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陆游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秋思

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秋思》是宋代诗人陆游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本诗作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


逐句释义: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浪迹江湖上,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
  利欲:追求利禄的欲望。欲,欲望。
  驱人:驱使人。驱,赶逐。
  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最早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这里是说利欲可以使人疲于奔命,无所顾忌。
  浪迹:到处漂泊,行踪不定。
  沙鸥: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鸥一类的鸟。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一日长似一年,只有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罢休了。
  日长似岁:度日如年。
  方:才会。
  觉:觉察,意识到。
  休:忘了,完结。


  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在捣衣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月亮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才知故乡已是秋天了。
  砧杵(zhēn chǔ):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
  梧桐:一作“井梧”。水井边的梧桐树。
  摇落:凋残,零落。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想要舒展我的老眼却没有登高的地方,那里能够找到陈元龙的百尺楼台呢。
  舒:舒展。
  安得:那里能够。
  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秋思》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秋日感怀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虽然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其实陆游心中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民 族的兴亡,国家的盛衰。这首《秋思》就典型地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首联“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用鲜明的对比,嘲笑了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的小人,表现了自己高尚的情趣。“万火牛”,原是指战国时代齐国的大将田单用火牛阵战术挫败燕军的事。作者巧用典故,把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比做尾巴上着了火的牛,乱撞一气。“沙鸥”,是作者自比,意指自己来去自由,浪迹江湖,洁身自好,高尚的情趣自在其中。


  颔联“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抒情。“日长似岁”固然是“闲”时方才感觉得到,但南宋偏安一隅、山河残破时的“闲”对于一个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志士来说该是多么的痛苦,而“日长似岁”之中又包含着作者多少愤懑不平的自嘲和期待之情。同样,“事大如天”也能在“醉”中求得安宁,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已非易事,然而,在国耻未雪、亡国惨祸随时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下,求醉告卧,对于一个日夜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人来说心中是何等的煎熬。这两句诗表明看来似乎轻轻松松,但其内在感情确实是很深沉的。


  颈联“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在写景,实际上表现了作者百无聊赖心情。“敲残深巷月”,其中就隐含着一个从月初升“敲”到残月西沉的过程。这说明作者彻夜无眠,一直在听着从小巷深处传来的单调的捣衣声。“摇落故园秋”,同样也表现了一个从“不落”到“落”的过程,说明作者长久地耽于此事。


  尾联“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书写怀抱。字面意思是,想要舒展我的老眼却没有登高的地方,那里能够找到陈元龙的百尺楼台呢。“元龙百尺楼”,用的是刘备批评许汜的典故。元龙即三国时的陈登(字元龙),一日,许汜过陈元龙家,元龙让许汜睡下床,许以为受辱。刘备对他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常主失所……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很明显,刘备所说的“百尺楼”,是为了批评在国难当头时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的许汜而做的比喻。作者在这里巧用这个典故,表面上看来似乎仍然在承接上文,故作放达。他尽管彻夜无眠,心情不好,但还有心思凭高望远,舒展一下昏花的老眼。然而实际上,他既要登高,却一定要选择那个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言无可采”的小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百尺楼”才行。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通过西沉的残月、凋零的井梧(上下句各写出一个典型景物并概括出特点,得1分,单单写出“月”“井梧”不得分)等肃杀萧条之景(概括出意境得1分,其他如凄清、凄凉等亦可)表达了作者的寂寥悲凉之情(概括出情感得2分,其他如悲痛无奈、孤独苍凉等亦可),融情于景(点出效果1分,情景交融亦可)。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2分);不服年老,壮怀激烈的情怀(2分);已入暮年的无奈(2分);报国无门的痛苦(2分)。(四点中的任意三点即可)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