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 苏轼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 影

宋 ·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诗题与背景:

  《花影》是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咏物诗,体裁为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


  对于这首诗的作者有争议。有人查遍了《东坡七集》并未发现此诗作,而在宋代文学家、诗人谢枋得的《叠山集》中却发现了此诗,于是认为该诗为谢枋得所作。但是,无论是《东坡七集》或者《叠山集》都经过后人辗转抄录编纂,遗漏诗作和窜入他人诗作的情况并不罕见,谢枋得是个十分崇敬苏轼的诗人,他的外号“叠山”,就是从苏轼的一首七律诗中的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而来。《千家诗》是由谢枋得《重订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清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他很有可能特地将这首诗推荐在《重订千家诗》的选本中。


逐句释义: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楼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花的影子怎么扫得走呢?)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
  瑶台:美玉砌的楼台。泛指雕饰华丽的楼台。
  几度:几次。
  童:童仆,男仆。
  扫不开:扫不掉。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太阳落山带走了花影(日落,花影消失),明月又把花影送来了(明月照花,花影又现)。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却:一作“又”。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花影 题图
花影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借吟咏花影的讽刺诗,讽刺那些依仗靠山当权的小人层出不穷,像花影一样扫也扫不去。全诗借物抒怀,比喻新巧,意在言外。

  前两句“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是说,楼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后两句“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是说,太阳落山带走了花影,明月又把花影送来了。花影本来很美,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作者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占据高位的小人。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升起,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

  关于这首诗的讽喻对象,有三种理解:

  其一,苏轼在慨叹他的政敌即那些所谓“熙丰小人”。他们在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

  其二,影射宰相王安石。这首诗大约创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表达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其三,有人认为,该诗无讽喻之意,倒是颇有禅意。从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把诗中的“花影”理解为形容朝廷中当政的小人,难以驱去,赶不尽,除不绝。这样解诗不免呆板无味。“明月花影”,这是何等雅致的景物,用来形容小人,一点攻击力也没有。大家见骂人时,谁把对方骂成“花影”?像刘禹锡《聚蚊谣》,把小人形容为蚊子,罗隐把尸位素餐的昏官形容为木偶,这才叫讽刺。此诗喻义深远,其中有着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常言道:“如影随形。”有形就有影,有因就有果,世间的种种琐事,正像花影一样萦绕在花前,挥不尽,抛不去,只要有日月轮回,只要还停留在这世上,你就躲不开、赶不走这永远跟着你的影子,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东坡喜欢禅,因此认为这首诗中颇有禅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诗中的“花影”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花影重重叠叠,不能消除,虽随同太阳落山而消失,却又因月亮升起而重现。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诗歌描写了“花影”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变化。“重重叠叠”写花影之多,“上瑶台”写花影移动;“扫不开”写花影难除,表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洵子、苏辙兄。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