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堵河源天池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九华山原始森林公园

  竹山县汉语拼音:Zhú Shān Xiàn;英文:Zhushan County),中国湖北省十堰市辖县。古称“上庸县”,西魏废帝元钦因境内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改称“竹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堵河中、上游。地理坐标东经109°32′-110°25′、北纬31°30′-32°37′。东与房县接壤,北与郧阳区陕西省白河县毗连,西与竹溪县及陕西省旬阳县为邻,南与神农架林区重庆市巫溪县交界。全县南北长123.5千米,东西宽81.8千米,总面积3587.8平方千米。总人口47万人(2012年末)。全县辖9个镇、8个乡。

  地处鄂西北山地。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略呈马鞍形。北属武当山,南属大巴山。南部山地尤为险峻,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仅中部河谷有狭小坪坝。高、中、低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7%,若加上高丘面积达93%,其它类型地表面积只占7%。海拔最高达2740.2米(葱坪山顶),最低220米(堵河出境地尼姑河口)。堵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中部,主要支流有深河、霍河和苦桃河。有石煤、硅黑板石、金银、绿松石、稀土等矿产资源,是鄂西北富矿带。名胜古迹有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驴头峡画廊旅游区、九华山原始森林公园、双鱼洞、猴跳峡等。

  邮编:442200 代码:420323 区号:0719

行政区划

  全县辖9个镇、8个乡:城关镇、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得胜镇、上庸镇、官渡镇、潘口乡、竹坪乡、大庙乡、双台乡、楼台乡、文峰乡、深河乡、柳林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历史

  夏商时置庸国。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庸率群蛮攻楚,为楚所灭,置上庸县。秦置上庸县,属汉中郡。汉朝置上庸郡。南朝梁时为安成县。北朝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新丰为上庸县,改安成县为竹山县,并以竹山之地析置罗州。竹山以县境黄竹山得名,为罗州治。

  隋唐时,竹山、上庸二县隶房陵郡。元属襄阳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省竹山于房县,旋又复设,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县西尹店设置竹溪县,属郧阳府。1914年属襄阳道,1932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后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 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改安城为竹山。北周时,改上庸县为孔阳县。
  • 598年(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孔阳县为上庸县,改罗州为房州,领上庸、竹山、光迁、永清4县。
  • 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改房州为房陵郡,治竹山。唐初沿隋制。
  • 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废迁州,置房州,治竹山,领房陵、竹山、永清、上庸4县,属山南东道。
  • 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改房州为房陵郡。758年(肃宗乾元元年),复房州,竹山属之。五代时,上庸、竹山仍属房州。 宋初沿旧制。
  • 986年(北宋太宗雍熙三年),省上庸入竹山,仍隶房州。
  • 1130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置金、均、房州镇抚使,属利州路。
  • 1135年(高宗绍兴五年),隶襄阳路。
  • 1137年(绍兴七年),改隶京西南路。
  • 1141年(绍兴十年),置金、房、达、开安抚使,改属利州路,房州领房县、竹山2县。元沿宋制。
  • 1342年(顺帝至正二年),省房陵入房州,竹山仍隶房州,属襄阳路。
  • 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改襄阳为府,领竹山、房县、上津、郧县等县。1374年(洪武七年),省竹山入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
  • 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竹山县,仍属襄阳府。
  • 1476年(宪宗成化十二年),设郧阳府,竹山属之,同时割竹山县西尹店社置竹溪县。清沿明制。
  • 1664年(圣祖康熙三年),郧阳府属湖北布政使司,领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保康6县。
  • 1821年(宣宗道光元年),割竹山、竹溪、房县之南乡置白河厅(柳林白河口)。
  • 1864年(穆宗同治三年)裁白河厅,复原制。
  • 民国初,全国实行省、道、县制,竹山属湖北省襄阳道。
  •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改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 1949年元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竹山,竹山隶属陕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后改为两郧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竹山隶属中南行政区湖北省郧阳专员公署。

  1950年4月属湖北省郧阳专区,1953年1月属襄阳专区,1965年后属郧阳专区、地区,1994年10月属十堰市。

  1996年,竹山县面积3586平方千米,人口约47万人。辖10个镇、15个乡:城关镇、溢水镇、麻家渡镇、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得胜镇、茅塔镇、田家坝镇、官渡镇、潘口乡、牌楼乡、黄栗乡、竹坪乡、大庙乡、双台乡、沧浪乡、楼台乡、三台乡、文峰乡、深河乡、峪口乡、梁家乡、柳林乡、洪坪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竹山县总人口438787人,其中:城关镇43903人,溢水镇23758人,麻家渡镇21581人,宝丰镇34093人,擂鼓镇27221人,秦古镇26654人,得胜镇29346人,田家镇12991人,官渡镇15689人,茅塔镇11304人,潘口乡15576人,牌楼乡7408人,黄栗乡21404人,竹坪乡27175人,大庙乡12778人,三台乡11016人,双台乡7275人,楼台乡10597人,沧浪乡10894人,文峰乡17582人,深河乡13974人,峪口乡12696人,梁家乡6309人,柳林乡10167人,洪坪乡7396人。

  2004年末,竹山县总人口447985人。辖9个镇、8个乡:城关、溢水、麻家渡、宝丰、擂鼓、秦古、得胜、田家坝、官渡9个镇,潘口、竹坪、大庙、双台、楼台、文峰、深河、柳林8个乡。共有20个居委会、254个村委会。

  2005年,将潘口乡的三台、肖家沟和原庙湾村委会划归楼台乡管辖;将潘口乡的南口村委会划归双台乡管辖;将潘口乡的窑沟和原邓坪村委会划归城关镇管辖。2005年末,竹山县辖9个镇、8个乡。共有19个居委会、247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竹山县常住总人口417079人,其中:城关镇64251人,溢水镇31298人,麻家渡镇28655人,宝丰镇55401人,擂鼓镇25034人,秦古镇23500人,得胜镇24723人,上庸镇14884人,官渡镇15200人,潘口乡17789人,竹坪乡24730人,大庙乡12028人,双台乡16108人,楼台乡24249人,文峰乡14021人,深河乡10987人,柳林乡13391人,九华林场830人。

地理

  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十堰市西南。东邻房县,北界郧县,西北邻陕西省白河县,西交竹溪县、陕西旬阳县,南接神架林区、重庆市巫溪县。地处鄂西北山地,北属武当山,南属大巴山。竹山县地跨东经109°32—110°25’、北纬31°30’— 32°37’之间。县境东西最大横距81.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3.5公里。

地形地貌

  全县地势由南、西向东北倾斜,特点是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以官渡镇的瓦桑河巨型断裂为界,南为高山区,东南为二高山、低山区,中南为低山区,北为高山、二高山、低山区,西北为二高山区,中西部为低山、平丘、盆地区。海拔高差2520米。境内最高点是葱坪山,海拔2740.4米,最低是尼姑河口,海拔220米。山脉境内各山由两大山系构成。绵亘县西北的双星寨、韩家山、天堂寨、圣母山,陕西省旬阳、白河县交界,在县境东北的沧浪山、马槽山、野人山、界岭山,与郧县交界;属于由西向东定向,海拔在1500米以上,属秦岭东延余脉的界岭——武当山系。在县境东南的龙王岭、白岩寨、竹山垭子,与房县、神农架林区交界,位于县境西南部的黄宝山、黄家坪、黄龙山尖、南天门、苦菜地子、葱坪,竹溪、四川巫溪交界;由南向北定向,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属大巴山系。此外,九华山、云霄观,在县境中南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宝丰山,十转山,霍山在县境中部和中西部,海拔在600米以下。

水文

  竹山县河流均属堵河水系,全县有大小河流646条,其中长流河98条,季节河548条。河流共长2740.7公里。流域面积在5-10平方公里的132条,10-20平方公里的57条,20-50平方公里的30条,50-100平方公里的10条,100-500平方公里的16条,500-1000平方公里的4条,1000-10000平方公里的2条,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条。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57公里。河床稳定,多由粗砂砾石组成。堵河,发源于陕西镇坪县杉树坪及神农架台子上,流向自西、南向东北,由竹溪泗河和房县九道梁河入境,于尼姑河口出境。

气候

  竹山县虽为副亚热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属北温带,但地处汉江、堵河盆地,又为高温区,热量比较充足。年平均气温10.2℃至15.6℃,最冷月1月-1.9℃至3.1℃,极端最低气温-9.9℃(1956年1月21日);最热月(7月)21.7℃至27.7℃,极端最高气温43.4℃(1966年7月20日),为全省极端最高气温之最。日照时数年平均1650.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05.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始霜10月10日,终霜3月20日,年平均无霜期由中部地区的252.8天,向四周递减到163.4天。年平均降雪20天左右。全年多偏西南风。主要是干旱、洪涝、低温、秋寒及冰雹。据竹山气象站对1952年至1981年降雨量的分析,30年中正常年景只有9年,其余都有程度不同的灾害。1958年7月,1975年8月,1980年6月三次暴雨的洪水,使沿河两岸庄稼一扫而光,颗粒无收,损失惨重。秋寒,按每年大于25天计算,平均5年2次,以堵河河谷中、西部丘陵,西南、东南边界山区最严重,2年1次。低温,按每年大于12天计算,平均5年2次。

自然资源

  深藏秦巴山腹地的竹山,地处长江三峡、神龙架、道教圣地武当山、古都西安、襄阳古隆中五大国际知名的风景旅游区之间,是承东接西、连通上述各大旅游景区的重要接力点,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江汉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这里山水风光如画,文化底蕴深厚,地貌地形奇特,自然景观秀丽多姿,堵河源已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十大景区和三十六景点组合而成的驴头峡画廊被定为省级中型旅游区;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是消夏避暑的胜地;圣水湖、女娲天池是水上游乐、休闲的理想场所;646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百万千瓦的水能居全国县级第四;全县现有生物品种26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400多种,珍稀动植物繁多,堪称生物资源宝库和中药材宝库;枪刀山、沧浪山、女娲山,武陵峡、墨池、金莲洞,方城遗址、楚长城、丹朱棋盘石,山寨峡谷星罗棋布,自然景观气象万千,名胜古迹沧桑神秘……

  竹山县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其中Ⅰ级有豹、云豹、林麝、金雕、白肩雕5种;Ⅱ级有猕猴、短尾猴、黑熊、水獭、黄喉貂、大灵猫、小灵猫、金猫、鬣羚、斑羚、黑鸢、赤腹鹰、雀鹰、松雀鹰、秃鹫、白尾鹞、鹊鹞、白头鹞、蛇雕、红隼、红腹角雉、勺鸡、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楔尾绿鸠、红角 、纵纹腹小 、灰林 、长耳 、大鲵、虎纹蛙36种。

  竹山县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种。其中Ⅰ级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5种;Ⅱ级有黄杉、秦岭冷杉、大果青木千、连香树、桢楠、野大豆、红豆树、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水青树、香果树、巴山榧树、樟树、红椿、毛红椿、喜树、榉树、黄皮树、金荞麦、崖白菜21种。堵河盛产名贵鱼种,据新县志记载,鱼类共分4目、7科、41种,其中大鲵、鲢鱼、鲫花儿、黄腊丁、钱鱼、土生甲鱼尤为珍贵,有些是全国独有。

  竹山辖区主体处于武当山-大别山金、银、铅、锌成矿带(三级),郧县鲍峡-竹山得胜银、金、铜、钒、钼、稀土、重晶石、绿松石成矿带(四级)的南端,截止2005年底,全县已发现矿产32种,矿点、矿化点217处,其中上表矿产13种,包括能源矿产1种(石煤),黑色金属矿产1种(钒),有色金属矿4种(铜、铅、锌、钼),贵重金属矿产2种(银、金),稀散、稀有、稀土金属矿产3种(轻稀土、铌、镉),其它非金属矿产2种(石灰石、瓦板岩)。铁矿(褐铁矿、磁铁矿、赤铁矿)以褐铁矿为主;钒(钼)矿平均品位1%左右,地质储量2342万吨;硫铁矿(黄铁矿)地质储量1.5亿吨左右,具有开采价值;绿松石资源品位高,储量大,概算地质储量5万吨左右;板石矿(黑色硅质板石、青灰混质板石、灰色泥质板石)概算地质储量为4.1亿立方米;重晶石地质储量2500万吨。已经开发利用的有大中型银(金)矿1处,小型钒矿1处,绿松石矿3处。石灰石、辉绿岩、花岗闪长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及品位很高,具有开发潜力。

  竹山县雨量充沛,河流纵横且河道落差大,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堵河干流直穿而过的地形特点。境内众多河流源出边缘山地,汇入堵河,为水上运输主要航道。此外,还有深河、洪坪河、公祖河、霍河可以通航,其余只供灌溉,流放竹、木排。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37亿立方米,最大流量为4.14立方米/秒,最小0.2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76.4万吨,年侵蚀指数每平方公里为1043吨。众多的河流,丰沛的降水,使竹山蕴藏着百万千瓦的巨大水能资源。竹山境内堵河干支流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116.5万千瓦,富甲鄂西北。截止到2005年底,竹山县已建各类水库59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56座,总控制流域面积3821.56平方公里,总库容21391.29万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13626.78万立方米,死库容4470.68万立方米。全县主要有潘口、小漩、龙背湾、谭家河水库、松树岭水库、霍河水库、店坪水库等。

特产

  绿松石 中国国“四大名玉”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以后历代文物中均有不少绿松石制品。在中国四大名玉中,绿松石储量最少。在中国,唯独竹山县附近的大约3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为绿松石世界著名产地。绿松石主要从颜色、硬度、瓷度、铁线几个方面来判定。质地上佳的绿松石往往由于铜含量高而呈现出艳丽的天蓝色、深蓝色,有的绿松石因为铁离子代替了铝,而形成漂亮的深绿色,这两种价格都比较高。而灰蓝色、灰绿色、淡蓝色则属于价值比较低的品种。

  山野菜 竹山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多以加工山野菜为主。山野菜产品均采自秦巴山区、堵河上游一带,为神农架生态圈和堵河源自然保护区自然生长的无污染、纯天然绿色食品。主要有:竹笋、香椿、蕨菜、野油菜、麻豆等20多个品种,富含多种氨基酸、钙、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元素,具有良好的保健养生价值和丰富的营养机能。

  柳林腊肉 在竹山县柳林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制腊肉的习俗。柳林腊肉的制作方法:将新鲜的猪肉用盐腌制4至5天后,选用松枝、桂枝、香椿枝等来熏肉。待肉块的颜色变成黄里透红,就将其悬挂起来。腊肉有很多种烹饪方法,炒、焖、蒸、炸、炖均可。

   竹山县“圣水”绿茶是湖北省十大名茶、名牌产品熓ニ商标获省著名商标称号。圣水绿茶以其独特的内质、精湛的加工工艺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竹山县的红茶则因“十星红”而出名。十星红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

风味美食

  懒豆腐 将黄豆制成豆腐脑,放人大米,温火煮成粥。食用时以红辣椒汁加香油、食盐、香莱作调料,其味甜、咸、辣俱全。此吃法流行于县西,是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面面饭 南部高寒山区山民的主食。其做法是将苞谷糁加水拌润湿,然后上甑蒸,蒸熟后翻甑,撒水拌匀后再蒸,直至熟透为止。吃这种饭一般佐以“合渣汤”伴食。百姓说:“面面饭,合渣汤,吃丁心里才不慌”。合渣汤做法和“豆渣”一样,但不掺大米,吃时配以千食。

  酱豆 到了秋冬,将黄豆煮熟后捞入容器摊开,上盖树枝(选择气味纯正的),使豆发酵,然后拌以干辣椒粉、盐和各种五香佐料煎的水人坛。泡而不晒者,谓之“酱”,晒干者,谓之“干酱豆个儿”,即豆豉。

文化、旅游

隐逸文化

  一千六百年前,陶渊明以其诗人式的优雅与空灵,写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从此“桃花源”便成为国人心中与世无争、超然世外的精神家园。竹山县官渡镇武陵峡谷内风景与《桃花源记》十分相近,无论从自然生态还是从历史文化上讲,这里都神似桃花源原型。

  从文化内涵上看,武陵隐逸文化的特质是人类对自由、飘逸、神奇、空灵的精神追求。《桃花源记》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为在这个短短的故事中,有桃源美景,有幽深峡谷,有阡陌村落,有探幽觅奇,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在大千世界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乐土。人们对完美精神世界的向往,甚至会超越物质世界而成为终极追求。这就是许多如陶渊明这样的古代高人隐士,放弃世俗的繁华遁入山野、终老林泉的原因。“桃花源”应是研究、揭密中国隐逸文化的重要范本与符号,桃源、武陵亦成古往今来文学、诗词创作的重要元素。

  从社会意义上看,武陵隐逸文化倡导的是和谐、安宁、友善、祥和的大同世界。“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充满着人间大爱,平等,和睦,超然物外,这既是古代仁人圣贤毕生追求的大同社会,更是当下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理想版本。在现代社会中宣传、传播“桃花源”的人文精神,让每一个竹山人知道自己就生活在“人间桃花源”,能够潜移默化、净化人心,形成人人向善的社会风尚,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意义。值得一提的,从秦汉至唐,竹山一度被称着“安城”、“齐安”、“新安”、“富安”等,不知是否与“桃花源”有着某些内在联系。

女娲文化

  女娲补天是流传千古的故事,关于补天圣地的具体方位,明朝的徐道的《神仙全传》和清朝的《康熙字典》明确记载是湖北的竹山县女娲山。《康熙字典》在“娲”字条目下:“《说文》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又女娲始制笙簧。《礼·明堂位》女娲之笙簧。《史记·五帝纪》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神仙全传》则生动记录了女娲在竹山的活动及炼石补天的经过。

  近年来,竹山县围绕女娲文化品牌培育,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发山水人文资源,打造“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富有魅力的生态文化大县”;放大文化效应,弘扬女娲文化,传承女娲精神,给力跨越发展,致力打造“十星高地·秦巴强县”。

乡村民俗

  栽秧酒 栽秧时节,人们相互帮工,不计报酬。主人提前几天做米酒、备盛宴款待帮工者。届时除正餐以丰富的酒肉招待帮工外还备有“接腰”食品——于上午10时许和下午4时许将“过饷”食品(本家米酒、汤元、蒸馍)送往田间,供栽秧者享用。较富裕的农户还设宴邀请近邻、本家、朋友共饮“栽秧酒”,互相祝贺,祈求有个好收成。

  喝年猪汤 农历冬腊月农户杀年猪时,都要煮几斤乃至几十斤猪肉和猪下水(内脏)宴请邻里大人小孩饱食一顿,名曰“喝年猪汤”。回民宰杀畜禽更有讲究,凡宰羊、杀鸡,必请阿訇师傅先祷告一番。

  薅草锣鼓 利用锣鼓这两种打击乐器,采取边打边唱的形式,为劳作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提神鼓劲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主要是人多薅草的时候“上演”,所以叫薅草锣鼓。当然,播种的时候也有的。打鼓师是总指挥,副手敲锣,他们掌握着开工、休息、催进度、调动激情、活跃气氛、消解疲劳等事宜。打锣鼓可以两个人,一人打鼓,一人敲锣;可以三个人,一人打鼓,两人敲锣;可以四个人,两人打鼓,两人敲锣。击鼓人按节奏打鼓,敲锣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整日不歇。唱,有歌师傅单独唱的,有你唱我接的,有歌师傅唱众人接腔的,有时候也有歌师傅敲锣打鼓,下面锄草的人唱的,形式多样。薅草锣鼓有整套的曲牌、多种多样的配合方式和牛毛一样多的歌词。玩的人,不仅要会打锣鼓,还要会曲调,会现编唱词,会讲本头。要根据一天的不同时段,即早上、中午、傍晚和薅草、歇气、开饭、收工等情况而变化,有时也根据薅草的进度以及劳动者的表现而演变,干活利索的要表扬,拖拖拉拉、马马虎虎的要提醒,有一些固定的段子,但大多时候要见景生情,随机应变。唱本头,在一天劳动中占去大部分时间,唱词内容十分丰富,或唱历史故事,或唱远古传说,或唱忠孝节义,或唱世间亲情,或唱生产知识,句式为七字句或长短句。

  初一拾“柴” 竹山当地不少地方还保留有初一拾“柴”的风俗,“柴”与“财”两字发音相似,群众为讨好彩头,每年大年初一都会拾些柴禾抱进家门,寓意来年生活红红火火,财源广进。

文物古迹

  文庙大成殿 座落于城关职业技术学校园内,该殿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2002年11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 原名文笔峰,建于文峰乡小塞山顶,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原塔为7节22米,后被雷电击毁四节,现仍高约18米,1983年12月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

  楚长城遗址 位于大庙乡梭子沟、铁炉沟、李泗沟等三个村,据专家初步定为战国时七国中的秦国为防楚国进攻所建,遗址西从陕西安康市和平利县起,东到河南淅川县。

景区景点

  女娲山风景区 位于竹山县宝丰镇境内,传说是女娲补天之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女娲祭坛、双龙洞、打席场等,其中女娲祭坛按先天八卦图建成,女娲像高16米,属国内最高。

  武陵峡风景区 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境内,峡谷全长33千米,峡谷平均高度1000米以上,平均宽度5米左右,为华中地区最长、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峡谷。主要景点有桃花源古风村、一线天、中柱峰、五龙洞等。

  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竹山县城南27公里,总面积12万亩,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最高峰海拔1301米,境内林木葱郁,一望无际。岩边灌木,依山就势;地上藤萝,缘高攀爬,缠枝绕叶;溪边植物,依水而偎,依涧而立;路旁古木、林中老松,苍劲有力,古朴安详。

  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竹山县上庸镇,是修建潘口水电站后形成的库塘湿地,2013年获批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总面积3200余公顷,规划建设水上游乐园、多功能服务区、科学实验区等相关景点。

人物

  • 张振武(1877—1912),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11年成为武昌起义首义者之一,被尊为共和元勋,和孙武、蒋翊武并称辛亥三武。1912年8月16日,张在京遇害,归葬竹山。
  • 施洋(1889~1923),竹山县麻家渡人,1923年2月4日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2月15日,施洋在武昌英勇就义。
  • 余曼白(1918—1968),竹山县上庸镇人。以其为代表的自贡派剪纸作品驰名中外,其本人的剪纸作品在俄罗斯、东德、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参加过展览,中央电视台、外事部门还将其的剪纸艺术作品拍成电视片,向国外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