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民间吹管乐器。又称洞箫。以竹制作。其形制为:上端封口的竹节边缘开吹孔,管身开有指孔6个,前5孔,后一孔,下方另有二对出音孔,底端为开管。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汉代称篴(即笛),或称长笛。最初为4个指孔。西汉音乐家京房加一孔,成为5孔;晋代的笛(即箫)已有6个指孔,与现代的箫相似。常用的箫多为G调,能吹G、D、C、F、降B等调,音域为d1~e3。指孔依七声音阶顺序排列。箫的音量较小,箫音色柔和、幽雅,适于独奏或重奏。独奏曲目有《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簫) 【繁体】 (簫 簘) 【异体 古文】

拼音:xiāo  部首:  总笔画:14  部外笔画:8  结构:上下  五笔:TVIJ  倉頡:XHLX  次常用字 

基本释义:

  • xiāo
  1. 管乐器名,古代的“排箫”是许多管子排在一起的,现代用一根管子,竖着吹,亦称“洞箫”。
  2. 弓的末端。

便捷查询:

”字书法
作者:苏轼
”字书法
作者:文徵明

箫() xiāo

  1. <本义> 洞箫,竹制的管乐器。古代的排箫是许多管子排在一起的,后世用一根管子。竖着吹的叫洞箫。
  2. 弓的末端。
  3. 姓。

《康熙字典》释义

  【未集上】【竹字部】 

  〔古文〕𪛕【廣韻】蘇彫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彫切,𠀤音蕭。樂器。【風俗通】舜作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十管,長二尺。【廣雅】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博雅】簫,大者二十三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三禮圖】簫,大者長尺四寸,二十四彄。頌簫,長尺二寸,十六彄。【通卦驗】簫,夏至之樂,長尺四寸。【註】簫管,形象鳥翼。鳥爲火,火成數七,生數二,二七一十四,簫之長由此。【釋名】簫,肅也,其聲肅肅而淸也。【白虎通】簫者,中呂之氣。【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傳】言簫見細樂之備。【詩·周頌】旣備乃奏,簫管備舉。【箋】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所吹也。管如𥳤。【禮·月令】仲夏之月,命樂師均琴瑟管簫。【蔡邕·月令章句】簫長則濁,短則淸。以蠟蜜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管而成音,無所復調,當與琴瑟相參。【周禮·春官】笙師掌敎龡簫。【爾雅·釋言】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疏】李巡曰:大簫,聲大者言言也。小者聲揚而小,故言筊。筊,小也。郭璞曰:簫,一名籟。【莊子·寓言篇】顏成子遊謂南郭子綦曰: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註】郭象曰:籟,簫也。【前漢·元帝紀贊】鼓琴瑟,吹洞簫。【註】如淳曰:洞簫,簫之無底者。【段龜龍·涼州記】呂纂,咸寧二年,人發張駿冢,得玉簫。【丹陽記】江寧縣南三十里有慈姥山,積石臨江,上生簫管竹,圓緻異于他處,自泠倫採竹嶰谷,其後惟此簳見珍,故歷代常給樂府,而俗呼曰鼓吹山。 【正韻】亦作箾。 又弓末謂之簫。【禮·曲禮】凡遺人弓者,右手執簫,左手承弣。【註】簫,弭頭也。謂之簫,簫邪也。《正義》:簫,弓頭,頭稍剡差邪似簫,故謂爲簫也。 又與篠通。【馬融·長笛賦】林簫蔓荆。【註】簫與篠通。 又叶音脩。【劉邵·趙都賦】擊靈鼓,鳴籟簫。乘素波,鏡淸流。

  考證:〔【禮·月令】仲夏之月,命樂師均管簫參差之音。〕 謹按參差之音四字月令所無,謹照月令原文改均琴瑟管簫。

《说文解字》释义

  【卷五】【竹部】 编号:2975   簫,[穌彫切 ],參差管樂。象鳳之翼。从竹肅聲。

首字为“箫”的词语

  箫管  箫心剑态  箫吹  箫笳  箫铙歌  箫史  箫侣  箫干  箫韶  箫笛  箫勺  箫孔

  箫局  箫鼓  箫台  箫管竹  箫谱  箫籁  箫吟


首字为“箫”的成语


  箫韶九成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