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辙 画像

  苏辙汉语拼音:Su Zhe,1039-1112),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自幼沉静好学,博览群书,抱负宏远,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同科进士及第。同年四月因母丧返蜀。六年,兄弟二人同举制科,在御试制科策中极言朝政得失。治平二年(1065)出任大名府推官。还朝任职后,对新法多有批评。元丰二年(1079)苏轼以谤讪新政罪名入御史台狱,苏辙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许,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七年,移绩溪令。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苏辙被召还朝任校书郎,未至都门擢为右司谏。元祐元年(1086)二月到任,九月拜起居郎,十一月擢为中书舍人。历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在朝期间,力主废弃新法,但又主张区别对待,慎重从事,在处置西夏、治理黄河等问题上,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主张。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1094)三月,落职知汝州。六月,降三官,知袁州。九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绍圣三年,再谪化州别驾,雷州安置。次年移居循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寓居许昌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杜门谢客12年,直至政和二年(1112)病逝。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论文以复古为革新,反对穷妍极态、浮巧侈丽的时文,他参加进士试,即以语言质朴,不事雕琢,深得欧阳修赞赏。后来参加制科试,又进一步指责“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进策·民政上》)。他主张养气以为文,既重视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气”,加强主观道德修养;更强调阅历对养气为文的决定作用,主张像司马迁那样游历天下,开阔心胸和眼界(《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他擅长议论文,有《进策》、《进论》各25篇,《历代论》45篇为其代表作。它们或议史,或论政,或阐释儒道,或评说时事,以探讨治乱得失为主,较少权术机变之说,大多立意允当,结构平稳,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行文纡徐百折,语言朴实简古,有汪洋淡泊之态,一唱三叹之致,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其记叙文较少,但也有出色之作。像《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描写栖贤谷水石阴森、草木胶葛之状,使人如临其境;《东轩记》刻画自己郁郁不得志,《巢谷传》描写巢谷的义士气节,读之如见其人。尤其是《武昌九曲亭记》和《黄州快哉亭记》2篇,语言生动,描写准确,议论一波三折,抒情韵味浓郁,融情、景、理于一体,富于感染力。也擅长作赋,以《黄楼赋》和《墨竹赋》为代表,前篇学班固《两都赋》,铺陈排比,注重雕饰,与其冲雅淡泊的一贯文风迥然有异;后篇文辞优美,体物精工,意韵盎然。

  苏辙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早年的诗反映现实较多,颇关心民间疾苦,如《夜泊牛口》描写蜀中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境况。但这类诗不多,较多的是一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他抒写仕途失意的诗篇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平和婉转为特色,如《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雨中宿酒务》,与苏轼诗之嬉笑怒骂颇为不同。他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诗,大多寄托其人生感慨,亦以清新淡雅为特色。他晚年杜门闲居12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

  苏辙一生著述丰富。著有《诗集传》19卷、《春秋传》12卷、《论语拾遗》1卷、《孟子解》1卷、《古史》60卷、《老子解》4卷,均存于世。又,苏辙元符二年谪居循州时撰笔记《龙川略志》6卷、《龙川别志》4卷,有宋刊本、《稗海》本、明吴氏丛书堂钞本、中华书局1982年俞宗宪校点本。他于元祐六年编定《栾城集》50卷,崇宁五年编定《后集》24卷,政和初又编《栾城第三集》10卷,后合称为《栾城集》84卷。又著有《应诏集》12卷。文集现存宋眉州大字刊本(残卷)、邓邦述跋宋刻递修本(残卷)、明嘉靖二十年刻本、明清梦轩刻本。重要选注本有宋吕祖谦《东莱标注颍滨先生文集》22卷,现存元刊本。今人整理本有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