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秘鲁国旗
秘鲁国徽
秘鲁:首都利马风景
秘鲁:首都利马人文景观
秘鲁:卡亚俄的海港是秘鲁的主要出口港
安第斯山脉的山峰是秘鲁很多河流的源头
秘鲁:身穿民族服装的秘鲁姑娘

  秘鲁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Peru;西班牙语:República del Perú;克丘亚语、阿伊马拉语:Piruw),位于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面积1,285,216平方公里。北邻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东界巴西,南接智利,东南与玻利维亚毗连,西濒太平洋。海岸线长2254公里。全境从西向东分为热带沙漠、高原和热带雨林气候。为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员国。

  秘鲁孕育了美洲最早人类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公元11世纪,印第安人以库斯科城为首府,在高原地区建立印加帝国。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印加帝国,建立秘鲁总督区,包含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1821年独立后,秘鲁既经历了政治动荡、财政危机,也有出现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现在的秘鲁是总统制议会民主共和国。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区则为干旱的平原,东部又有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

  “秘鲁”音译自西班牙语“Perú”,而“Perú”一词则源自16世纪初一位居于巴拿马圣米格尔湾附近的地区统治者Birú的名字。1522年,西班牙人到达他的领土,这是当时欧洲人认识的新世界的最南端。当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继续向南探索,新发现的地区便被命名为“Birú”或“Perú”。1529年,西班牙王国在《托莱多条约》给予该名称合法地位,条约指明新征服的印加帝国为秘鲁。在西班牙的统治下,该国被称为秘鲁总督区,独立后改名秘鲁共和国。

  1821年7月28日宣布独立。1835年,秘鲁与玻利维亚合并,称秘鲁─玻利维亚邦联,1839年邦联瓦解。1879~1883年,联合玻利维亚同智利进行了“太平洋战争”,秘战败割地。秘长期遭受内乱外患,军人曾多年执政。1980年举行民主选举,恢复文人政府。1990年至2000年,“改革90”领导人藤森(日裔)两任总统,2000年11月辞职流亡日本。2001年至2006年,“秘鲁可行”党领导人托莱多任总统。2006年至2011年,阿普拉党领袖加西亚任总统。2011年7月,民族主义党主席乌马拉就任总统,任期5年。

基本国情

  国名 秘鲁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Peru,la República del Perú)。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中间为白色,两侧为红色,白色长方形中间有国徽图案。白色象征自由、民主、和平与幸福;红色象征人民在独立战争中取得的胜利,也表示人民对烈士的怀念。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左上方是一只南美骆马,为该国国兽,代表国家的动物资源,也是秘鲁民族的象征之一;右上方是一棵金鸡纳树,代表该国的植物资源;下半部为一只象征丰饶的羊角,代表该国的自然资源和矿藏。盾徽上端为一个绿枝叶环;两侧各有两面秘鲁国旗。

  面积 1,285,216平方公里,居拉美第四位。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26个一级行政区,包括24个省(大区)、卡亚俄宪法省和利马省(首都区)。

  人口 3249.55万(2019年6月),居拉美第五位。其中印第安人占45%,印欧混血种人占37%,白人占15%,其他人种占3%。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一些地区通用克丘亚语、阿伊马拉语和其他30多种印第安语。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利马(Lima),人口948万。年平均气温18.7℃。

秘鲁总统卡斯蒂略,在秘鲁首都利马,2022年2月8日。新华社/美联

  国家元首 秘鲁总统卡斯蒂略

  重要节日 独立日:7月28日。

  国花 向日葵

  国树 金鸡纳树

  国兽 骆马

历史

  秘鲁在大约公元前11,000年开始有人类的足迹。当地最早出现的复杂社会结构是公元前3,000至1,800年在沿海地区形成的小北史前文明,其后又相继出现查文文明、帕拉卡斯文明、莫奇卡文明、纳斯卡文明、瓦里文明和奇穆文明。在公元15世纪,印加人建立了印加帝国,并维持了一个世纪。该帝国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最大国家。印第安社会建基于农业,使用灌溉和梯田等种植法;美洲驼饲养和渔业也十分重要。因为没有市场或金钱的概念,社群的维系依赖互惠和再分配等机制。

  1532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带领的征服者击败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西班牙自此开始对当地的统治。10年后,西班牙王国宣布成立秘鲁总督区,包含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总督弗朗西斯科·德托莱多于1570年代重组该国,银矿开采成为主要经济活动,被奴役的印第安人是主要的劳动力。秘鲁的矿藏为西班牙王国带来收入,也引发了一个伸延远至欧洲和菲律宾的贸易网络。但是,到了18世纪,减少中的银产量以及经济多样化大大削减了王国的收入。对此,王国实行波旁改革,增加税收,分割秘鲁总督区。新法例触法了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等人的起义,但他们全都被击败。

  19世纪初期,独立战争在南美洲各地暴发,但秘鲁仍是君主主义者的大本营。因为菁英分子在独立与继续效忠西班牙王室两个选项之间发生分化,秘鲁的独立要到何塞·德·圣马丁和西蒙·玻利瓦尔发起军事行动后才成事。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地区军事领袖之间的权力斗争导致政局不稳。随着玻利瓦尔组建拉丁美洲联盟的计划遭遇失败,秘鲁-玻利维亚邦联成立不久后又告瓦解,秘鲁的国家认同也开始建立。从1840到1860年代,在总统拉蒙·卡斯蒂利亚的统治之下,海鸟粪出口带动国家收入增加,秘鲁随之稳定发展。但直到1870年代,这些资源逐渐被耗尽,国家严重负债,政客的内斗重新展开。

  秘鲁在1879年至1883年间发生的太平洋战争被智利击败,在《安孔条约》和《利马条约》中割让阿里卡和塔拉帕卡省|塔拉帕卡两省。保守主义政党Partido Civil的执政暂缓了秘鲁战后的内部斗争,该党一直维持到独裁者奥古斯托·B·莱吉纳掌权。大萧条拖垮了莱吉纳政权,也引发了新一轮的政局混乱,秘鲁人民党随之而冒起。在往后的30年,秘鲁的政治形势都围绕着菁英份子联合军人与人民党的斗争发展。

  1968年,胡安·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将军带领武装部队对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总统发动政变。贝拉斯科夺权后进行激进的改革以促进发展,但无法获得广泛支持。1975年,贝拉斯科被总理兼陆军部长弗朗西斯科·莫拉莱斯·贝穆德斯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莫拉莱斯停止了贝拉斯科的改革进程,重新建立民主制度。1980年代,秘鲁面临巨额外债、高速通货膨胀、猖獗的毒品走私活动以及大范围政治暴力。在阿尔韦托·藤森的统治下,国家开始复苏;但独裁、贪污和侵犯人权等指控迫使藤森在2000年备受争议的总统选举后辞职。藤森时代结束后,秘鲁尝试在打击贪污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现任总统是阿兰·加西亚·佩雷斯。

地理

秘鲁地图

  秘鲁面积1,285,216平方千米,约为墨西哥的三分之二大小。该国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与巴西和玻利维亚接壤,南接智利,西濒太平洋。

  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土南北,把秘鲁分为三个地理区:山脉以西的沿岸区是狭长的平原,除季节性河流河谷地区外气候干旱;高原区即安第斯山区,阿尔蒂普拉诺高原和全国最高的山峰──海拔6,768米的瓦斯卡兰山都位于该区;第三个区域是占全国土地面积60%的亚马孙林区,区内是被亚马孙雨林覆盖的广阔的低地,位于山脉以东。

  秘鲁境内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三个主要流域之一。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多为间歇性,斜度较高,长度较短;亚马孙河支流的长度较长,流量较大,流出高原区后斜度降低;注入的的喀喀湖的河流则以长度短、流量大为特征。秘鲁境内最长的河流依次为乌卡亚利河、马拉尼翁河、普图马约河、雅瓦里河、瓦亚加河、乌鲁班巴河、曼塔罗河和亚马孙河。

气候

  与其他赤道国家不同,秘鲁的气候不是单一的热带;安第斯山脉和秘鲁寒流使全国各地的气候有较大的差异。沿岸区气候温和、湿度高但降水量低,但该区北部因副热带高压垄罩,与秘鲁凉流之引响,属于降水稀少的沙漠气候;高原区夏季多雨,气温和湿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亚马孙林区温暖多雨,但南端的冬季寒冷,不是四季都有降水。因为丰富的地理和气候形态,秘鲁境内的生物多样性极高:截至2003年,该国发现21,462种动物和植物,其中5,855种是特有种。秘鲁政府设立了几个国家公园进行保育工作。

自然资源

  秘鲁是世界上10个生物、种群、基因资源和人文多样性的国家之一。秘鲁的每个地区或区域都有其自己的自然资源,有些资源已经得到自然的利用,而有些资源则必须进行人为的加工改造。

  秘鲁拥有28个小气候区、世界已知的104个生命区中的84个;土豆、辣椒、玉米、谷物、安第斯根茎类食用植物等种类均据世界首位;128个安第斯当地物种、5种野生特性的家养牲畜,如大羊驼、羊驼、豚鼠、野鸭和胭脂虫。水资源方面,秘鲁有106个小水域,年均产生78亿立方米的水流量,其中90%从亚马孙河流入大西洋,而在剩余的10%的水资源当中,也仅仅利用了一小部分。

  秘鲁有世界现有28种土壤组中的18种。森林资源丰富,面积7900万公顷,占世界第七位。秘鲁拥有4至5万种植物,动物种类在南美国家中居前。根据1993年的宪法,所有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均属国家所有。国家对其利用拥有主权并有义务促进这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

  秘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在高原地区有12201个湖泊,1007条大小河流,亚马孙地区降水量在100,000 - 300,000 m3/seg之间,秘有617500平方公里的领海,在沿2330公里的海岸线的200海里的转属经济区。

  沿海地区几乎无雨,除了Tumbes 和 el Santa河,其他河流水量很小;山区的降雨量很大,河流水量较沿海充沛,此外,在山区还有为数众多的湖泊;在原始森林地区,降雨量很大,大部分河流都可通航。

水生物资源

  秘鲁海洋、河流、湖泊等水域拥有很丰富的水生物资源。秘鲁每年出口鱼产品或鱼制品如冷冻鱼、鱼粉、鱼油等并且每年消费鱼制品约40万吨。

  秘鲁海域是太平洋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最丰富的鱼类资源海域之一,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有利的条件,一是秘鲁流的冷海条件,既从南经5o至智利的区域;二是南经5o以北的热带海洋水域,这一整个地区有着非常不同的条件。秘鲁水域资源的特点是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两种海狼和30种左右的鲸目类动物),禽类、鱼类(737种鱼类)和软体动物(300种甲壳类动物、800种软体动物和赖皮类动物),为数繁多的尚不为人们所知的地方物种。但目前只有60种物种被工业广泛地利用和人类食品并成为无数家庭赖以生存的海洋资源。

  在安第斯高原的近1.2万个大小湖泊中,也栖息着众多禽类、两栖动物、鱼类和其它物种,其中一些湖泊由于其特殊的条件,为鱼类、两栖动物和Junín蛙的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在下亚马孙水系(河流和湖泊)栖息着非常多的哺乳动物种类(海牛、水獭、水豚)、禽类、爬行动物(甲鱼、蛇、鳄)、两栖动物、鱼类(约800种)和无脊椎动物(甲壳动物、瓣鳃动物)。这些动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目前该地区的居民每年需消费8万吨左右,同时还有很大的养殖潜力。

  在海洋,有丰富的鯷鱼、金枪鱼、狐鲣、银汉鱼、抹香鲸、鲸、海豚、章鱼、鱿鱼等等。在沿岸河流中有大虾、银汉鱼和花鳅。在高原湖泊有贝壳动物和鳟鱼。在原始森林河流中有paiche、鮎鱼、鲳鱼等等。

牧业资源

  秘鲁牧业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饲养有牛、羊、马、骆驼和猪。秘鲁畜牧业的80%在山区,20%分布在沿海和原始森林。沿海地区主要饲养奶牛、食用牛、猪、羊及产毛羊。在安第斯地区有天然牧场及非常好的牲畜饲养的自然条件。在原始森林,由于高温少雨和牧草短缺,只适合有限的几种牲畜。

农业资源

  秘鲁目前只有760万公顷的土地适合于农业种植,约占全国面积的6%;1790万公顷牧场,占全国面积的14%;4870万公顷林地(2002年数字)。

  沿海农业 沿海大部分地区为荒漠,在该地区主要有大型的农-工业联合企业,如北方的甘蔗和棉花企业,南方的芦笋、西红柿、葡萄企业等等。该地区种植的作物有各种农产品、蔬菜和水果。这一地区集中了出口农业种植的优良条件,因为在其53个谷地中约有26万公顷的肥沃土地、昼夜温差小,在12月-4月间水量充沛,在其余月份可利用地下水

  高原农业 在安第斯高原地区,占全国面积的30.5%,其高度从海拔800米-4800米,这一地区70%的面积种植耐旱作物,也就是说,这里的农作物主要依靠雨水灌溉,其余部分可以利用水利灌溉。农作物具有抗寒的特点。安第斯高原地区因气候和气温的多样性而有不同的生态环境(气温随地势不同,温度在摄式20 oC-0 oC之间)。主要农作物有:蚕豆、土豆、玉米、小麦、豌豆、双蛹蚕豆、昆诺阿藜、欧查果、桃子、石榴果(鼻涕果)、灯笼果、染料云石、仙人掌果等等。

  原始森林农业 原始森林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即7600万公顷的土地,大部分被热带森林所覆盖,平均温度25 oC,高度在海拔100-500米。该地区种植咖啡、椰子、水稻、玉米、木薯、棕榈、茶、香蕉、橘子、菠萝以及雪松、桃花心木、核桃木、红花山芝麻、等木材。

  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中等企业主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约有4.5万公顷的土地,他们可以得到银行的贷款,生产水果、芦笋、白大葱等。这是由出口回报的巨大投资,但是它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

  秘鲁有传统农作物120万公顷(水稻、棉花、甘蔗、硬粒黄玉米、淀粉玉米、土豆、木薯等等)、其主要问题是产量太低,因此大部分作物已被“遗传的”产品所取代,它在取得贷款方面被受到限制,但可以从另外的“资金提供人(habilitadores)”和物资销售商那里得到资金。这方面的发展在秘鲁农业中非常重要,为此,应该解决技术性问题。

  秘鲁有一部分传统的小农业生产者,他们拥有20万公顷的土地,从事种植昆诺阿藜、kiwicha 、西洋接骨木,制作肉干和草药。

  秘鲁有一部分特贫农民,他们居住在沿海、高山和森林的边缘地区,自己形成一个个部落或小庄园主。他们主要从事安第斯和当地作物的种植,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依靠政府的救济生活。

生态资源

  秘鲁的不划一性表现在三个大的地理地形空间上,即沿海地区、高原地区和原始森林地区,每个区域又分成若干个小区域。1941年秘鲁被确认分成8个自然区域:Costa, Yunga, Quechua, Suni, Jalca, Puna, Janca y Rupa-Rupa;1973年Cabrera Willink根据动物地理省份将秘鲁分成6个生态区:Amazónica, Pacífica, Páramo, Puna, Desierto, Yunga;1976年Brack又将秘鲁分为9个生态区:Selva Baja (Amazónica), Selva Alta (Yunga), Bosque Seco Ecuatorial, Páramo, Sabana de Palmeras, Puna, Desierto Costero del Pacífico, Serranía Esteparia, Mar frío de la Corriente Peruana.

  除了上述划分之外,还有些不同的划分。

经济地理区

  秘鲁全国可依地形分为三个经济地理区。

  西部沿海地区(Costa) 气候极为干燥,大部分地区为沙漠。这是由于南美洲西部地形特点和沿岸附近有强大寒流的结果。地势高峻的安第斯山脉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使西部沿海地区受不到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团的影响,整个地区常年降雨量很少,大部分地方年降雨量仅10-15毫米。北部比南部降雨量多些,如利马年降雨量不到40毫米。北部与厄瓜多尔接界处年降雨量稍多,达250毫米。太平洋沿岸的秘鲁寒流使沿海地区气温也显著降低。该地区平均温度与同纬度大西洋沿岸地区相比相差好几度。

  荒漠的地带,干燥的气候,以至不少地方无人居住,人口都集中在河谷地区。安第斯山脉西坡上的雨水汇合成52条河流,由于雨水不富,河流多短促、流急,其中只有10条流向太平洋,其余因蒸发和灌溉绿洲而失去水分。这些河流所形成的小河谷横贯于这块荒芜的狭长地带上,形成了52个绿洲。这些绿洲决定了城镇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工业最集中的地区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中部山区(Sierra) 属安第斯山脉,地形结构复杂,地势起伏大。气候、雨量随地势高度和地形特点有热带、温带、寒带之分。北部高度较小,在3,000米左右处降水量多,往南随坡度升高,雨量递减。安第斯山脉西侧极其干燥,而东坡雨量丰富,覆盖着热带雨林。安第斯山脉大部分处于寒带和冰雪带。寒带最高温度不超过摄氏23度,最低为摄氏3-5度,年降雨量在1,800-2,000毫米。冰雪带气候较寒冷,4,500米以上地区很少有人居住。降水主要靠雪和冰雹。寒带和冰雪气候季节变化不大,而南部“普纳”地区温度升降激烈,昼夜之间相差摄氏15-20度。

  中部地区人口较多,主要集中在山间河谷和矿山工业中心。印第安人中数量最多的克丘亚人就居住在山区的普诺、库斯科、阿亚库乔、万卡维利卡等省。

  东部林区(Selva) 属热带雨林地区,潮湿、多雨。北部赤道气候占优势,雨量和温度和季节差异很小,南部与北部相比,冬季少雨,温度季节变化稍大。该区居民较少,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秘鲁的河流分属太平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此外还有一个内陆水系即的的喀喀湖流域。西科迪勒拉山脉是分水岭。上面讲到的位于沿海地区、发源于安第斯山脉西坡的52条河流即属太平洋水系,水量小、流程短。属大西洋水系的各河流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东坡,水量丰富,流程较长,这些河流在亚马孙低地与发源于赤道安第斯山的河流汇合,形成亚马孙河,流经巴西注入大西洋,因此,大西洋流域的各河流又属亚马孙河水系。太平洋水系的河流对西部沿海地区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东部地区因流量大,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但因气候湿热、雨林密布,尚未充分利用。

行政区划

秘鲁:阿雷基帕大区首府阿雷基帕,阿雷基帕(Arequipa)是秘鲁第二大城市

全国划分为26个一级行政区,包括24个省(大区)、卡亚俄宪法省和利马省(首都区)。

24个大区为:

  1. 亚马孙大区(查查波亚斯)
  2. 安卡什大区(瓦拉斯)
  3. 阿雷基帕大区(阿雷基帕)
  4. 阿普里马克大区(阿班凯)
  5. 阿亚库乔大区(阿亚库乔)
  6. 卡哈马卡大区(卡哈马卡)
  7. 库斯科大区(库斯科)
  8. 万卡韦利卡大区(万卡韦利卡)
  9. 瓦努科大区(瓦努科)
  10. 伊卡大区(伊卡)
  11. 胡宁大区(万卡约)
  12. 拉利伯塔德大区(特鲁希略)
  13. 兰巴耶克大区(奇克拉约)
  14. 利马大区(瓦乔)
  15. 洛雷托大区(伊基托斯)
  16. 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马尔多纳多港)
  17. 莫克瓜大区(莫克瓜)
  18. 帕斯科大区(塞罗-德帕斯科)
  19. 皮乌拉大区(皮乌拉)
  20. 普诺大区(普诺)
  21. 圣马丁大区(莫约班巴)
  22. 塔克纳大区(塔克纳)
  23. 通贝斯大区(通贝斯)
  24. 乌卡亚利大区(普卡尔帕)

政治

秘鲁:总统府

2016年6月,秘鲁中右政党“为了变革的秘鲁人”党候选人库琴斯基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并于7月28日就职。2017年12月21日,秘鲁国会以涉腐案为由对库琴斯基总统弹劾表决,支持票未达到总议席的三分之二,弹劾案被否决。12月24日,库琴斯基总统宣布对前总统藤森实行人道主义赦免,这一决定引发争议,库琴斯基总统被迫调整内阁。2018年3月21日,库琴斯基总统在国会准备再次对其弹劾前夕宣布辞职。3月23日,第一副总统比斯卡拉依宪接任总统,任期至2021年7月。比就任后将打击腐败、政治改革、重振经济、地方分权和改善民生作为五大工作重点,如期举办美洲峰会。12月,秘鲁就改革全国法官委员会、规范政党筹资、禁止议员连选连任等议题进行公投并获高票通过。2019年3月,秘鲁部长会议主席辞职。4月,秘鲁政府向国会提交政治改革方案,内容包括取消议员豁免权、调整选举程序、强化预防腐败等。国会对取消议员豁免权等不满。前总统库琴斯基因涉嫌贪腐被预防性羁押,前总统、阿普拉党党首加西亚因涉嫌贪腐被预防性羁押前开枪自杀。7月,比斯卡拉总统向国会提交修宪法案,拟推动提前大选并就此公投。9月底,国会否决修宪法案,比斯卡拉总统申请信任投票,后以国会“事实性否决”投票申请为由,宣布立即解散国会,随即重组内阁。2020年1月,提前举行国会选举。3月,新国会正式成立,将完成上届国会任期至2021年7月。8月,秘鲁国会未通过对7月刚被任命的卡特利亚诺内阁信任投票,比斯卡拉总统随即提名前国防部长马托斯为新的部长会议主席人选并获得国会通过。9月,秘鲁国会以“道德缺失”为由启动对比斯卡拉总统弹劾但未获通过。秘鲁总统选举定于2021年4月举行。11月,国会再次发起对比斯卡拉总统的弹劾案。9日,弹劾案获得通过。10日,国会主席梅里诺依宪就任代总统。14日,首都利马等地发生全国性反政府大游行,引发严重警民冲突,导致2人死亡。15日,梅里诺迫于压力辞职。16日,紫党国会发言人萨加斯蒂当选国会主席。17日,萨加斯蒂宣誓就任代总统,承诺如期于2021年4月举行大选。

【宪法】 现行宪法于1993年12月31日生效。宪法规定总统可连任一届,隔届可再当选;增设第一和第二副总统;国会由两院制改为一院制;对恐怖分子可处极刑等等。2000年11月2日,秘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总统不得连任。2005年3月11日,秘国会再次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赋予军人和警察投票权。

【议会】 称国会,一院制,由130名议员组成。议员由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国会每年有两次会期,休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主持工作。每届国会任期5年。2020年1月26日,秘鲁举行国会选举,选出130名议员完成此前被解散国会的剩余任期,履职至2021年7月。现任国会主席米尔塔·巴斯克斯·丘基林(Mirtha Vásquez Chuquilín,女)。

【政府】 本届政府于2020年11月17日成立,由部长会议主席和18名部长组成,后经多次改组(截至2021年2月20日)。总统主持部长会议并任命过渡内阁。部长会议主席比奥莱塔·贝穆德斯·巴尔迪维亚(Violeta Bermúdez Valdivia,女),外交部长阿兰·瓦格纳·蒂松(Allan Wagner Tizón),国防部长努利娅·德尔罗西奥·埃斯帕尔奇·费尔南德斯(Nuria del Rocío Esparch Fernández,女)、财政和经济部长瓦尔多·门多萨·贝利多(Waldo Mendoza Bellido),内政部长何塞·曼努埃尔·安东尼奥·埃利塞·纳瓦罗(José Manuel Antonio Elice Navarro),司法和人权部长爱德华多·恩内斯托·维加·卢纳(Eduardo Ernesto Vega Luna),教育部长里卡多·戴维·昆卡·帕雷哈(Ricardo David Cuenca Pareja),卫生部长奥斯卡·劳尔·乌加尔特·乌维柳斯(Óscar Raúl Ugarte Ubilluz),农业发展和灌溉部长费德里科·贝纳尔多·特诺里奥·卡尔德龙(Federico Bernardo Tenorio Calderón),劳动和就业促进部长哈维尔·爱德华多·帕拉西奥斯·加列戈斯(Javier Eduardo Palacios Gallegos),外贸旅游部长克劳迪娅·欧亨尼娅·科尔内霍·莫梅(Claudia Eugenia Cornejo Mohme,女),能矿部长海梅·加尔韦斯·德尔加多(Jaime Gálvez Delgado),交通通信部长爱德华多·马丁·冈萨雷斯·查韦斯(Eduardo Martín González Chávez),生产部长何塞·路易斯·奇科马·卢卡尔(José Luis Chicoma Lúcar),住房建设和用水部长索兰赫尔·娜塔莉·费尔南德斯·万基(Solangel Natali Fernández Huanqui,女),妇女和弱势群体部长西尔维娅·罗萨里奥·洛利·埃斯皮诺萨(Silvia Rosario Loli Espinoza,女),环境部长加布里埃尔·基杭德里亚·阿科斯塔(Gabriel Quijandría Acosta),文化部长亚历杭德罗·阿图罗·内伊拉·桑切斯(Alejandro Arturo Neyra Sánchez),发展与社会融合部长西尔瓦娜·欧亨尼娅·巴尔加斯·温斯坦雷伊(Silvana Eugenia Vargas Winstanley,女)。

【司法机构】 法院分四级:最高法院、高级法院、一审法院和调解法院。各级法官均通过全国或地方法官委员会考核推荐,由总统任命。最高法院院长从大法官中选举产生,任期2年。现任最高法院院长玛吉斯特拉达·埃尔维娅·巴里奥斯·阿尔瓦拉多(Magistrada Elvia Barrios Alvarado,女)。

国家检察院为独立机构,检察长由最高检察团选举产生,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一次,但第二任期不得超过2年。现任国家检察长索拉伊达·阿瓦洛斯(Zoraida Ávalos,女)。审计署为独立机构,审计署长由政府提名,国会任命,任期7年。现任国家审计署长内尔松·爱德华多·沙克·雅尔塔(Nelson Eduardo Shack Yalta)。

【政党】 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

1.人民行动党(Partido Acción Popular):1956年由费尔南多·贝朗德(Fernando BELAÚNDE)等人在原“全国青年民主阵线”基础上创建。核心政治主张为民主、民族主义和革命。对内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和混合经济模式;对外强调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原则,支持拉美一体化。该党曾于1963—1968年、1980—1985年执政,时任党主席贝朗德出任总统。现任党主席哈维尔·阿尔瓦·奥兰迪尼(Javier ALVA Orlandini)。

2.争取进步联盟(Alianza para el Progreso):2015年成立,中右翼政党。主张人本主义、地方分权和加强民主,通过增加投资实现社会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医疗体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党主席为前总统候选人塞萨尔·阿库尼亚·佩拉尔塔(César ACUÑNA Peralta)。

3.秘鲁人民农业阵线(FREPAP):前身是上世纪60年代在秘鲁雨林地区成立的传教协会,长期带领偏远地区贫困人民发展基础农业,宣扬基督教福音派教义。上世纪80年代建立组织后力量有所发展,成功注册为政党并获得参选资格,长于基层农业发展和宗教工作。

4.人民力量党(Fuerza Popular):2010年藤森庆子(Keiko FUJIMORI,女)为参加2011年大选创建“2011力量”党,后改名为人民力量党。政治立场中右。尊重民主与法制,主张平等和社会正义,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倡导根除腐败、严打各种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党主席藤森庆子。

重要人物

萨加斯蒂,总统。1944年10月生于利马一记者家庭。工业工程师、研究员、作家。秘鲁国立工程大学工业工程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筹学和社会系统科学博士,曾长期在秘鲁天主教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并作为访问学者赴西班牙、美国、哥斯达黎加等国。秘鲁紫党创建人之一。曾在秘鲁工业部、外交部、美洲国家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计划署、拉美经委会登任顾问。1986年—1989年任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席、主席。1987年—1992年任世界银行战略规划部主任等职。1996年曾亲历日本驻秘鲁使馆人质劫持事件。1999年参与创建社会力量分权党。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两次担任秘鲁国家科技项目领导委员会主席。2017年参与创建紫党。2020年3月出任国会议员、紫党党团发言人,并当选国会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席。11月16日当选国会主席,17日依宪接替梅里诺出任秘鲁代总统并组建过渡内阁,任期至2021年7月。离异。

经济

秘鲁:豪尔赫·查维斯机场

秘鲁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723(高),2010年人均收入折合为5,195美元,31.3%人口生活在贫穷之中,包括9.8%人口非常贫穷。在历史上,秘鲁十分依赖出口赚取外汇,以进口物资及偿还外债,整体经济表现也与出口息息相关。虽然出口为国家带来庞大的收入,但秘鲁无法发展出自给自足的经济,收入分配仍然不均。

秘鲁为传统农矿业国,经济水平居拉美中游。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秘经济仅实现微幅增长。2010年,秘经济重返快速增长轨道,全年经济增长8.78%,增幅在拉美国家中位居前列。2018年,秘经济增长率4%,国内生产总值2315.6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98美元。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2304.1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320美元,经济增长率2.2%,通货膨胀率1.88%,失业率6.6%,外汇储备683.19亿美元,外债224.40亿美元。

2020年秘鲁经济增长-11.12%,为拉美经济衰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21年经济将实现反弹,预计增长9%。(资料来源:秘鲁中央储备银行)

【资源】 矿业资源丰富,银、铜、铅、金储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是世界第五大矿产国和世界第二大产铜国。森林面积78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8%,在南美洲仅次于巴西。渔业资源丰富,鱼粉产量居世界前列。2019年,石油储量4.73亿桶,铁矿储量14.52亿吨,液体天然气储量7.14亿桶,铜矿储量8200万吨。

【对外贸易】 秘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出口矿产品和石油、农牧业产品、纺织品、渔产品等。2018年,秘对外贸易总额908.35亿美元,其中出口489.42亿美元,进口418.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16%、10.68%和5.36%。2019年,秘鲁对外贸易总额884.91亿美元,其中出口459.85亿美元,进口425.0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8%、-6.04%和1.46%。2020年1—8月,秘鲁对外贸易总额438.57亿美元,同比增长-22.7%。主要贸易伙伴为中国、美国、巴西、加拿大等。

军事

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总统任主席。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是武装力量联合指挥部,直属总统领导,成员为三军司令,并轮流担任主席。现任联指司令塞萨尔·阿斯图迪略·萨尔塞多(César ASTUDILLO Salcedo),陆军司令曼努埃尔·戈麦斯·德拉托雷(Manuel Gómez De La Torre),海军司令里卡多·阿方索·梅嫩德斯·卡列(Ricardo Alfonso Menéndez Calle),空军司令鲁道夫·亚历杭德罗·佩雷拉(Rodolfo Alejandro Pereyra),国民警察司令塞萨尔·奥古斯托·塞万提斯·卡德纳斯(César Augusto Cervantes Cárdenas )。秘鲁实行义务兵制,服役期两年。2016年秘三军总兵力11.7万人,预备役38.6万人。陆军7.1万人,海军2.7万人,空军1.9万人。另有约10万国民警察组成的警察部队。2016年,国防预算14.1亿美元。

文化

  秘鲁文化主要来源于印第安和西班牙传统,但也被非洲、亚洲和欧洲族群影响。秘鲁早期的艺术可追溯至前印加文明的陶器、纺织品、首饰和雕塑。印加人维持了这些工艺的制作,并在建筑等领域取得较大的成就,其中包括马丘比丘古城的兴建。巴洛克艺术是殖民时期的主要艺术,但在一定程度受到当地传统的影响。这时宗教事物是艺术作品的主要描绘对象,当时大量兴建的教堂和库斯科画派就是当中的代表。独立后秘鲁艺术的发展停滞,直至20世纪初期印第安主义运动的兴起。自从1950年代,秘鲁艺术倾向折衷,且受到外国和当地潮流的冲击。

  秘鲁文学则起源于前哥伦布时期的口述传统。西班牙人在16世纪引入文字,殖民时期文学体裁有编年史和宗教文学。独立后,风俗主义和浪漫主义成为主要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里卡多·帕尔马。20世纪初期印第安主义运动造就了西罗·阿莱格里亚、何塞·马里亚·阿格达斯、和塞萨尔·巴列霍等作家。20世纪中期在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代表作家之一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等人影响下,秘鲁文学变得更广为人知。

  秘鲁菜肴混合了印第安和西班牙特色,也受到非洲、阿拉伯、意大利、中国和日本等地的煮食方法的影响。著名菜式包括“anticuchos”、“ceviche”、“humita”和“pachamanca”。秘鲁丰富的气候特征为当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作煮食用途。最近,秘鲁菜肴因为其使用材料和煮食方法的多样式获得称誉。

  秘鲁音乐源于印第安、西班牙和非洲传统。西班牙人到达之前,不同宗教有不同的音乐表现方式,吹管乐器“quena”和敲击乐器“tinya”都比较常见。西班牙人引入了新型乐器如吉他和竖琴,之后又发展出传统乐器与新型乐器的混合体如“charango”。非洲传统对秘鲁音乐的贡献包括节奏以及敲击乐器“cajón”的引入。秘鲁传统舞蹈有“marinera”、“tondero”、“danza de tijeras”和“huayno”。

纳斯卡文化

秘鲁:纳斯卡线是在位于秘鲁南部沿海地区发现的刻在地表的神秘图腾,有人类、猴子、鸟类、昆虫甚至外星生物的图案
秘鲁:纳斯卡荒原图案

  纳斯卡文化是指位于现在秘鲁南海岸纳斯卡谷地及其周围的皮斯科、钦查、伊卡等谷地的南美洲中早期(约公元前200-公元600年)印第安文化。出土文物主要是陶器。纳斯卡彩陶常用四种以上颜色绘制,所绘人、兽、鸟、鱼及花草树木等具有自然主义风格,但较呆板生硬。早期纳斯卡陶器多为开口碗或带提梁的双嘴罐,彩绘简单粗放;晚期纳斯卡(伊卡)陶器形状较多样,已有一些模仿人形的器物,图案亦较精致。

  纳斯卡地画(Lineas de Nazca) 美国人保罗·科索科在纳斯卡地区研究古印第安人灌溉系统时于1939年发现。位于秘鲁首都利马南300多公里处。是散布在250平方公里干燥沙质地表上的众多深几十厘米、长几百米到几公里不等的巨大线条。以笔直的直线和箭头型为主,也有其它几何图型和动物图案,如蜂鸟、卷尾猴等。因尺寸巨大,需乘飞机在空中才能看到全貌。有关线条的制作者和制作目的有许多猜测。主要推测认为,这是创造过纳斯卡文化的古印第安人的作品,是古代人奇特的天文日历;或是印第安人的灌溉系统;或道路,或与印第安人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甚至有人认为可能是外星人修建的飞船着陆标志。但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纳斯卡文化留下的陶器上的图形看,纳斯卡文化同巨型图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基本上可以肯定,线条出自创造纳斯卡文化的古人之手。1932年,德国妇女玛丽亚·莉切来到秘鲁研究印第安文化。1946年莉切定居纳斯卡地区开始对线条进行研究,后出版《秘鲁的纳斯卡-潘帕的秘密》一书。为保护线条,她每日清扫覆盖在上面的沙石,常年不辍,直至1998年去世。秘鲁政府特为她举行国葬,以表彰她以毕生精力保护这一文明遗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94年12月14日决定将这一遗迹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古城

  库斯科(Cuzco) 秘鲁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国首都,现为库斯科省省会。旅游胜地,以印加古迹闻名。“库斯科”在克丘亚语中意为“世界的中心”。位于比尔加诺塔河上游,安第斯山高原盆地,海拔3,410米。居高临下,四周皆崇山峻岭,林木葱郁,气候凉爽,秘鲁人称它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库斯科城是灿烂的古印加文化的摇篮。传说远古时代,古代印第安人民在这里披荆斩棘,缔造家园,感动了太阳神,赠给他们一柄金斧。公元1200年前后,国王曼科·卡帕克遵循他父亲太阳神的指示,从的的喀喀湖迁都这里,建成雄伟华丽的库斯科城,并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印加意为“太阳的子孙”),创造了印加文化,成为南美大陆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将财宝文物洗劫一空,后又经几次地震和二百多年的拉锯战,城市受到很大破坏;但城内有些印加帝国时代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建筑,仍留存至今,后西班牙殖民者又修建了大批屋舍,两种建筑风格融合,被誉为西班牙一印加的独特建筑方式。中心是武装部队广场,正中耸立着一位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四周有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几条狭窄的石铺街道呈放射形通向四周,街道两旁仍矗立着用土坯建造的尖顶茅屋,其中许多石头房基还是古印加帝国的遗物。广场东北,有五间大厅的太阳庙建于高耸的金字塔顶。还有月亮神庙和星神庙。广场东南,有对峙的太阳女神大厦和蛇神殿的墙壁遗迹。广场西南方,有一较小的欢庆广场,印加人昔称为“库西帕塔”,是欢庆帝国军队凯旋归来的场所。两个广场附近有考古博物馆。展出印加帝国时期遗留的陶器、纺织品、金银器皿和雕刻碎片等。城中还有1692年建立的大学。距库斯科城1.5公里的300米高处,有世界的闻名的举行“太阳祭”的萨克萨瓦曼圆形古堡。以古堡为起点。印加人修筑了漫长的古道,全长二、三千公里,是秘鲁古代一条主要交通干线。从古堡东行可至肯科遗迹。据考证,这里是古墓地和宗教祭祀中心,留有神庙和圆形的斗技场的遗迹。场中央有一巨石雕凿的祭台。距城9公里处的塔姆博马柴有温泉和瀑布。

秘鲁:马丘皮丘遗址

  马丘皮丘(Machu Picchu) 秘鲁南部古印加帝国的古城废墟,是秘鲁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类文化遗产。“马丘皮丘”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巅”。位于古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城西北112公里的高原上,四周丛山峻岭环抱。古城两侧为600米悬崖峭壁,下临湍急的乌鲁班巴河。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2,280米。据估计建于四、五百年前。西班牙人入侵美洲大陆后,古城被舍弃,由于山高路陡,丛林密盖,一直未被发现。1911年,为美国耶鲁大学南美历史学教授海勒·宾加曼发现。古城街道狭窄,但排列整齐有序。宫殿、寺院与平台宏伟壮观,还有作坊、堡垒等,它们多用巨石砌成,大小石块对缝严密,甚至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巍峨的金字塔上有由处女管理的太阳神庙。有些贵族住宅的墙壁上遗留有呈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窗户;台阶倚山铺砌,高广、整齐;还有石砌蓄水池,引山泉流入供饮用。这里发掘出的日晷,显示了古印加帝国高度的文化水平。考古学家还在这里发掘出成千具印加人的残骸和头盖骨,每具男性遗骸周围呈辐射状埋葬着10具女性遗骸。废墟石壁上刻有许多尚未为人知的符号和标记。

  阿雷基帕(Arequipa) 秘鲁第三大城,南部阿雷基帕省首府,秘鲁最古老城市之一。位于米斯蒂火山山麓、海拔2,300米的山谷中。这里有白雪皑皑的米斯蒂火山,四周峰峦环峙,树木苍翠,景色清幽。传古印加帝国最高统治者梅伊塔-卡帕克到达这里时,对左右赞扬说:“阿雷基帕”,意为:“好,我们就在这里住下”,城名就来源于这句话。1510年,西班牙殖民者在这座印加古城旧址上建造了西班牙风格的城市。市内大多数房屋和教堂用白色火山凝灰岩建造,因此被称为“白城”。由于多次地震,城中教堂和房屋无高层建筑,居民住房平房居多,内院小、平屋顶、窗小。城市中心是武装部队广场,广场3面有拱廊,一面矗立着1612年建立的双塔顶的天主教堂,许多狭窄的街道从这里延伸。市内的圣奥古斯丁大学有考古学博物馆,馆内收集了许多印加帝国时代的木乃伊和陶器。还有卡德琳娜修道院、一所剧场和一些图书馆。市内的一所旧监狱中设有手工艺中心,这里传统的羽毛制品甚具特色,还有印第安人用羊毛、驼毛制成的地毯和斗篷。城附近有温泉和印加文化遗迹。

  阿亚库乔城(Ayacucho) 秘鲁中南部的山城,阿亚库乔省省会和商业中心。位于西科迪耶拉山东坡,海拔2,746米。周围有起伏的丘陵,西北距首都利马571公里。1539年西班牙殖民者建造此城时,称之为圣胡安德拉弗龙特拉,后来改名为圣胡安德利亚维克托里亚,也叫瓦曼加。1824年12月9日,拉丁美洲革命军将领苏克雷率军在城东北12英里的阿亚库乔村与西班牙殖民军决战,取得胜利,战后命这城市为阿亚库乔城。这里的西班牙式建筑保持完好,宗教气氛浓厚,教堂很多,多饰以华丽的壁画。旧城围绕苏克雷公园建有教堂、市政厅、政府大厦。许多建筑物呈白色。这城市还以琳琅满目的市场和宗教行进仪式闻名。在殖民统治时期这里已是文化中心,有十七世纪初兴办的瓦曼加大学,有博物馆,在距城24公里处的瓦里,有印加帝国史前遗迹。

  瓦努科(Huanuco) 秘鲁瓦努科省首府。位于中部瓦利亚加河上游的山间盆地内,海拔1912米。1539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国古城乌努奎石头城附近建城,此即老瓦努科城,在现瓦努科城西56公里处,后迁现址。它是拉丁美洲最古老的西班牙城市之一。城里有多座西班牙古老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有:圣克里斯托瓦尔教堂和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城中还有一座规模较小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和其他古建筑。距城5公里处,有公元前1900年建造的古庙,庙中有双手交叉的石雕像遗迹,故称为叉手庙,是美洲最古老的庙宇。城内有中、小轻工业和食品工业。

  老瓦努科城(Huanuco Viejo) 秘鲁中部印加帝国遗迹之一。位于多斯德马约省,距瓦努科城140公里。曾被称为乌努奎城,也称瓦努科帕姆帕城。为印第安人城市,建于十五世纪,十六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时,被遗弃。城内曾有3,500座建筑物,并建有500多座圆形或方形的地窖。其中以雕刻图案的巨石建成的城堡最著名,这城堡占地2.5平方公里。

  库斯科 秘鲁库斯科省省会库斯科曾是古印加帝国的都城。城中精美的石砌墙垣和太阳庙遗址等古印加文明的痕迹比比皆是。库斯科位于海拔3410米的安第斯山高原盆地,秘鲁人称其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和“古印加文化的摇篮”。库斯科城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皇家费利佩城堡 始建于1747年的皇家费利佩城堡位于秘鲁首都利马西部的卡亚俄港,占地7万平方米,城墙长1580米,高5.88米,宽12至14米,全部用坚石砌成,是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在美洲殖民地修筑的规模最大的防御工事。1747年8月1日,城堡奠基,当时的西班牙总督何塞·安东尼奥亲自掌锹铲下第一锹土。城堡的设计者是法国宇宙结构学家路易·戈丁、西班牙数学家何塞·阿米奇和城堡建筑专家胡安·弗朗西斯科。工程建建停停,历时29年,耗资300万比索。城堡建成后,为纪念已故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五世,遂被命名为“皇家费利佩城堡”。 在充满战乱的一个多世纪里,这个城堡从未被攻克过。城堡建成后,先后担任过防御工事以及临时政府、国会和法院所在地等不同角色,现已被改建成秘鲁陆军军事博物馆,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2008年,费利佩城堡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的一处分会场。

自然保护区

  帕拉卡斯自然保护区(Reserva Nacional de Paracas) 位于利马南部247公里处,在伊卡省境内,距皮斯科城19公里,总面积33万公顷,是秘鲁太平洋海岸著名的旅游胜地。保护区内最引人入胜的去处是鸟岛(Islas las Ballestas),鸟岛由南岛、北岛和中岛及6个礁石岛组成。其中北岛最大,面积为64公顷,距海岸11公里。从帕拉卡斯海湾乘游艇一小时行程。岛上栖息着许多濒临灭绝的海洋动物和鸟类,主要有:海豹、企鹅、火烈鸟、海龟、海豚等,其中尤以为数众多的海豹最为壮观。一些胆大的海豹会在游船四周探头探脑,十分逗人喜爱。岛屿高处堪称海鸟的天堂,黑白两色的海鸟不尽其数,其中一种企鹅为当地所特有。岛上大量鸟粪,为优质肥料,是19世纪秘鲁开发的主要自然资源。据考古学家考证,帕拉卡斯已有5,000年历史。从帕拉卡斯海湾到鸟岛的途中,人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小岛的坡面上有一幅巨大的图案,其形状象蜡烛台,也有些象仙人掌树。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过去为船只导航用的,也有的认为是外星人刻画的。这个图案是什么年代刻画的,其作用是什么,至今仍是个难解的谜。自30年代帕拉卡斯为一法国旅游家发现后,前往观赏这一景观的游人逐年增多。近年来,秘鲁政府十分注意开发旅游资源,已将帕拉卡斯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这里雨量极少,终年阳光灿烂。

风景名胜

  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 南美洲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高的淡水湖之一。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被称为“高原明珠”。传说水神的女儿伊卡卡爱上青年水手蒂托,结为夫妇。水神发现后,将蒂托淹死,伊卡卡复将蒂托化为山丘,自己则变成浩瀚的泪湖,印第安人将他俩的名字结合一起称之为“的的喀喀”湖。面积有8,330平方公里,湖海拔3,812米,水深平均100米,最深处可达256米。其中2/5在秘鲁境内。湖为群山环抱,景色秀丽,湖岸蜿蜒曲折,形成许多半岛和港湾。秘鲁境内有45条河流注入此湖,仅有东南角的德萨瓜德罗河为湖的出口。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印第安人称为圣湖。阿依马拉族认为,他们世代崇拜的创造太阳和天空星辰的神祗也来自湖底。在湖中及沿岸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暗青色的香蒲是湖区特产,它不仅给湖岸镶上了一条素雅的滚边,而且是编制小船、蒲席、围墙和盖屋的上好材料。从远古起,印第安人用香蒲编成小舟或筏子,下湖捕鱼。湖中还有几十个印第安人乌罗族居住的“漂浮岛”,它们是用香蒲在湖面堆集而成的人工岛,岛上的居民都以捕鱼为生。湖中有41个小岛,岛上有巨石林立的山坡,也有绿树成行芳草如茵的沃野,是飞鸟栖息的处所。玻利维亚境内有著名的太阳岛和月亮岛,岛上有丰富的印第安人遗迹。月亮岛上有公元前的古城遗迹,有精美壮观的“金墙”、宫殿、庙宇、金字塔及其它石头建筑物。最近,在科阿岛和帕利亚拉岛之间的湖底还发现了一座水下古城遗迹,包括隧道、洞穴以及经过雕刻的墙壁等。在秘鲁境内的埃斯特维斯岛上有新建的舒适的旅馆。环湖许多城镇都有古印第安文化遗址。湖岸的印第安人从远古起使用鸟粪肥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他们在雕刻、建筑、冶金、制陶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这湖终年通航,是连接秘、玻两国的交通要道。有汽船定期航行。

  国家博物馆(Museo de la Nación) 位于利马圣博尔哈区。大楼共九层,是一座造型和内结构颇具特色的建筑物。建成于1976年,最初为渔业部办公楼。渔业部迁出后成为国家银行大楼。1988年3月14日,根据秘鲁共和国关于建国家博物馆的最高法令,将此楼作为国家博物馆馆址。1990年2月19日开馆,同年3月1日向公众开放,从此成为秘最重要的文化场所之一。1995年,国家博物馆划归国家文化委员会管辖,成为全国国家博物馆系统的组成部分。国家博物馆基本组成人员中技术人员多于管理人员,分别在国家博物馆领导委员会、研究部、收藏管理部、保管部、导游部等部门工作。地下室至四层为常设及临时展览场所。五至九层为办公室、图书馆、储藏室、安全系统等。

  常设展览部分主要通过模型、地图、图片、照片,出土实物,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向观众展示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即前印加时代和印加时代的秘鲁文明史,包括人文、农业和其他方面经济发展情况。展览厅包括:

  • 陶器时代之前厅(从采集到农耕);
  • 形成时代厅(库皮斯尼克、查文、昆图尔瓦西等文化);
  • 地区发展厅(纳斯卡、莫切等文化);
  • 地区综合厅(瓦里文化);
  • 晚期各王国及封地厅(奇姆、昌凯等文化);
  • 印加帝国厅。

    1998年在一层展出西潘王(Señor de Sipán)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这批珍贵文物是1987年开始在兰巴耶克省西潘地区西潘王墓及九座陪葬墓中挖掘出来的。从中可以充分了解前印加帝国时代,即十二世纪前的秘鲁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及风俗习惯。据悉,西潘王墓内仍埋藏着大量文物,有待发掘。秘对西潘王墓出土文物甚为自豪。

  博物馆还举办过国内外各种绘画作品、教育、文化等题材的展览,其中包括“中国五千年文明”展。

  黄金博物馆(MUSEO DE ORO) 位于利马郊区的黄金博物馆创建于1966年,是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馆。该馆展品以米格尔?穆希卡收集的文物为主,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展示的是16世纪以来的世界各国的兵器,包括中国等国家的古代刀剑,以及各国军服、铠甲、马具等,做工精良,造型优美。第二部分收藏的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期间秘鲁出土的各种金银制品、木乃伊、服饰、雕刻和陶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了解秘鲁历史上著名的莫奇卡、奇穆和纳斯卡文化以及秘鲁古代土著居民的生活习俗颇有帮助。 该博物馆已被秘政府列为国家文物单位,部分收藏品曾在北美、欧洲、日本及南美各国展出。

新闻出版

全国共有各种报纸及刊物20余种。主要有:《商报》,发行量约28万份;《快报》,发行量15万份;《共和国报》,发行量15万份;《秘鲁人报》,发行量25万份;《太阳报》,发行量3万份。主要政论期刊有:《假面具》周刊,发行量3.5万份;《请听》和《是》各发行1万份。

秘鲁新闻社和安第斯新闻社为官方通讯社。

全国共有广播电台1107家,除一家国家电台外,其余均为私人电台。影响较大的电台有:国家电台、圣罗莎电台、秘鲁节目电台、团结电台和联合电台等。

全国共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90家,其中7家有全国广播网。电视七台为国家台,其余均为商业性电视台。影响较大的商业性电视台有拉丁台(电视二台)、美洲台(电视四台)、泛美台(电视五台)、安第斯台(电视九台)、OK台(电视十一台)和全球网台(电视十三台)。

民俗

饮食习俗

  秘鲁的食品和菜肴丰富多样,别具一格。秘鲁人民使马铃薯的最早培育者和食用者,马铃薯至今仍是他们钟爱的食物。烹调技术多有独创的秘鲁人民可以用马铃薯作主要原料,制作出上百种风味各异的糕点和佳肴。在他们款待宾客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几道以煮、煎、烧、烤方法制作的马铃薯风味菜。

  秘鲁菜肴大体可分为两大系:以利马为代表的沿海区以辣味为主,主料是鱼、海味、鸡和马铃薯,做法多为凉拌、清蒸和烧烤;名菜有,生鱼“塞维切”(ceviche),火烤辣味牛心或鱼块串“安蒂库乔”(anticucho)等。以库斯科为代表的山区菜以甜味为主,主料是牛、羊肉和马铃薯,以炖、烩、煎为主。名菜有,牛肉、甘薯和大蕉烩制的“桑科恰多”(sancochado);马铃薯干煎的“丘纽”(chuño);甜咸味的虾菜汤“丘佩”(chupe)等。秘鲁的传统饮料是奇恰酒和皮斯科酒,分别以玉米和葡萄酿制而成。一般来说,山区的印第安人爱喝奇恰酒,沿海城市居民喜饮皮斯科酒。

古柯茶习俗

  古柯是一种灌木,生长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树高1至3米,叶含可卡因,有麻醉作用。当地印第安人常用古柯叶泡茶,称为古柯茶,同茶叶和咖啡一样饮用。为了忍受艰苦的生活条件,穷苦的印第安人把古柯叶当作咀嚼剂,带在身边随时放入口中咀嚼,以便充饥御寒。

赛马习俗

  赛马在秘鲁历史悠久,曾是群众性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赛马场地的考究和骑士马术的高超,在国际赛马爱好者中有口皆碑。阿雷基帕、伊卡、兰巴耶克等省出产的骏马,被各国骑手们争购。秘鲁大小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辟有宽阔平整的赛马场。比赛和表演活动每周都有,首都利马现代化的蒙特里科赛马场曾每周多达4场。赛马一般是先后安排速度比赛和马技。传统的马术项目还有飞马夺鸡、“马舞”等。赛马的消息和照片每天都在报纸上占有显著地位。

“秋摇”遮耳帽

  “秋摇”遮耳帽是安第斯山区居民常用的御寒物品,已经成为秘鲁富于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教育

秘鲁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现行教育体制为:学前教育1至2年,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5年。

秘全国著名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首都利马。最著名的国立大学是圣马科斯大学(建于1551年),亦是拉美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排名前五位的私立大学分别是:天主教大学、利马大学、圣马丁·德彼雷斯大学、里卡多·帕尔马大学和太平洋大学。

外交

秘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强调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主张在国际事务中遵循国际法、联合国宪章和泛美体系准则,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支持联合国改革,主张加强联合国的权威。尊重普世人权观。重视同美国的关系,积极发展同拉美国家关系,支持地区团结和一体化,反对地区军备竞赛,努力拓展同欧盟及亚太国家关系。现与130多个国家保持外交关系。

秘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美洲国家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南美国家联盟、安第斯国家共同体、拉美一体化协会、拉美经济体系、亚马孙合作条约、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南太平洋常设委员会、太平洋联盟、南美进步论坛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成员国。2015年10月,秘鲁举办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2016年11月,秘鲁继2008年后再次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8年4月,第八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11月,比斯卡拉总统访问智利。2019年2月,比访问西班牙、葡萄牙。4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秘。7月,日本真子内亲王访秘。

南美洲国家

  阿根廷   巴拉圭   巴西   秘鲁   玻利维亚   哥伦比亚   厄瓜多尔   圭亚那   苏里南

  委内瑞拉  乌拉圭   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