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1年1月8日 (五) 22:34大V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福建省
福建省:福州西湖
福建省:厦门夜景
福建省:建于南宋时期的天后宫
福建省:上杭蛟洋文昌阁
福建省:千年古刹-支提山华严寺
福建省:客家人闹元宵

  福建省汉语拼音:fú jiàn shěng;英文:Fujian Province),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北与浙江毗邻,西、西北与江西接界,西南与广东相连,东隔台湾海峡台湾岛相望。东西最宽约为480公里,南北最长约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省会在福州市。福建省现辖1个副省级城市厦门和8个地级市福州泉州漳州南平三明龙岩莆田宁德

  福建有“七闽”、“八闽”的别称,现习惯称“八闽”。“闽”的最早记载见于中国上古时的《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七闽”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如唐代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八闽”是因为宋朝时称为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二个军,共计有八个同级行政的机构,因而得名。

  福建“依山傍海”。全省多山,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南海的交通要冲,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因此在中国对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是福建旅游的鲜明特色。全省有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个国家森林公园、8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8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福建与广东广西并称中国三大侨乡,闽籍海外华侨超过1000万人,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8%,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

  全省辖9个地级市,28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44个县(合计8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36,894,21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4,714,83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9381人,增长6.28%,年平均增长率为0.61%。

  家庭户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1,206,844户,家庭户人口为33,397,66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3人减少0.55人。

  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981,060人,占51.45%;女性人口为17,913,156人,占48.55%。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36下降为105.96。

  人口地区分布 全省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福州市 7,115,370人   厦门市 3,531,347人   莆田市 2,778,508人

  三明市 2,503,388人   泉州市 8,128,530人   漳州市 4,809,983人

  南平市 2,645,549人   龙岩市 2,559,545人   宁德市 2,821,996人

民族

福建省:畲家女
福建省:惠安女

  福建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58.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1%。其中:畲族人口37.51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2.87%,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4.25%;回族人口10.9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8.81%;高山族人口477人,约为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0%。福建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和祖国大陆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回族发祥地之一。目前,全省少数民族人口5万人以上的设区市有4个,分别是宁德、泉州、福州、漳州;少数民族万人以上的县(市、区)有19个,分别是福安、晋江、霞浦等。全省有民族乡19个(其中畲族乡18个,回族乡1个),民族村562个,畲族经济开发区1个。

历史

古代

  福建古为闽越地,称“七闽”。秦代设置闽中郡治东冶(即今福州),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为冶县,东汉改为东侯官。

  三国时(260年)设置建安郡。晋代(282年)设置晋安郡。南朝增设南安郡,治南安,后设置闽州和丰州。隋代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设为建安郡。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武德五年设置丰州,治志安,武德六年分设泉州,治闽县;贞观初年丰州并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设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699年)泉州析地设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称由此始;天宝元年(724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

  五代时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920年)在福州设立大都督府;长兴四年(933年)福州升为长乐府;开运二年(945年)改长乐府为东都。

  宋代雍熙二年(985年)设立福建路。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为行中书省,后行省迁回福州。明代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

  清代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两极,省府之间设道;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1887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4道、9府、2州、58县、6厅。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民国三年(1915年)以原辖区改为闽海道(闽东)、厦门道(闽南)、汀漳道(闽西)建安道(闽北)。民国14年(1925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为首都,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平、兴泉、龙汀4个省和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辖64个县。民国23年(1934年)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成立福建省政府,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将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公署,仍辖64个县。

  民国24年(1935年)设立厦门市。民国27年(1938年)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全省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62个县、7个特区。

  民国30年(1941年)福州沦陷,第一区专署迁往福安。民国32年(1943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8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4县、2个特区。民国34年(1945年)省政府迁回福州。民国35年(1946年)福州市正式成立,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6个县。民国36年(1947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7个行政督察区、67个县、2个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福建省行政区划通令,将全省行政区域分为福州、厦门2个市,8个行政督察专区和67个县。

  1950年3月,8个专区依次更名为建瓯、南平、福安、闽侯、泉州、漳州、永安、龙岩专区;9月,泉州专区更名为晋江专区,漳州专区更名为龙溪专区,建瓯专区更名为建阳专区,德化县由永安专区划归晋江专区,林森县复名为闽侯县;11月,设立泉州市、漳州市(县级)。县以下的行政区划,仍维持旧政权的区划。

  1956年,撤销建阳专区,所辖各县划归南平地区;撤销闽侯专区,所辖闽侯县划归省直辖,长乐、连江、罗源3县划归福安专区,永泰、福清、平潭3县划归晋江专区;撤销永安专区,所辖三元、明溪2县划归南平专区,大田划归晋江专区,永安、清流、宁化、宁洋4县划归龙岩专区;撤销水吉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建阳、建瓯和浦城县;撤销宁洋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漳平、永安和龙岩县;撤销柘荣县,其行政区域并入福鼎县;福州市撤销大根、小桥、水上3个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鼓楼区、台江区和仓山区;三元、明溪2个县合并为三明县;析南平县城区,设立南平市(县级)。

  1957年,全省辖2个地级市、5个专区、3个县级市、7个市辖区、63个县、337个区、4223个乡。

  1958年,全省共建656个人民公社;撤销厦门市禾山区,闽侯县划归福州市,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归厦门市。

  1959年,恢复闽侯专区,辖原福州市的闽侯县,原南平市的闽清县,原福安专区的长乐、连江2县和原晋江专区的永泰、福清、平潭3个县,专署驻闽侯县;原南平专区的松溪、政和2县划归福安专区。

  1960年,设立三明市(地级),以三明县城区为三明市行政区域,南平专区的三明县归三明市管辖;清流、宁化2县合并设立清宁县,清宁县驻原宁化县政府驻地,原清流县部分行政区域分别并入永安、连城2县;松溪、政和2县合并设立松政县,松政县驻原松溪县政府驻地;龙溪、海澄2县合并设立龙海县,龙海县驻石码镇;撤销南平县并入南平市(县级);福州市设立马尾区。

  1963年,设立三明专区,三明市改为县级市,三明专区辖三明市和三明、永安、清流、宁化4个县;福州市撤销马尾区;福州市的连江、罗源2县和南平专区的古田、屏南2县划归闽侯专区;晋江专区的大田县划归三明专区。

  1965年全省共辖2个地级市、7个专区、6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63个县、1258个人民公社。

  1971年,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南平地区更名为建阳地区;福安地区更名为宁德地区;闽侯地区更名为莆田地区。1973年,莆田地区的闽侯县划归福州市;晋江地区的同安县划归厦门市。

  1976年全省共辖2个地级市、7个专区、9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62个县、835个人民公社、129个镇(街人民公社)。

  1983年,撤销三明地区,设立三明市(地级),三明市设立梅列区和三元区;撤销莆田地区,所属闽清、永泰、长乐、福清、平潭5个县划归福州市管辖,莆田、仙游2个县划归晋江地区;撤销邵武县,设立邵武市(县级);设立莆田市(地级),莆田市设立城厢区和涵江区,辖原晋江地区的莆田、仙游2个县;宁德地区的连江、罗源2个县划归福州市。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设立乡镇建制;撤销永安县,设立永安市(县级);全省共辖4个地级市、5个专区、14个市辖区、6个县级市、59个县、189个镇,1076个乡,18个民族乡。

  1985年,撤销晋江地区,设立泉州市(地级),泉州市设立鲤城区;撤销龙溪地区,设立漳州市(地级),漳州市设立芗城区。

  1994年,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南平市(地级),原县级南平市改设延平区;撤销长乐县,设立长乐市(县级);撤销建阳县,设立建阳市(县级)。

  1999年,撤销宁德地区,设立宁德市(地级),原宁德市改设蕉城区。

  2009年底全省共辖9个设区市、26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45个县、173个街道办事处、590个镇、320个乡、18个民族乡。

历史变迁

闽越族的变迁

  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称为闽人。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的南方民族。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广东东部潮梅一带、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属。古闽人是拜蛇为祖先的。这种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着。

  周晋王卅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国亡于楚。越王族于是航海入闽,越国国民徙居越迁山(今福建长乐县)。越族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惯与中原华夏族有很大差别,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还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但勾践却自称为夏禹后裔,居然同北方的齐鲁晋卫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识。越国人善冶炼,福州市北的冶山和剑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越族入闽之后就与七闽土著发生融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闽越族由此形成。

  无疆又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成为闽越族的首领。与当时的越东海王摇同为越王勾践的后裔。秦始皇占领福建后,废无诸、摇的王号,降为君长,但仍留在闽中,秦没有像对南越那样派守尉令长治闽。秦始皇在福建设立闽中郡,但只是名义而已,并没有实施统治。闽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辖地与七闽基本相同(实际上它还包括了今江西铅山县)。

  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族人迁移到现在的浙江北部和安徽、江西境内等处;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这一政策客观为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和闽越族的汉化创造了条件。

  秦末暴发农民起义,无诸率兵由闽中北上,闽越军队跋涉关山,深入中原,参加中州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达8年之久。作为传播中原文化的工具的汉语,当时给闽越语言极大的影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因无诸有功,封其为闽越王。

  闽越国重新立国后,国势日强,多次扩大领地,成为汉王朝劲敌。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朱买臣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闽越,无诸的继承者东越王余善在闽中筑城抵御汉军。余善兵败,闽越内部发生兵变,余善被杀。汉武帝把闽越贵族官僚势力阶层、军队、部分人口集中的闽越人都迁到江淮一带居住,闽越国92年的统治到此结束。

  前111年汉置揭阳县,所辖包括整个潮汕、兴梅和闽南、赣南一些地方。前85年,汉廷在福州设立冶县,属会稽郡,这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县。冶县建立之初,户口不及1万,主要集中在闽东和闽北山区,居民结构主要是闽越遗民,还有少数南下吴(汉)人。

  由于福建的闽越北迁,泉州一带人去楼空,而因秦亡汉兴而不得归的秦人的后裔,则开始在泉州一带建立属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家园。这前后历时300多年。这批汉人带来的汉语在与少数闽越遗民交际中接受土著语言的一些影响,吸引了它的一些语言成分,但基本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主要面貌。潮汕、兴梅一带土著因未遭迁徙,仍不时作乱,波及漳州,而泉州一带仅存失势的闽越遗民,无法形成气候,对汉人无从构成威胁。于是,分散于闽中郡各地的先秦遗民,无不纷纷寻找安靖之处,相聚到此时已人烟稀少且又富庶的泉州一带。 闽越入北迁,汉人入泉州是泉州方言得以形成的关键。 但这个时期的汉人在当地仍属少数,所以汉语在这之前还不可能取代闽越族语言。

  自西汉设立冶县,到东汉末贺齐入闽(公元196年),历300多年,闽中长期安靖,与外界少有战事纷争,这不仅使住在泉州的秦(汉)人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同时还促使不少中原和江东汉人进入闽东、闽北并与逃遁山林复出的闽越人交融。据朱维斡《福建史稿》统计,东汉末福建户数已发展到10万户左右。

中原移民大规模进入

  东吴从建安元年开始,至257年,62年来五次出兵平闽,闽中方归孙权。为了加强对闽中的统治,吴国于260年撤销南部都尉,在福建设立建安郡(在今建瓯),下辖5个县。撤都尉改设郡,实现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统治的局面。

  此时,江南汉族居民分别由海路和陆路入漫漫,散居全闽各地,尤其是闽东和闽北,他们带来的语言奠定闽东和闽北方言的基础。

  早在三国以前,闽南已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户数估计有一万左右。由于冶县建立之后的300年来,闽南泉州地区是朝廷鞭长莫及之处,偶有战事也都集中在闽北、闽东,直至东吴入闽,战火也只波及闽江周围。因此这些入闽汉族移民逐渐占据了整个闽南地区,并且同化这一带的闽越遗民。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晋于282年从建安郡分出部分地域,另设晋安郡,下辖8个县。于是,福建有两郡十六县:闽北的建安郡所辖建安、吴兴、东平、建阳、邵武、将乐、延平、绥城;沿海和闽西的晋安郡所辖侯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

  西晋末期,中原地区更加动乱,南迁入闽的北方人更多。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胡、何、邱、詹。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在此之前,北方汉族人就有进入福建的,但为数较少;永嘉年间及其以后,北方汉人入闽较多,形成了一次高潮。

  汉族人与闽越人朝夕相处,免不了会受闽越语的影响,语言多少吸收了闽越语的一些成分。但是总的说来,泉州地区汉人已是主体,闽越遗民不仅少而且分散,兼之文化较低,因此汉人终以压倒多数的板块迁移方式使汉语占有主导地位,最终取代闽越语。比如莆仙方言,就是外来的中原语系和当地的土著语系(闽越语)混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化形成的。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设今南安丰州镇。

  梁太清元年(547年),侯景之乱,三吴沦为战场,长江中下的广陵(扬州)、江州(九江)、建康(南京)、江陵等各城市都成为荒凉之地。这个时期,大批难民离开吴会入闽。三吴难民足迹遍及福建和广东的潮州。这批移民是避难而来,且又分散各地,他们带来的语言(吴语)虽然客不压主,无法取代当地语言,但却给泉州方言等闽语次方言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个时期的语言交融促使闽语内部各次方言进一步趋于一致,留下了一批吴语词汇。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治所在今福州),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省级建制,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闽州为丰州,州署设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

  589年,隋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至此,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全闽九县裁并为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622年,唐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627年,丰州撤销,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复以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治所仍设今南安丰州镇。同时析莆田县西界置清源县,隶属武荣州。700年州复废,属县仍隶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700年,又于今泉州市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4县。

  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改泉州为闽州都督府(省级建制机构),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此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仍属岭南道,760年清源郡改属江南东道。清源郡领南安、莆田、仙游(原清源县)、晋江四县,后来清源郡复为泉州。

  733年,唐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始称“福建”。唐代相继设置福、建、泉、漳、汀五州,至771年正式成立福建观察使,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形成颇具规模的行省雏型。

  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军人及其随军家属征蛮并在福建驻扎下来。据《颖川开漳族谱》,陈政先是统率府兵5600名入闽,后又以兵少请援。朝廷命陈政的两个兄长陈敏、陈敷领兵南下。估计入闽的这两支军队有万人左右。他们最终在漳州立足,被称为开漳始祖。

  “安史之乱”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而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却又成为北方人民避乱南迁的乐土。

  唐朝末年,淮南道光州刺史王绪由于无法应付大军阀秦宗权的勒索,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于885年进入福建,有众数万。后来,由于王绪滥杀部众,光州固始人王潮被推举为新的统帅,由南康经赣州、再转潮阳、到达泉州、立足福州,终于平定福建。王潮死,其弟审知继之,审知死,其子延翰建闽国,更四主而亡。从王氏入闽至闽国灭亡,王氏经营福建达60年之久。在其统治期间,光州、寿州移民散布于福建各地,发展繁衍,对福建人口影响很大。唐代福建地广人稀,元和年间仅有74.4677万户。唐末黄巢入闽,“杀人如蚁”,使福建人口又进一步减少。从当时福建人口比重来看,唐末福建原有人口不过数万户而已,而入闽的光、寿移民又达数万人,若以一户五口为计,仅仅这一批北方移民,可能就占了福建总人口的1/5!

  唐朝五代时期入闽汉人带来的语言已经是中古时期的北方官话方言(即白话文系统)。是时泉州方言民经根深蒂固,北方方言已无法改变泉州方言系统,而只能“入乡随俗”,最终融入泉州方言。

  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立为东郡,领福、泉、建、汀、漳、镛(将乐)、镡(延平)七州。945年,王氏“大闽国”被南唐灭亡,南唐和吴越分割建州与福州。莆田以南的泉、漳二州,为南唐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割据,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并改泉州为清源军。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陈洪进割据漳州、泉州达19年之久,拥有近2万人的武装部队。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978年陈洪进上《纳地表》,将其所辖漳、泉二州14县献给宋廷。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和仙游县游洋镇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一部分,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在古邑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兴化军隶属福建路。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益王赵 在福州即位,改号景炎,提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

  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同年底兴安州为元军所陷,兴安州改为兴化路。

  北宋仁宗时期闽学开始萌芽,南宋初二程洛学入闽,闽学创始。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福建人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闽学发展成熟。

  北宋末年,北方大部分土地被金兵占领,中原汉族人民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有相当一部分在福建定居。宋代福建户数已突破百万大关,到嘉定年间户数达到159万多。

彻底汉化之后的福建

  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

  1280年,改福建路为福建、泉州、隆兴三个行中书省,后来全部撤消。1321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南宋时泉州与广州并称为全国两大商港。元代掌握泉州军政大权的蒲寿庚弃宋降元,使泉州港非不但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许多穆斯林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涌入泉州,在泉州修建了多座清真寺,由于伊斯兰教过于兴盛,以至不少汉人被融合而皈伊斯兰教。当时不仅泉州,闽中、闽北也出现许多伊斯兰教徒。天主教于元代传入泉州,元代中国天主教仅有两个教区,,一个在泉州,另一个在北京。

  1357年,亦思法杭人赛甫丁凭其所拥有的武装和市舶的财源,伙同阿米里丁割据泉州,伺机北略兴化、福州,妄图建立“亦思法杭国”。1366年福建行省参政陈友定奉命讨伐番寇,收复兴化,攻克泉州,收复漳州,长达九年之久的亦思法杭兵乱遂告平息。

  1367年,朱元璋在东南一带击败方国珍,决定分水陆两路向福建进军。其中水路则由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廖永忠率舟由明州(今宁波)浮海取福州。不数日,汤和取得福州,派人招谕兴化、漳州、泉州等地。1376年,明廷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以掌行政、司法、军事大权,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

  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合计“八府一州”。明代福建在造船业、印刷业、制瓷业等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教育继元代中落后,又进入一个昌盛时期;虽然王阳阴学说的出现的冲击了朱子学说,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发展。在充满希望的十四世纪,福建如果凭借长期发展起来的工商经济机制,凭借其特有的沿海地理条件,应该在全国最早崛起。但明代统治者志在铲除东南沿海已有的城市经济基础,再加上倭祸严重,明代统治者多次在福建沿海实施严厉的海禁,规定濒海百姓不得擅自下海与番国买卖,并强迫沿海一些岛屿居民内迁大陆。二百年的海禁,极大遏制了福建的发展。海禁促使民间走私贸易发达,走私的中心是漳州龙海的月港,成为与福州港、泉州港、厦门港并称的福建古代四大外贸商港。

  倭祸,在宋元时代就有了。元末明初,日本分裂为南北朝。西南各领主,为了筹集饷款,常派武士来中国沿海抢掠。南朝覆灭后,一部分武士不肯归顺北朝,便下海为寇。明初,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逃窜海上,与倭寇相勾结。另有中国沿海一些豪商抵赖不还倭商的货债,倭商愤而烧杀抢掠这些豪商后,也加入倭寇队伍。中国的一些走私犯法分子和海盗,为了与官府对抗,也与倭寇狼狈为奸,使中国东南沿海的倭祸日益严重。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

  清初,福建先后隶于南京弘光政权和福州隆武政权,并两次被清军攻占,一次为浙江鲁监国起兵克复。至1661年清政府实行截界之前,福建沿海仍处于郑成功(奉南明永历为正朔)和清朝两面政权的统治之中。

  清廷为断绝沿海人民与郑成功联系,不准本地商船运货出海,又下诏沿海地区内迁三十里。后来虽允复界,但又实行闭关政策,沿海一带仍然恢复缓慢。至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才准许商民出海贸易,福建对外贸易转至以厦门为中心,漳州、泉州为两翼。

  清朝,省下分道、府、县三级。与府并行的有直隶厅、州;与县并行的有厅。

  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清初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1684年增设台湾府。至1886年,才分出台湾府设省。至清末,有九府二州、五十八县、六厅。

地理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最大间距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530千米。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全省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

  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长约530千米,宽度不一,最宽处达百余千米。北段以中低山为主,海拔大都在1200米以上;南段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一般为600~1000米。位于闽赣边界的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整个山带,尤其是北段,山体两坡明显不对称:西坡陡,多断崖;东坡缓,层状地貌发育。山间盆地和河谷盆地中有红色砂岩和石灰岩分布,构成瑰丽的丹霞地貌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闽中大山带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构成,长约550千米,以中低山为主。北段鹫峰山长百余千米,宽60~100千米,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中段戴云山为山带的主体,长约300千米,宽60~180千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不绝,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南段博平岭长约150千米,宽40~80千米,以低山丘陵为主,一般海拔700~900米。整个山带两坡不对称:西坡较陡,多断崖;东坡较缓,层状地貌较发育。山地中有许多山间盆地。

  东部沿海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闽江口以北以花岗岩高丘陵为主,多直逼海岸。戴云山、博平岭东延余脉遍布花岗岩丘陵。福清至诏安沿海广泛分布红土台地。滨海平原多为河口冲积海积平原,这些平原面积不大,且为丘陵所分割,呈不连续状。闽东南沿海和海坛岛等岛屿风积地貌发育。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千米,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港湾众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6大深水港湾。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平潭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岛屿已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而形成半岛。

气候

  气温 年平均气温为20.0℃,偏高0.8℃,属显著偏高。冬季(12~2月)平均气温为12.2℃,偏高1.4℃,属偏高,出现暖冬,其中2月平均气温为16.1℃,异常偏高5.3℃,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春季(3~4月)平均气温为16.5℃,偏高0.3℃,属正常;雨季(5~6月)平均气温为24.4℃,偏高0.4℃,属正常;夏季(7~9月)平均气温为28.1℃,偏高1.2℃,属异常偏高,其中9月平均气温27.4℃,异常偏高2.2℃,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秋季(10~11月)平均气温为18.7℃,接近常年,属正常。

  降水 年降水量为1350.6毫米,偏少261.1毫米,约1.6成,属偏少。冬季平均降水量为51.7毫米,偏少141.9毫米,属显著偏少;春季平均降水量为307.8毫米,偏少55.5毫米,属正常;雨季平均降水量为371.3毫米,偏少121.1毫米,属正常略偏少;夏季平均降水量为447.9毫米,偏少8.8毫米,属正常;秋季平均降水量为116.0毫米,偏多10.5毫米,属正常。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截至年底,全省土地总面积0.12亿公顷(12.4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0%,其中:耕地134.1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2%;园地81.5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7%;林地838.1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60%;草地22.9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5.4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7%;交通运输用地17.2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6.1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3%;其他土地3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6%。

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800.81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208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799.5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246.06亿立方米,地下水和地表水不重复量1.22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45,产水模数64.8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行政分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最多的是南平市,为201.95亿立方米,最少的是厦门市,为7.2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最多的是南平市,为59.93亿立方米,最少的是厦门市,为2.03亿立方米。

  全省年供水总量201.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96.38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4.80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0.26亿立方米。年用水量201.44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95.2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77.19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量15.25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行政分区中,用水量最多的是福州市,为33.92亿立方米;最少的是厦门市,为5.74亿立方米。

  全省20座大型水库和114座中型水库(2009年新增统计27座中型水库资料)统计,年末总蓄水量77.3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总蓄水量79.10亿立方米减少1.8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2009年末总蓄水量64.4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0.79亿立方米。

  全年主要江河总体水质状况同上年相比略有下降。对全省7个水系79个断面水质监测评价成果表明,2881千米评价河长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2263千米,占评价河长的78.55%;污染河长为618千米,占21.45%,比上年增加2.29%。水体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溶解氧、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情况为:闽江水系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1268千米,占评价河长的93.16%;污染河长为93千米,占6.84%,比上年减少0.35%。九龙江水系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略有好转,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294千米,占评价河长的63.09%;污染河长为172千米,占36.91%。汀江水系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明显下降,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253千米,占评价河长的54.41%;污染河长为212千米,占45.59%。晋江水系水质状况比上年略有好转,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146千米,占评价河长的68.22%;污染河长为68千米,占31.78%,比上年减少3.31%。交溪水系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41千米,占评价河长的78.85%;污染河长为11千米,占21.15%。木兰溪水系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52千米,占评价河长的50.00%;污染河长为52千米,占50.00%。闽东诸河水系水质状况比上年明显好转,评价的158千米河长水质全部符合或优于Ⅲ类。闽南诸小河水系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51千米,占评价河长的83.61%;污染河长为10千米,占16.39%。

海洋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的4.5%;潮间带滩涂面积19.88万公顷。有闽东、闽中、闽南、闽外和台湾浅滩5大渔场,海洋生物种类20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200多种,贝、藻、鱼、虾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

  海岸港湾资源 福建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海岸线曲折率1∶7居全国第一位。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1546个(其中有人岛屿102个),总面积1400.13平方千米,岛屿海岸线长2804.4千米。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东山湾、厦门港、湄洲湾、兴化湾、罗源湾、三沙湾、沙埕湾等7个,港口吞吐量可开发潜力大。

  滨海矿产资源 福建海岸地质构造复杂,已发现的矿产有60多种,其中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1种,矿产地300多处。砂、花岗石、叶腊石等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饰面花岗石、高岭土、明矾石、玻璃用石英砂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台湾海峡石油、天然气也已显现较好的资源潜力,海峡西部3个成油凹陷油气前景看好,有望在厦澎凹陷、乌丘屿凹陷、澎北隆起建设油气田,勘测油气总量2.9亿吨;盐业资源丰富,盐田总面积11.02万公顷,宜盐滩涂超过2.67万公顷,可以大规模利用的盐化工业品有氯化镁、澳素、石膏、钠镁盐、加碘盐等。

  滨海旅游资源 福建山多海阔,山海兼容,优越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景色秀丽的岛屿,千姿百态的海蚀景观,加之沿海众多富有宗教、文化、军事、历史内涵的名胜古迹和新兴的港口城市,构成理想的观光度假胜地,其中有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海坛岛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湄洲岛以及“海上绿洲”东山岛等。

  海洋能源资源 福建沿海地热梯度较大,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热水区域较多;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可利用时数达7000—8000小时;沿海可利用潮汐发电的海水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潮汐能理论装机容量达342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33万千瓦,占全国的49.2%,居首位。(房月英)

矿产资源

  全省已发现矿产11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总数的69%。已探明储量并列入储量表的矿产112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28种,非金属矿产83种;已探明固体矿产矿床1150处,其中:大型66处,中型158处,大中型矿区均以非金属矿为主。

野生动植物资源

  福建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多丘陵山地,海域广阔,岛屿众多,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类型,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根据动物地理区划,福建的野生动物多数属于东洋界的种类,门类众多,包括从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已记录到1600多种(包括亚种,下同),约占全国种类的1/3。哺乳类147种,其中:海洋哺乳动物27种,隶属2目7科16属;陆栖哺乳动物120种,隶属8目27科70属;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华南虎、豹、云豹、黑麂和中华白海豚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2种。鸟类超过550种,隶属21目66科,冬候鸟最多,有177种;其次为留鸟,有169种,包括近年在福建相继发现的攀雀、白脸鹭、凤头鹰台湾亚种、白玄鸥、黄腿银鸥、黑背信天翁、白眼潜鸭、白领翡翠、白腹军舰鸟、斑头大翠鸟等,其中白脸鹭和黑背信天翁为中国新纪录鸟类。爬行类123种,隶属3目17科67属,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蟒和鼋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两栖类46种,隶属2目9科24属,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鲵和虎纹蛙2种,武夷山市两栖动物种类在全省居首位,达33种。鱼类820种。无脊椎动物至今还没有精确的调查资料,已记录到原生动物约600种、腔肠动物200多种、栉水母7种、吸虫约200种、绦虫约150种、线虫约400种、轮虫150多种、棘头虫约65种、环节动物约500种、星虫类11种、枝角类约80种、桡足类约400种、软体动物约500种、蟹类170多种、昆虫1万多种、棘皮动物约81种、毛颚动物27种。

  植物种类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较复杂。据调查统计,全省有高等植物4703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5.7%;有木本植物1943种(含变种153种),分属142科、543属,约占全国木本植物科的81%、属的55%、种的39%。裸子植物有9科、31属、61种和2变种,以中国特有的马尾松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出现黄山松,杉木广布全省,还有柳杉、福建柏、油杉等,是构成常绿针叶林的主要成分。被子植物以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其中许多种类是省内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树种,金缕梅科、山茶科、茜草科、木兰科、蝶形花科、苏木科、含羞草科、桑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山矾科、五加科、蔷薇科、桃金娘科、芸香科、野牡丹科、杜英科、安息香科、山龙眼科、夹竹桃科、石楠科等与森林植被的组成关系较为密切;壳斗科在福建有6属、60种,樟科有12属、66种、9变种和1变型,木兰科有9属、35种,金缕梅科有11属、20种、6变种,桑科有8属、40种,蝶形花科、苏木科和含羞草科也有一定的种类。在1999年9月9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福建有25科42属55种,其中一级保护的7种,二级保护的48种;蕨类植物9种,裸子植物14种,被子植物32种。在2001年8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名录》中,有25种树木。此外,福建还有已发现的野生兰科植物66属159种、1变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附录Ⅰ、Ⅱ保护,野生兰科植物的种类数量在全国排第8位;罗汉松科木本植物百日青列入附录Ⅲ保护。另有6种植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Ⅲ级保护,5种列入《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保护。(范广阔)

旅游资源

  全省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世界地质公园泰宁、厦门鼓浪屿等独具特色的十大旅游品牌,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10个国家地质公园,8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44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8家,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6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0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5家;还有9个高尔夫球场。全省共有旅行社708家,其中:出国游组团社41家,赴台游组团社10家;共有星级饭店42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8家,四星级饭店88家,三星级以下饭店314家,客房总数为48965间(套),床位数85711个。

经济

福建省:福建南纺

  福建省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0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6.4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88.59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7636.72亿元,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763元,比上年增长10.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3%。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3%。福州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与上年比持平,厦门市、泉州市分别下跌0.4%、0.5%。

  城镇新增就业65.38万人,全年有13.91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比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

  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300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76.21亿元,增长18.3%;公共财政支出2601.08亿元,增长18.3%。全省国税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1919.5亿元,增长14.5%;全省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1821.61亿元,增长15.7%。

  农业 201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007.18亿元,比上年增长4.3%。粮食种植面积1801.70万亩,比上年减少38.48万亩,其中稻谷面积1241.40万亩,减少26.61万亩;烟叶种植面积105.12万亩,增加3.3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70.35万亩,增加1.5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38.25万亩,增加19.23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659.30万吨,比上年减产13.50万吨,下降2.0%。其中,稻谷产量503.78万吨,减产10.37万吨,下降2.0%。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241.59万吨,比上年增长7.9%。肉类总产量200.85万吨,比上年增长9.8%。其中,猪肉产量155.55万吨,增长6.1%;牛肉产量2.45万吨,增长4.2%;羊肉产量1.96万吨,增长3.4%。年末生猪存栏1340.86万头,增长3.3%;生猪出栏2069.05万头,增长6.1%。禽蛋产量25.36万吨,增长0.5%。牛奶产量15.04万吨,下降2.8%。

  全年水产品产量628.61万吨,增长4.1%。其中,淡水产品产量82.08万吨,增长5.8%;海洋捕捞213.88万吨,增长1.8%;海水养殖332.66万吨,增长5.2%。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6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6.02万亩。

  农业产业化持续推进,29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619.67亿元,增长7.5%,带动农户365.87万户。

  工业和建筑业 2012年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64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56.29亿元,增长15.2%。工业产品销售率97.77%,比上年回落0.30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的38个行业大类中有27个增加值增速在两位数。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比上年增长26.1%,家具制造业增长24.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9.6%,纺织业增长20.8%,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23.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4.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2.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1.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8.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3%。规模以上工业中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2669.70亿元,增长14.6%。其中,机械装备业实现增加值1155.10亿元,增长10.4%;电子信息业实现增加值607.59亿元,增长19.0%;石油化工业实现增加值907.01亿元,增长17.3%。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3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779.15亿元,比上年增长9.7%。

  全年全部工业产品(采掘业和制造业)销售收入中,销往省内比重为36.8%,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销往省外的比重为39.6%,上升3.7个百分点;销往境外的比重为23.6%,下降3.5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644.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99.93亿元,增长19.2%;实现利润150.53亿元,增长19.2%;税金总额158.18亿元,增长19.2%。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0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2452.24亿元,增长25.9%;农户投资257.42亿元,增长10.1%。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2.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3.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2.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7.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82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1751.98亿元,增长11.4%;办公楼投资189.22亿元,增长63.5%;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70.38亿元,增长38.1%;其他投资512.54亿元,增长13.8%。商品房销售面积3258.94万平方米,增长20.4%。商品房销售额2817.70亿元,增长34.1%。在建(含配建)廉租住房217.55万平方米,年底前竣工43.84万平方米。

  369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8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7%。全年建成或部分建成236个项目,新开工213个项目。

  国内贸易 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4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563.57亿元,增长16.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85.97亿元,增长14.6%。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6276.04亿元,增长15.7%;餐饮收入额873.50亿元,增长17.6%。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家具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7.8%,金银珠宝类增长47.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2.5%,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4.9%,其中食品类增长24.4%,日用品类增长22.8%,化妆品类增长18.6%,汽车类增长14.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8%,通讯器材类增长8.1%,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6.1%,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6.1%。

  对外经济 2012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559.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出口978.36亿美元,增长5.4%;进口580.91亿美元,增长14.6%。进出口顺差(出口减进口)397.4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3.77亿美元。

  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16个,比上年减少11.8%。按验资口径统计,合同外资金额92.91亿美元,增长0.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3.38亿美元,增长2.2%。

  新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149个,新批对外投资额8.5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下降35.2%、10.5%。对外直接投资实际投资额5.31亿美元,增长54.5%。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42亿美元,增长27.5%;对外劳务合作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3.75亿美元,增长20.1%。

  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2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097.46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公路通车里程94660.86公里,比上年增长2.5%。其中海西高速公路网3500公里,增长29.2%。

  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14亿吨,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67亿吨,增长10.0%。集装箱吞吐量1073.07万标箱,增长10.6%。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286.12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末增长18.1%,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32.79万辆,增长21.5%。民用轿车保有量162.14万辆,增长20.4%,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44.38万辆,增长22.3%。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9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邮政业业务总量78.69亿元,增长32.7%;电信业务总量516.21亿元,增长13.9%。全省邮政业业务总收入71.74亿元,增长24.2%。全省电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22.67亿元,增长10.1%。年末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066万户,本年净增49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017万户,净增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049万户,净增496万户,其中:3G电话用户840万户,净增391万户。全省互联网用户为3461万户,净增589万户。全省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626万门,减少7.0%;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7703万户,增长7.3%。移动短消息中心容量3.1亿条/秒,增长75.1%。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110万个,增长22.4%。移动电话基站数达到8.6万个,新增10.3%,其中:3G电话基站数3.3万个,新增26.9%。光缆线路长度57万公里,新增17.5%。长途业务电路为198.5万个2M,新增21.8%。年末全省电话普及率为136.2%,上升12.5个百分点;互联网普及率为93.0%,上升15.3个百分点。全年共发送短消息388亿条,增长8.4%。

  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93.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外国人167.01万人次,增长19.3%;台湾同胞211.16万人次,增长14.1%;港澳同胞115.50万人次,增长12.9%。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游客434.46万人次,增长17.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2.26亿美元,增长16.3%。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6210.13万人次,增长17.1%;国内旅游收入1650亿元,增长17.9%。旅游总收入1916.94亿元,增长17.2%。

  金融 2012年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057.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427.46亿元,增长18.2%。

  全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96.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3%。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675.37亿元,增长17.1%。

  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6家,募集资金26.44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A股数量达到86家,比上年增加6家,市价总值6014.08亿元,增长13.2%;上市公司B股数量为1家,市价总值4.46亿元,下降52.9%。

  全年内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7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54.77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47.66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175.27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49.81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44.64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14.81亿元;财产险赔款90.36亿元。

交通

  铁路 省内传统铁路干线包括鹰厦铁路(全长693千米),外福铁路(全长186千米)、横南铁路(全长470公里,现合称峰福铁路)。此外,闽西闽南还有赣龙铁路、漳龙铁路、梅坎铁路、漳泉肖铁路。已通车高速铁路有温福铁路(全长298.4千米)与福厦铁路(全长273千米)及龙厦铁路。目前仍在修建多条新铁路,包括厦深铁路,向莆铁路,京福铁路等。

  公路 福建境内通过的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网)干线有沈海高速(中国国家高速G15,浙江省界-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广东省界)、京福高速(中国国家高速G3,浙江省界-南平-福州)、福银高速(中国国家高速G70,福州-南平-江西省界)、厦蓉高速(中国国家高速G76,厦门-漳州-龙岩-江西省界)。公路通车里程3.91万千米,全省有中国国道干线5条(分别为G316、G324、G104、G319、G205)、省道干线29条。

  航运 内河通航里程3888千米,沿海港口码头泊位416个,年吞吐量1万吨以上的港口54个,与8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港口通航;主要港口有福州马尾港、福州江阴港、莆田湄洲港、泉州港和厦门港。

  航空港

  已建成:

  1.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4E级跑道一条,IATA呼号FOC)
  2.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4E级跑道一条,IATA呼号XMN)
  3.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4D级跑道一条,IATA呼号JJN)
  4. 武夷山机场(4C级跑道一条,IATA呼号WUS)
  5. 连城冠豸山机场(4C级跑道一条,IATA呼号LCX)

  建设或规划中:

  1.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4F级跑道四条,预计2018年通航)
  2. 霞浦水门机场(军用机场改建,预计2012年建成)
  3. 三明沙县机场(4C级跑道一条,预计2014年通航)
  4. 莆田汀江机场(4C级跑道一条,预计2020年通航)
  5. 平潭澳前机场(4C级跑道一条,预计2020年通航)

文化

  福建省拥有福州、泉州、漳州及长汀等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土楼、武夷山。

  由于山岭阻隔,福建的文化,特别是语言极其多样化。福建的语言中以闽南语通行范围较大,闽东语次之。来自不同语言区的人往往需要透过中介语言才能进行交流,在如今,普通话成为最常用的中介语言。

语言

  福建以其高度多元的文化著称。这里长期居住着汉、畲两个主要民族,在福建汉族内部还分化为许多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福建的畲族使用畲语,在经历了同汉族长期的共存之后,许多畲民都能说当地汉族所使用的语言。

  福建汉族主要由河洛人和客家人组成,此外在西北部与江西交界的地区居住着以赣语为母语的人口,在东北部与浙江相邻的地区居住着少量以吴语(吴方言)为母语的人口。

  闽语 通常分为五片:晋安方言、闽南方言、建州方言、沙阳方言、兴化方言。

  1. 晋安方言:在福建境内主要分布于福州和宁德两地市,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州十邑地区、即:福州市区、闽侯、永泰、闽清、长乐、罗源、连江、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等十一个地方;北片以福安话为代表,分布于福安、福鼎、霞浦、寿宁、周宁、宁德、柘荣。此外,尤溪县和南平东部地区方言亦属于该区南片。这一片所在的地区在南朝时属晋安郡范围,相当于后世的福州府,故晋安方言(闽中方言)又称为福州语。
  2. 闽南方言:在福建境内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泉州、漳州、厦门,以及龙岩和漳平两县市。河洛语。台湾河洛话即源于此。
  3. 建州方言:主要分布于福建北部的南平地区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政和县、松溪县、顺昌县等,以建瓯话为代表。
  4. 沙阳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中东部的三明、永安、沙县等地区,现在以永安话为代表(旧以沙县为代表),使用人口约35万,是闽语中使用人数最少,适用范围最窄的一种地方语言。
  5. 兴化方言:分布于莆田、仙游、福州市的福清南部、永泰部分地区, 以及泉州泉港的部分地区,以莆田话为代表。

  客家话 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南部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1. 漳州客话:福建漳州的诏安、南靖、平和、云霄、华安等县。
  2. 汀州客话:龙岩的长汀、武平、上杭、永定、连城和三明的宁化、清流、明溪等县。

  赣语(赣方言) 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建宁、泰宁乃至邵武等地区。

宗教

  福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五大宗教和众多本土民间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登记教徒约为112万人,除此外还有大量未登记在籍的信徒。佛教和妈祖,清水祖师等信仰人群占多数,佛教寺庙数量和僧尼人数居全国首位;国务院首批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有14座,占全国总数约10%。此外有三所宗教学校:福建佛学院、福建神学院、闽南佛学院。

  福建本土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众多约2万多座;信徒众多、影像深远、所供奉神灵庞杂、海外联系密切、为国内之最;最有影响的三大民间信仰为:妈祖、临水夫人、保生大帝。

  佛教 早在西晋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建即有了绍因寺;唐代以来,福建高僧辈出,有三坪祖师、扣冰祖师、定光祖师、显应祖师、惭愧祖师等诸祖师大德,最有名的是安溪县的大善知识——后来被奉为神明的清水祖师。目前全省有寺、庵、庙、堂等2000多座,僧、尼约7000人。

  基督新教 在1842年传入福建,美国归正会在厦门设立的新街堂,被称为中国第一教堂。有近40个县市有基督新教教堂近300座。著名教堂有建阳天福堂(福建最大的基督教堂)、莆田堂、福州花巷堂、天安堂、中洲堂、苍霞堂、铺前堂、福清福华堂、西大堂、厦门三一堂、竹树堂、泉州泉南堂等。在正式登记的教堂里聚会的基督新教徒有68万人,其中福州市在籍信徒人数超过20万人,莆田市、泉州市和福州下属的福清市在籍信徒约有10万。

  天主教 16世纪末传入福建,清光绪九年(1883年)成立福州、厦门两个教区;有20多个市县的天主教堂进行正常宗教活动。其中以福州市泛船浦圣多明我主教座堂和长乐城关天主堂最为著名。全省天主教徒集中分布在福州和宁德两市,1994年福州市天主教友人数突破20万人,其中长乐市约8万人,福州市区、福清市和平潭县约3-4万人。

  道教 福建道教庙观与职业道士始自唐代,发展于南宋,衰落于清乾隆年间,有道士数千人。道士信奉的神明有不少,著名的有:妈祖,福州及闽江流域的临水夫人,闽南地区的开漳圣王、青山王、保生大帝、法主公。

  伊斯兰教 福建的穆斯林主要分布在泉州、厦门、福州、邵武等4个城市及其周围一些县,多为历史上留居福建的外国穆斯林的后代以及近年来移居福建的中国外省穆斯林。这4个城市各有一座清真寺,泉州灵山有圣墓。

  已消亡宗教 摩尼教(又称:明教)在福建已经消亡。唐代曾有摩尼教法师在福州、泉州等地活动,农村中教众较多,并以其“光明与黑暗战斗”的理论,在农民起义中起过一定作用,故为历代统治者所不容,被视为“邪堂”、“异端”而遭镇压。泉州附近尚保存中国仅有的摩尼光佛石雕和有关石刻3方,中国现存两座摩尼教寺庙一座位于泉州晋江华表山之麓草庵,一座则为福州台江的“浦西福寿宫”。

本土信仰

  海神妈祖崇拜属于道教的范畴,诞生于北宋时期福建沿海,全球信徒有一亿多人,主要分布在华南沿海的福建、广东一带及台湾和东南亚。福建莆田的湄洲岛是妈祖圣地,每年都有各地大量信徒来拜山朝圣。

  临水夫人是福建闽江流域最广的信仰。因源于福州,故福州信徒视其为乡里的守护神;其他地区的信徒,以其能护佑生产,则多视其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随着福州人传到海外,其信众远播世界各地。临水夫人祖庙位于福州十邑,今宁德市古田县的大桥镇。每年都有大量的台湾、港澳、美洲等地区的信众前来朝圣。

  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双忠神、法主公、青山王、显应祖师、广泽尊王、霞海城隍等闽南各地乡土神信仰,亦随着闽南人的播迁,在台湾与南洋等地都得到相当大的发展。

宗教院校

  1. 福建佛学院
  2. 闽南佛学院
  3. 福建神学院

戏曲

  福建的戏曲包括闽剧(福州)、芗剧(漳州)、梨园戏、高甲戏(泉州)、莆仙戏(莆田)、木偶戏(傀儡戏、布袋戏)及汉剧等24个剧种。

闽菜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中福州菜、泉州菜是闽菜的代表,但民间也有根据地域而划分为分为漳州菜、厦门菜、三明菜、邵武菜等类型。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使其长于烹饪海鲜。闽菜除了一般调味料外,还有虾油、虾酱、酸杏等;又较突出‘糟’味,有红糟、白糟、糟等之别,味道方面,注重清鲜、酸、甜、咸、香,在宴席中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时令青菜,取“清菜”之意。制汤则有‘一汤十变’之誉,烹调方法上以溜、蒸、炒、煨、燉最为常见,著名的菜肴有佛跳墙、鱼丸、红糟鸡、闽生果、淡糟香螺片,鸡汤汆海蚌等。

  1. 福州菜:古来闽侯县为中心,清淡,偏于酸甜,其汤鲜味美,丰富多种变化
  2. 闽南菜:即台湾菜之经纬,善用甜香,讲究佐料,尤其使用酱料沾食之菜色较多。
  3. 闽西菜:稍偏咸辣,具有浓厚山区的风味。

工夫茶

  英语中茶叶一词“tea”,以及德语“Tee”、法语“thé”、西班牙语“té”和意大利语“tè”,即来源于闽南语“茶”字的白读发音(白话字:tê),与宋元时泉州为“东方第一港埠”有密切关系。福建的茶类,以安溪铁观音茶,福安坦洋工夫茶及武夷山大红袍,最为著名。

工艺品

  • 福州脱胎漆器
  • 福州寿山石刻

建筑

  特色建筑如南靖,永定土楼、寿宁廊桥等。

教育

  自从南宋以来,福建一直有坚实的学术传统。福建拥有厦门大学1所985和211工程院校,福州大学1所211工程院校,以及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等11所省重点建设高校。

普通高校

  参见 →  中国普通高校

  1. 厦门大学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2. 华侨大学   国务院侨办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本科  
  3. 福州大学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4.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5.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6. 集美大学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本科  
  7.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8.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9.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10. 闽江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11. 武夷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南平市  本科  
  12. 宁德师范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宁德市  本科  
  13.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本科  
  14.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漳州市  本科  
  15. 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本科  
  16. 三明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三明市  本科  
  17. 龙岩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龙岩市  本科  
  18. 福建商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19. 福建警察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20. 莆田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莆田市  本科  
  21. 仰恩大学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本科  民办
  22. 厦门医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本科  
  23. 厦门华厦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本科  民办
  24. 闽南理工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本科  民办
  25.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本科  民办
  26.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民办
  27. 厦门工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本科  民办
  28. 阳光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民办
  29.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漳州市  本科  民办
  30.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民办
  31.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本科  民办
  32.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民办
  33.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民办
  34. 福建江夏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35.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本科  民办
  36. 福州理工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民办
  37.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本科  民办
  38.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39.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漳州市  专科  
  40.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龙岩市  专科  
  41. 黎明职业大学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专科  
  42.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民办
  43.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44.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南平市  专科  
  45.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46.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三明市  专科  
  47.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专科  
  48.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专科  
  49.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50.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51.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专科  
  52.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民办
  53.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专科  民办
  54.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专科  民办
  55.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专科  民办
  56. 福建警官职业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57.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南平市  专科  
  58. 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民办
  59. 厦门演艺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专科  民办
  60.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专科  民办
  61. 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民办
  62.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专科  
  63.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64.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莆田市  专科  
  65.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66.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67.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68.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专科  
  69.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专科  
  70.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三明市  专科  
  71.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宁德市  专科  
  72.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民办
  73.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专科  民办
  74.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专科  民办
  75.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76.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漳州市  专科  
  77.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专科  民办
  78. 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专科  民办
  79.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漳州市  专科  民办
  80.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漳州市  专科  民办
  81. 武夷山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南平市  专科  民办
  82.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漳州市  专科  
  83.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专科  民办
  84.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专科  民办
  85. 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厦门市  专科  民办
  86.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专科  
  87.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省主管   所在地:福州市  专科  
  88. 泉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泉州市  专科  民办

旅游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参见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注:  括号内的数字为批次

5A级旅游景区

  参见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 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2007)
  2.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风景旅游区(2011)
  3. 宁德市白水洋—鸳鸯溪旅游区(2012)
  4. 泉州市清源山景区(2012)
  5. 宁德市福鼎太姥山旅游区(2013)
  6. 福州市三坊七巷景区(2015)
  7. 龙岩市古田旅游区(2015)

  注:  括号内的数字为评定的年份

其他

  • 福州:鼓山涌泉寺、福州西湖、福清石竹山、永泰青云山、平潭海坛岛。
  • 厦门:鼓浪屿、厦门集美学村、南普陀、厦门大学。
  • 宁德:屏南白水洋、福鼎太姥山、福安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
  • 龙岩:古田会议会址、连城冠豸山、永定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等。
  • 泉州:五里桥、清源山、老君岩坐像、惠安崇武古城、泉州清净寺、泉州洛阳桥、开元寺。
  • 三明:永安桃源洞、宁化天鹅洞、清流狐狸洞、泰宁丹霞地貌景观(世界自然遗产)。
  • 莆田:广化寺、湄洲岛。
  • 南平:建瓯万木林以及归宗岩风景区、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 漳州:南山寺、三坪寺、普照寺、漳州海岸世界地质公园、东山县风动石、南靖土楼、漳浦赵家堡等。

名人

  • 冰心
  • 蔡京
  • 蔡襄
  • 陈嘉庚
  • 陈景润
  • 陈至立
  • 邓拓
  • 侯德榜
  • 洪承畴
  • 李贽
  • 李旦
  • 卢嘉锡
  • 林觉民
  • 林则徐
  • 林绍良(李嘉诚之前世界华人首富)
  • 林文镜(印尼富商)
  • 林徽因
  • 林语堂
  • 沈葆祯
  • 林旭
  • 林森
  • 柳永
  • 梁鸿志
  • 马约翰
  • 倪柝声
  • 宋尚节
  • 宋慈
  • 萨镇冰
  • 王载
  • 翁占秋
  • 严复
  • 殷承宗
  • 施世纶
  • 郑芝龙
  • 郑成功
  • 郑经
  • 郑振铎
  • 朱熹
  • 董桥
  • 陈宜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