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蕨植物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羊齿植物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真蕨植物门汉语拼音:Zhen Jue Zhiwu Men;英语:Pteridophyta),蕨类植物中最占优势、数量最多的一门。又称羊齿植物。具明显的根、茎、叶和复杂的维管系统的分化。除少数具乔木状直立茎外,大都具横走的根状茎。单叶或一至多回羽状复叶,具柄,叶片中的脉序羽状或扇状,侧脉二歧分叉或二歧合轴分叉,开放或结成网状。植物体各部通常具有鳞片和各种毛被等保护器官;孢子囊部分散生或成聚合囊,绝大多数聚生成各种形状的孢子囊群,着生于叶片下面的边缘或叶脉上 。孢子囊绝大多数具薄的囊壁 ,并有释放孢子的结构——环带。孢子两面型或四面型,表面有复杂的纹饰。约1万种,广布世界以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最多。大多数陆生或附生,少数水生或沼泽生。中国有2000多种,是世界上蕨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门是森林植被中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种可作为反映生态环境的指示植物,同时又是中草药的重要来源,有些种类的拳卷幼叶可作蔬菜,称蕨菜,行销国内外,有些种类的粗大的根状茎,可以直接食用或提取淀粉,俗称蕨粉,是滋补食品,多数的种类形体雅致,历来作为园林观赏植物。

  真蕨类最早出现于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时开始繁盛,在数量上,仅次于石松门、节蕨门和种子蕨门。中生代时虽次于裸子植物,但仍不失为当时最繁盛的类群之一。现代仍然繁盛。该门由于种类最多、亲缘关系复杂,给分类上造成很大的困难,100多年来,不同的分类学家,各提出自己的分类系统。通常包括化石在内的分类可分为3个纲:①原始蕨纲。枝系和叶的区别不很显著。出现于早泥盆世,在石炭纪比较繁盛,延续到二叠纪。②厚囊蕨纲。孢子囊壁由数层细胞组成。内含:瓶尔小草目,化石少见,且多有疑问;观音座莲目,出现于石炭纪,延续至今。③薄囊蕨纲。孢子囊壁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内含:紫箕目,又称薇目,出现于石炭纪,延续至今;真蕨目,出现于石炭纪,至现代仍有;蘋目,和槐叶蘋目均出现于第三纪,延续至现代。中国秦仁昌1978年将该亚门分为厚囊蕨、原始薄囊蕨和薄囊蕨3个纲6个目和47科(不产于中国的科未包括在内),成为真蕨类最新的分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