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纳西族

添加3,098字节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文件:96669.jpg|right|thumb|280px|纳西族女子]][[文件:96677.jpg|right|thumb|280px|纳西族歌舞]][[文件:96673.jpg|right|thumb|280px|跳舞的纳西族妇女]][[文件:96672.jpg|right|thumb|200px|纳西族老人(云南丽江)]][[文件:96704.jpg|right|thumb|200px|56朵“民族体育之花”:和显风,纳西族(云南),来源: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  '''纳西族'''([[汉语拼音]]:Naxi Zu;[[英语]]:the Naxi nationality),[[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地位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市]]及其毗邻地区。  纳西族现有人口为308 839人(2000年),其中云南295464人,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包括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有2010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8.5%。四川省纳西族有8725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和甘孜藏族自治州。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及其毗邻地区,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中国(中国大陆)有纳西族总人口309,477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27大民族,其中云南295,464人,占纳西族人口的95.5%,其余省市区均有分布。纳西族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其余部分散居在[[迪庆州]](维西县、香格里拉市等地),[[大理州]](鹤庆县、剑川县等地),[[怒江州]](兰坪县等地)和[[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木里县等地)以及[[攀枝花市]](盐边县、仁和区等地),[[甘孜州]]( [[得荣县]]、[[九龙县]]等地);还有一部分纳西族定居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乡)。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岭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入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  纳西族正式定名于1954年,当时中央民委派出的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依据大多数纳西族人的意愿确定了这个称谓。历史上纳西族有过多种称谓。两汉、魏晋时称“么沙夷”,唐代到清代称为“么些”,近代被称为“么些”、“摩梭”及“么西”等。纳西族西部20多万人自称“纳西”,东部数万人自称“纳”、“纳汝”、““纳恒”等。近年来摩梭人往往特指东部。  纳西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境内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虎跳峡、玉龙雪山、哈巴雪山、梅里雪山、白芒雪山、贡嘎岭等名山大川,山体与峡谷并列,顶峰海拔常在5000米以上,个别甚至超过6000米,峡谷深邃,相对高差极大。纳西族居住区平均海拔2700米,独特的地貌因素,使得气候、植被、土壤乃至整个自然综合体都呈明显的垂直变化,气候有寒、温、热3种类型。高寒山区平均气温为5.4゜C, 金沙江河谷为14.5゜C,丽江坝区和泸沽湖盆地为12.6゜C;年降雨量为800—1034毫米。在2000年人口普查中,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即今"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有2010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8.5%;四川省纳西族主要散居分布在[[凉山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和[[甘孜州|甘孜藏族自治州]]。  纳西族山区密布云南松、红松、华山松、云杉、冷杉、红杉、铁杉等优质用材林,是我国西南的著名林区。纳西族聚居区丽江市是中国著名的植物保护基地之一。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境内,仅种子植物就多达2 998种,单是杜鹃花就有40多种,热带、温带、寒带植物在全市均有分布。鸟兽类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共有兽类8目,21科,83种,占云南兽类总数的29.6%,其中资源兽类近40种。共有鸟类17目、46科、290种,占云南鸟类总数的37.6%,其中资源鸟类230多种。珍稀鸟兽的种类较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黑颈鹤、滇金丝猴等。纳西族居住地区虽然交通不便,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滇中高原过渡地带,因此成为滇川藏几省区各民族彼此交往的通道。  纳西族地区的坝区与河谷区是主要的产粮区,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麦,豆类有蚕豆、黄豆、豌豆、鸡豆、白芸豆等;高山作物有荞麦、燕麦、青稞、土豆、大麻等;河谷区有花生、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有楸木、漆树、核桃、板栗、桑树、花椒、竹子等,现烤烟种植也有较大发展;水果品种有桃、李、梨、柿、核桃、苹果、梅、杏、石榴、桔子、香橼等。  畜牧业是纳西族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户都普遍饲养牛、马、骡、猪、羊等,山区农户的畜牧业比重大,各户都有羊群。骡马主要作为商品在“七月骡马会”上出售,“丽江马”以“质小而体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不知湍汗”而蜚声海内,被誉为云南三宝之一。不少男子从事马帮业,马帮是各民族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运输工具。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朝|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山]]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朝|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到[[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盐源县达住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丽江塔城、鲁甸等地)。在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特别是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  在汉文古籍中,纳西族的他称有“麽些”(些读如so)、“摩沙”、“摩挲”、“摩娑”等,近现代汉族民间亦曾流行以“麽些”(摩梭)称纳西人。由于历史上的这一他称比较普遍,直至族称正式定为“纳西”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初,各地纳西人填族别时填“麽些”或“摩西”。藏族人则称纳西族为“姜”(Hjang),白族自古称纳西族为“摩梭”(麽些),但通用的他称仍为“摩梭”(麽些)。主要居住在中甸县(现为香格里拉县)东南部东坝等地的部分纳西人(自称纳西或纳罕)被称为“阮可”(又音译为“若喀”)。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纳西族语言处于羌语支和彝语支分界点上,与这两种语言具有双向相似性。纳西语分化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丽江、香格里拉、维西、永胜等市县。此外,鹤庆、剑川、兰坪、德钦、宁蒗永宁坝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盐源县的大咀、冷九主和西藏芒康县的盐井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宁蒗、盐源、木里、盐边等县。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等乡镇)与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与[[泸沽湖]]畔的纳西人([[摩梭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玉龙县]]塔城、鲁甸等地)。在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特别是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  纳西族由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ser jel lv jel),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又译为“木石之标记”或“木石之记录”),绝大多数的东巴经用这种文字写成。东巴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称“格巴”(ggeq bbaq,),它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民族语文方面的政策和纳西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1956年6月始,选定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提交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通过了《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报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1981年,相关部门对《纳西文字方案》(草案)组织修改。这套纳西拼音文字方案,在小学进行双语教学中使用。  纳西族地区的坝区与河谷区是主要的产粮区,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麦,豆类有蚕豆、黄豆、豌豆、鸡豆、白芸豆等;高山作物有荞麦、燕麦、青稞、土豆、大麻等;河谷区有花生、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有楸木、漆树、核桃、板栗、桑树、花椒、竹子等,现烤烟种植也有较大发展;水果品种有桃、李、梨、柿、核桃、苹果、梅、杏、石榴、桔子、香橼等。畜牧业是纳西族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户都普遍饲养牛、马、骡、猪、羊等,山区农户的畜牧业比重大,各户都有羊群。骡马主要作为商品在“七月骡马会”上出售,“丽江马”以“质小而体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不知湍汗”而蜚声海内,被誉为云南三宝之一。不少男子从事马帮业,[[马帮]]是各民族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运输工具。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纳西族语言处于羌语支和彝语支分界点上,与这两种语言具有双向相似性。纳西语分化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云南省]][[丽江]]、[[香格里拉市]]、[[维西]]、[[永胜]]等市县。此外,[[鹤庆]]、[[剑川]]、[[兰坪]]、[[德钦]]、[[宁蒗县]]永宁坝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县]]俄亚乡等地,[[盐源县]]大咀、冷九主等地,[[得荣县]]白松镇等地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乡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  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云南省]][[宁蒗县]]和[[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盐边县]]等县。  纳西族由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ser jel lv jel),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又译为“木石之标记”或“木石之记录”),绝大多数的东巴经用这种文字写成。东巴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称“[[哥巴文]]”(ggeq bbaq,),它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民族语文方面的政策和纳西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1956年6月始,选定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提交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通过了《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报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1981年,相关部门对《纳西文字方案》(草案)组织修改。这套纳西拼音文字方案,在小学进行双语教学中使用。== 民族支系 ==一、纳西(摩娑  )支系 :①[[云南省]]:〇[[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华坪县),〇[[迪庆州]](香格里拉-德钦县-维西县),〇[[大理州]](鹤庆县-剑川县),〇[[怒江州]](兰坪县) ②[[四川省]]:〇[[凉山州]](木里县-盐源县),〇[[攀枝花市]](盐边县),〇[[甘孜州]](得荣县 )   ③[[西藏自治区]]:〇[[昌都市]](芒康县)二、摩梭(纳日)支系:①[[四川省]]:〇[[凉山州]](木里县-盐源县),〇[[攀枝花市]](盐边县-仁和区)  ②[[云南省]]:〇[[丽江市]](宁蒗县),〇[[迪庆州]](维西县)三、纳恒支系:①[[云南省]]:〇[[丽江市]](宁蒗县-永胜县)四、阮可支系:①[[云南省]]:〇[[迪庆州]](香格里拉),〇[[丽江市]](玉龙县-宁蒗县)    ②[[四川省]]:〇[[凉山州]](木里县)五、玛丽玛萨支系:①[[云南省]]:〇[[迪庆州]](维西县)六、拉热支系:①[[四川省]]:〇[[凉山州]](木里县)七、史兴支系:①[[四川省]]:〇[[凉山州]](木里县水洛乡)八、納木依支系:①[[四川省]]:〇[[凉山州]](木里县-冕寧县-西昌市-盐源县),〇[[甘孜州]](九龙县)  东巴教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是纳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干,是在纳西族处于氏族和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吸收了藏族的本教、藏传佛教等的一些内容,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态。它有自己的仪式系统,庞大的鬼神体系,与各种仪式相配套的经典。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重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这一基本理念,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  [[东巴教]]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是纳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干,是在纳西族处于氏族和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吸收了藏族的本教、藏传佛教等的一些内容,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态。它有自己的仪式系统,庞大的鬼神体系,与各种仪式相配套的经典。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重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这一基本理念,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  藏传佛教是从元末开始,由西藏经川西传入纳西族地区的。 自明代中叶以来,随着纳西族木氏土司势力的向北扩张,加强了和藏传佛教的联系。木氏家族与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关系密切。明成化九年(1473年),土司木嵚赠厚礼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七世活佛曲扎嘉措。木定任土司时(1508---1526年),八世黑帽系活佛弥觉多杰(1507- -1554年)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应邀到丽江。噶玛噶举派陈拉居南嘉(1456- 1539年)的两个弟子强西年和俄阔琼绕南嘉曾出任木氏土司的宗教大师。  [[藏传佛教]]是从元末开始,由西藏经川西传入纳西族地区的。 自明代中叶以来,随着纳西族木氏土司势力的向北扩张,加强了和藏传佛教的联系。木氏家族与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关系密切。明成化九年(1473年),土司木嵚赠厚礼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七世活佛曲扎嘉措。木定任土司时(1508---1526年),八世黑帽系活佛弥觉多杰(1507- -1554年)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应邀到丽江。噶玛噶举派陈拉居南嘉(1456- 1539年)的两个弟子强西年和俄阔琼绕南嘉曾出任木氏土司的宗教大师。  在清代,汉传佛教在丽江地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增建了60多个大小寺庙,分布在城乡各地。到20世纪50年代前,丽江县属的比较大的村寨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寺庙,有的大寺有不少田产。寺庙中的和尚也多是纳西人。  在清代,[[汉传佛教]]在丽江地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增建了60多个大小寺庙,分布在城乡各地。到20世纪50年代前,丽江县属的比较大的村寨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寺庙,有的大寺有不少田产。寺庙中的和尚也多是纳西人。   道教在明代传到丽江,木氏土司从内地请来道士到丽江传播道教。清雍正元年(1723)丽江“改土归流”后,道教在丽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了明代所建的道教道观外,清代又在丽江各地增建了不少道观,文昌宫和村寨庙堂与日俱增。道教信徒还组织了洞经会,以文昌宫为活动地点,将自己供奉的道教神仙编为神牌,学习洞经音乐,谈演洞经。  [[道教]]在明代传到丽江,木氏土司从内地请来道士到丽江传播道教。清雍正元年(1723)丽江“改土归流”后,道教在丽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了明代所建的道教道观外,清代又在丽江各地增建了不少道观,文昌宫和村寨庙堂与日俱增。道教信徒还组织了洞经会,以文昌宫为活动地点,将自己供奉的道教神仙编为神牌,学习洞经音乐,谈演洞经。七星披肩=== 七星披肩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 ===东巴画==== 东巴画 ====东巴文==== 东巴文 ==== [[文件:96674.jpg|right|thumb|280px|纳西族歌舞]]东巴纸==== 东巴纸 ====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 ===纳西族乐器=== 纳西胡琴 === 纳西胡琴纳西族舞蹈=== 纳西族舞蹈 ===纳西木雕艺术=== 纳西木雕艺术 ===纳西族婚俗=== 纳西族婚俗 ===丽江坝区纳西族的婚俗==== 丽江坝区纳西族的婚俗 ====摩梭人的“走婚”==== 摩梭人的“走婚” ====纳西族成年礼=== 纳西族成年礼 ===禁忌=== 禁忌 ===特色饮食=== 特色饮食 ===== 纳西民居 == [[文件:96705.jpg|right|thumb|280px|纳西族房屋]]== 纳西民居 ==永宁摩梭民居建筑=== 永宁摩梭民居建筑 ===[[文件:96676.jpg|right|thumb|280px|纳西族歌舞]]{| width=100% class="wikitable"|bgcolor="#F5FFFA" align="left"|'''[[中国民族]]'''<br>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且经过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尚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中国未识别民族]]''')。根据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六大语系: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 :<br>(一)主体讲'''[[汉藏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门巴族]]'''、'''[[羌族]]'''、'''[[普米族]]'''、'''[[纳西族]]'''、'''[[珞巴族]]'''、'''[[僜人]]'''、'''[[景颇族]]'''、'''[[阿昌族]]'''、'''[[独龙族]]'''、'''[[怒族]]'''、'''[[彝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br>(二)主体讲'''[[壮侗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黎族]]'''等民族。<br>(三)主体讲'''[[南亚语系]]'''的少数民族有:'''[[京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族。<br>(四)主体讲'''[[南岛语系]]'''的少数民族有:'''[[高山族]]'''等民族。(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邹语]]、[[卡那卡那富语]]、[[沙阿鲁阿语]]、[[排湾语]]、[[阿美语]]、[[布农语]]、[[鲁凯语]]、[[卑南语]]、[[赛夏语]]、[[邵语]]、[[噶玛兰语]]、[[巴则海语]]、[[雅美语]]等语言)<br>(五)主体讲'''[[阿尔泰语系]]'''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br>(六)主体讲'''[[印欧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Category:中华民族]][[Category:中国少数民族]][[Category:民族]][[Category:民族学]][[Category:民俗学]][[Category:民族史学]][[Category:人类学]][[Category:社会学]][[Category:文化学]][[Category:文化人类学]][[Category:文化]][[Category:中国文化]][[Category:民族]][[Category:民族学]][[Category:民族关系]][[Category:民族史学]][[Category:民族史]][[Category:民族关系史]][[Category:世界民族研究]][[Category:文化人类学]][[Category:民俗学]][[Category:社会学]][[Category:中文词典]]
18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