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阙,宫门前的望楼,这里指都城长安。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驿楼,供邮传人和官员旅宿的处所。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写下了这首诗作。


逐句释义: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秋天红叶在晚风中萧萧摇落,(我在)长亭痛饮下别酒一瓢。
  红叶:秋日变红的树叶。
  萧萧:风声;草木摇落声等。
  长亭:古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之说,常用作饯别处,后泛指路旁亭舍。
  瓢:原指剖瓠(葫芦)做成的舀水之器。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稀疏的秋雨洒过中条山。
  残云:零散稀疏的云。
  太华(huà):华山,在潼关西。有别于少华山,故名。
  过:一作“落”。
  中条:山名,处太行山华山之中,故名,在潼关东北。主峰雪花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南。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苍莽的树色随着潼关山势远去,黄河伴着涛声奔流入遥远的海洋。
  关:一作“山”。
  迥(jiǒng):远。
  河:黄河。
  海:一作“塞”。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明天(我)就要抵达帝都长安了,可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帝乡:指都城长安。
  梦:向往。
  渔樵:捕鱼砍柴的人,代指隐士。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在潼关的驿亭饮酒眺望,有感而作此诗。此诗开头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悲凉的意绪,传达出旅途的况味。中间四句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最后两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写景自然大气,抒情委婉含蓄,情景结合,毫无刻意之感。


  首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红叶”暗合诗题中的秋日,“长亭”点明他是漂泊在外之人,这些都透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情绪。


  颔联“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写远景。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稀疏的秋雨洒过中条山。用“残云”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颈联“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写近景。作者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作者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回旋激荡,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抒情。明天就要到达京城了,可是我仍然留恋着渔樵生活的逍遥。一句“犹自梦渔樵”,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又如异峰突起,出人意料。可谓匠心独运,构思奇特新颖。


名家点评:

  《唐诗镜》:语虽浅近,致各自成。

  《五朝诗善鸣集》:仲晦如此诗,虽与刘文房分据“长城”岈也,何拙鲁?若陈后山者,亦复疵之太过。

  《历代诗法》:景近趣遥。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亦阔大、亦高华,晚唐中之近开、宝名句也(“残云”二句下)。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博大,得登眺意(“残云”二句下)。与许文化义自不同。

  《唐诗三百首》:格、意直追初盛。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此诗神味秾郁,“条”、“遥”两韵,非后学所能通畿。

  《小清华园诗谈》:唐人之诗,有清和纯粹可诵而可法者,如许浑之“红叶晚萧萧……”。

  《养一斋诗话》:五律之“红叶晚萧萧”,全局俱动,为晚唐之翘秀也。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高华雄浑,丁卯压卷之作。

  《诗境浅说》:凡作客途风景诗者,山川形势,最宜明了;笔气能包扫一切,而句法复雄宕高超,斯为上乘:许诗其佳选也。开篇从秋日说起,若仙人跨鹤,翩然自空而降;首句即押韵,神味尤隽。三四句皆潼关左右之名山;太华在关西,中条在关东,皆数百里而近;残云挟雨,自东而西,应过中条而归太华,地望固确,诗句弥工。五句以雍州为积高之壤,入关以后迤逦而登,故树色亦随关而迥。余曾在风陵渡河望潼关树色,高入云中,深叹其“迥”字之妙。六句言大河横亘关前,浩浩黄流,遥通沧海,表里山河之险,涌现毫端。以上皆纪客途风景。篇终始言赴阙,觚棱在望,而故乡回首,犹梦渔樵,知其荣利之淡也。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6


试题精选:

  1.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孤寂、凄凉之情。萧萧红叶、飘飘残云、淅淅秋雨使诗人顿感孤寂与凄冷。②不舍之情,离别之愁长亭秋晚,把酒话别,依依不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将到都城长安,却仍然梦到家乡的鱼樵生活之乐,足见诗人的隐匿情怀。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注意抓住“萧萧”“残”“犹自梦渔樵”等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句来分析,本题主要抓住诗歌的意象进行分析。例如萧萧红叶、飘飘残云、淅淅秋雨使诗人顿感孤寂与凄冷,长亭秋晚,把酒话别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将到都城长安,却仍然梦到家乡的渔樵生活之乐,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2.“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2分)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之开阔起来。(2分)


  3.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2分)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 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2分)


  4.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 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C. 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D. 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E. 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参考答案:D、E

  试题分析:D项分析错误,颈联写诗人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黄河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E项“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说法错误,尾联“犹自梦渔樵”意思是“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种选择题型考查的点多,或品味字词句所深藏的情思,或理解诗歌内容,或分析意象形象,或分析表达特色等。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作者简介:

  许浑唐朝诗人。字用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六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睦州、郢州二州刺史。后抱病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丁卯桥附近,辑录所作,因名诗集为《丁卯集》。其性也本爱山林。其诗格遒劲雄浑,直追初盛,应在樊川温李之上。韦庄很推崇他,以“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称之。世人熟知之警句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即出浑手。《全唐诗》收录其诗作50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