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于饱读经书。及至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

  “秀才”一词始见于《管子·小匡》。《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尹知章注:“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一》:“其秀才异等,太常以名闻;其下才不事学者,罢之。”

  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

  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后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后汉书·左雄周举秀才等传论》:“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 葛洪《抱朴子·审举》:“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