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

2014年1月1日 (三) 18:05光明빛나는讨论 | 贡献的版本

程颐 像

  程颐汉语拼音:Cheng Yi;1033~1107),北宋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并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讲学达30余年。南宋时追谥“公正”。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程颐认为,理“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他以形而上下论述理与气的关系,认为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是形而下的。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气存在的根据。作为万物之本原的理是唯一的,“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万物都统一于理,理是永恒长存的独立的实体。程颐承认物极必反和物皆有对的思想。他说:“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观点。

  程颐在论述为学方法时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兼重敬与致知,把二者统一起来。程颐根据《大学》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他说:“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致其理,乃格物也。”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

  在人性问题上,程颐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有善与不善之分。他主张“去人欲,存天理”,提出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观点,对后世社会伦理观念影响极大。程颐的哲学对宋明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程颢是以心解理,开创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见陆王学派)。程颐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开创了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另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书》等,收入《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二程集》。


生平

  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至南宋,追谥正公。

思想

  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轶闻

  一日讲罢未退,皇帝赵煦偶折柳枝为戏,程颐即正色指谏:“方春发,不可无故摧折”,皇帝听了很不高兴。

  司马光过世了,刚结束明堂祭祀大典的群臣欲往吊丧,但程颐认为不合孔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的规矩,阻止群臣去吊丧。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叔孙通[4]制订的礼。”(意指程颐是腐儒)由此事起,苏轼、程颐两人结怨。

  苏轼觉得程颐迂腐,常常开他玩笑,一次国家忌日,程颐要求群臣吃素,苏轼不但不愿意,还要求秦观黄庭坚等人一起吃肉,完全不给程颐面子。

  《邵氏闻见后录》记载:“程叔微云:伊川闻诵晏叔原‘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笑曰:‘鬼语也。’意亦赏之。”

最后修改于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