹备处成立。同时,先由厦门大学招收机械,电机,化工,矿冶等4个工科系的学生共634名。年内又增设了土建系和理科的数学,物理,化学等3系。

  1960年2月工科58,59级各专业学生,7月底理科各专业学生先后从厦门大学搬至新建成的福州大学校舍。在福州大学初期建设的过程中,为避免办学力量分散而影响学校发展,经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两校商定:厦门大学除调配一定数量的基础课程教师之外,尽量以整个专门化调迁为原则。厦门大学的整个电子物理专业及其电子管试制车间转入福州大学物理系。化学系以物理化学专业中的结构化学,分析化学一部分以及卢嘉锡带领物化专业研究生迁往福州大学。数学系的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也迁到了福州大学。

  1962年,因福建地处台海前线,省内的一些工厂相继关闭。社会上开始质疑福州大学是否应该继续办下去。鉴此,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孤梅和副校长卢嘉锡等上书福建省委,请求福州大学继续办下去。经福建省委权衡利弊之后,于1962年7月正式下达通知:福州大学继续办下去,但要缩小规模,停办土建和矿冶两系以及电机系的工业企业电气化,数学力学系的力学等专业。至此,学校设有十个专业,每年招生不超过500人,其中理科学生不超过90人,全校学生规模为3000人左右。

1966-1976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福州大学的正常教学和科研秩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时任福州大学党委书记的张孤梅被开除党籍(于1969年1月5日含冤病逝)。卢嘉锡副校长亦被隔离劳动,遭受迫害。在此期间,学校曾一度停止招生,直至1970年才恢复招生,后因福建师范学院和华侨大学停办,福州大学又增设教育系(1973年福建师范学院复办又回归该校)和土建系(后又有部分回归华侨大学)。

1978年至今

  文革结束之后,通过拨乱反正,调整教学制度,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位于厦门市的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于2000年正式并入福州大学。伴随着1999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以及学校办学主体从怡山校区转至旗山校区,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福州大学建校以来,已培养了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近20万人。2010年学校成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成功跻身全国50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高校。

  注:现在的福州大学与1951年8月改名的福州大学(现福建师范大学前身)属于不同的学校。

校区

福州

  怡山校区 即“老校区”,是福州大学最早的校区,是2006年以前的办学主体;现为本科层次的福州大学独立学院至诚学院,地址为福州市工业路523号(此为东大门地址,另外学生日常出入较多的北大门在杨桥西路),与西禅寺毗连。至诚学院与与本部共用怡山校区。

  旗山校区 即“新校区”,是在福州市重新规划城市片区后,为了适应新需要而于2004年后陆续兴建的,为现在的学校办学主体,地址为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旗山校区至怡山校区可搭乘96路(原606路)公交车。

  铜盘校区 为软件学院和微电子科学的三四年级学生教学区,位于福州市软件园二期南侧五凤山麓,地址为福州市铜盘路软件大道89-1号。

  马尾校区 2001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本科层次的福州大学独立学院(阳光学院),地址为福州市马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卧龙山。

厦门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设在福建省厦门市。

  鼓浪屿校区 位于厦门市鼓浪屿康泰路151号。

  集美校区 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理工路852号。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陈永正
    • 党委副书记:付贤智、陈少平、林生
    • 党委常委:邹毅(纪委书记)、张星、黄志刚、杨黄浩
  • 校长:付贤智
    • 副校长:王健、张星、黄志刚、杨黄浩

历任校长

  • 贾久民 1958年—1978年
  • 皇甫琳 1978年—1983年
  • 卢嘉锡(名誉校长) 1981年—2001年
  • 黄金陵 1983年—1992年
  • 钱匡武 1992年—1999年
  • 魏可镁 1999年—2002年
  • 吴敏生 2002年—2010年
  • 付贤智 2010年5月至今

院系设置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石油化工学院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化学学院
  • 土木工程学院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 建筑学院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法学院
  • 紫金矿业学院
  • 软件学院
  • 应用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
  • 海洋学院(筹)
  • 体育教学部
  • 至诚学院
  • 阳光学院

杰出校友

  • 魏可镁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业催化剂工程技术专家,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 吴新涛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 王钦敏 欧亚科学院院士,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1974年9月至1977年8月在福州大学地质采矿工程系学习
  • 何昌垂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副总干事。197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物理无线电系。
  • 黄捷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77年入福州大学就读电力工程专业
  • 洪茂椿 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
  • 林方真 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福州大学计算机系特聘教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佳论文奖(1997)、“知识表示与推理”国际学术大会最佳论文奖(2000)和美国人工智能大会最佳论文奖(2004)。1979年入福州大学数学系软件专业学习。
  • 林惠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 范更华 福州大学副校长,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离散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图论与组合开放实验室主任,系统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组合数学与图论学会理事长。1980年毕业于福州大学。
  • 林作铨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1983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技术专业。
  • 谭连生 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华中师大工学学位委员会主席。198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应用数学系。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