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隐(833~910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余杭(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是新登(今杭州市富阳区)人。生于太和七年(833年),少时即负盛名。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55岁时归乡依镇海节度使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享年77岁。罗隐生活于动乱年代,又久受压抑,诗工七绝,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传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70首。

《中华经典诵读·学生必背与诵读古诗词》作者简介

  罗隐(833—910年),唐朝诗人。本名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在咸通乾符中,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70首。(《旧五代史》卷二四本传、《唐才子传》卷九)

生平简介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唐代文学家、诗人。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余杭(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是新登(今浙江桐庐)人。生于太和七年(833年),少时即负盛名。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55岁时归乡依镇海节度使钱镠,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唐天祐三年(906年),充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使。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享年77岁。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70首。

作品

  罗隐生当变乱时代,大半生流落不得志的生活经历,养成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为谐谑讽刺。他的创作以杂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将自己的小品文集题名《谗书》,并自述写作用心是“有可以谗者则谗之”,“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杂文小品表现形式上有直接发议论,有借寓言托讽,有用散文体,有用赋体,随物赋形,不拘一格,而皆能嬉笑怒骂,涉笔成趣,明快泼辣,一针见血。罗隐还有一些较好的记叙文和政论文,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诗歌多应酬赠答、登临写景之作,表现出一些怀才不遇之感,但总的说来境界比较狭窄,调子不免低沉。他的一部分讽刺小诗,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与其杂文相似。罗隐的诗风在晚唐属于浅易明畅的一路,述事真切而语言通俗,尤其善于提炼民间口语,有些诗句写来如同白话,成为后人常用的谚语格言。

文集

  著述甚丰,但散佚严重,今存诗歌约500首,有诗集《甲乙集》传世,散文名著《谗书》五卷60篇(残缺2篇),哲学名著《两同书》两卷(10篇),小说《广陵妖乱志》《中元传》等,另有书启碑记等杂著约40篇(见《全唐文》)。

后世纪念

罗隐碑林

  罗隐碑林,位于浙江省富阳区新登境内。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追念先贤,示教后人,一九九五年,富阳市政府择址新登镇葛溪帝贤明山北山腰兴建罗隐碑林,碑廊内树立一批花岗岩碑,镌刻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海粟等题写的书法艺术精品。 碑林里面有两个露天的院子,分上下两个台阶,四周镌刻着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海粟等题写的四十多块书法艺术精品。走廊墙壁上有十几块黑色大理石分别雕刻着我国当代书法家篆写的罗隐诗句。沿院子两边走廊往上走四十多个台阶,便是罗隐纪念厅。纪念厅内有一座两米多高的罗隐石雕像,雕像旁边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雕刻着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篆写的罗隐诗句。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