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秧歌汉语拼音:Yangge), 中国民间舞蹈。流行于中国北方汉族地区。因源于农业劳动中的歌唱而得名。原主要在元宵节表演,现逢节庆日子表演。清代吴锡麒的《新年杂咏抄》说:“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可见它已有千年左右的历史。它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从伴随劳动的小曲到独立的歌舞,再到民间小戏。表演形式有两种:地秧歌和高跷。由10多人到上百人组成秧歌队,扮成生活中、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手持扇、帕、伞、棒等道具。表演的开始和结尾为大场,由1~2名领舞率队边舞边走出各种队形、图案,如二龙吐须、卷白菜心等;中间穿插小场,是几个人的舞蹈或小戏。秧歌的基本动作较单纯,为挥臂跳跃,扭腰甩肩,一步一拍,前3拍向前进,后1拍后退,4拍一小节。演唱分领唱秧歌和走戏调,前者用于开场,悠扬风趣,有招徕观众之意;后者都是从流行的民间小调移植过来的,结合舞蹈,边舞边唱,有的还有一定的叙事情节。各地秧歌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东北秧歌以小戏为主,故更重歌唱,热闹、泼辣、风趣;河北秧歌以演唱小曲为主,曲调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有些已发展为戏曲表演;山东秧歌以鼓子秧歌为代表,慓悍粗犷,大场十分壮观 ;山西秧歌也以民间小曲为特色,如《走西口》、《小赶会》等都是十分流行的,唱腔高亢、粗犷、辽阔略带苍凉;陕北秧歌潇洒大方,雄健有力,在新秧歌运动中创作出一些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