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秋 夕

唐 ·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题与背景: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秋夕,秋天的晚上,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


  这是一首在解读上有点疑问的诗,许多唐诗选本都不选它,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对它的评价也不高。但古人编的两本著名的教材性诗歌选本,《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都选了它。在当代,这首诗仍常常被选家们编选给中小学生赏读。


逐句释义: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夜里白色烛光幽冷的映照在画屏上,(宫女)手执绫罗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银烛:银色的蜡烛。银,一作“红”。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宫女)坐在石阶上凝视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天街:一作“天阶”。天,一作“瑶”。
  卧:一作“坐”。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秋夕 题图
《秋夕》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首一首宫怨诗,也有人认为是一首闺怨诗。例如:《唐诗鉴赏辞典》袁行霈的赏析文章说“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认为“此诗大意是在写宫中秋怨。”但诗人臧克家首先对此提出质疑,他写了一篇《一字之差境界全非——重读杜牧的〈秋夕〉》,先是发表在《文史知识》杂志上,后来又收入他的《佳作不厌百回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一书中。臧克家认为,这首诗既非写“宫怨”,也非写“闺怨”,而是写一个十二三岁少女的秋夜闲情。这是臧先生对《秋夕》立意的全新认识。

  少女和宫女,这是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的两类女性,她们的心情、心理活动也必然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按主流意见解析本诗:

  这是一首宫怨诗。描写一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前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萤火虫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一个“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是说,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宫女坐在石阶上凝视著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与牵牛(牛郎),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的不幸,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


名家点评:

  《艇斋诗话》:小杜《秋夜》宫词云:“银烛秋光冷画屏……”含蓄有思致。星象甚多,而独言牛女,此所以见其为宫词也。

  《注解选唐诗》:此诗为宫中怨女作也。牵牛织女,一年一会,秦宫人望幸,至有三十六年不得见者。“卧看牵牛织女星”,隐然说一生不蒙幸,愿如牛女一夕之会,亦不可得。怨而不怒,真风人之诗。

  《唐诗正声》:吴逸一评:词亦浓丽,意却凄婉。末句玩“看”字。

  《唐诗镜》:冷然情致。“坐看”不若“卧看”佳。

  《三体唐诗评》:崔颢《七夕》后四句公:“长信秋深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此篇点化其意。次句再用团扇事,亦浑成无迹。

  《唐诗摘钞》:《苕溪渔隐》云:此诗断句极佳,意在言外,其幽怨之情不待明言而见也。敖清江云:落句即牛女会合之难,喻君臣际会之难。

  《增订唐诗摘钞》:烛光屏冷,情之所由生也。扑萤以戏,写忧也。看牛女,羡之也。

  《唐诗三百首》: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唐诗评注读本》:此宫中秋怨诗也,自初夜写至夜深,层层绘出,宛然为宫人作一幅幽怨图。

  《诗境浅说续编》:为秋闺咏七夕情事。前三句写景极清丽,宛若静院夜凉,见伊人逸致。结句仅言坐看双星,凡离合悲欢之迹,不着毫端,而闺人心事,尽在举头坐看之中。

  《唐人绝句精华》:此亦闺情诗也。不明言相怨之情,但以七夕牛女会合之期,坐看不睡,以见独处无郎之意。


试题精选:

  1.这首诗是写宫怨的,描写了宫女在秋夜中的冷寞凄凉和百无聊赖。你觉得哪些描写最能体现宫女的这种心情?用原句回答。

  参考答案:“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

  解析: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回答此题。


  2.诗的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________

  参考答案:渲染出清寒凄清的气氛。

  解析:体会写景的作用。景物描写一般的作用是渲染气氛或烘托心情。


  3.你觉得全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摘出来并说说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冷”字渲染了凄凉清冷的气氛;“扑”字写出宫女因难以排遣寂寞而捉流萤的动作,生动逼真;“卧”字形象地写出宫女百无聊赖坐看天河的神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选出自己真正有感受的词语来分析。分析时注意联系诗歌的意境与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4.诗中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

  题解:考查对所描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的把握。注意题目“秋夕”及首句中的“秋光”。

  答案:诗中描写的是秋季。


  5.作者在这个晚上看见了哪两颗星?

  题解:考查对诗中所写内容的理解。

  答案:作者在这个晚上看见了牵牛星和织女星。


  6.诗中哪一句是比喻句?

  题解:考查比喻句。

  答案:诗中第三句(天街夜色凉如水)是比喻句。


拓展阅读:

  对于这首诗的分析,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宫怨”诗,例如:《唐诗鉴赏辞典》袁行霈的赏析文章说“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认为“此诗大意是在写宫中秋怨。”

  《秋夕》是表现“宫怨”,这种说法很流行,但诗人臧克家首先对此提出质疑,他写了一篇《一字之差境界全非——重读杜牧的〈秋夕〉》,先是发表在《文史知识》杂志上,后来又收入他的《佳作不厌百回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一书中。臧克家认为,这首诗既非写“宫怨”,也非写“闺怨”,而是写一个十二三岁少女的秋夜闲情。这是臧先生对《秋夕》立意的全新认识。

  臧克家的新解得到了施蛰存先生的响应。施蛰存在他的《唐诗百话·秋夕》(以下施蛰存的话均见此文)中说:“臧克家同志对这首诗的鉴定,我完全同意。它的确不是‘宫怨’,也不是‘闺怨’,而只是写一个天真少女的秋夜闲情。”少女和宫女,这是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的两类女性,她们的心情、心理活动也必然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秋夕》的这两种解读意见,差异很大,不可调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毛乐耕在《杜牧〈秋夕〉新解》一文(《中华读书报》2016年10月19日14版)中提出,问题首先是出在作品的文本上。用施蛰存的话来说,“杜牧这首诗,就有三个字,各本不同。‘银烛’或作‘红烛’,‘卧看’或作‘坐看’,再加上‘天阶’和‘天街’。”这其中,从根本上影响到诗意解读的,则是“天阶”“天街”和另一个词——“瑶阶”。

  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在下面列出两种文本,以供比较对照:

  一、现时比较流行并通常被解读为“宫怨”诗的文本: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二、施蛰存认定的可以作为新解依据的文本: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瑶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两种文本,最关键的地方是第三句的前两个字,也就是诗中主人公所处的地点。她是在“天阶”呢、在“天街”呢还是在“瑶阶”?

  如果是“天阶”,那么就是皇宫中的台阶;如果是“天街”,那么就是皇宫前的大街;如果是“瑶阶”,那就不一定是皇宫中的台阶,而可以是任何一个庭院中的台阶了(后文还将详细申说)。

  施蛰存是认定后一种文本的。他说:“臧克家同志查过两部《樊川文集》,发现原本都是‘瑶阶’而不是‘天阶’(乐耕按:更不是‘天街’),为什么不恍然大悟,肯定这是作者的原始文本,有利于对此诗的解释?”

  事情确实是这样。如果依据第一种文本,只能将诗放到皇宫中的环境去理解,认定主人公是宫女,从而往宫怨诗的角度去分析,尽管这样的分析解读与诗中的描写有明显的抵牾之处,但分析者似乎也只好不予顾及了。可如果依据第二种文本来分析,将诗放到一个富裕人家的庭院中去体味,那么新的理解就可以顺理成章,旧说中的矛盾之处也能迎刃而解。

  在解读全诗之前,我们不妨先将“瑶阶”和“七夕”作一些辨析。

  “瑶”的主要义项有二:一是美玉,玉石,可以引申为美好的事物。如对别人的来信可以称为瑶札,美酒可以称为瑶浆。二是与神仙世界有关,如李商隐诗中有“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瑶池》)曹唐诗中有“玉沙瑶草连碧溪,流水桃花满涧香。”(《大游仙诗·仙子洞中有怀刘阮》)《秋夕》中的“瑶阶”,应该用第一个义项来解释,就是玉石砌成的台阶,任何一个富裕人家庭院中的台阶,都可以称为“瑶阶”,它并不一定与皇宫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把此诗的分析从宫廷和宫女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了。

  “七夕”则是一个民俗的纪念日,它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初七。按照节气,七夕虽然是在立秋以后,但距离立秋的日子很近。这个时候的秋天,还不是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还应是处在夏暑的气候之中,人们还需要用扇子,古时候没有空调,还需要在庭院中乘凉。

  从民俗活动这一角度看,南北朝时的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七月七夜人皆看织女(星)。”该书还引周处《风土记》中的民俗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按:即牵牛)织女。”在古代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对七夕还很重视,把它作为一个节日来看待,所以在夜晚看牵牛织女星应是一个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

  扫清了这两个障碍,我们就可以重新来解读《秋夕》了。

  “银烛秋光冷画屏”,在一户富裕人家的家中,室内点亮着蜡烛,烛光照在镶嵌着画幅的屏风上,因为只有主人公一个人,所以感觉上显得很冷清。这是写环境和人的感受。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时候,闲得无聊的女子忽然发现了一只飞动着的萤火虫,于是就拿着她的纨扇去追赶扑打。这是写人的动作,如果是一个成年女子,可以看作她仍然怀有一颗童心,在孤独中找到一点乐趣;如果是一个少女,那无疑是她青春活力的显现。后一种理解,或许就是臧克家先生把主人公定为十二三岁少女的依据,但我认为这样是定得太死,局限性太大,不如将女主人公的年龄定得宽松一些好。

  “瑶阶夜色凉如水”,主人公又来到室外乘凉,夜渐渐地深了,皎洁的月光照在台阶上显得像水一般的清凉。这是写室外的环境和气温,此时此地很适合乘凉。

  “卧看牵牛织女星”,在夏暑的气候中,人们会在庭院中安设躺椅、凉床之类,供乘凉之用,主人公躺在上面望着夜幕中的星空,观察着七夕之夜出现的牵牛织女星。和人们把七夕当节日过相比,一人独处自然显得相当孤独。这是完成了对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供读者欣赏体味。

  综合以上分析,我觉得,《秋夕》是写一位年轻女子或少女在安静冷清的秋夕之夜的独处生活。如果是已婚女子,则是含蓄地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思念,有一点寂寞,有一点惆怅,但还不能从中看出有多少“秋怨”和“凄凉”;如果是青春少女,则显示了她在孤独生活中对爱情的一点朦胧的憧憬。

  其实,《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对此也看出过一点端倪,他对此诗的评语是:“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的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活。”他只说是一幅“人物画”,并没有说人物就是宫女;他说有“情思”,但也没有说是“怨思”,更没说是“宫怨”。他说得很留有余地,而我觉得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3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年),唐朝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大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其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