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题与背景: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安仁:旧县名,今江西省余江县,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今名。

  此诗为作者在1192年乘船路过安仁县(今江西省余江县)时所作。


逐句释义: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一只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竹篙收起来,停下了船桨,坐在船里。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怪生:难怪,怪不得。
  使风: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使渔船向前行驶。


舟过安仁 题图
舟过安仁 参考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作者乘船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显易懂,充满情趣。展示了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作者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省略了作者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两个小孩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用伞当帆让船前进。


试题精选:

阅读本诗作者杨万里的另外一首《宿新市徐公店·其二》,结合本诗完成下面各题。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其二|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宿》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宿》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参考答案:B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大臣、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太常博士、太子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