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翦) 【异体 古文】

拼音:jiàn  部首:  总笔画:15  部外笔画:9  结构:上下  五笔:TUE  倉頡:HTBN  常用字 

基本释义:

  • jiàn
  1. 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弓箭。箭镞。箭头。箭在弦上(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
  2. 箭能射到的距离:一箭之遥。箭步。
  3. 形容急切、迅速:归心似箭。

便捷查询:

箭 jiàn

  1. <本义> 竹名。箭竹。
  2. 古代兵器。杆长约二三尺,在杆端装上金属做尖头,杆的末梢有羽毛,用弓弩发射:箭杆丨箭镞丨箭头丨弓箭。【百科】 中国古代借助于发射的具有锋刃的远射兵器。又名矢。由箭镞、箭杆、箭羽组成。箭镞用于射击目标,箭杆用于撑弦承力,箭羽使箭在飞行中保持稳定。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箭,是在内蒙古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的,系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所制。此箭全长67厘米,装三棱铜镞、竹杆,有3条尾羽,镞和羽均缠丝涂漆用以与箭杆相固联。由于远古的箭杆难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实物中往往仅留下箭镞。新石器时代的石、骨、蚌镞,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多种,有些已有镞茎和逆刺。商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春秋战国时,三棱式镞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年。除以箭镞直接杀伤的箭外,还有在箭镞上敷毒药的毒箭和在箭杆上缚有纵火物(油脂或火药)的火箭,在战争中广泛应用。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直至明、清,华南制箭还用竹杆,华北用萑柳,东北、西北多用桦木杆。箭的飞行速度和准确性与尾羽的关系密切,箭羽太多,飞行速度慢;太少,稳定性差。为了使之有恰当的比例,在《考工记》中载有将箭杆投入水中,根据其浮沉部分的长短,以求出装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雕翎为最上,角鹰羽次之,鸱枭羽又次之。装雁鹅羽的箭遇风易斜窜,质量就更差了。在宋朝,当优质羽供应不足时,曾发明风羽箭。风羽箭也是一种实战兵器。这种箭将箭尾安羽处剔空两边,利用向内凹进的空槽产生涡流阻力使箭保持飞行稳定,其设计思想是相当科学的。
  3. 箭能射到的距离:一箭之遥。

《康熙字典》释义

  【未集上】【竹字部】

  〔古文〕𥳭【廣韻】【集韻】【韻會】𠀤子賤切,音餞。【說文】矢也。【揚子·方言】自關而東曰矢,江、淮曰𨩀,關西曰箭。【釋名】箭,進也。 又竹之小者曰箭。【周禮·夏官】東南曰揚州,其利金錫竹箭。【註】箭,篠也。【史記·夏本紀】震澤致定,竹箭旣布。【竹譜】箭竹,高者不過一丈,節閒三尺,堅勁,中矢。江南諸山皆有之,會稽所生最精好。 又漏箭。【周禮·挈壷氏註】主定漏刻,先王分十二時於一晝一夜,閒以漏箭,準十二時爲百刻,分晝夜而定長短,故立此官掌之。 又博箸也。【博雅】博箸謂之箭。 又【華山記】箭括峰上有穴,裁見天日,攀緣自穴中而上,有至絕頂者。 又赤箭,藥名。【韓愈·進學解】赤箭靑芝。 又【廣東新語】箭豬卽封豕,初本泡魚,化爲豕,毫在項脊閒,尺許如箸,白本黑端,人逐之則激毫以射。 【集韻】或作翦、𥰸。

  考證:〔【揚子·方言】自周而東曰矢,江淮曰簇,關西曰箭。〕 謹据原文自周而東改自關而東。又据詩疏引方言及聚珍板校本,簇改𨩀。

《说文解字》释义

  【卷五】【竹部】 编号:2853   箭,[子賤切 ],矢也。从竹前聲。

首字为“箭”的词语

  箭步  箭头  箭竿白  箭猺  箭干白  箭窗


首字为“箭”的成语


  箭在弦上  箭拔弩张  箭不虚发  箭穿雁口  箭穿雁嘴  箭无虚发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