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琏(1907~1977)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陕西华州(今陕西华县)人。12岁进华县高等小学念书,1925年考取黄埔军校,入入伍生总队。1926年3月,军校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胡被编入第四期步科第一团第七连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10月,胡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冬任第十一师第六十一团连长。后在陈诚的第十八军任营长、团长。1929年至1930年,随第十八军参加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因作战勇敢,胆识过人,深受陈诚赏识。1931年至1934年,跟随陈诚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围剿”。1935年起,又随罗卓英在浙西南继续进攻红军。

  抗日战争期间,胡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第一次湘北会战、随枣会战、湖北江防保卫战、石牌要塞保卫战、湘西雪峰山会战等战役。石牌要塞被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蒋介石亲自把守卫重责交给了胡任师长的第十八军第十一师。1943年5月,面对日军两个半师团的进攻,胡采取诱敌深入至冈峦起伏的丘陵地带聚而歼之的战术,进攻要塞之敌以沉重打击。战后,胡获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第十八军副军长。

  1944年,胡奉调到蒋介石侍从室任参军,经常在蒋介石左右,对蒋的思想、言行了解颇多;对国民党其他军政要人,特别是陈诚的性格、学养相当熟悉,为他成为蒋介石的军事支柱和陈诚军事集团后期骨干打下基础。同年8月,胡出任第十八军军长,翌年7月被授予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琏率第十八军驻防武汉,获忠勤勋章和四等宝鼎勋章各一枚。1946年国民党军队整编,第十八军改为整编第十一师,胡任师长。全面内战爆发后,他奉命进攻苏北和鲁西南解放区,在定陶战役和宿北战役中受到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1947年,胡参加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在南麻、临朐等地与人民解放军激战,又获一等宝鼎勋章。是年夏秋,胡奉命转赴华中,进驻平汉铁路南段,并进攻鄂豫皖解放区。冬,蒋介石任命胡为整编第十八军军长,经常奉命指挥几个整编师作战,成为一个独立兵团,被称为“胡琏兵团”。在宛东等战役中,胡兵团受到人民解放军沉重打击。

  1948年9月,胡琏就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晋陆军中将衔。11月,第十二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包围于宿县双堆集地区。胡曾奉蒋命由南京两次飞入重围,妄图改变形势,但都成为幻想。第十二兵团被歼时,他乘战车突围逃往南京。

  1949年2月,胡被任命为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第二编练司令部驻江西南城,任务是收集国民党军队在江北溃散官兵,并招收新兵,编成第十八军、第十军。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后,第二编练司令部奉命改为第十二兵团,胡任兵团司令。李宗仁要他率部守大庾岭,他拒不执行,仍受蒋介石遥控指挥。

  9月,胡率部逃到广东,后由海上逃往金门。10月25日,第十二兵团与第二十二兵团在金门岛古宁头村阻挠人民解放军登陆。是年冬,胡任“福建省主席”兼第十二兵团司令。1950年,台湾当局将第十二兵团改为“金门防卫军”,胡任“金门防卫军司令”。1952年,蒋介石给胡加“陆军上将”衔。1954年6月,胡奉调回台北任第一野战军团司令。1957年晋升“二级陆军上将”,并再次出任“金门防卫军司令”。1958年8月24日,胡部在金门炮轰福建省大磴岛,骚扰福建沿海。冬,胡奉调至台湾,擢升为“陆军副总司令”。是国民党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执委会委员。1964年出任“南越大使”,1972年底调回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并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1974年秋,进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专攻宋史和中国现代史。1977年6月22日,因患心脏病殁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