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二首 其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移居二首·其二

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晋代诗人陶渊明所作《移居二首》中的第二首,体裁为五言古诗,是他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陶渊明于义熙元年(405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义熙元年(408年)旧宅遇火,迁至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

  《移居二首》二首诗均写陶渊明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又各有侧重。第一首写新居虽然破旧低矮,但南村多有心地淡泊之人,因此颇以能和他们共度晨夕、谈古论今为乐。第二首写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忙时各自勤力耕作,闲时随意来往、言笑无厌的兴味。整个作品充溢着温暖与欢欣的气氛。


逐句释义: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多晴朗天气,正适合登高远眺作新诗。
  佳日:暖和、晴明的日子。
  登高:上到高处,指游赏。
  赋新诗:即作新诗。赋:做(诗、词)。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
  呼:叫,大声喊;招呼。
  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斟:往杯子或碗里倒(酒、茶)。酌:倒酒;喝酒。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农务:农活儿。
  辄(zhé):就。
  相思:互相怀念。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想念时(大家)就披上衣服相访(串门),谈谈笑笑没有厌烦的时候。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
  厌:满足。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此理:指与邻里之间串门畅谈的欢饮之乐。
  将不胜:岂不美。
  兹:这些,指上句“此理”。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自食其力),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纪:经营,料理。
  力耕:努力耕作。
  不吾欺:即“不欺吾”,不欺骗我。


  【注】“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时所引用,讲话原文是:“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在这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我很高兴同各位嘉宾一道,共同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2019年4月26日,北京)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陶渊明像,明代画家王仲玉绘
移居二首·其二 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忙时各自勤力耕作,闲时随意来往、谈笑无厌的兴味。整个作品充溢着温暖与欢欣的气氛。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诗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他们自由地敞开心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作者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这两句是说,朋友经过门前,互相招呼,相聚,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让人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当然,他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作者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这里,将作者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这两句诗是作者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作者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作者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基础。

  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断续无端,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作者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


考试考点:

  【试题】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

  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参考答案:D、E

  试题分析: 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拓展阅读:

《移居二首》

陶渊明

其 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 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年),东晋南朝宋初诗人、辞赋家。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思想也较复杂,有的说他是儒家,有的说是道家,也有的说他有佛学思想,都是从其诗中摘些片段以为依据。在处理人与外物间的关系上,陶渊明完全采取纯任自然的态度。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