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题与背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逐句释义: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儿童早晨起来把冻结在铜盆里的冰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钲一样的乐器(玩)。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金盆:这里指铜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
  脱晓冰:指儿童晨起,把冻结在铜盆里的冰脱下。脱:脱离,取出。
  钲:古代击乐器。青铜制,形似倒置铜钟,有长柄。用于行军。一作“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磬(qìng):古代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如曲尺,悬于架上,用木槌击奏。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一作“玻瓈”。
  碎地:落在地上摔碎。


稚子弄冰 题图


逐句释义:

  这首诗写冬天小孩子“脱冰作戏”的场景:清晨,满脸稚气的儿童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着当成乐器银钲敲打,声音清越嘹亮。冰钲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作者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试题精选:

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璨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参考答案:B


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参考答案:

(1)儿童早晨起来把冻结在铜盆里的冰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钲一样的乐器玩。

(2)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大臣、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太常博士、太子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