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纳西族

添加99字节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朝|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岭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朝|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入[[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朝|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山]]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朝|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入[[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丽江塔城、鲁甸等地)。在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特别是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等乡镇与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摩梭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丽江市]]塔城、鲁甸等地)。在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特别是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
2,29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