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江苏省 > 苏州市
江苏苏州:拙政园
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耦园
苏州古典园林:留园
江苏苏州:绰墩遗址

苏州汉语拼音:Sū Zhōu;英语:Suzhou City),简称“苏”,古称“姑苏”,中国江苏省辖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 8657.32平方千米。 辖5个市辖区,代管4个县级市。 常住人口1284.78万人。

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苏州城始建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2500多年。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苏州,又称姑苏城。 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余年,而官方认定的建城史逾2500年,是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长期为江南地区一级行政区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早在东汉中期,就成为仅次于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明清时期,更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全市地势低平,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太湖水面绝大部分在苏州境内,河流、湖泊、滩涂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4.6%,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苏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状元之乡、院士之乡、经济重镇,自古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2021年平均气温18.3℃,降水量1318.6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林果等。低洼塘田较多,出产莲藕、芡实、茭白等水生作物。特产有鸭血糯、白蒜、柑橘、枇杷、板栗、梅子、桂花、碧螺春茶等。长江刀鱼、阳澄湖大闸蟹和太湖白鱼、银鱼、白虾等为著名水产品。

苏州地势低平,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太湖水面绝大部分在苏州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太湖绝大部分景点、景区分布在苏州境内。

  • 邮编:215002 代码:320500 区号:0512

行政区划

苏州市辖5个市辖区,代管4个县级市:

历史

春秋战国

  苏州,古代名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

  商末太伯奔吴,建“句吴”国,设都吴城。

  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姑苏台建立吴都,命楚国叛将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阖闾大城,今天的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罕见。顾颉刚认为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另有一说为公元前559年建成的会稽,即今绍兴)。吴国又重用兵家始祖孙武,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军队,向西灭楚国,一度尽占今湘赣鄂地区,后北上伐齐,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前496年,阖闾葬于虎丘。另外,在常州和无锡的边境曾经发现了“阖闾城遗址”,区别于阖闾大城(苏州古城),该阖闾城是吴王阖闾伐楚凯旋后沿途修建的一座城池,而非吴国的都城姑苏城。

  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苏州又成为越国都城。前306年,楚国灭越国,“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楚治时期,“吴县”初设。同时“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以吴为治所设“江东郡”,综理南至甚为模糊之江东全境。公元前300年左右,苏州人口已达10万人。

从秦汉到隋唐五代

  前222年,秦始皇灭楚后,江东郡变更名称“会稽郡”,领县26(吴、无锡、曲阿、毗陵、娄、阳羡、乌程、由拳、余杭、富春、全唐、海盐、余稽、山阴、诸暨、余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乌伤),郡治吴县,即今苏州市区。后来从会稽郡的一部分另设行政区划,设置鄣郡。

  前209年,项羽在会稽郡的首府吴县招募士兵并起义,几年后推翻了秦朝

  前202年,会稽郡归属汉朝。次年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吴。

  129年,会稽郡北部改称吴郡,郡治吴县。南部地区另划出,设置会稽郡,郡治山阴。

  三国属吴。孙权建立吴国前,吴县为孙吴的统治中心。南朝置吴州。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战乱不断,大批士绅举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开皇九年(589年)置苏州,并开通南北大运河,苏州位于重要的商路上。

  唐朝,苏州为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苏州为江南道治所,江南道分治后,苏州为江南东道治所。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修筑连接苏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

  五代十国时,苏州为南唐和吴越国的边境城市。

宋、元

  宋朝(960年-1279年)北宋属两浙路。宋徽宗政和三年,升为平江府。南宋属两浙西路。当时苏州已经是重要的工商业都会,特别以丝绸著称。1035年,范仲淹建立文庙、创办府学,此后,苏州长期文风鼎盛,历代文人雅士辈出。

  1130年2月,金兵南下,曾毁坏并屠杀该城,战后不久得到恢复。

  1275年,蒙古军队占领苏州。元改“平江路”。末,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平江路为隆平府,都治苏州。

明、清

  1367年,朱元璋的军队攻破苏州,张士诚投降。明改“苏州府”,直隶南京。明时管理南直隶长江以南部分的应天巡抚驻扎在苏州。

  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出现在当时的苏州,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这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清代,苏州为江苏巡抚和江苏布政使驻地。

  明(1368年-1644年)、清(1644年-1911年)两代,苏州经历了一段更加繁荣的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长期保持在50万以上,最高将近500万市镇人口,城市街区沿几条主要通航河道向外呈放射状延伸,最远处距离城门(阊门)已经超过10华里。所谓“苏州以市肆胜”。

  明代苏州的浒墅关在全国8个主要钞关中税收额名列第2。当时活跃于全国的徽商这样评价全国的各大城市:“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会);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

  清代苏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四大商业中心)之一。由于消费人口集中,城外枫桥形成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粮食供应来自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南,一部分通过海路转销浙江、福建。苏州的外港,在明朝是太仓的浏河(通过娄江联系苏州),在清朝则是上海(通过苏州河联系)。这一时期,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之一。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04名,而苏州即产生了34名。苏州籍的名相重臣蔚为大观。

  在明、清两代,苏州建造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其中有许多为回苏州的退休官员所建,体现明显的士大夫情趣,与北京的皇家园林或扬州的盐商园林有明显的不同。苏州园林以其精致典雅的文化风格,备受当时人的赞赏。

  1860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天国军队进攻苏州,苏州经历一次浩劫,知府下令放火,将繁华的城西阊门商业区彻底焚毁,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难,成为后来上海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是太平天国苏福省的省会,建有李秀成金碧辉煌的忠王府。1863年12月,戈登的常胜军配合淮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取苏州。但战后苏州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已经让位给上海。整个苏州府的人口从战前1851年的654.1万锐减到战后1865年的228.9万,人口减少了65%,直至1953年才恢复到313.2万人。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苏州连同重庆、杭州、沙市被辟为国内第一批内陆通商口岸商埠,城南还设立了苏州日租界,但该租界始终未繁荣起来,只是后来在界内开办了瑞丰丝厂。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以后,阊门外石路地区一度有所恢复,清末民初,苏州商会总会统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各商务分会,与上海、江宁两地商会共管江苏商务。苏州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创办事业,苏州的民族工业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苏州状元陆润庠创办的苏纶纱厂。

20世纪以后

  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废府留“吴县”。

  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曾设立苏州市,市辖范围在原吴县城区范围内。1930年,撤销苏州市,原苏州市辖区并入吴县。

  1937年,苏州沦陷日军控制范围,1940年汪精卫政权将江苏省省会从镇江迁往苏州。1945年苏州光复,驻苏州日军在阊门外向国民革命军投降。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后,下设13个镇人民政府,同年9月改设东、南、西、北、中5个区公所;1950年5月各区公所撤销,由公安部门接管。1951年11月初经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市政府决定按原区公所辖区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区。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1)苏州市为省辖市。(2)设立苏州专区。苏州专区辖常熟市和常熟、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无锡、宜兴、江阴、太湖办事处(相当于县)1市8县1处,专署驻苏州市。(3)设立松江专区。松江专区辖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嘉定、川沙、松江、宝山、嵊泗、上海10县,专署驻松江。同年,太湖办事处改为震泽县,苏州专区辖1市9县。同年6月26日,嵊泗县划归浙江省领导。1954年,常熟市改为省直辖市,并仍接受苏州专署督导。1956年,将宜兴县划归镇江专区,原辖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入苏州专区,辖9县。

  1958年8月25日,原由省直辖的苏州市划归苏州专区领导;撤销常熟市,并入常熟县。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武进县划归常州专区。4月8日,撤销松江专区,所属的松江、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6县划入苏州专区。4月12日,原江苏省松江专区管辖的嘉定、宝山、上海3县划归上海市管辖。11月21日,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6县,划归上海市管辖。苏州专区辖1市7县。

  1960年,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1961年,设立沙洲县(驻杨舍镇)。1962年,苏州市改为省辖市;原由无锡市领导的无锡县划入苏州专区,辖8县。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沙洲县划归苏州市领导;常熟县撤销,改设常熟市;苏州市共辖1市5县4区(平江、金阊、沧浪和郊区)。1986年9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沙洲、昆山、吴江、太仓(1993年)4县,改设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4市。苏州市共辖5市1县4区。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1994年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将苏州市郊区的娄葑乡,吴县的跨塘、斜塘、唯亭、胜浦四个镇划归苏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由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将吴县的枫桥镇及木渎镇的兴隆、新升、明星、石城四个村和郊区横塘乡所辖的永和、狮山、何山、曙光、星火、落星、黄山七个村划归苏州市管辖,由新区管委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1995年撤销吴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吴县市。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苏州市总人口67922393人。其中:沧浪区313521人、平江区417064人、金阊区387882人、虎丘区226242人、常熟市1239637人、张家港市957223人、昆山市750074人、吴江市857104人、太仓市515063人、吴县市1128429人。

  2000年1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苏州市郊区更名为虎丘区(于9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2001年2月28日正式实施);吴中区辖原县级吴县市的长桥、胥口、木渎、横泾、浦庄、渡村、东山、西山、藏书、光福、镇湖、东渚、甪直、车坊、郭巷1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长桥镇;相城区辖原县级吴县市和陆慕、蠡口、黄桥、渭塘、太平、湘城、阳澄湖、北桥、黄埭、东桥、望亭、通安1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陆慕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苏州市辖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和平江、沧浪、金阊、虎丘、吴中、相城6个区,市区面积扩大到1730平方千米,人口205.9万人。

  2002年7月,将相城区通安镇、吴中区东渚镇、苏州新区代管的枫桥镇、狮山街道等划归虎丘区,虎丘区白洋湾街道、虎丘镇十字洋河以西部分、横塘镇的新兴、虹桥2村划归金阊区,虎丘区虎丘镇十字洋河以东7个村、金阊区的金门、桃坞2个街道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东环路以西3个居委会划归平江区,虎丘区横塘镇京杭大运河以西的6个村和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东环路以西的2个居委会划归沧浪区。苏州新区管委会更名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与虎丘区人民政府合署办公。

  2002年末,全市共有121个镇、25个街道,2305个行政村、811个居委会,35111个村民小组,面积8488.42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共有25个街道、33个镇,349个居委会、715个村委会,9340个村民小组,面积1649.72平方千米:沧浪区共有8个街道,74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44个村民小组;平江区共有9个街道,47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60个村民小组;金阊区共有7个街道、1个镇,47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151个村民小组;吴中区共有13个镇,114个居委会、268个村委会,3413个村民小组:相城区共有10个镇,26个居委会、227个村委会,2973个村民小组:虎丘区共有1个街道、5个镇,14个居委会、127个村委会,1460个村民小组;工业园区共有4个镇,27个居委会、65个村委会,1239个村民小组。常熟市共有24个镇,176个居委会、406个村委会,6737个村民小组,面积1094平方千米;张家港市共有19个镇,88个居委会、351个村委会,5279个村民小组,面积772.4平方千米;昆山市共有15个镇,93个居委会、211个村委会,4170个村民小组,面积864.9平方千米;吴江市共有18个镇,49个居委会、397个村委会,5663个村民小组,面积1092.9平方千米;太仓市共有12个镇,56个居委会、225个村委会,3922个村民小组,面积620平方千米。(全市土地面积中含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大型湖泊水域面积,5个县级市土地面积中未包括)

  2003年,苏州市乡镇街道调整情况:常熟市撤销淼泉镇、白茆镇并入古里镇,撤销东张镇并入新港镇,撤销任阳镇、何市镇并入支塘镇,撤销徐市镇并入董浜镇,撤销杨园镇并入辛庄镇,撤销唐市镇并入沙家浜镇,王庄镇与冶塘镇合并设立王庄镇,撤销张桥镇并入练塘镇,撤销谢桥镇、莫城镇并入虞山镇;张家港市撤销三兴镇并入锦丰镇,撤销东莱镇并入杨舍镇、锦丰镇管辖,撤销晨阳镇并入杨舍镇、大新镇、金港镇,港区、后塍、德积3个镇及原晨阳镇部分区域合并设立金港镇,撤销妙桥镇、鹿苑镇并入塘桥镇,撤销合兴镇并入锦丰镇,撤销兆丰镇并入乐余镇,撤销西张镇、港口镇并入凤凰镇,将乐余镇的东华、东胜、东红3个村划归南丰镇管辖;太仓市撤销归庄镇、岳王镇并入沙溪镇,撤销鹿河镇并入璜泾镇,撤销浏家港镇、金浪镇并入浮桥镇;吴江市撤销南麻镇并入盛泽镇,撤销菀坪镇并入横扇镇,撤销庙港镇并入七都镇,撤销八都镇并入震泽镇,撤销铜罗镇并入桃源镇,撤销金家坝镇并入芦墟镇,撤销北厍镇并入黎里镇,撤销梅堰镇并入平望镇;昆山市撤销正仪镇并入玉山镇、巴城镇,撤销陆杨镇并入玉山镇、周市镇,撤销蓬朗镇并入花桥镇,撤销石牌镇并入巴城镇,撤销石浦镇并入千灯镇;相城区撤销元和镇、黄桥镇、太平镇,设立元和街道、太平街道,湘城镇与阳澄湖镇合并设立阳澄湖镇;金阊区撤销虎丘镇设立虎丘街道;虎丘区撤销横塘镇设立横塘街道,撤销枫桥镇设立枫桥街道;苏州工业园区跨塘镇临湖村划归娄葑镇管辖。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夜景,2020年7月30日。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撤销跨塘镇并入唯亭镇。2005年末,苏州市共有31个街道、64个镇。2006年,相城区撤销北桥镇设立北桥街道;吴江市撤销芦墟镇、黎里镇合并设立汾湖镇。2006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809.86万人;户籍总人口616.0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30.15万人。截至2007年4月4日,全市共有32个街道、61个镇。2008,将相城区黄埭镇部分区域划归北桥街道管理。

  2012年,《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苏省调整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2]102号):一、撤销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姑苏区人民政府驻苏锦街道平川路510号。二、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以原县级吴江市的行政区域为吴江区的行政区域。吴江区人民政府驻滨湖街道人民路1000号。调整后,苏州市辖5个市辖区,代管4个县级市,即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市政府驻姑苏区彩香街道。

地理

  苏州市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东接上海,西抱太湖,南连浙江,北枕长江,江苏省东南部,与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及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及上海市接壤。

地形

  苏州处太湖平原,沿江为高沙平原,河湖密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其中平原约4660平方公里,水面约3607平方公里,丘陵约221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54.9%、42.5%、2.6%。

  苏州的地表自然形态,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演变的产物,它经历了从古生代寒武纪至新生代第四纪若干亿年的地层沉积和多次海浸、海退的沧桑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自然面貌。

  苏州的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主,全市的地势低平,太湖水网平原可分为河网冲积--堆积高亢平原、低洼湖荡平原、平坦水网化平原、滨湖圩田平原。全市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洞庭山缥缈峰(336米)、洞庭山莫里峰(293米)、南阳山(338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渔洋山(170米)等。主要山体沿太湖呈东北—西南走向,构成七子山—东洞庭山,穹隆山—渔洋山—长沙岛—西洞庭山,邓尉山—潭山—漫山岛,东渚—镇湖一带残丘等四组山丘、岛屿群,穹窿、阳山和七子诸山之间,有灵岩、天平、天池等组成的花岗岩丘陵,沿江有香山等低丘,另有虞山、玉山等孤丘矗立于江湖之间的平原上。

  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全市水域面积(含太湖)3608平方公里。大小河流2万余条,总长1457公里;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通江港浦52条(并港建闸后留有41个口子)。湖泊荡漾323个,计421万亩(28.07万公顷);其中500亩以上的湖荡129个,千亩以上的湖荡87个,分布在阳澄、淀泖、浦南地区。

  根据地貌成因形态及其区域特征,苏州地貌分属于长江冲积平原区和太湖水网平原区两个大区,两个大区又分别包涵了隶归于三角洲平原、古湖平原、石质山地的6种地貌类型。

气候

  苏州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6 °C左右,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苏州平野稻香,碧波鱼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人们传诵的“近炊香稻识红莲”、“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诗句,就是历代诗人对苏州物产富足的赞美和讴歌。在世人的心目中,苏州就是“鱼米之乡”的代名词。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苏州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吴中区和高新区。已探明的中型以上矿产地 13处,为苏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资源。苏州的金属矿产,已探明的铁、铜、银、铅、锌、锡、铌、钽、铟、镉等矿产,都与本期岩浆活动有成生关系。

  苏州非金属矿产种类多,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高岭土、瓷石、花岗岩、明矾石、萤石、石灰岩、石英砂岩、煤等。

文化

  苏州文化是吴文化的核心文化,包含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是人们长期创造积淀的产物。吴文化是吴地的区域文化,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吴文化是吴地的传统文化。

名称由来

   苏州现简称蘇(苏)。在夏代之前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他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在苏州护城河上即有一桥名为“姑胥桥”。胥在江东的灵岩山脚下,建造了“姑胥城”(位置在今天的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姑”是当时古吴语的拟声词,无义。

  到了周朝的时候,泰伯奔吴,后代迁居姑胥城。因为周朝是仁政治理天下的,所以“胥”这个词的意思是狱卒,显然不符合周德,所以就选择《诗经》中的“山有扶苏”的“苏”字。因为“苏”字代表一种草,有草、鱼、禾三个偏旁组成,象征鱼米之乡,而且与“胥”读音相近,于是姑胥城就改名为姑苏城。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

   苏州旧称吴。相传商代末年,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亶父偏爱季历,但依照传统,必须传位于嫡长子。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当时荆蛮人居多的江东,并随乡入俗。当时的江东人喜爱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在梅里,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方言

  吴语是汉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苏州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苏州话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吴语的代表,也是汉语方言研究中最早被研究的方言。苏州话发音清丽软糯,抑扬顿挫,具有鲜明的音乐感,被形容为“吴侬软语”。 吴语还创造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语,有的已被普通话吸收。苏州话也是一种文学语言,19世纪兴起的吴语文学如《海上花列传》的对白就是以苏州话写成。现今苏州话在普通话的冲击之下日渐式微,很多苏州年轻人已经不再会讲上一辈的老苏州话,更是出现了一些祖孙之间苏州话、普通话杂相对话的情形[74],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动也使得苏州话的保护与传承变得举步维艰。

  2011年11月4日,浙江省档案局发布《关于开展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建设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将用3年时间,为使用人口约8千万的吴方言建立语音档案。

昆曲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 因曲调细腻婉转,有“水磨腔”的美称。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山腔始于元末明初,是南曲的一个支派,与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一起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昆山腔最早只是流行于吴中民间的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成为文人散曲吟唱的词曲音乐的主流,称为昆曲。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起源于苏州的一种说唱艺术,盛行于江南一带,俗称“说书”。苏州评弹是一种用苏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曲艺。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评话,只有说,没有唱;弹词有说有唱。评弹的听众几乎遍布全国,在海外侨胞中也有一定影响,被台湾著名国学大师俞大纲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吴歌

  吴歌又称吴声歌曲,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公元前13世纪,殷商末年周王派长子到江南建都并“以歌养民”,从那时算起,吴歌已有3200多年历史。吴歌是中国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江南水乡吴文化地区孕育的吴歌,有其鲜明的特色。自古以来,具有委婉清丽、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等特点,区别于北方民歌的热烈奔放、率直坦荡、豪情粗犷、高亢雄壮。吴歌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和耸立的高山、辽阔的草原不同,它如涓涓流水一般,清新亮丽,一波三折,柔韧而含情脉脉,和吴侬软语有相同的格调,有其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2006年,吴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外,苏州市市歌《苏州好风光》即是吴歌的代表曲之一。

旅游

  苏州凭借其园林艺术和江南水乡风格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的自然和历史景观极为丰富。苏州市区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就多达6个,它们分别为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虎丘山)、周庄古镇、同里古镇、金鸡湖、吴中太湖旅游区(旺山-穹窿山-东山)和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景区。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江苏苏州:千年古城—平门
江苏苏州:千年古城—齐门
江苏苏州:千年古城—盘门

千年古城

  • 蛇门 城门和城墙均在,部分重建。这里和“五龙会阊”的阊门外水系非常相似,也是五条河汇聚再次,归于一条河。五龙会阊位于城西北,灭渡桥则是城东南。
  • 平门 《吴地记》:“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号平门。平门在齐门以西。东北三里,有殷贤臣申公巫成的坟,故亦称巫门。平门是当年伍子胥率大军平定齐国,班师回朝而走的城门。
  • 齐门 位于城北。因门朝向当时的齐国,故名。相传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吴破齐,齐以女质,配与吴世子波。齐女思乡,日夜号泣成病,阖闾乃造此门,名“望齐门”,令齐女往游其上,后称齐门。又传,当时吴强齐弱,年老的齐景公慑于吴王声威,将女配与吴太子波。太子波早亡,齐女思乡,吴王在齐门上造九层飞阁,让齐女登阁望乡,故又名望齐门。据考,齐门有城郭,旧称城垛子,城郭之间还有方角城墙。齐门有三道城门。内城门西恻有水城门,门上建有两层城楼,俗称鼓楼。内有内城河,外有外城河,城郭之同相距二三十米。因有三道门,故道路曲折,交通不便。60年代初,首先拆除城门城楼,1978年建水闸时拆除了水城门。
  • 相门 原名匠门,位于城东,因曾是各种手工工匠聚居之地而名。据传吴王阖闾曾命铸剑高手干将于此设炉铸剑,故又名干将门。后称“相门”是音的转变。门在宋初被填塞。民国23-25年重辟,解放后被拆除。
  • 娄门 位于城东北,原称(缪)门。《吴地记》载:“娄门本号(缪)门,东南秦时有古(缪)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门随改称娄门。清初重建门楼后题以“江海扬华”额。城门分外、中、内三重,内城筑有城楼,三重城门之间有空地和闸门装置,十分坚固。水门三道也有闸门装置。外城、中城及内城口上的城楼约在民国37年间被拆除。1958年,内城门和水门也先后被拆除。
  • 盘门 座落于苏州古城区西南隅的国家4A级盘门景区,拥有久负盛名的瑞光古塔、绝无仅有的水陆城门、享誉海内外的吴门古桥,分别为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传统古典园林“一池三山”格局的中央庭院集古建精品、水乡风情、山池亭榭、湖光山影为一体,显得雄健、舒张、大气,使盘门景区既不失苏州古朴沧桑的历史感,又具豪放、明快的现代气息,让游客在休闲中时刻感觉到苏州吴文化、历史的深厚底蕴。
  • 胥门 在苏州古城的八个城门中,最富传奇色彩的莫过于胥门了,因为它与吴国重臣伍子胥有着太多割不断的联系。胥门的门洞由三道砖砌拱券组成,门额砖面上刻有灵芝、如意、八卦组成的花边,十分古朴典雅。门洞两翼还有残存的古城墙。
  • 阊门 一直是苏州与中原地区联系的中心孔道,市面最为繁华。许多文人骚客都曾在阊门写诗抒情。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大约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阊门瓮城被毁,剩下内城与套城。1927年市政筹备处工务局进行建设时将套城拆除,又将原来狭小的旧城门拆除,并于1934年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城门,改建后的阊门共三门,中为车行道,两侧人行道。阊门水城门则在内城门北,跨下塘街河,解放初尚有木栅门,五十年代拆除,现仅存水城门基础。水城门外的石级梁桥聚龙桥,七十年代初改成了水闸。
  • 葑门 位于城东,相门之南。初名封门,以封禺山得名,因附近河中有(鱼専)(鱼孚)鱼(江豚)出没,又名(鱼専)门,(鱼孚)门。又以周围多水塘,盛产葑(茭白),遂改为葑门。该门经历代多次重建。清初重建门楼,题以“溪流清映”额,并增辟水门。民国25年门楼被拆除。50年代拆除城门。
  • 赤门 位于相门南三里。门朝正南方向,方位上南方在午位,属火,火色赤,故名。何时废塞,无考。
  • 枫桥风景名胜区 位于苏州城西3.5公里处的城西河畔,是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景点有寒山寺(具体内容另见寒山寺单项介绍)、枫桥、江村桥、铁铃关、江枫洲等。
江苏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平江路双桥
江苏苏州:全晋会馆—会馆戏台
江苏苏州:嘉应会馆
江苏苏州:武安会馆
江苏苏州:铁铃关
江苏苏州:山塘历史街区
  • 平江历史街区,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江苏苏州苏州古城东北隅,东起外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为116.5公顷,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
  • 全晋会馆,又称山西会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中张家巷14号,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苏晋商集资创建全晋会馆于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畔,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燹。光绪五年(1879年)至民国初建新馆于今址。现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依次为头门、戏楼、正殿等。
  • 嘉应会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胥门外枣市街9号,创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成于嘉庆十八年,系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所属程乡、兴宁、平远、长乐、镇平五县商贾集资建造。除在此议事及方便往来寄宿外,还办有留医所、义冢等善举。每逢良辰佳节,众商则在此聚会欢庆,演戏酬神,饮宴作乐,以联络同乡情谊。
  • 太仓元代五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均是拱形青石桥,其中州桥、周泾桥、井亭桥为三孔,皋桥、金鸡桥为单孔。五桥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拱券分节并列砌置,拱轴形式周泾桥和井亭桥为圆弧拱,其余为卵拱。大部分桥两端之宽大于桥中宽,用以增加横向稳定,桥身上采用长系石拉接。在券石、拦板、桥耳部分采用石雕装饰增强桥的艺术造型。
  • 宝带桥 建成于唐代元和年间(1829),由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宝带桥用坚硬素朴的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现在所见的宝带桥是明代正统年间重新修建的。清咸丰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毁损已相当严重。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明代的规模和形制,修缮了这座古桥。
  • 武安会馆,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天库前10号,系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河南武安(今属河北省)旅苏绸缎业商人集资创建。会馆坐北朝南,占地仅106.33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头门、戏台、正殿。
  • 铁铃关,又称枫桥敌楼,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据方志记载,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烧劫阊门、枫桥一带,一年后,又从浒墅关窜犯枫桥。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寇贼。为了保卫苏州城,加强枫桥至阊门一带的防卫,建起了枫桥敌楼——铁铃关。
  • 绰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正仪绰墩村,其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中心区面积29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从下至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另有唐宋时期遗存。
  • 巡抚衙门旧址 又名巡抚都御史台,别称抚台衙门。沧浪区书院巷20号,明代开始,专设巡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总揽一省军事、吏治、刑狱等。明宣德五年(1430年)置应天巡抚,驻苏州府,管辖南直隶江南诸府及江北安庆一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建立江苏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设立江苏巡抚,专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仍驻苏州府。辛亥革命后废。巡抚衙门旧址原为鹤山书院所在地,明代永乐年间改为衙署。自明宣德设巡抚到清末,480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汤斌、梁章钜、张伯行、林则徐等。林则徐在任前后达五年之久,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爱戴。末任巡抚程德全受革命力量推动,在此宣布江苏独立,脱离清廷,对促使清政府瓦解也起了一定作用。巡抚衙门原来规模甚大,现存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大门、仪门、后堂、后楼等建筑,原主体建筑大堂已于1980年被拆毁。大门为硬山顶,面阔五间23米,进深10米。1982年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卫生学校保护管理。
  • 山塘历史街区 山塘向来是帝王国君、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无论是乾隆康熙,亦或是伯虎秋香,都曾流连于山塘河两岸。可谁知,在这优美风光的背后,藏秘着众多浩气长存,甚至是惊天动地的传说故事,比如载入中学语文课本中提到的《五人墓碑记》、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开篇中提到的葫芦庙、弹词名篇《玉蜻蜓》中的经典段落《桐桥得子》、国际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和他家的祖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化团体“南社”、野芳浜处的陈圆圆董小宛,以上所提到的这些都与山塘有关。

古典园林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耦园
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
苏州古典园林:留园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
苏州古典园林:沧浪亭
  • 狮子林,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位于古城苏州东北角,毗邻拙政园,距苏嘉杭高速公路东出口2.2公里。始建于公元1342年,至今已有660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居其师而集资建造;又因惟则之师中峰得道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且园内怪石皆形若狮子,故名“狮子林”。
  • 耦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苏州市小新桥巷6号。始建于清初,原为保宁太守陆锦之涉园,又名小郁林。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时任苏淞太道道台沈秉成购得,大事扩建,始成今状。因夫妇偕隐于此,更名耦园。1941年,常州实业家刘国钧(解放后曾任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购得后进行了数年整修。1955年,常州人刘国钧将耦园以赠送给振亚丝织厂资方陶叔南的名义再投转该厂作为企业财产,此时振亚丝织厂已实现公私合营。1961年苏州市政府批准将耦园划给市园林管理处整修开放。
  • 网师园,位于江苏苏州苏州古城阔家头巷11号,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南宋,是现有苏州古典园林中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意义的第宅园林。
  • 留园,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留园路338号(原79号)。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 拙政园,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建园前,园址一带曾先后建有三国东吴郁林太守陆绩、东晋高士戴颙、晚唐诗人陆龟蒙、北宋山阴簿胡稷言等名人宅园。元代曾在此建大弘寺,后又属吴王张士诚之婿潘元绍的驸马府。御史王献臣是拙政园的第一位园主,他因官场失意还乡后建造此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命名。当时园中有若墅堂、梦隐楼等31景,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嘉靖十二年(1533),著名画家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31幅,各写诗一首,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 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古城三元坊附近,与北宋名贤范仲淹创办的府学文庙相望,是苏州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典园林,现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江苏苏州:环秀山庄
  • 环秀山庄,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景德路280号。原为唐末吴越王钱元璙的金谷园故址,宋代文学家朱长文在此设药圃,明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住宅,清代相继为蒋楫、毕沅、孙士毅所有,辟为家宅。道光年间,改称环秀山庄。
  • 怡园,地处江苏省苏州市旧城区中心人民路中段。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高义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天平山南麓,始建于唐宝历年间,原为宋朝范仲淹祠堂。
  • 曲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43号。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苏州:常熟燕园
  • 燕园,位于江苏常熟古城区新峰巷,一说:为清乾隆间东阁大学士蒋溥之子、台湾知府蒋元枢所建,初名“蒋园”。后为其侄泰安县令蒋因培所有,聘请叠石名家常州戈裕良叠黄石假山一座,取名“燕谷”,园因名“燕园”。一说:乾隆四十五年,当时任福建台澎观察使兼学政的蒋元枢,渡海遇险,回常熟后,取其回常似“燕归来”之意,故名燕园。
  • 曾赵园,又名虚廓园、虚廓居,位于江苏常熟古城区西南隅与赵园相邻。原为明万历间御史钱岱所筑“小辋川”部分遗址。清同治光绪间刑部郎中曾之撰营为家园,取名“虚廓居”,亦为其子晚清文学家曾朴故居,习称曾家花园。
  • 太仓南园 位于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南园东路7号。为明代万历年间首辅王锡爵赏梅种菊处,原占地十八亩。清初,文肃之孙画家王时敏增拓其园,特邀当时叠山大师张南垣主持营造,画师与匠师,两位高手合作,使南园成为造园与绘画融为一体的历史名园,为清代以来吾邑园林之首,后毁于战火。
  • 弇山园,国家AAA级景区,位于江苏省太仓市县府西街40号。为明代尚书文学家王世贞家园。初称“小祇园”,后因《庄子》、《山海经》、《穆天子传》有“弇州”、“弇山”,皆仙境。他自号“弇州山人”亦改园名为“弇山园”、“弇州园”。后门又榜为“琅琊别墅”。王世贞以为“第居足以适吾体,而不能适吾耳目,计必先园”因而与当时造园高手张南阳合作在太仓城里最先建成了号称“东南第一名园”的“弇山园”。
  • 听枫园 位于金太史巷(现园门设于庆元坊1号),为清末小型宅园。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址为宋词人吴应之红梅阁故址。苏州知府、金石考据家吴云(字平斋)筑宅园于此,以老枫命名。又名听枫仙馆。该园水木明瑟,泉石雅洁,红叶亭不减旧家春色。
  • 五峰园 位于阊门内下塘五峰园弄15号,占地2.5亩的五峰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长洲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园名来历有颇多说法:一说园为文征明之侄画家文伯仁所筑,文伯仁号五峰老人;二说园中五座太湖石峰,峙高阜间,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五峰园是苏州现存明代园林中的一处上乘之作,园景秀丽,独具一格。五座石峰,为园中主景,各高二丈许(约七米左右),玲珑瘦皱,是太湖石峰中之佼佼者,可与著名的冠云、瑞云诸峰相媲美。
  • 东园 位于苏州古城东北白塔东路,园南北狭长呈带状,北至娄门,南隔河与耦园为邻,东濒外城河,西临仓街。占地270亩,其中水面90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东园初名城东公园,是苏州解放后建设的第一座新型综合性公园。
  • 鹤园 位于苏州市韩家巷4号,今苏州政协所在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道员洪鹭汀始筑,因俞樾书有“携鹤草堂”匾而得名。后成为文人雅集酬唱之地,词人朱祖谋就曾寓居于此,叶恭绰、张善资、张大千、梅兰芳等也曾来访此园。占地3134平方米的鹤园,东宅西园并列,宅三进。园内水池居中,小桥凌波,竹石花木环池而布。北部主厅“携鹤草堂”,结构精巧,堂前湖石“掌云峰”,以形而名。全园小巧紧凑、简洁幽雅、别有洞天。
  • 可园 位于苏州市人民路48号。五代时属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别墅,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为“韩园”宅邸,元、明时其地入大云庵。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此筑园。取孔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名“乐园”。后又以“行乐不可训也”易名“可园”。清末道光七年(1827年),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命为存古学堂。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初名第二图书馆)于此。可园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数十年来曾几度维修。园中增植梅树逾百,“铁骨红”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誉。
  • 北半园 即陆氏半园,位于苏州市白塔东路60号。占地1130平方米,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又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俗称“北半园”。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向公众开放。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
  • 乐荫园,位于太仓沙溪镇,原为宋代隐士瞿孝祯的读书处,有江南著名园林之美誉,占地22.5亩,水面5亩,建筑物临池而建。全园分中、东、西三个部分。池居中部,四周环有假山、长廊、水榭、花厅、六角亭、通津格。大门和围墙仿苏州拙政园门口;北侧有小花厅,西部为雕花厅,梁上雕花十分精致。
  • 静思园 位于吴江云梨路919号。为国家4A级景区,占地百余亩,是江南一带最大的私家园林。主要景观有鹤亭桥、小垂虹、静远堂、天香书屋、庞山草堂、盆景园、咏石碑廊等近40个,园内众多明清时期的砖雕门楼、古木厅堂等精美建筑从沪苏皖保护而来,灵璧奇石随处可见。开园以来,先后启动了水上游、夜花园等观光游览方式。为更好的服务游客,还建成了多功能会议大厅、茶楼和餐厅。每年举办老年旅游节、拜石生烟活动,配以姑苏评弹、江南丝竹、磬石琴、腰鼓等地方特色表演。
  • 亭林园 位于江苏昆山市中心,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始辟地为公园,是中国最早的公园之一。占地850余亩,绿水青山,秀色相映。亭林园胜迹悠远丰厚,有七十二景之说,古有梁代慧聚寺,号称“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园有“三馆”:昆曲博物馆、顾炎武纪念馆、昆石馆。昆石、琼花、并蒂莲,是谓“玉峰三宝”;山水人文交相辉映的亭林园,实为旅游休闲之胜地。
  • 天香小筑 位于苏州市人民路80号。是一处中西合壁式花园别墅,1935年席家花园主人席启荪所建。现有面积2400平方米,分住宅和园林两部分。住宅在西部,呈"回"字形格局,门窗格扇雕刻有花卉、古钱等图案,以及王羲之、曾国藩等历代文人书法。园林在主楼东侧,园内堆土叠石为山,山上有六角凉亭,树木葱茏。
  • 朴园 位于苏州市校场桥路8号。上世纪30年代上海商人所造,是苏州文物保护名单上唯一的民国建筑。园以山水为主景,配以琉璃瓦仿古四面厅、亭廊等建筑,水池架曲桥,路畔置石笋。园内花木茂盛,白皮松、广玉兰、樱花、杜鹃……还有2株树龄300年以上的地栽五针松。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就在朴园内。

水乡古镇

  • 周庄古镇,在江苏省昆山市。是中国江南一个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而正式定名为周庄镇是在清康熙初年。九百余年的悠远历史,九百余年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旖旎的水乡风光,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令人神往,令人留连,无愧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无愧于江南水乡古镇的典范。围绕全镇有澄湖,白岘湖,淀山湖,南湖和三十多条大小河流,镇上有四条主河道,因此周庄自古有“水乡泽国”之称,总面积36平方公里,圆圆小镇,宛如飘在水面上的一片荷叶。周庄古称摇城,原系春秋时吴国太子摇的封地。周庄又名贞半里,北宋当地人周迪功郎笃信佛教,舍其故宅和200亩良田给寺庙当庙产,百姓们感其恩德,遂更名为周庄。
  • 同里古镇,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十大影视基地、中国人居范例奖、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百强景区、全国文明镇、国家园林城镇等多项国家级殊荣。其核心景点退思园,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同里景区成为江南水乡古镇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同里景区是以同里古镇历史人文底蕴和自然生态景观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同里,俗称“富土”,因其名太侈,在宋代将“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没用至今,“乃始称镇也”,已有1000多年的镇史。
江苏苏州:千灯镇
江苏苏州:震泽古镇
  • 千灯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区东南15公里,东距上海35公里,西接苏州30公里,面积82.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万。是长三角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素有“金千灯”的美誉。
  • 木渎镇,位于江苏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 甪直镇,隶属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市东部,甪直古名甫里,是太湖流域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古镇区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古镇因保圣寺半堂罗汉及水乡服饰而闻名,被费孝通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 沙溪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具有江南风情的一河、二街、三桥、八景、一岛的人文景观。
  • 锦溪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锦溪,因溪得名,有着“36座桥,72只窑”的美丽传说。锦溪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在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9家民间博物馆赋予了古镇旅游新的文化内涵,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 光福镇,位于江苏苏州城西28公里的太湖之滨的邓尉山麓,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是一个体验太湖风情与农家生活的好去处。每年二月,光福邓尉山一带,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故名“香雪海”,成为江南最著名的探梅胜地。
  • 震泽镇,震泽别称太湖,是江南古镇中唯一与太湖同名的古镇,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颗镶嵌在苏嘉湖平原上的璀璨明珠。
  • 盛泽镇,位于江苏苏州吴江最南端,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而闻名于世。三国吴赤乌三年(240年),吴司马盛斌在此屯兵结寨,后人称之为盛寨。因西濒大水,寨又改为泽,延用至今。
  • 黎里镇,位于江苏苏州吴江东南30公里处,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
  • 虞山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是历史悠久的千年文明古镇,风光秀丽的江南鱼米之乡。镇区背倚虞山,近傍尚湖,有7水经此,古称“琴川”,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称。
  • 鹿苑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杨舍镇11公里。据《常昭合志》记载,该镇在春秋时代原为吴王夫差豢鹿之地。由此得名。至宋、元时,鹿苑已形成集镇,明、清以后,市井繁荣,商贾云集,成为滨江大镇。
  • 浏河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东部,东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上海宝山、嘉定接壤,为长江口的第二道门户、太仓市沿江的重要集镇、江苏省最大的渔业基地。历史上就是江南地区出海要津,古代对外贸易重要港口。
  • 巴城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位于阳澄湖东岸,北临常熟。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传说春秋吴越相争时期,吴王夫差为防越国进攻,在姑苏城周围筑12个小城,巴城为12个小城之尾。
  • 玉山镇,为江苏省昆山市府所在地,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从春秋战国吴王豢鹿射猎而得名鹿城始,已有2400多年历史,自唐以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

古寺名刹

江苏苏州:小九华寺
  • 寒山寺,六朝古刹。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寒山寺弄24号。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年-527年),但它的闻名于世要归功于唐代诗人张继。当年张继进京赶考,名落孙山,郁郁还乡,途经苏州,夜宿枫桥,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西园戒幢律寺,俗称西园,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开放寺院,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西园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初名归元寺。明代律宗祖师茂林律师任住持时,更名戒幢律寺。其后,数代住持中兴寺宇,法会极盛。
  • 重元寺,初名重玄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阳澄环路333号。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与寒山寺、灵岩寺同时代。由当时长洲官员陆僧瓒舍弃自家官宅改建寺庙而成。
  • 小九华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莺月豆湖畔,创于大唐,重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百余亩,殿堂楼阁300余间,是苏州地区名寺之一,更因近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16岁在寺中手植桂树,披剃出家,而后闭关普陀,游化中外而誉满江南。
  • 苏州玄妙观,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古城中心繁华的闹市区,南临观前街,面对宫巷,向以历史悠久、建筑宏伟、文物古迹众多而蜚声天下。既是江南著名古观和苏州的一大名胜,也是全国重要的道教宫观之一。玄妙观的主殿三清殿早在1982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

  中国史上曾出过51名状元,尤其是清代出了26名,占到全国近四分之一。苏州遂又有“状元之乡”的美名。

  由于苏州历史上的辖区很大,尤其隋唐以前,与苏州相关的历史人物极多。包括杭州、常州、无锡、宁波、上海等地在内的几乎整个长三角地区都曾经隶属于苏州管辖,在此,并不列出这些地区的人物,仅仅统计今天苏州市区(不含吴江)范围内的历史人物。以下列出部分著名人物。

  •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孔子弟子
  • 陆逊(183年-245年):军事家、政治家
  • 陆机(261年-303年):文学家
  • 张僧繇(502年-519年):画家
  • 陆探微(?-485年):画家
  • 陆龟蒙(?-881年):农学家、文学家
  • 范仲淹(989年-1052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范成大(1126年-1193年):诗人
  • 姚广孝(1335年-1418年):政治家,明成祖的谋士
  • 蒯香山(1398年-1481年):著名工匠
  • 沈周(1427年-1509年):书画家、诗人,“吴门画派”创始人
  • 唐寅(1470年-1523年):画家
  • 文徵明(1470年-1559年):画家
  • 冯梦龙(1574年-1646年):文学家、戏曲家
  • 钱谦益(1582年-1664年):文学家
  • 金圣叹(1608年-1661年):文学批评家
  • 明庄烈愍皇后
  •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 毕沅(1730年-1797年):史学家、经学家、政治家
  • 翁同龢(1830年-1904年):书法家
  • 顾颉刚(1893年-1980年):历史学家
  • 叶圣陶(1894年-1988年):作家、教育家
  • 陈一白(楚宝、维邨、南琛,1903年-1952年):中国两个半电讯专家之一,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防空情报电台总台首任少将总台长
  • 严家淦(1905年-1993年):政治家
  • 费孝通(1910年-2005年):社会学家
  • 吴健雄(1912年-1997年):物理学家
  • 贝聿铭(1917年-):建筑师

图集

江苏苏州山塘古街雪景,2023年1月15日。新华社发(杭兴微 摄)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