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纳西族

添加180字节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等乡镇与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摩梭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丽江市]]塔城、鲁甸等地)。在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特别是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等乡镇与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摩梭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玉龙县]]塔城、鲁甸等地)。在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特别是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  纳西族地区的坝区与河谷区是主要的产粮区,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麦,豆类有蚕豆、黄豆、豌豆、鸡豆、白芸豆等;高山作物有荞麦、燕麦、青稞、土豆、大麻等;河谷区有花生、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有楸木、漆树、核桃、板栗、桑树、花椒、竹子等,现烤烟种植也有较大发展;水果品种有桃、李、梨、柿、核桃、苹果、梅、杏、石榴、桔子、香橼等。畜牧业是纳西族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户都普遍饲养牛、马、骡、猪、羊等,山区农户的畜牧业比重大,各户都有羊群。骡马主要作为商品在“七月骡马会”上出售,“丽江马”以“质小而体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不知湍汗”而蜚声海内,被誉为云南三宝之一。不少男子从事马帮业,马帮是各民族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运输工具。  纳西族地区的坝区与河谷区是主要的产粮区,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麦,豆类有蚕豆、黄豆、豌豆、鸡豆、白芸豆等;高山作物有荞麦、燕麦、青稞、土豆、大麻等;河谷区有花生、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有楸木、漆树、核桃、板栗、桑树、花椒、竹子等,现烤烟种植也有较大发展;水果品种有桃、李、梨、柿、核桃、苹果、梅、杏、石榴、桔子、香橼等。畜牧业是纳西族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户都普遍饲养牛、马、骡、猪、羊等,山区农户的畜牧业比重大,各户都有羊群。骡马主要作为商品在“七月骡马会”上出售,“丽江马”以“质小而体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不知湍汗”而蜚声海内,被誉为云南三宝之一。不少男子从事马帮业,[[马帮]]是各民族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运输工具。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纳西族语言处于羌语支和彝语支分界点上,与这两种语言具有双向相似性。纳西语分化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丽江、香格里拉、维西、永胜等市县。此外,鹤庆、剑川、兰坪、德钦、宁蒗永宁坝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盐源县的大咀、冷九主和西藏芒康县的盐井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宁蒗、盐源、木里、盐边等县。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纳西族语言处于羌语支和彝语支分界点上,与这两种语言具有双向相似性。纳西语分化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云南省]][[丽江]]、[[香格里拉]]、[[维西]]、[[永胜]]等市县。此外,[[鹤庆]]、[[剑川]]、[[兰坪]]、[[德钦]]、[[宁蒗县]]永宁坝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县]]俄亚乡等地,[[盐源县]]大咀、冷九主等地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乡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云南省]][[宁蒗县]]和[[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盐边县]]等县。  纳西族由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ser jel lv jel),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又译为“木石之标记”或“木石之记录”),绝大多数的东巴经用这种文字写成。东巴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称“哥巴文”(ggeq bbaq,),它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民族语文方面的政策和纳西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1956年6月始,选定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提交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通过了《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报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1981年,相关部门对《纳西文字方案》(草案)组织修改。这套纳西拼音文字方案,在小学进行双语教学中使用。  纳西族由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ser jel lv jel),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又译为“木石之标记”或“木石之记录”),绝大多数的东巴经用这种文字写成。东巴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称“[[哥巴文]]”(ggeq bbaq,),它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民族语文方面的政策和纳西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1956年6月始,选定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提交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通过了《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报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1981年,相关部门对《纳西文字方案》(草案)组织修改。这套纳西拼音文字方案,在小学进行双语教学中使用。
2,29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