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翁方纲(1733-1818),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忠叙,号覃溪,又号苏斋。清代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19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始,历充江西、湖北乡试主考官,广东学政。在广东,考察金石碑刻,编定《粤东金石略》。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任江南乡试主考官。两年后,擢国子监司业,不久晋詹事府司经局洗马。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江西学政,所著《两汉金石记》在江西问世。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擢内阁学士。次年出任山东学政。未及半年,足迹几乎遍及山东,所到之处,观览名胜古迹,搜求金石碑刻。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秋任职期满,离开济南。在山东、特别是在济南写下了不少清新自然的诗文,并先后编定《通志堂经解目录》、《小石帆亭著录序目》,完成学术著作《经义考补正》、诗集《小石帆亭稿》。

  嘉庆元年(1796年),翁方纲赴千叟宴。嘉庆四年迁鸿胪寺卿。后又参加鹿鸣宴、琼林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终年85岁。翁方纲居官清廉,不事产业。平生著述丰富。精研群经,考订训诂,明辨义理,所得并入《经义考补正》。尤精于金石之学,其《两汉金石记》,剖析纤细,考证至精。工于诗,作品凡70卷,6000余首,论诗主“肌理”说,在其倡导下,形成以学入诗的“学问诗”派。所著结集为《复初斋全集》、《苏斋丛书》及《礼经目次》、《苏诗补注》等。擅书法,与刘墉齐名于京师。

  翁方纲长于考证金石,富藏书。对书画、金石、谱录、诗词等艺,靡不精审,其书法尤名震一时。书学欧、虞,谨守法度。尤善隶书,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翁、刘、梁、王”。亦有以其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称“翁刘成铁”。马宗霍《霋岳楼笔谈》称“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小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石庵所能到也。”著有《两汉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石州诗话》等。

  翁方纲是清代著名经学理论家,在清代乾嘉学者群体中,翁方纲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物。他生平精心汲古,宏览多闻,既能诗文,又擅书法,更精鉴赏。他对诗歌、书画、谱录、金石学等都有很深的研究,而且著作等身,仅流传下来的著作就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文集》、《复初斋诗集》、《石洲诗话》、《经义考补正》、《礼经目次》、《苏诗补注》、《苏斋笔记》等数十种。翁方纲的书法主要学习唐楷,初学颜真卿,后专学虞世南和欧阳询,尤其用功于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他的行书主要学习米芾、董其昌及颜真卿。翁氏学书强调笔笔有来历,但他只是在技巧上下工夫,而始终墨守前人成规,不求创新,终究只是以工夫见长。包世臣评翁方纲的书法“只是工匠之精细者”。

  他的《行书论绛帖卷》,清 嘉庆,纵28.9cm,横302.4cm,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以《淳化阁帖》为底本而有所增删,刻诸家古法帖、历代名臣法帖、二王帖、历代帝王书、唐、宋法帖等。《绛帖》是最早的私人所刻的丛帖,从宋代起便有翻刻,拓本繁杂。翁方纲此作是为明末冯铨(字伯衡)所凑集的《绛帖》作跋,对《绛帖》进行考订。翁方纲既是书家也是学者,对历代碑帖拓本的考证是他治学领域的重要方面。此作创作于嘉庆四年(1799年),翁氏时年67岁。笔法流畅丰润,结字稳健,风格古朴遒劲,是翁氏晚年上乘之作。此行书轴是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使这幅作品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作品中温润丰厚浓墨与纤细的游丝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运笔用墨过程中,由浓渐淡、由粗渐细的过渡缓冲。因此,浓淡、粗细、行止极有节奏感。整幅作品用笔以圆润轻柔为主,没有丝毫方刚急躁的火气,从柔润流畅的笔意中,可推想作者书写时灵活的用腕。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