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纳西族

添加1,154字节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纳西族'''([[汉语拼音]]:Naxi Zu;[[英语]]:the Naxi nationality),[[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地位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市]]及其毗邻地区。  '''纳西族'''([[汉语拼音]]:Naxi Zu;[[英语]]:the Naxi nationality),[[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地位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市]]及其毗邻地区。纳西族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其余部分散居在[[迪庆州]](集中在 维西县、香格里拉市等地),[[大理州]](集中在 鹤庆县、剑川县等地),[[怒江州]](集中在 兰坪县等地)和[[四川省]][[凉山州]](集中在 盐源县、木里县等地)以及[[攀枝花市]](集中在 盐边县、仁和区等地),[[甘孜州]](集中在 得荣县等地);也有少数族人分布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集中在 盐井乡)。在2000年人口普查中,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即今"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有2010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8.5%;四川省纳西族有8725人,主要散居分布在[[凉山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和[[甘孜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朝|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岭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朝|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入[[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纳西族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其余部分散居在[[迪庆州]](维西县、香格里拉市等地),[[大理州]](鹤庆县、剑川县等地),[[怒江州]](兰坪县等地)和[[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木里县等地)以及[[攀枝花市]](盐边县、仁和区等地),[[甘孜州]]( [[得荣县]]、[[九龙县]]等地);还有一部分纳西族定居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乡)。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丽江塔城、鲁甸等地)。在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特别是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  纳西族地区的坝区与河谷区是主要的产粮区,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麦,豆类有蚕豆、黄豆、豌豆、鸡豆、白芸豆等;高山作物有荞麦、燕麦、青稞、土豆、大麻等;河谷区有花生、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有楸木、漆树、核桃、板栗、桑树、花椒、竹子等,现烤烟种植也有较大发展;水果品种有桃、李、梨、柿、核桃、苹果、梅、杏、石榴、桔子、香橼等。畜牧业是纳西族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户都普遍饲养牛、马、骡、猪、羊等,山区农户的畜牧业比重大,各户都有羊群。骡马主要作为商品在“七月骡马会”上出售,“丽江马”以“质小而体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不知湍汗”而蜚声海内,被誉为云南三宝之一。不少男子从事马帮业,马帮是各民族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运输工具。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纳西族语言处于羌语支和彝语支分界点上,与这两种语言具有双向相似性。纳西语分化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丽江、香格里拉、维西、永胜等市县。此外,鹤庆、剑川、兰坪、德钦、宁蒗永宁坝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盐源县的大咀、冷九主和西藏芒康县的盐井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宁蒗、盐源、木里、盐边等县。在2000年人口普查中,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即今"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有2010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8.5%;四川省纳西族主要散居分布在[[凉山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和[[甘孜州|甘孜藏族自治州]]。  纳西族由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ser jel lv jel),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又译为“木石之标记”或“木石之记录”),绝大多数的东巴经用这种文字写成。东巴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称“格巴”(ggeq bbaq,),它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民族语文方面的政策和纳西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1956年6月始,选定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提交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通过了《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报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1981年,相关部门对《纳西文字方案》(草案)组织修改。这套纳西拼音文字方案,在小学进行双语教学中使用。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朝|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山]]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朝|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到[[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等乡镇)与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与[[泸沽湖]]畔的纳西人([[摩梭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玉龙县]]塔城、鲁甸等地)。在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特别是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     纳西族地区的坝区与河谷区是主要的产粮区,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麦,豆类有蚕豆、黄豆、豌豆、鸡豆、白芸豆等;高山作物有荞麦、燕麦、青稞、土豆、大麻等;河谷区有花生、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有楸木、漆树、核桃、板栗、桑树、花椒、竹子等,现烤烟种植也有较大发展;水果品种有桃、李、梨、柿、核桃、苹果、梅、杏、石榴、桔子、香橼等。畜牧业是纳西族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户都普遍饲养牛、马、骡、猪、羊等,山区农户的畜牧业比重大,各户都有羊群。骡马主要作为商品在“七月骡马会”上出售,“丽江马”以“质小而体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不知湍汗”而蜚声海内,被誉为云南三宝之一。不少男子从事马帮业,[[马帮]]是各民族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运输工具。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纳西族语言处于羌语支和彝语支分界点上,与这两种语言具有双向相似性。纳西语分化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云南省]][[丽江]]、[[香格里拉市]]、[[维西]]、[[永胜]]等市县。此外,[[鹤庆]]、[[剑川]]、[[兰坪]]、[[德钦]]、[[宁蒗县]]永宁坝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县]]俄亚乡等地,[[盐源县]]大咀、冷九主等地,[[得荣县]]白松镇等地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乡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  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云南省]][[宁蒗县]]和[[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盐边县]]等县。     纳西族由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ser jel lv jel),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又译为“木石之标记”或“木石之记录”),绝大多数的东巴经用这种文字写成。东巴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称“[[哥巴文]]”(ggeq bbaq,),它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民族语文方面的政策和纳西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1956年6月始,选定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提交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通过了《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报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1981年,相关部门对《纳西文字方案》(草案)组织修改。这套纳西拼音文字方案,在小学进行双语教学中使用。①纳西(摩娑 )支系 :一、纳西(摩娑 )支系 :〇[[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华坪县),[[迪庆州]](香格里拉-德钦县-维西县),[[大理州]](鹤庆县-剑川县),[[怒江州]](兰坪县)  ①[[云南省]]:〇[[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华坪县),〇[[迪庆州]](香格里拉-德钦县-维西县),〇[[大理州]](鹤庆县-剑川县),〇[[怒江州]](兰坪县)  〇[[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盐源县),[[攀枝花市]](盐边县),[[甘孜州]](得荣县 )  ②[[四川省]]:〇[[凉山州]](木里县-盐源县),〇[[攀枝花市]](盐边县),〇[[甘孜州]](得荣县 )  〇[[西藏]][[昌都]](芒康县)③[[西藏自治区]]:〇[[昌都市]](芒康县)   二、摩梭(纳日)支系: ①[[四川省]]:〇[[凉山州]](木里县-盐源县),〇[[攀枝花市]](盐边县-仁和区)   ②[[云南省]]:〇[[丽江市]](宁蒗县),〇[[迪庆州]](维西县) 三、纳恒支系:②摩梭(纳日)支系:①[[云南省]]:〇[[丽江市]](宁蒗县-永胜县)〇[[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盐源县),[[攀枝花市]](盐边县-仁和区)  〇[[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迪庆州]](维西县)四、阮可支系:①[[云南省]]:〇[[迪庆州]](香格里拉),〇[[丽江市]](玉龙县-宁蒗县)    ③纳恒支系:②[[四川省]]:〇[[凉山州]](木里县)〇[[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胜县)五、玛丽玛萨支系:④阮可支系:①[[云南省]]:〇[[迪庆州]](维西县)〇[[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丽江市]](玉龙县-宁蒗县)    〇[[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六、拉热支系:①[[四川省]]:〇[[凉山州]](木里县)⑤玛丽玛萨支系:〇[[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七、史兴支系:①[[四川省]]:〇[[凉山州]](木里县水洛乡)⑥拉热支系:八、納木依支系:〇[[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①[[四川省]]:〇[[凉山州]](木里县-冕寧县-西昌市-盐源县),〇[[甘孜州]](九龙县)  东巴教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是纳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干,是在纳西族处于氏族和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吸收了藏族的本教、藏传佛教等的一些内容,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态。它有自己的仪式系统,庞大的鬼神体系,与各种仪式相配套的经典。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重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这一基本理念,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  [[东巴教]]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是纳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干,是在纳西族处于氏族和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吸收了藏族的本教、藏传佛教等的一些内容,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态。它有自己的仪式系统,庞大的鬼神体系,与各种仪式相配套的经典。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重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这一基本理念,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  藏传佛教是从元末开始,由西藏经川西传入纳西族地区的。 自明代中叶以来,随着纳西族木氏土司势力的向北扩张,加强了和藏传佛教的联系。木氏家族与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关系密切。明成化九年(1473年),土司木嵚赠厚礼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七世活佛曲扎嘉措。木定任土司时(1508---1526年),八世黑帽系活佛弥觉多杰(1507- -1554年)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应邀到丽江。噶玛噶举派陈拉居南嘉(1456- 1539年)的两个弟子强西年和俄阔琼绕南嘉曾出任木氏土司的宗教大师。  [[藏传佛教]]是从元末开始,由西藏经川西传入纳西族地区的。 自明代中叶以来,随着纳西族木氏土司势力的向北扩张,加强了和藏传佛教的联系。木氏家族与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关系密切。明成化九年(1473年),土司木嵚赠厚礼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七世活佛曲扎嘉措。木定任土司时(1508---1526年),八世黑帽系活佛弥觉多杰(1507- -1554年)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应邀到丽江。噶玛噶举派陈拉居南嘉(1456- 1539年)的两个弟子强西年和俄阔琼绕南嘉曾出任木氏土司的宗教大师。  在清代,汉传佛教在丽江地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增建了60多个大小寺庙,分布在城乡各地。到20世纪50年代前,丽江县属的比较大的村寨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寺庙,有的大寺有不少田产。寺庙中的和尚也多是纳西人。  在清代,[[汉传佛教]]在丽江地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增建了60多个大小寺庙,分布在城乡各地。到20世纪50年代前,丽江县属的比较大的村寨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寺庙,有的大寺有不少田产。寺庙中的和尚也多是纳西人。  道教在明代传到丽江,木氏土司从内地请来道士到丽江传播道教。清雍正元年(1723)丽江“改土归流”后,道教在丽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了明代所建的道教道观外,清代又在丽江各地增建了不少道观,文昌宫和村寨庙堂与日俱增。道教信徒还组织了洞经会,以文昌宫为活动地点,将自己供奉的道教神仙编为神牌,学习洞经音乐,谈演洞经。  [[道教]]在明代传到丽江,木氏土司从内地请来道士到丽江传播道教。清雍正元年(1723)丽江“改土归流”后,道教在丽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了明代所建的道教道观外,清代又在丽江各地增建了不少道观,文昌宫和村寨庙堂与日俱增。道教信徒还组织了洞经会,以文昌宫为活动地点,将自己供奉的道教神仙编为神牌,学习洞经音乐,谈演洞经。'''[[中国少数民族]]''''''[[中国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在55个少数民族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且经过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尚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中国未识别民族]]''')。根据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六大语系: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 :    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  (一)主体讲'''[[汉藏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门巴族]]'''、'''[[羌族]]'''、'''[[普米族]]'''、'''[[纳西族]]'''、'''[[珞巴族]]'''、'''[[僜人]]'''、'''[[景颇族]]'''、'''[[阿昌族]]'''、'''[[独龙族]]'''、'''[[怒族]]'''、'''[[彝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     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等族。  (二)主体讲'''[[壮侗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黎族]]'''等民族。  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等族。  (三)主体讲'''[[南亚语系]]'''的少数民族有:'''[[京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族。  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僜人]]'''(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   (四)主体讲'''[[南岛语系]]'''的少数民族有:'''[[高山族]]'''等民族。(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邹语]]、[[卡那卡那富语]]、[[沙阿鲁阿语]]、[[排湾语]]、[[阿美语]]、[[布农语]]、[[鲁凯语]]、[[卑南语]]、[[赛夏语]]、[[邵语]]、[[噶玛兰语]]、[[巴则海语]]、[[雅美语]]等语言)<br>   (五)主体讲'''[[阿尔泰语系]]'''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br>   (六)主体讲'''[[印欧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
18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