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秦州杂诗

删除6,457字节2020年11月19日 (四) 06:36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流寓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流寓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二十首诗或记秦州风物,或叙游踪观感,或写边塞事,或发忧国议论,多侧面地反映了秦州的山川城郭风光和当时动荡不安的生活,抒发了作者的伤时感乱忧郁孤愤之情,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地域色彩。组诗手法富于变化,比兴含意深婉,语言精警准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组诗在表现手法上富于变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是“杂诗”的特点,也是联章体组诗的特点。《秦州杂诗二十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以诗代简的纪行诗,从作者西入秦州(今甘肃天水)写起,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二十首诗或记秦州风物,或叙游踪观感,或写边塞事,或描容居苦情,或发忧国议论,多侧面地反映了秦州的山川城郭风光和当时动荡不安的生活,抒发了作者的伤时感乱忧郁孤愤之情,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地域色彩。组诗手法富于变化,比兴含意深婉,语言精警准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诗是《秦州杂诗二十首》的第十九首,表现了他对唐朝西疆防守的担忧。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一组以诗代简的纪行诗,诗作从诗人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生动地描绘了秦州的山川城郭自然风光之异,抒发了忧郁孤愤之情,表现出一种壮美伟大的悲愁美。二十首诗或记秦州风物,或叙游踪观感,或写边塞事,或描容居苦情,或发忧国议论,多侧面地反映了作为边关重镇的秦州的景物与人物的特征和当时动荡不安的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地域色彩。第一首和最后一首相呼应,写出容居秦州的两大原因:一是“满目悲生事”,华州实在生活不下去了;二是“唐尧真自圣”,唐肃宗实在无须辅佐了。而后者当为杜甫离职的主要原因,他已对肃宗心灰意冷。这组诗或叙游踪,或抒感触,或发议论,是研究杜甫在秦州时的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资料,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这组诗在表现手法上富于变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是“杂诗”的特点,也是联章体组诗的特点。借景抒情,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这是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秦州杂诗二十首》也不例外。如第九首写秦州驿亭的美景,使人眼前一亮令人十分兴奋。“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丛生的竹林让低地一片碧绿,高耸的柳树使天空半边靑蓝。远近高低,互相映衬,描写生动,真实可感。既指出了“明人眼”的具体原因,更抒发了作者的称颂赞美之情。正因为有如此美景,这才引起诗人“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的感叹,从而抒写了自己渴望有此家居而不可得的情怀,景中寓情,十分自然。再如第十首“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写雨中之景,抒发雨后寂寥索寞之感,亦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比兴寄托,含意深婉,也是杜诗常用的艺术手法。诗贵含蓄,不宜直说,故比兴寄托,能使诗意深婉,令人回味无穷。如第五首咏马诗,由悲马进而悲事、悲人。邺城之战,官军惨败,究其原因,在于朝廷用人不当、未能把指挥权授与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将领。此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悲怆之情,寓意深婉而韵味悠长。诚如仇兆鳌所说:“借天马以喻意。良马阵没,秋草徒长,伤邺城军溃。今者龙种在军,而空老,其哀鸣向天者,何不用之以收后效耶。”王嗣奭则云:“‘老骕’必有所指,按史:是年郭汾阳(子仪)因相州之败,鱼朝恩短之,七月召还京师,当指此。”全诗的比兴寄托,显而易见。最后一联“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喻军中战士虽老残而思为国戮力,士气犹振,战事国事非不可为,最为悲壮,读之英风飒然,令人振奋。再如第十二首“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两句,仇注云“花掩危石,影落卧钟,以况己之穷老,故下有俛仰身世之感。”亦寓意深婉,含诸有味。 怀古伤今,借史慨时,抒写自己的怀抱,这是《秦州杂诗二十首》的艺术手法之一。如第八首就借汉使以慨时事。仇兆鳌注引赵汸云“因桑州为西域驿道,叹汉以一使穷河源,且通大宛,如此其易。今以天下之力,不能勘定幽燕,至令壮士几尽,一何难耶。是可哀也。”就“借汉使以慨时事”,昔易今难,今不如昔,古今对比,借古伤今,突出了此诗批判时政的鲜明主冒,感情强烈。再如第二首上四记叙古迹,下四对景仿情,“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写出隗器旧宫的荒颓景象,抒写作者旅异地的孤独之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此时的心境与情思,虽咏城北寺,却借古伤今,亦包含时事之慨。此外如第十四首咏仇池穴,第十二首咏秦州南郭寺,第十一首对雨而伤寇乱皆借古伤今,感慨时事,语短而情长。 叙事描写,议论深刻,亦是杜诗的常用手法。杜诗多议论,但杜诗的议论往往结合叙事描写,使议之有理,论之有据意义深厚,颇有情韵。如第六首,前六句叙事,写征兵赴防,突出士兵转战的劳苦哀伤。后二句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情:士兵们哪里禁受得住跑来跑去的戍守,只恨国困邺城的军队被叛军击溃。既有对统治者的指责批判,也有对士兵的感伤同情。仇注引顾宸曰“少陵‘恨解邺域围’一语,实有慨于唐之兴亡成败与。”就以事实为基础,认识深刻,议论合理。再如第十八首“客秦而忧吐蕃”,前四句记边秋苦景;后四句“言边可危”。“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就以反问的议论语气,表达了诗人对于和亲政策的怀疑,识见不凡,颇有说服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精警准确,《秦州杂诗二十首》堪称典范。首先是用字的精练准确,其次是造句的奇妙精巧,还有语意正话反说,韵味委婉曲折。二十首全用五律体裁,互相之间又紧密联系,显然这是对长安十年时期联章体组诗的进一步改造与发展,不愧是杜诗中的精华之作。   十九章,忧乱而思良将也。时边境未宁,故尚须远戍。风连欲动,谓吐蕃西竟。月过加寒,谓北庭无将。此借秋景以慨时事。又是年子仪召还,故望筑坛而任飞将。  十九章,忧乱而思良将也。时边境未宁,故尚须远戍。风连欲动,谓吐蕃西竟。月过加寒,谓北庭无将。此借秋景以慨时事。又是年子仪召还,故望筑坛而任飞将。《秦州杂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弃官华 州,前往唐朝的西边重镇秦州一带时所作的。秦州,即今甘 肃天水一带。《秦州杂诗》是一组五言诗,共二十首,这里选的是其十九。这一组诗里,诗人主要记载了秦州一带的山 川、民俗,也表现了他对唐朝西边防守的担忧。   首联“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从唐朝西疆的战事说起。凤林一帯的战事还未止息,鱼海的道路十分险恶艰难。凤林、鱼海,都是唐朝西疆的地名,在这里均属泛指,指大唐的西面边镇。“戈未息”“路常难”,表明唐朝的西疆因战火不停而造成的交通困难。“戈”在这里指战争。首联泛泛说起西镇战事。 首联“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从唐朝西疆的战事说起。凤林一帯的战事还未止息,鱼海的道路十分险恶艰难。凤林、鱼海,都是唐朝西疆的地名,在这里均属泛指,指大唐的西面边镇。“戈未息”“路常难”,表明唐朝的西疆因战火不停而造成的交通困难。“戈”在这里指战争。首联泛泛说起西镇战事。   颔联“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写西疆战事的白热化程度。报警的烽火高耸入天,与此同时,深入敌后受困的孤军正遭到严峻的考验。“云峰”承上联的“戈”, 均指战争;而“悬军”与“路常难”意脉相承。 颔联“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写西疆战事的白热化程度。报警的烽火高耸入天,与此同时,深入敌后受困的孤军正遭到严峻的考验。“云峰”承上联的“戈”, 均指战争;而“悬军”与“路常难”意脉相承。   颈联“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写战争中的边塞秋景。狂风猛烈,似乎整个西天都在震颤,连西边极远之处的星斗也好像都被撼动;月光照到边庭又觉得非常寒冷、凄凉。这一联境界阔大,格调苍劲、沉郁。颈联“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写战争中的边塞秋景。狂风猛烈,似乎整个西天都在震颤,连西边极远之处的星斗也好像都被撼动;月光照到边庭又觉得非常寒冷、凄凉。这一联境界阔大,格调苍劲、沉郁。  尾联“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怀古抒情。那些故旧老人常思念飞将军,但不知朝廷何时才能考虑筑坛拜将?平息战乱,使混乱不安的边境得到安定,人民重新安居乐业。尾联“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怀古抒情。那些故旧老人常思念飞将军,但不知朝廷何时才能考虑筑坛拜将?平息战乱,使混乱不安的边境得到安定,人民重新安居乐业。   乾元二年,也就是杜甫在秦州的这一年,鱼朝恩等宦官陷害大将郭子仪,将之罢官闲置京师。郭子仪乃是唐军的统帅和灵魂,他的罢职,对唐军的安定团结及作战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对边境安定无疑是重大的干扰。作者虽然身在秦州,却从未忘记天下,这首诗就是针对这一事件而发的。乾元二年,也就是杜甫在秦州的这一年,鱼朝恩等宦官陷害大将郭子仪,将之罢官闲置京师。郭子仪乃是唐军的统帅和灵魂,他的罢职,对唐军的安定团结及作战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对边境安定无疑是重大的干扰。作者虽然身在秦州,却从未忘记天下,这首诗就是针对这一事件而发的。
10,88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