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丁元珍”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7行: 第17行:
  
 
  《答丁元珍》是[[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答丁元珍》是[[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
 +
丁元珍:指丁宝臣,元珍是其字。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军事判官,与欧阳修关系密切。此诗的诗题也有的版本作《戏答元珍》。其诗题下有“时久雨之什”之注。
  
 
这首诗是对丁宝臣所赠《花时久雨》的答诗。通过对夷陵春天景象及由此而生的感触的描述,流露出诗人对无辜被贬的不满情绪。首联即景抒情,渲染气氛。颔联写眼前所见,诗人以工整的对句写出乍暖还寒时山城的特有景色。颈联笔锋一转,抒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与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尾联响应开头,看似超脱,实则沉郁。全诗写的委婉含蓄,富有才情。
 
这首诗是对丁宝臣所赠《花时久雨》的答诗。通过对夷陵春天景象及由此而生的感触的描述,流露出诗人对无辜被贬的不满情绪。首联即景抒情,渲染气氛。颔联写眼前所见,诗人以工整的对句写出乍暖还寒时山城的特有景色。颈联笔锋一转,抒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与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尾联响应开头,看似超脱,实则沉郁。全诗写的委婉含蓄,富有才情。
 +
 +
《答丁元珍》是北宋诗人欧阳修所做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对丁宝臣所赠《花时久雨》的答诗。通过对夷陵春天景象及由此而生的感触的描述,流露出诗人对无辜被贬的不满情绪。首联即景抒情,渲染气氛。颔联写眼前所见,诗人以工整的对句写出乍暖还寒时山城的特有景色。颈联笔锋一转,抒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与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尾联响应开头,看似超脱,实则沉郁。全诗写的委婉含蓄,富有才情。
 +
 +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因批评宰相吕夷简而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他的朋友丁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送给他,诗人因此于到任后的次年初春(1037)写了这首诗作答。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元宵夜)彩灯高挂排列犹如千座山峰,精美的蜡烛林立,皇帝的车驾来到了端门。
+
我疑心春天的风吹不到遥远的地方,所以都已经二月了,山城里仍然看不见花朵。
 +
 
 
</span><br>
 
</span><br>
  高:一作“叠”。<br>
+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这里指夷陵。<br>
 
  千峰:指灯山之多。古代元宵节,将彩灯堆叠成山,取名鳌山。<br>
 
  千峰:指灯山之多。古代元宵节,将彩灯堆叠成山,取名鳌山。<br>
  宝炬:犹言宝灯、宝烛。炬,蜡烛。<br>
+
  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br>
 
  森:林立的意思。<br>
 
  森:林立的意思。<br>
 
  端门:皇城或宫殿的正门。<br>
 
  端门:皇城或宫殿的正门。<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尚未消融的白雪压着枝条,树桠上仍留着秋冬时结果的橘子。早春的雷声惊醒了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发新芽了。
  
 +
</span><br>
 +
  橘:水果柑橘。<br>
 +
  千峰:指灯山之多。古代元宵节,将彩灯堆叠成山,取名鳌山。<br>
 +
  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br>
 +
  森:林立的意思。<br>
 +
  端门:皇城或宫殿的正门。<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晚上听到雁鸟的啼叫声,勾起了无尽的乡思。我带病进入新的一年,感叹时光流逝,美好的景物经常变迁。
 +
 +
</span><br>
 +
  啼雁:一本作“归雁”。<br>
 +
  千峰:指灯山之多。古代元宵节,将彩灯堆叠成山,取名鳌山。<br>
 +
  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br>
 +
  森:林立的意思。<br>
 +
  物华:美好的景物。<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我曾经在洛阳任职,在那牡丹花丛中饱享过美丽的春光,现在身在他方,这里的野花虽然开得晚些,但也不必为此叹息了。
 +
 +
</span><br>
 +
  啼雁:一本作“归雁”。<br>
 +
  千峰:指灯山之多。古代元宵节,将彩灯堆叠成山,取名鳌山。<br>
 +
  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br>
 +
  森:林立的意思。<br>
 +
  嗟:叹息,感悟。<br>
  
  
第39行: 第77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
 +
《答丁元珍》是北宋诗人欧阳修所做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对丁宝臣所赠《花时久雨》的答诗。通过对夷陵春天景象及由此而生的感触的描述,流露出诗人对无辜被贬的不满情绪。首联即景抒情,渲染气氛。颔联写眼前所见,诗人以工整的对句写出乍暖还寒时山城的特有景色。颈联笔锋一转,抒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与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尾联响应开头,看似超脱,实则沉郁。全诗写的委婉含蓄,富有才情。
 +
 +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因批评宰相吕夷简而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他的朋友丁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送给他,诗人因此于到任后的次年初春(1037)写了这首诗作答。
 +
 +
 +
首句以曲笔起,引人入胜。据宋蔡僚《西清诗话》,欧阳修自称:“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云:“盖‘春风疑不到天涯’一句,未见其妙,若可惊异;第二句云‘二月山城未见花’,即先问后答,明言其所谓也。以后句句有味。”从结构上说,首句以“疑”字领起,以“二月山城未见花”回答,既点出山城景色特点,又借“春风”这一“皇恩”的双关语暗示被贬后的失意伤感,后文写景抒情都围绕山城初春这一情感触发点展开,由感伤而自我开解,时悲时喜,将起伏的心绪充分展露出来,并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以乐观旷达收结。全诗结构巧妙而脉络清晰,将散文谋篇布局的章法移用于诗歌,显示了宋人“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
 +
 +
 +
 +
 +
 +
颔联,写出宜昌农历二月白雪红橘、笋芽欲抽的美好而又独特的景致,同时“犹”、“欲”二字又很好地暗示出诗人自我开解、意图振作的心绪。虽然这里春天未来,花还没开。但红橘白雪也很美,不久还有新笋长出,预示着困苦之中孕育着生机与希望。景中寓理,古今传诵。
 +
 +
 +
 +
 +
 +
颈联复写夜来听雁思乡、新年新春将至而人在病中的伤感,由上联的开解复陷于惑伤。其实诗人应该还有许多没说出来的愁绪,只是诗歌的容量有限,无法多说。
 +
 +
 +
 +
 +
 +
尾联,诗人似乎想通了。说“我也曾经在洛阳赏过那著名牡丹,这儿虽只有野花,还开得很晚,但我辈中人也不须为此而嗟叹。”欧阳修是否真的这么洒脱呢?此后,他把精力放在为官断狱等方面,成为夷陵历史上有名的好官。还从贬居夷陵的经历,总结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的思想认识,并教导学生苏轼要好好为官、不可轻慢政事,从这些事情来看,他真正是经历了情感向理性的升华。增长了人生经验智慧,并达到了理智从容的人生境界。所以这最后一联,可能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只要我们认真生活过了,珍惜并曾拥有过该珍惜的一切,在失意和困境中也不必太多伤感忧愁。 [4]
 +
 +
 +
 +
 +
此诗首句宛如奇峰陡起,复一跌而入平缓,平缓后复一跌而入低谷,最后又振起作结。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耐人玩味。
  
  

2020年12月22日 (二) 14:43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答丁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题与背景:

  《答丁元珍》是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丁元珍:指丁宝臣,元珍是其字。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军事判官,与欧阳修关系密切。此诗的诗题也有的版本作《戏答元珍》。其诗题下有“时久雨之什”之注。

这首诗是对丁宝臣所赠《花时久雨》的答诗。通过对夷陵春天景象及由此而生的感触的描述,流露出诗人对无辜被贬的不满情绪。首联即景抒情,渲染气氛。颔联写眼前所见,诗人以工整的对句写出乍暖还寒时山城的特有景色。颈联笔锋一转,抒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与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尾联响应开头,看似超脱,实则沉郁。全诗写的委婉含蓄,富有才情。

《答丁元珍》是北宋诗人欧阳修所做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对丁宝臣所赠《花时久雨》的答诗。通过对夷陵春天景象及由此而生的感触的描述,流露出诗人对无辜被贬的不满情绪。首联即景抒情,渲染气氛。颔联写眼前所见,诗人以工整的对句写出乍暖还寒时山城的特有景色。颈联笔锋一转,抒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与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尾联响应开头,看似超脱,实则沉郁。全诗写的委婉含蓄,富有才情。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因批评宰相吕夷简而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他的朋友丁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送给他,诗人因此于到任后的次年初春(1037)写了这首诗作答。


逐句释义: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我疑心春天的风吹不到遥远的地方,所以都已经二月了,山城里仍然看不见花朵。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这里指夷陵。
  千峰:指灯山之多。古代元宵节,将彩灯堆叠成山,取名鳌山。
  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森:林立的意思。
  端门:皇城或宫殿的正门。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尚未消融的白雪压着枝条,树桠上仍留着秋冬时结果的橘子。早春的雷声惊醒了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发新芽了。


  橘:水果柑橘。
  千峰:指灯山之多。古代元宵节,将彩灯堆叠成山,取名鳌山。
  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森:林立的意思。
  端门:皇城或宫殿的正门。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晚上听到雁鸟的啼叫声,勾起了无尽的乡思。我带病进入新的一年,感叹时光流逝,美好的景物经常变迁。


  啼雁:一本作“归雁”。
  千峰:指灯山之多。古代元宵节,将彩灯堆叠成山,取名鳌山。
  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森:林立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我曾经在洛阳任职,在那牡丹花丛中饱享过美丽的春光,现在身在他方,这里的野花虽然开得晚些,但也不必为此叹息了。


  啼雁:一本作“归雁”。
  千峰:指灯山之多。古代元宵节,将彩灯堆叠成山,取名鳌山。
  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森:林立的意思。
  嗟:叹息,感悟。


作品赏析:


《答丁元珍》是北宋诗人欧阳修所做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对丁宝臣所赠《花时久雨》的答诗。通过对夷陵春天景象及由此而生的感触的描述,流露出诗人对无辜被贬的不满情绪。首联即景抒情,渲染气氛。颔联写眼前所见,诗人以工整的对句写出乍暖还寒时山城的特有景色。颈联笔锋一转,抒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与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尾联响应开头,看似超脱,实则沉郁。全诗写的委婉含蓄,富有才情。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因批评宰相吕夷简而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他的朋友丁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送给他,诗人因此于到任后的次年初春(1037)写了这首诗作答。


首句以曲笔起,引人入胜。据宋蔡僚《西清诗话》,欧阳修自称:“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云:“盖‘春风疑不到天涯’一句,未见其妙,若可惊异;第二句云‘二月山城未见花’,即先问后答,明言其所谓也。以后句句有味。”从结构上说,首句以“疑”字领起,以“二月山城未见花”回答,既点出山城景色特点,又借“春风”这一“皇恩”的双关语暗示被贬后的失意伤感,后文写景抒情都围绕山城初春这一情感触发点展开,由感伤而自我开解,时悲时喜,将起伏的心绪充分展露出来,并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以乐观旷达收结。全诗结构巧妙而脉络清晰,将散文谋篇布局的章法移用于诗歌,显示了宋人“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



颔联,写出宜昌农历二月白雪红橘、笋芽欲抽的美好而又独特的景致,同时“犹”、“欲”二字又很好地暗示出诗人自我开解、意图振作的心绪。虽然这里春天未来,花还没开。但红橘白雪也很美,不久还有新笋长出,预示着困苦之中孕育着生机与希望。景中寓理,古今传诵。



颈联复写夜来听雁思乡、新年新春将至而人在病中的伤感,由上联的开解复陷于惑伤。其实诗人应该还有许多没说出来的愁绪,只是诗歌的容量有限,无法多说。



尾联,诗人似乎想通了。说“我也曾经在洛阳赏过那著名牡丹,这儿虽只有野花,还开得很晚,但我辈中人也不须为此而嗟叹。”欧阳修是否真的这么洒脱呢?此后,他把精力放在为官断狱等方面,成为夷陵历史上有名的好官。还从贬居夷陵的经历,总结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的思想认识,并教导学生苏轼要好好为官、不可轻慢政事,从这些事情来看,他真正是经历了情感向理性的升华。增长了人生经验智慧,并达到了理智从容的人生境界。所以这最后一联,可能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只要我们认真生活过了,珍惜并曾拥有过该珍惜的一切,在失意和困境中也不必太多伤感忧愁。 [4]



此诗首句宛如奇峰陡起,复一跌而入平缓,平缓后复一跌而入低谷,最后又振起作结。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耐人玩味。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