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夜思”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96行: 第96行:
  
 
颔联“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颔联“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
 +
颔联塑造了诗人深受愁思困扰、夜不成寐的游子形象。诗人彻夜守着孤灯,他在夜里听到了楚角声,看着残月慢慢落下章台,内心深受思乡之情折磨。
  
 
孤灯下又听见悲凉的楚角声,一钩残月落下章台。
 
孤灯下又听见悲凉的楚角声,一钩残月落下章台。
第176行: 第178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1.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5分)
 +
 +
  参考答案:同意。(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2分)
 +
 +
 +
  2.“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分)
 +
 +
  参考答案:“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3分)
 +
 +
 +
  3.颔联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
 +
  参考答案:颔联塑造了诗人深受愁思困扰、夜不成寐的游子形象。诗人彻夜守着孤灯,他在夜里听到了楚角声,看着残月慢慢落下章台,内心深受思乡之情折磨。
 +
 +
 +
  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首联写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必会倍感哀怨。
 +
 +
  B.颔联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其内心当是很酸楚的。
 +
 +
  C.尾联直抒胸臆,点出了客旅他乡、思念亲人的无尽哀愁。
 +
 +
  D.全诗紧扣一个“夜”字展开,字里行间浸透了诗人羁旅之愁。
 +
 +
  参考答案:D(紧扣一个“思”字展开。)
 +
 +
 +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首联中,一个“怨”字,一个“哀”字,堪称点睛之笔,烘托出一个凄清冷寂的典型环境。
 +
 +
  B.颔联中,“孤灯”“残月”倍增羁旅他乡、有家难归的无限哀怨。
 +
 +
  C.颈联中,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自己守候故人之苦。
 +
 +
  D.这首诗前半叙事,事中寄慨;后半写景,景中寓情。前后联系紧密,浑成一体。
 +
 +
  参考答案:D(前半写景,后半叙事。)
 +
 +
 +
  6.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
 +
  B. 颔联中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
 +
 +
  C.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云暮”,是在写景,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已到傍晚时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
  D.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这两句的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的完全不同。
  
 +
  E.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
  
 +
  参考答案:C、D(C项,“云暮”,即“迟暮”之意。是说芳草绿了,又枯了,已到生命尽头。D项,尾联的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2020年9月3日 (四) 10:57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章台夜思

唐·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章台夜思》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这里指长安。按:此注重版附记有所修正。请参三八五-三八六页。

此诗三四两句为“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这里的章台一词,可以有三种解释:(一)妓院的代称。(二)楚灵王行宫章华台的简称。故址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古华容县城内。(三)如初版所注:“汉长安章台下街名,这里指长安。”但(一)韦庄生平虽曾冶游,诗集中也有赠妓之作,然就诗旨和情调看,不像是在写妓院,如孤灯、楚角、乡书等尤不类,地点也像在冷落的郊野。(二)朱大可先生的《新注唐诗三百首》用此注,但我最初认为此诗当是在长安作,故未采取。因而只好用第(三)说,却又无法圆“楚角”一词:长安这地方怎么也听不到楚声的。一度想注为凄楚,终嫌牵强,且与下句的章台不相对称,最后便注为“作楚地音调的角声,形容角声的悲凉”。实在也是强为之词,因为楚角本身并不一定就是代表悲凉的声调。


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这诗当是寄给在越中的家属。这时正值黄巢军在长安,故末两句的意思是,秋雁虽已南回,家书却不能寄,因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见《汉书·苏武传》)。


逐句释义: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忧怨的瑟声在长夜中回荡,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
  清瑟:凄清的瑟声。瑟,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
  遥夜:长夜。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孤灯下又听见悲凉的楚角声,一钩残月落下章台。
  楚角:楚地吹的号角。
  下:落下。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茂盛的芳青已经开始枯萎,期盼的亲人故友都没有来。 韶花宛若芳草经秋业已衰落; 当年深交老友也都绝迹不来。
  芳草:这里指春光。
  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有“又”义。
  殊,绝。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家中的书信不能够寄回去,因为大雁已经向南方飞去。 寄给亲眷家书正愁难以发出, 尽管传书秋雁又从北塞南回!
  乡书,指家书。
  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思乡诗。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

  秋夜一片凄凉,诗人在孤灯下想念着老朋友,满腹愁肠,家书无法寄到,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和《次北固山下》中的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意思很相近。


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这首诗当是诗人寄给在越中家属的。当时正值晚唐诸侯割据,战乱纷起,故末两句说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全诗抒发的是因战乱纷争,羁旅他乡,有家难归的深沉哀痛。


《章台夜思》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这诗当是寄给在越中的家属。这时正值黄巢军在长安,故末两句的意思是,秋雁虽已南回,家书却不能寄,因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见《汉书·苏武传》)。

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诗以“夜思”为题,但是首联开篇“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却未写“思”,而写长夜中清澈的琴瑟撩人幽怨。“遥夜”二字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诗人所处的环境,“遥”写出诗人长途跋涉,远离长安:“夜”表明孤寂宁静,思绪万千。琴瑟之音,如风如雨,凄楚哀怨,一“怨”一“哀”,以声写静,营造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首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借清瑟以写怀。凄清的瑟声伴随着凄风苦雨如怨如诉,似在埋怨这漫长的黑夜。“怨”和“哀”,堪称点睛之笔,烘托出一个凄清冷寂的典型环境。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


颔联“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颔联塑造了诗人深受愁思困扰、夜不成寐的游子形象。诗人彻夜守着孤灯,他在夜里听到了楚角声,看着残月慢慢落下章台,内心深受思乡之情折磨。

孤灯下又听见悲凉的楚角声,一钩残月落下章台。

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

上句是写作者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可以想见其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

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诗人接着由瑟声写听到悲凉的楚角,

颔联“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勾动了游客怀思。这里是楚角凄厉的续写,既应和上联,有呼应之美,又添哀怨之氛围。

“孤灯”、“残月”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强化了作者身处的环境:作者独坐“孤灯”,面对“残月”,怎能不触景生情、思念故人呢?

颔联: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二句承上,诗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鲜明形象: 驿馆内,夜阑人静,桌上一盏油灯泛着淡黄色的微光,在窗外不时袭来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一弯残月清冷的光射进屋内。“孤灯” “残月” 倍增羁旅他乡、有家难归的无限哀怨。



颈联“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韦庄诗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如其《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以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颈联紧承上联,诗人急切盼望故人归来,一起度过难捱的漫漫长夜!可是“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一这是一个过渡,诗的后半即为所“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

颈联: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不来”,芳草无情,亲人更在芳草外,傍晚时候,伫望伸向芳草尽处的回归之路,有家难归,亲朋故友无一人前来。“故人” 一句与上联的 “孤灯” 句遥相呼应。



尾联“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结句以景收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这两句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尾联点示题旨。夜深路遥,家书无可寄达,大雁可传情,可惜已人深秋,“秋雁又南回”表现了诗人的无可奈何。此时我们也仿佛看到孤灯下的诗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对着窗外,望月兴叹,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尾联: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直抒胸臆,点出了客旅他乡,思念亲人的无尽哀愁。杜甫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的著名诗句。由于山河阻隔,更由于战乱纷纷,即使写好了家书也无从寄出去,天空南归的大雁急飞而过,不禁牵动了诗人久居他乡,思念亲人的缕缕情思。是啊,大雁尚且能按时南归,而诗人羁旅他乡,却是有家难归,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呢?



全诗紧扣一个 “思” 字展开,字里行间浸透了诗人的羁旅情愁。同时又通过 “孤灯闻楚角” 一句,将乡愁与战乱巧妙地联系起来,将一般的思乡愁绪上升到一种黍离之悲,表现出明显的晚唐时代哀音。


此诗以音乐造境,以景寓情。在艺术技巧上是层层蓄势,反复渲染。以“清瑟”、“楚角”、“孤灯”、“残月”等声象或物象来烘托内心的忧怨、哀伤。同时善于陪衬,以“芳草云暮”、“秋雁南回”陪衬“故人未来”、“乡书不达”的寂寥之苦。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俞陛云说此诗之佳处在“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实为肯綮之言。


名家点评:

  《唐诗归》:钟云:悲艳动人。谭云:苦调柔情。

  《唐诗镜》:二句佳,三四盛唐气格。

  《唐风定》:音韵忽超,但“芳草”一联太沿日暮、碧云耳。

  《带经堂诗话》:律诗贵工于发端,承接二句尤贵得势。……“古戍黄叶落,浩然离故关。”下云:“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锦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下云:“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此皆转石万仞手也。

  《唐诗摘钞》:句调坚老,晚唐所罕。

  《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纪昀:高调,晚唐所少。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起得有情,接得有力,所谓万钧石在掌上转也。此诗与飞卿“古戍落黄叶”之作,皆晚唐之绝品也。

  《筱园诗话》:(五、七律)起笔得势,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如……温飞卿之“古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韦端己之“清瑟泛遥夜,绕弦风雨哀”,李玉溪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以上诸联,或雄厚,或紧遒,或生峭,或恣逸,或高老,或沉著,或飘脱,或秀拔,佳处不一,皆高格响调,起句之极有力、最得势者,可为后学法式。

  《吴氏诗话》:《能改斋漫录》云:……淮南小山《招隐上》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陆士衡《拟庭中有奇树》云:“芳草久已茂,佳人竟不归。”即《招隐》语也。谢灵运诗“圆景早已满,佳人殊未适”,盖又祖士衡;而江则兼用陆、谢及魏文语也。其后,韦庄《章台夜思》云:“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无非蹈袭前语,而视陆、谢则又绝类矣。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温庭筠“古戍落黄叶”,刘绮庄“桂楫木兰舟”,韦庄“清瑟怨遥夜”,便觉开、宝去人不远。可见文章虽限于时代,豪杰之士终不为风气所囿也。

  《诗境浅说》: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前半首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若凄风苦雨绕弦杂遝而来。况残月孤灯,益以角声悲奏,楚江行客,其何以堪胜!诵此四句、如闻雍门之琴、桓伊之笛也。下半首言草木变衰,所思不见,雁行空过,天远书沉,与李白之“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相似,皆一片空灵,含情无际。初学宜知此诗之佳处,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如笔力尚弱而强学之,则宽廓无当矣。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9


试题精选:

  1.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5分)

  参考答案:同意。(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2分)


  2.“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3分)


  3.颔联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颔联塑造了诗人深受愁思困扰、夜不成寐的游子形象。诗人彻夜守着孤灯,他在夜里听到了楚角声,看着残月慢慢落下章台,内心深受思乡之情折磨。


  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必会倍感哀怨。

  B.颔联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其内心当是很酸楚的。

  C.尾联直抒胸臆,点出了客旅他乡、思念亲人的无尽哀愁。

  D.全诗紧扣一个“夜”字展开,字里行间浸透了诗人羁旅之愁。

  参考答案:D(紧扣一个“思”字展开。)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一个“怨”字,一个“哀”字,堪称点睛之笔,烘托出一个凄清冷寂的典型环境。

  B.颔联中,“孤灯”“残月”倍增羁旅他乡、有家难归的无限哀怨。

  C.颈联中,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自己守候故人之苦。

  D.这首诗前半叙事,事中寄慨;后半写景,景中寓情。前后联系紧密,浑成一体。

  参考答案:D(前半写景,后半叙事。)


  6.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B. 颔联中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

  C.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云暮”,是在写景,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已到傍晚时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D.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这两句的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的完全不同。

  E.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

  参考答案:C、D(C项,“云暮”,即“迟暮”之意。是说芳草绿了,又枯了,已到生命尽头。D项,尾联的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910年),唐朝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东南)人。从晚唐到五代,他是身兼两个时期、两个方面的作者。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3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