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拼音:ěr  部首:  总笔画:6  部外笔画:0  结构:独体字  五笔:BGH  倉頡:SJ  常用字 

基本释义:

  • ěr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2.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4.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便捷查询:

”字书法
作者:王羲之
”字书法
作者:李世民
”字书法
作者:颜真卿
”字书法
作者:王献之

耳 ěr

  1. <本义> 耳朵:耳聪目明丨耳濡目染丨耳鬓厮磨。【百科】 (ear),听觉位觉(平衡觉)器官。通过耳,动物可感知外界声音信息和本身躯体位置,借以交往、寻偶、避敌、捕猎和保持身体平衡。耳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是动物进化的一种表现。不同动物耳的结构有很大差异。脊椎动物中原始类群只有内耳,主要起平衡身体的作用。软骨鱼内耳中有椭圆囊、球状囊和半规管,兼有一定听觉功能;大多数硬骨鱼内耳中有听壶,由于没有鼓膜,经借助侧线器官可感受水中1000赫以下的声波。两栖类中的蟾蜍已产生中耳,具有鼓膜和耳柱骨。声波对鼓膜的振动通过耳柱骨传入内耳,引起椭圆囊及听壶中感受器的兴奋。还有耳咽管通过咽腔平衡鼓膜内外的压力。爬行类的耳有了进一步发展,听壶内有独立的声感受器,内耳瓶状囊显著加长,鳄类有卷曲,蜥蜴听觉发达,鼓膜内陷,出现了外耳道的雏形;蛇类鼓膜、中耳和耳咽管均退化,声波沿地面通过头骨的方骨传到耳柱骨,从而使内耳感觉。鸟类的耳基本上与爬行类相似,有单一的听骨(耳柱骨)和雏形外耳道。鸮形目耳较发达,并有特殊耳羽帮助收集声波及确定声波的方向。哺乳类耳达到高度完善,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由可转动的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起收集声波的作用。中耳又称鼓室,为外耳与内耳间的腔隙,其外侧为鼓膜,借鼓室中的三块听骨(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杠杆系统将声波引起的鼓膜振动传至内耳。鼓室前壁有咽鼓管(耳咽管)通向咽部,平时关闭,吞咽及某些口部运动时开放,可调节鼓室内空气的压力。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耳蜗为瓶状囊卷曲形成,状似蜗牛,故名,为感受声音刺激的器官;前庭器官司平衡,属位觉感受器。穴居哺乳类和水栖哺乳类耳廓常退化,但有些哺乳类耳廓非常发达,可捕捉非常细小的声波。有些水栖哺乳类可通过下颌骨将水中声波传至中耳和内耳。
  2.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丨银耳丨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3. 位置在两旁的(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耳房丨鼎耳。
  4. 听说:耳闻丨耳软丨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丨技止此耳。
  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例证>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丨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7. 汉字部首之一。<注> 《汉字部首表》(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2009年颁布,标准名GF 0011-2009)的201个主部首之一,序号为124。
  8. 姓。

《康熙字典》释义

  【未集中】【耳字部】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𠀤音洱。【說文】主聽也。【易·說卦】坎爲耳。【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論語】女得人焉耳乎。【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傳】耳耳然至盛也。【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註】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註】辟耳,山名。【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詩·周南】采采卷耳。【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博雅】𠭿耳,馬莧也。 又獸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𠀤如蒸切,音仍。【前漢·惠帝紀】耳孫。【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

  考證:〔【博雅】耳,馬莧也。〕 謹按原文作𠭿耳馬莧也,謹於耳上增𠭿字。

百科条目

首字为“耳”的词语

  耳报神  耳边风  耳旁风  耳巴  耳背  耳沉  耳垂  耳戳  耳聪  耳朵  耳朵软

  耳房  耳粪  耳根  耳垢  耳光  耳号  耳环  耳机  耳记  耳际  耳科  耳廓

  耳力  耳聋  耳门  耳鸣  耳膜  耳目  耳剽  耳热  耳软  耳塞  耳塞  耳生

  耳石  耳食  耳屎  耳饰  耳熟  耳顺  耳套  耳挖  耳挖子  耳闻  耳蜗  耳炎

  耳音  耳语  耳针  耳轴  耳坠子  耳子


首字为“耳”的成语


  耳边之风  耳鬓斯磨  耳鬓厮磨  耳鬓撕磨  耳鬓相磨  耳不离腮  耳不旁听  耳不忍闻

  耳聪目明  耳根清净  耳红面赤  耳后风生  耳后生风  耳聋眼黑  耳聋眼花  耳聋眼瞎

  耳满鼻满  耳鸣目眩  耳目闭塞  耳目导心  耳目非是  耳目股肱  耳目喉舌  耳目心腹

  耳目一新  耳目昭彰  耳目之欲  耳目众多  耳染目濡  耳热眼跳  耳濡目击  耳濡目及

  耳濡目染  耳软心活  耳顺之年  耳食不化  耳食目论  耳食之论  耳食之谈  耳食之徒

  耳食之言  耳视目食  耳视目听  耳熟能详  耳提面命  耳提面训  耳听八方  耳听心受

  耳听是虚,眼见是实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耳闻不如面见  耳闻不如目见

  耳闻不如眼见  耳闻目睹  耳闻目击  耳闻目见  耳闻目览  耳闻目染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耳闻眼睹  耳闻眼见  耳闻则诵  耳习目染  耳熏目染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