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庙”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81行: 第81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首联点明游览的地点、时节,引出大禹治水的典故;颔联描写大禹庙的景色;颈联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尾联借景抒情,缅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波澜起伏,沉郁有力,气象宏丽,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是咏史怀古的佳作。
 
+
《禹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首联点明游览的地点及时节,引出大禹治水的典故;颔联由远及近地描写大禹庙内部的景色;颈联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庙内云气腾蒸,山下江声震耳,一派雄浑景象,暗喻大禹治水的功劳;尾联借景抒情,缅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情感波澜起伏,笔触沉郁有力,写作章法严谨,整体气象宏丽,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是咏史怀古的佳作。
+
  
  
第136行: 第134行:
  
 
颈联描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天空的浮云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着身姿,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之声从远处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道向东奔流。此联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嘘”、“走”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形象逼真,气势不凡,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描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天空的浮云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着身姿,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之声从远处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道向东奔流。此联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嘘”、“走”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形象逼真,气势不凡,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
 +
颈联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庙内云气腾蒸,山下江声震耳,一派雄浑景象,暗喻大禹治水的功劳;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古谓:“云从龙”。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古谓:“云从龙”。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2020年11月21日 (六) 02:56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禹庙

唐·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诗题与背景:

  《禹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体裁为五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禹庙:指建在忠州临江县(今重庆市忠县)临江山崖上的大禹庙。

此诗首联点明游览的地点及时节,引出大禹治水的典故;颔联由远及近地描写大禹庙内部的景色;颈联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庙内云气腾蒸,山下江声震耳,一派雄浑景象,暗喻大禹治水的功劳;尾联借景抒情,缅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情感波澜起伏,笔触沉郁有力,写作章法严谨,整体气象宏丽,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是咏史怀古的佳作。


《禹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首联点明游览的地点及时节,引出大禹治水的典故;颔联由远及近地描写大禹庙内部的景色;颈联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庙内云气腾蒸,山下江声震耳,一派雄浑景象,暗喻大禹治水的功劳;尾联借景抒情,缅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情感波澜起伏,笔触沉郁有力,写作章法严谨,整体气象宏丽,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是咏史怀古的佳作。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秋天。当时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今属重庆),特地前去参谒了大禹古庙,有感而作此诗。

《禹庙》这首诗是代宗永泰元年(765)秋杜甫在四川忠州 所作的。诗人描写了禹庙的景物及其环境,想象出当年神禹 治水的气势,抒发了他对这位为民造福的古代圣贤的景仰。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秋天。当时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今属重庆),特地前去参谒了大禹古庙,有感而作此诗。


逐句释义: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大禹庙坐落在空阔的山坳,飒飒秋风伴着落日的斜照。 大禹庙座落在空阔的山坳,飒飒秋风伴着落日的斜照。 大禹庙坐落于空寂的山谷中,秋风萧瑟冷清,残阳斜照在大殿上。
  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
  落日斜:形容落日斜照的样子。斜,古音念xiá。
  愁:忧虑;忧伤的情绪。
  个:如此,这般。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荒凉的庙院垂着累累橘柚,古屋的壁上画着龙蛇虎豹。 荒凉的庙院垂着累累橘柚,古屋的壁上画着龙飞蛇跃。 荒芜的庭院里树上挂满了橘子和柚子,古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龙与蛇的画像。
  荒庭:荒芜的庭院。
  橘(jú)柚(yòu):典出《尚书·禹贡》,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橘柚包好进贡。
  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
  个:如此,这般。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 蒸腾的云气在屋壁上缭绕,深深的江水卷着白沙浪涛。 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声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之道向东奔流。


  云气:云雾,雾气。
  生虚壁:一作“嘘青壁”。虚壁,空旷的墙壁。
  江:指禹庙所在山崖下的长江。
  个:如此,这般。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大禹乘四载到处凿山疏道,终于降服三巴地区的龙蛟。 早就听说大禹乘着四种交通工具治理水患,开凿石壁,疏通水道,使长江之水顺河流入大海。


  四载(zài):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棵(登山的用具),泥行乘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翘,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尚书·益稷》:“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孔传:“所载者四,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全唐诗》注:“载”,去声。
  疏凿:开凿。一作“流落”。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东汉末年刘璋分蜀地为巴东郡、巴郡、巴西郡。传说此地原为大泽,禹疏凿三峡,排尽大水,始成陆地。
  个:如此,这般。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首联点明游览的地点、时节,引出大禹治水的典故;颔联描写大禹庙的景色;颈联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尾联借景抒情,缅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波澜起伏,沉郁有力,气象宏丽,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是咏史怀古的佳作。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秋天。当时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今属重庆),特地前去参谒了大禹古庙,有感而作此诗。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诗人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万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将缅怀英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出来。

  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这座古庙。


杜甫在这首诗中深情地歌颂了大禹的功绩,突出表达了他对唐代帝王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励精图治,进而创造光辉业绩。

大禹治水,这个美丽的故事,历来为人们传颂。炎黄子孙无不以有这样一位英雄祖先而骄傲。诗人杜甫于永泰元年(765)途经忠州(在今四川忠县),拜谒了临江的禹庙,以精湛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首联点明禹庙的位置与周边的景观:禹庙坐落在寂寞的山中,萧瑟的秋风、落日的余晖使禹庙在寂寞外更添荒凉。如果打破诗句的顺序,在想象中重构禹庙所处的情景,诗中的禹庙则显示出虽古老却苍劲,虽荒凉而充满了韧力的特点。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出禹庙的老当益牡,格外庄严,格外肃穆。这才是诗人此时的真正感情,即敬慕和怀念,于是诗人开始参谒这座古庙。

首联巧妙地点出了游览的地点和时令。秋风萧瑟之时,诗人前去游览大禹庙,他举目远眺,只见四周群山环抱,草木幽深,而大禹庙就坐落在这空旷寂静的山谷中,残阳正好斜照在大殿之上。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开门见山,起笔便令人森然、肃然。山是“空”的,可见荒凉;加以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峙;加以晚霞的涂染,格外鲜明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首联写禹庙所处的外观环境:空山、秋风、落日组成一 幅时空画面,冷寂萧条空旷之中又透露出一种恢弘老劲的 力量之美。从这自然物象森严肃然的气氛中,我们不是可以 体会出诗人前往谒庙时对这位古代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肃然起敬的心情吗?

情景入画,典雅工妙。开篇推出远景:“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黄昏日暮,秋风阵阵,空山寂寂,巍然一古庙。一个“空”字托出了秋山的荒凉,加上秋风瑟瑟,古庙愈显得肃穆庄严,令人顿生敬意。而“落日”给画面增添了几许鲜明的色彩,一扫沉闷之感,同时又使这位远古人物变得仿佛亲近可及了。



颔联“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这联诗写庙内之景。庙内是“荒庭”和“古屋”,似乎很残破,但是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庭中高高的橘柚树上垂满了硕大的果实,屋宇的墙壁上画满了飞舞的龙蛇,于是荒庭和古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庭院不再荒凉,古屋不再残破。如果单纯从字面来解读这联诗,那么可以看到上面所说的自然景观。其实诗人在这里还化用了大禹的典故:大禹治水受到人民的爱戴,他驱走龙蛇,既造福了生灵也福泽了生物。这些典故的运用,使那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致成为了对古代帝王英雄事迹的赞叹,诗歌的境界也因此得到提升。诗人将大禹的典故与眼前的实景结合,使景物描写中包含典故而看不出是在用典,即景与典合为一体,所以前人称赞杜甫这联诗是“用事入化”的典范,称赞杜甫的笔法是“千古绝技”。

颔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庙宇内部的景色。大禹庙因位于深山之中,常年

  无人照管,故而房舍残破,杂草丛生,显得荒凉而又冷清。庭院的橘子树和柚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致使树枝低垂,好像要被压垮似的。古庙的墙壁上残留着龙和蛇的图像,依稀可辨。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庙内,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但诗人却观察到另一番景象: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桔柚和龙蛇,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和动感。“垂桔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洪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产,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丰收的桔柚包裹好进贡给禹。又传说,禹“驱龙蛇而放菹(泽中有水草处)”,使龙蛇也有所归宿,不再兴风作浪(见《孟子。滕文公》)。这两个典故正好配合着眼前景物,由景物显示出来;景与典,化为一体,使人不觉诗人是在用典。前人称赞这两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绝技”(《诗薮。内篇》卷四)。这样用典的好处是,对于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觉意味深浓,为古代英雄的业绩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样可以欣赏这古色古香、富有生气的古庙景物,从中领会诗人豪迈的感情。

次联由外反内,写的是禹庙的内观:荒庭中的橘柚、古 屋壁上画的龙蛇。“荒”写的是现实,“古”又联系到了历史, 而橘柚、龙蛇则又将历史与现实联结在一起。“橘柚”“龙蛇” 是庙中的实景,又是用典、暗含大禹的历史胜迹。据《尚书· 禹贡》载:禹治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把丰收的 橘柚贡给大禹。而《孟子·滕文公》中又说:禹曾驱龙蛇而放 菹(沼泽地有水草之处),使龙蛇不再兴风作浪。这两句用典 恰好与眼前景物契合无间,景物与典故化为一体,如盐入 水,是诗家用典的极致。《诗薮·内篇》卷四称之为“老杜千 古绝技”。

继而,摇出近景:“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但并不寂寞,庭中橘柚低垂,壁上龙蛇飞舞。这里巧用两个典故,暗用禹事,盛赞其治水之功,却又不露一丝斧凿痕迹。《尚书·益稷》载:“厥包橘柚。”指的是洪水治服,九州安乐,连边地的夷民,也将其收获的橘柚包裹好送给禹。《孟子·滕文公下》说:“禹驱蛇龙而放之菹(多水草沼泽地)。”使龙蛇有所安,不再遗害于民。这两个典故恰好与眼前景物相合,诗人仿佛信手拈来。“妙在只是写景,有意无意。”(浦起龙《读杜心解》)用典不隔,已入化境,实属神行之笔,堪称老杜一绝技。



颈联“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这联诗写庙外之景。禹庙所在的山上,白云流走,蒸腾的云雾在空旷的山崖峭壁上缭绕:禹庙山下的江中,波涛轰鸣,似乎要在向前奔跑中卷走岸边的白沙。“生虚壁”,一作“嘘青壁”。若照后者,则白云逗引青壁,而江涛又狂卷岸沙,这就像一幅既充满情趣又壮观奇丽的图画,可见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激动和热情。诗人暗示,这激动和热情是大自然壮丽的景观给予的,更是大禹治水的伟大事迹所激荡的,于是引出下联对大禹事迹的记叙。“其中“嘘”和“走”二字用得非常传神:“嘘”是慢慢地呼气,将云气紧贴着青壁慢慢舒卷的状态写得很淘气,认为是白云轻轻地向青壁嘘气,逗弄着青壁,像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一样;“走”是跑的意思,这个字既可以说是长江在奔跑,也可以说长江所发出的轰鸣声在奔跑着传播,还可以说岸边的白沙在江水带动下向前奔跑,可谓一字点活了长江向三峡流淌的场景,形成了一个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情境,既充满情趣,又饱含力量。

颈联描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天空的浮云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着身姿,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之声从远处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道向东奔流。此联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嘘”、“走”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形象逼真,气势不凡,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庙内云气腾蒸,山下江声震耳,一派雄浑景象,暗喻大禹治水的功劳;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古谓:“云从龙”。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第三联就上一联的龙蛇起兴,由庙内写到庙外。壁上的 龙蛇千古以来,栩栩如生,令人感觉到的有云气在壁上缭 绕,与之相应,庙外的大江滚滚震天而过,秉万钧之势,挟泥 沙俱下。这庙外的一切,莫非又是壁上的龙蛇在施展威力?

前四句描绘的是无声画面,肃然一片,转入下文,气氛顿时活跃:“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陡崖峭壁间吞吐着团团云雾,滚滚江水,白浪淘沙。似乎一切都沸腾了,一切都喧哗了。仿佛古老的禹庙庭宇画壁中巨龙腾飞,嬉戏于波涛之中,驯服地游向大海……“嘘之走之,造物之气势,即禹之气势也。”(浦起龙《读杜心解》)“嘘”、“走”二字,写尽了大自然的恢宏气势,意在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字里行间洋溢着阳刚之美。



尾联“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走出禹庙,伫立崖头,遥望三峡,诗人因大禹的伟大和景观的壮丽所引发的豪迈之情已到极致,于是逼出尾联的一声赞叹:早就听说大禹乘四载到处奔波,疏通长江,凿通三巴的英雄事迹,今日眼观他的成就,享受着他创造的三峡美景,越发佩服他的伟大!这联诗按照诗意来看,上下句是打通的,即“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一般说来能打通的诗句是不易对仗的,所以只有词中才常用打通的句式,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入会、登临意。”但是这里杜甫将句子打通,却又对得很工整,“乘”对“控”,“四载”对“三巴”,巧妙而又不损害诗意,真可以说是笔力老到。

尾联借景抒情,点破本诗的题旨。

诗人伫立崖头,观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对英雄大禹发出衷心的赞美,故结句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是为“四载”。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忠县、云阳、阆中等地)。传说这一带原为泽国,大禹凿通三峡后始控为陆地。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禹啊,禹啊,我早就耳闻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亲临现场,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早知乘四载,疏凿下三巴。”诗人在诗的最后才点出大 禹治水的功绩。“早知”说明诗人敬仰已久,含有“百闻不如 一见”之意。

至此,似闻画外音响起,诗人情不自禁赞道:“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诗说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ju登山用具)”(《史记·夏记》),此为“四载”。“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乘”、“控”道出了禹治水的艰辛和伟绩,一语概见,痛快淋漓,“神灵飒然,笔墨之妙”(王阮亭语)。“早知”一语,暗合题意:仰慕已久,今日拜谒,更觉禹之伟大。



此篇写得古色古香,抑扬顿挫,颇为别致。“空山”、“荒庭”、“古屋”,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旷邈幽远;“橘柚”、“龙蛇”增添了热情的暖色,饱含着对古代英雄的敬重、爱戴,具有现实感。空山不空,且有禹庙,荒庭不荒,且有橘柚,层层丰富,处处充实。前四句,造一片宁静,后四句开磅礴气势,静中显动,动中取静,跌宕而相谐。造语动人,感慨服众,给人以沉思,给人以激奋。


这首诗写禹庙,除了最后一联外没有正面提到大禹,我 们看诗人主要是写了庙外庙内的所见,然后由内及外写到 大江。然而这一切又无处不令我们联想到大禹的历史伟 迹。大自然的云气、江声,令我们感觉到大禹治水的磅礴气 势和神威。现实、神话、历史融为一体,表面上看来诗中含有 萧杀、寂寞之感,但细想又觉无处不流露出一种恢弘豪迈, 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气势。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在抒情诗中,情与景本应协调、统一。而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山空,风寒,庭荒,屋旧。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这首诗写禹庙,除了最后一联外没有正面提到大禹,诗人主要是写了庙外庙内的所见,然后由内及外写到大江。然而这一切都涉及到大禹的历史伟绩。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诗人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万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将缅怀英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出来。《禹庙》这四十个字中,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而且写作章法严谨,整体气象宏丽,是咏史怀古的佳作。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唐代的祠庙诗都不能超越杜甫《禹庙》和《重经昭陵》的成就。


名家点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凡唐人祠庙诗,皆不能出老杜此等局段之外。二诗(指《禹庙》《重过昭陵》)盖绝唱也。

  明·胡应麟《诗薮》:“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杜用事入化处。然不作用事看,则古庙之荒凉,画壁之飞动,亦更无人可著语。此老杜千古绝技,未易追也。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意气荒愁,结追念禹功得体。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谭云:“声走”妙!钟云:蜂声曰“游”,江声曰“走”,痴人前说不得(“江声”句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赵云龙曰:古意宛然。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矩》:尾联寓意格。次句不遽入禹庙景事,如此开法,人不能知;如此对法,人更不能知。“橘柚”字出《禹贡》,“龙蛇”字出《孟子》,暗用禹事,极其浑化。言不尽意(尾联句下)。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四十字中,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局法谨严,气象宏壮,是大手笔。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龙蛇橘柚、宋人亦知其用本事,不知其妙在无迹,极镜花水月之趣,学者悟此,乃得使事三昧法。

  清·杨伦《杜诗镜铨》:王阮亭曰:写得神灵飒然,笔墨之妙。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垂”、“画”二眼字,自道现成,自然老。五、六作意奇动,警句无多。结意是谓“三巴”应有禹庙,语更苍错。评:六句“走”字险,人不敢道,翻成奇警之句。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中四句法本同,但一联顺说,一联逆说,便不犯复。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走”字写江声神动(“江声”句下)。唐云:即所闻以想其凿(末句下)。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